3.5.3诊断传染性法氏囊病 课件(共17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3诊断传染性法氏囊病 课件(共17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诊断传染性法氏囊病
① 鸡和火鸡是IBDV的自然宿主。IBDV也感染鸵鸟、鹌鹑、鸭、鹧鸪、鹰、海鸥、乌鸦、企鹅等多种动物。
② 鸡是唯一自然感染且发病的动物。2~15周龄多发,3-6周龄的鸡最易感。3周龄以下鸡可能无症状,却导致严重免疫抑制。
③ 手术摘除法氏囊的鸡攻毒后无症状。但未切除的鸡攻毒后死亡。
传染

一、流行病学诊断
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和尸体等带毒,污染饲料、饮水及其他物体,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眼结膜等传染。此外人员、昆虫和车辆可充当传播媒介。
传播
途径
一、流行病学诊断
易感
动物
病鸡、带毒鸡。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后第3d开始死亡,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流行
规律
一、流行病学诊断
集约化饲养的鸡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季高温时为发病的高峰。
其它
特点
典型性感染
01
潜伏期一般为2~3d 。常呈急性暴发,有典型症状。
二、临床症状诊断
2. 很快出现腹泻,排出白色水样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
1. 病鸡表现沉郁,慢食或不食,羽毛蓬松,翅下垂,闭目打盹,有些病鸡啄肛。
二、临床症状诊断
3.畏寒、挤堆,严重者伏地,脱水,后期体温下降,常在发病后2~3d死亡。
4. 死亡率一般在30%左右,病程约二周。但耐过鸡往往发育不良,消瘦、贫血,生长缓慢。
非典型性感染
02
主要见于老疫区和具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或感染低毒力毒株的鸡群。
二、临床症状诊断
2.主要表现为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轻度腹泻,死亡率一般在3%以下。但病程较长,往往反复发生。
1.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
二、临床症状诊断
3.该病型主要引起免疫抑制。
2. 胸肌、腿肌有不同程度的条状或斑点状出血。
1. 特征病变为法氏囊肿大、水肿、出血,比正常的肿大2~3倍,有淡黄色胶冻样渗出液。剖开内有奶油样、干酪样渗出物,黏膜皱褶上有出血点或出血斑,出血严重时法氏囊呈紫葡萄样。后期,法氏囊缩小变硬。
大体病变
(一)
三、病理变化诊断
4. 肾脏明显肿大、颜色苍白,肾小管和输尿管中有尿酸盐沉积,使肾脏呈现花斑状。
3. 腺胃与肌胃交界处的黏膜见有条状出血带或溃疡。
三、病理变化诊断
5. 非典型病例常见法氏囊萎缩,皱壁扁平,囊腔内有干酪样物质。有时胸肌、腿肌轻度出血。
大体病变
(一)
法氏囊滤泡髓质区淋巴细胞变性和坏死。
组织学病变
(二)
三、病理变化诊断
法氏囊出血不是固有病变。
法氏囊水肿、充血及异嗜细胞大量聚集。
脾脏感染早期有网状内皮细胞增生。
组织学病变
(二)
三、病理变化诊断
哈德氏腺内浆细胞减少或坏死。
肾脏病变是非特异性的,可能由脱水导致。异嗜细胞浸润形成均质大管。
IBD病毒侵入 鸡体内后,4小时后盲肠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检测到病毒抗原,5小时后在肝脏检测到IBDV,随后病毒进入血液循环,并扩散到其他组织中,包括法氏囊。
感染过程中的致病机理
三、病理变化诊断
IBDV感染后,表达上调的基因包括病毒的干扰系统(IFNα/β和IFN诱导基因),细胞因子(LL-18,IL-6),趋化因子(IL-8MIP-1β…)与固有免疫应答有关的基因(MD-1和MD-2、补体成分、热休克蛋白)、促炎性反应基因和炎性反应基因。
感染过程中的致病机理
三、病理变化诊断
IBD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病理反应以及病毒诱导的细胞裂解有关。
初步诊断:根据本病的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剖检变化可作初步诊断。
实验室诊断:病毒分离和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病毒的中和试验等,也可通过RT-PCR等方法进行诊断。
四、实验室诊断
注意与IB、鸡球虫病的鉴别。
四、实验室诊断
鉴别诊断
缺水可引起肾脏的变化,并出现灰色萎缩的法氏囊,除非管理问题, 一般不会全群缺水。
MDV可引起法氏囊萎缩,一般在感染后12天。
禽腺病毒8型,感染后14天,法氏囊滤泡萎缩,出现小囊。肝、胰脏 细胞内有核内包涵体。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