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认识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危害雏鸡、青年鸡的烈性、高度接触性病毒病。一、概述危害淋巴组织,包括法氏囊。② 雏鸡死亡:造成3周龄以上鸡有时高达20%的死亡率。①“禽肾病”:1962年首次报道,当时病鸡有严重肾损伤。一、概述③ 严重免疫抑制:雏鸡早期感染本病后会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易继发坏死性皮炎、包涵体肝炎-贫血综合征、大肠杆菌感染和免疫失败。母源抗体有保护作用。④ 本病不感染人。1980年,有学者报道IBDV存在第二个血清型。1972年,Allan等报道了IBDV早期感染,可引起免疫抑制。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荷兰分离到IBDV超强毒株。南非也有报道,18周龄的鸡感染后死亡率高达70%,被称为鸡的 “艾滋病”。二、IBD历史传染性法氏囊病存在于美洲、亚洲、非洲等地。可诱发多种疫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我国在1979年首次在广州发生。1980年在北京分离到病原,1982年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传播开来。二、IBD历史1、发病迅速,发病率高。三、IBD临床特点2、有明显的尖峰式死亡曲线。3、迅速康复,一般5-6天。4、法氏囊先肿大后萎缩。5、雏鸡和有母源抗体的鸡通常亚临床感染。三、IBD临床特点6、IBDV变异株可引起任何日龄的鸡感染。7、只有通过法氏囊的组织学观察或病毒分离才能做出确切诊断。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属于双RNA 病毒科,禽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属。四、病原学① IBDV具有单层衣壳,无囊膜。② IBDV的基因组,有A、B两个片段RNA组成。③ IBDV有5种病毒蛋白,VP1是病毒的RNA依赖RNA 聚合酶。VP2,VP3式结构蛋白。VP4是病毒的蛋白酶。④ IBDV有2个血清主型 。血清1型有致病性,血清2型无致病性。血清1型毒株间抗原相关性仅30%。血清2型的疫苗免疫不能抵抗血清1型病毒的攻击(不能交叉免疫)。病毒特点四、病原学IBDV有变异株存在。疫苗株不能充分保护变异株的攻击。IBDV有超强毒株存在。首先发现于欧洲。毒力变异性四、病原学IBDV非常稳定。对乙醚、氯仿不敏感。56℃ 5小时后病毒仍有活力。甲醛、复合碘、2%氢氧化钠、0.5%氯化铵可用来灭活病毒。PH12条件下病毒失活。PH2条件下病毒不受影响。将病鸡从鸡舍清除后54天、122天之后,鸡舍仍然可使其它鸡感染本病。表面带有IgM的B淋巴细胞对IBDV敏感,而T细胞不敏感。敏感细胞抵抗力四、病原学IBDV野毒株分离比较困难。在体外增殖时,有的形成缺陷型病毒粒子,干扰正常IBDV的复制。IBDV造成的病变主要在淋巴组织中,如法氏囊、脾脏、胸腺、哈德氏腺和盲肠扁桃体。法氏囊感染后第一周内,造成最大限度B淋巴细胞缺失,同时在3天感染期内有大量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进入法氏囊。法氏囊病变最严重。法氏囊滤泡坏死。法氏囊为中枢免疫器官,造成免疫抑制。免疫抑制分离困难四、病原学鸡胚培养:尿囊腔接种,IBDV培养效果差。绒毛囊膜集中效果好。10日龄鸡胚接种经典IBDV后3-5天出现死亡。胚体腹部水肿、出血。肝脏斑驳坏死,有出血斑。肾脏充血,有斑驳坏死。五、IBD病毒培养10日龄鸡胚接种IBDV变异株后,几乎不出现死亡。胚体肝脏坏死、脾脏肿大。细胞培养:在以下细胞IBDV适应后能生长。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五、IBD病毒培养鸡胚法氏囊细胞培养。鸭胚细胞培养。猴肾细胞培养。鸡的品种、年龄、免疫状态、遗传因素、病毒毒力、接种途径影响实验评估IBDV致病性。六、IBDV对来航鸡的致病性试验提示:鸡是唯一受IBDV感染后造成发病,病变明显的动物。IBDV可在鸡肾细胞中繁殖。接种鸡胚可繁殖。IBDV也可以感染鸟类。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