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认识新城疫 课件(共17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1认识新城疫 课件(共17张PPT)《禽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7张PPT)
认识新城疫
一、概述
1. 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败血症经过。
(一)新城疫的概念
2.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定义:新城疫是由符合一定毒力标准的禽副黏病毒1型(AMPV-1)引起的禽类感染。
① 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0.7或更高。
② F1蛋白的氨基端为苯丙氨酸;F2蛋白的羧基端有多个碱性氨基酸时,需测脑内接种致病指数。
一、概述
1.嗜内脏速发型新城疫:常见消化道出血性病变。
(二)新城疫的病型
2.嗜神经速发型新城疫:其特征是表现呼吸道和神经症状,多不下痢。
3.中发型新城疫: 一般仅引起幼禽死亡。成禽呼吸异常,产蛋下降。病程数周
一、概述
4.轻度或隐性呼吸道感染:由缓发型NDV引起,幼禽有呼吸道症状。
5.无症状-肠型:由缓发型NDV引起肠道感染。
新城疫病毒强毒株可引起所有日龄的鸡均表现急性、致死性感染。
一、概述
1.呼吸困难;鼻孔分泌物增多,罗音。咳嗽,张口伸颈喘,鸡冠及髯发绀。
(三)速发型新城疫特征性症状
2.排黄白、黄绿、绿色稀粪; 倒提病鸡有酸臭液体从口中流出。
一、概述
4.产蛋鸡产蛋下降,产品质下降的蛋。
3.神经症状。头颈扭转,共济失调。
一、概述
(四)速发型新城疫特征性病变
1. 气管充血、出血。
2.十二指肠及小肠上局灶性出血;腺胃乳头、腺胃与肌胃交界处、肌胃角质层下出血等。
二、历史与分布
本病1926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尼西亚,同年发现于英国新城(Newcastle) 。给全球经济造成了巨大损失。
我国最早发现于1928年,1935年在我国某些地区开始流行。
新城疫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必须申报的疫病。
三、新城疫病毒
科属
结构
新城疫病毒(NDV)属于副黏病毒科,禽副黏病毒属,病毒粒子多呈圆形,直径为100~500nm。
有囊膜,囊膜外是呈放射状排列的纤突。病毒核酸类型为单股、负链RNA,不分节。
三、新城疫病毒
主要
蛋白
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蛋白 ,构成大纤突;融合蛋白(F)构成小纤突。
三、新城疫病毒
新城疫病毒具有血凝活性:其原因是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蛋白能与红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NDV能吸附于鸡、火鸡、鸭、鹅及某些哺乳动物(人、豚鼠、小白鼠)红细胞表面,引起红细胞凝集。这种血凝现象能被抗NDV的抗体所抑制。
神经氨酸酶活性:神经氨酸酶是HN蛋白的一部分,能使被凝集的红细胞缓慢洗脱。
三、新城疫病毒
细胞融合和溶血:新城疫病毒可引起细胞融合和溶血。
三、新城疫病毒
血清

禽副黏病毒有9个血清型,即APMV-1至APMV-9。
1. APMV-1——新城疫病毒。
2. 新城疫病毒血清型只有一个。全世界的疫苗通用。
3. APMV-2可感染鸡和火鸡,导致轻度呼吸道疾病和产蛋下降。
4. APMV-4、APMV-6、APMV-8均可以鸭、鹅为宿主。
5. APMV-9可感染鸭(隐性感染)。
三、新城疫病毒
病毒存在的部位:
1.病毒存在于病死鸡所有器官、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
2.脑、脾、肺、气管含毒量最高。骨髓含毒时间最长。
3. 肌肉、鸡蛋也可带毒。
不同新城疫毒株仅有微小的抗原性变异
三、新城疫病毒
分离
培养
1.NDV能在鸡胚中增殖,尿囊腔接种9~11日龄鸡胚。
2.强毒株在60 h以内死亡;中毒株 60-90 h以内死亡;弱毒株90 h以上死亡。
3.死亡的鸡胚,尿囊液含毒量最高,胚胎全身出血,以头部、足趾、翅膀出血明显。
三、新城疫病毒
抵抗

1. 常用消毒剂:2%氢氧化钠、5%漂白粉、75%酒精20min可杀死NDV 。耐受pH3~10。 对乙醚、氯仿敏感。
2.加热:60℃ 30min失活,
4.低温:病毒在冷冻的尸存活6个月以上。
3.直射阳光下,病毒经30min死亡。
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