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五章 棉织物设计第一节 棉织物主要品种及风格特征(一)色织泡泡纱1、织物的基本特征泡泡纱是由两种张力不同的经纱(泡经和地经)与纬纱交织而成的平纹织物。其泡经、地经相间排列,因此,织物表面呈现有规律的,犹如泡泡的波浪状皱纹所形成的纵向条子,其条型新颖、别致,富有立体感,穿着凉爽,宜作夏季服装、睡衣等。2、织物泡泡的形成原理泡泡纱织物由双轴织造而成。织造时,利用泡经和地经不同的送经量形成经纱张力的差异。送经量小的地经纱,张力大而直,送经量大的泡经纱,张力小而弯曲。由于泡经、地经的张力差异造成了它们与纬纱交织后织物紧度的差异,使得泡经与地经缩率不同,于是布面产生了泡泡。一般泡经比地经粗1倍或采用双股线。3、织物种类(1)泡泡纱按纱线不同,可分为精梳泡泡纱和半线泡泡纱。(2)泡泡纱按组织分有普通泡泡纱和提条泡泡纱。(3)泡泡纱按原料分有纯棉泡泡纱和涤棉泡泡纱。品 名:涤棉色织交织泡泡沙经纬纱:45+40×45+40经纬密:110×70幅 宽:43″/44″品 名:全棉色织泡泡沙成 分:100%C经纬纱:40+21/2×40经纬密:80×70幅 宽:43″/44″品 名:全棉提花泡泡沙成 分:100%C经纬纱32+32/2×32经纬密:90×68幅 宽:43″/44″全棉泡泡纱泡泡纱设计1、形成原理色织泡泡纱是由两组经纱与纬纱交织而成的织物,其中一组经纱称为地经,交织成平整的布面,另一组经纱称为泡经,织成的布面具有有规律的波浪皱纹,形成泡泡。该织物的独特之处是布面的泡泡,因此,设计时应围绕“泡泡”问题展开。2、纱线线密度的选择泡经以中特纱为宜,一般比地经大1倍,或者用双股线。这样的配置,使得泡经与地经的织缩差异大,泡泡的屈曲波增高。此外,泡经粗,刚性大,泡泡硬挺而凸起。3、经纬密度的确定经纬密度的大小对泡泡的效果影响显著,一般经密大的泡泡比经密小的好,纬密大的泡泡比纬密小的好。经密越大,织缩率也大,纬密越高,经纬纱交织次数就多,使泡经与地经的织缩差异增大。经密大的织物筘号也大,打纬时,筘片与经纱的摩擦力增大,这样就容易使松弛的泡经移向织口,形成泡泡。在确定织物密度时,不能单纯考虑泡泡问题,应该在满足穿着凉爽的前提下,选用较大的经纬密。4、泡泡宽度的确定泡条宽度过窄、过宽,都会影响泡泡的凸凹效果。泡条宽度1~1.2cm较适宜,不得低于0.4cm或大于1.8cm。 如在同一布面上设计不同宽度的泡条时,要注意各泡条的宽度既要有明显的区别,又不能相差过大,否则宽窄条的泡经、地经送经比很难调节,易形成宽窄及泡泡高度不平的疵病。5、泡经、地经送经比的确定泡经、地经送经比过大,不仅会失去泡泡突出的效果,织物还显得粗糙。特别是泡泡将会因为泡经、地经张力差异减小而被拉平。这是由于地经根数少了,伸长增加的缘故。所以,泡经所占的比例应适当。一般来说,泡条的总宽度与织物的幅宽相比较,泡条占25%~40%为好。6、组织的选择泡组织均采用平纹组织,这是因为平纹组织经纬纱的交织次数最多,最易造成泡经、地经之间的缩率差异,不仅起泡容易,而且泡形均匀、圆滑,泡泡也坚牢、耐磨。地组织大多也用平纹组织,也可在平纹组织上点缀一些小花纹组织。但在地经、泡经交界处,一定要用平纹组织,以锁住泡泡,使泡泡长短均匀、整齐,且能挺立。(二)绉布1、织物的基本特征绉布一般为强捻纬纱的稀薄平纹织物,沿着织物横向有自然优美的绉纹。光泽柔和,手感轻薄、柔软,富有弹性,透气性较好。2、织物起绉原理绉布的绉效应是经染整的煮练工艺获得的。加工中,高温碱液渗透到强捻的纬纱内部,引起纤维膨润,直径增大,使得纱线发生收缩卷曲而引起经、纬纱交织点的轻微位移。其结果造成织物横向打裥起绉。3、织物种类(1)绉布按生产工艺不同可分为白织绉布和色织绉布。(2)绉布按织物组织不同可分为一般绉布和提花绉布。(3)绉布按纬纱捻度、捻向配置方法不同可分为顺纡绉布、双绉绉布和花式绉布。 。顺纡绉布是纬向为同一种捻向的强捻纱,织物表面呈现波浪形的羽状或柳条状绉纹。双绉绉布的纬向为间隔配置的异捻向的强捻纱,织物表面呈现鸡皮状的碎小绉纹。花式绉布的纬向间隔配置着强捻纱和普通纱,利用交界两侧纱线的不同收缩力而获得绉纹效应。绉布设计1、纬纱捻度的选择为了使织物打裥起绉,纬线必须使用强捻纱,绉布纬纱的捻系数,主要应根据印染加工后织物起绉的效果和织物的要求确定。实践证明,当捻系数为正常纱的2~2.2倍时,织物起绉效果较好。2、经纬纱线密度的选择绉布一般用作春夏季服装面料,织物轻薄,因此,纱线应以细特纱为主,若为童服用的绉布,直选择较易起绉的中、粗特纱为宜。在经纱和纬纱粗细构配置上,以纬纱粗于经纱为好,因为,粗纱的起绉效果明显。(三)麻纱1、织物基本特征麻纱织物为细特低密织物,一般采用平纹变化组织——纬重平组织。由于其经纱在织物表面呈现宽窄不同的直条纹路,并具有挺爽、透气的特点,与苎麻织物的外观特征相似,因而得名“麻纱”。麻纱织物的外观别致,穿着凉爽舒适。其经纬密度比较稀疏,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一般麻纱织物具有经向紧度小于或接近纬向紧度的特点。其经向紧度为40%~50%,较一般平布为低,纬向紧度在45%~55%,经纬向紧度接近1:1,其织物总紧度一般在67%~77%。2、织物种类(1)按后加工工艺不同,麻纱可分为漂白麻纱、染色麻纱、印花麻纱。(2)按组织结构不同,麻纱可分为普通麻纱、异经麻纱、柳条麻纱、变化麻纱和提花麻纱。①普通麻纱:大多采用 纬重平组织织成,也有采用 纬重平组织的。②异经麻纱:利用普通麻纱的组织,采用不同线密度的经纱间隔排列,为使布面条纹更清晰、更突出,通常以1根经纱和2根异特经纱间隔排列与纬纱交织。单根排列的经纱细,双根排列的经纱粗。③柳条麻纱:柳条麻纱是具有空筘齿效应的稀疏平纹织物,其经纱采用细特精梳烧毛强捻股线,股线捻向与单纱相同(即zz捻)。经纱排列是每隔一定距离留有一定的间隙。这样,织物就有了由这些空隙形成的纵向条子。④变化麻纱:采用各种变化组织,获得方格、条子、八字等各种外观的麻纱织物。变化麻纱经纱织缩率较普通麻纱为大,故纹路粗壮、突出。⑤提花麻纱:是采用平纹地小提花组织的麻纱织物。布面呈有各种小花纹的外观。(3)按原料不同,麻纱可分为纯棉麻纱、涤棉麻纱、涤麻麻纱、棉麻麻纱等。麻纱设计1、普通麻纱织物(1)原纱要求:为使织物的直条纹整齐,纱线的条干必须均匀一致,这就要求选用成熟度好、短绒少、棉结杂质少的原棉,以免影响布面的光洁度和条纹的清晰度。(2)纱线线密度的选用:麻纱为薄型织物,为使织物轻薄、凉爽,选用的纱线不能大于21tex,一般用13~18tex的细特纱,若欲条纹明显,可令经纱略粗于纬纱。(3)纱线捻度的确定:纱线捻度是形成麻纱织物风格的一项很重要的因素。麻纱织物要求条纹挺直,手感既柔软又挺爽。只有选用捻系数较高的经纱和捻系数比一般织物小的纬纱,才能使上述矛盾得到解决。(4)纱线捻向的选用:麻纱织物的经纬纱必须采用相同捻向,以使织物达到薄又挺的要求。(5)经纬纱密度的配置:麻纱织物要求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故织物紧度不宜过高,应比平布略小,织物总紧度宜在74%~77%,经向紧度宜在40%~50%,纬向紧度宜在45%~55%。配置经纬密度时,纬密应高于经密,一般纬密比经密高10%~15%。这样,布面直条纹更加明显,也能弥补因纬纱捻度低而使织物纬向强力低的缺点。(6)组织的选用:普通麻纱以1/2纬重平组织最为普遍。2、异经麻纱异经麻纱是采用不同特数经纱相间排列而成的。因此,合理选择不同的经纱线密度并与适当线密度的纬纱相配合,就成为设计的关键。单根经纱的线密度应小于双根并列经纱中单纱的线密度。两者的差异在20%左右,布面条纹最为突出。纬纱线密度比单根经纱线密度小时,织物的效应更好。双根并列的经纱具有较小的缩率,织物的凹凸效果会更显著,为达到这一目的,设计时,可使双经并列经纱的捻系数大于单经排列经纱的捻系数,如有条件,可用双轴织制。异经麻纱的织物组织和经、纬密度的配合基本上与普通麻纱相似。3、柳条麻纱(1)纱线线密度的选择:为了获得细洁、轻薄如绸的效果,纱线宜选用细特股线,如:10texx2、7.5tex×2。除采用精梳工艺外,还予以烧毛处理,以使织物洁净、布孔清晰、透气性好。(2)组织的选用:柳条麻纱为稀薄细特织物,为增加织物的坚牢性,宜采用平纹组织,经纱采用空筘穿法。(3)织物经、纬密度的配置:柳条麻纱经、纬密的配置与普通麻纱不同,其经密大于纬密,一般来说,柳条麻纱的纬密为经密的60%~70%,织物紧度视条纹宽度而定,一般经向紧度为50%~60%,纬向紧度为35%~45%。(4)纱线捻度与捻向的确定:柳条麻纱纱线细,为保持麻织物挺爽的风格,经纬纱均需强捻,且股线捻向与单纱捻向相同,如6tex的单纱常用162~169捻/10cm,股线为102~110捻/10cm。单纱为正捻,股线也为正捻。(5)柳条宽度的确定:条纹宽度2~2.5mm最为适宜,柳条间的孔隙应为条纹宽度的25%,即0.5~0.6mm。(6)钢筘的选择:柳条麻纱是用空筘穿法而形成纵向条纹的,为使条纹平直清晰,需使用刚性好的厚齿片的钢筘,防止条纹边缘的经纱向柳条孔隙移动。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