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我国的社会保障 课件(共28张PPT)高一政治《经济与社会》(统编版必修2)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我国的社会保障 课件(共28张PPT)高一政治《经济与社会》(统编版必修2)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四课 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
4.2 我国的社会保障
第二单元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课前导入:教材逻辑
所有制
市场机制
分配制
经济制度 经济发展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经济社会主体作为
国家、企业、个人
课前导入:是否可以“不劳不得”?
思考
①按劳分配要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那么能否加上“不劳不得”?
②下面这些群体的收入如何保障?
课前导入:预习目标
一、是什么
1、社会保障的含义(依据、主体、目的;第几次分配?)
2、社会保障的4种主要形式(地位、对象、形式)及其他形式
二、为什么(个人→社会)
1、安全网
2、调节器
3、互助共济功能
三、怎么做(总+3)
总:总目标(原则、要求、体系)
1、覆盖率与差距
2、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3、各主体权责乱象
织密保障安全网,增进人民幸福感
——从社保纪实看我国社会保障
1、社会保险:
①地位: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对象: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②形式:失业险、工伤险、生育险、养老险、医疗险。
黎群就职于新科公司,公司按照工资比例购买了保险。她刚开始对社保没有概念,觉得可支配的钱反而少了。13年,她因病入院,花费12000元,医保报销了60%,减轻了很多负担。自此,她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还购买了重疾险等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她推算退休后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之后的生活基本无忧。
思考
社会保障的有哪些形式?你是如何判断的(对象或具体形式)?
议题一:社会保障在身边
1、社会保险:
④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的异同
黎群就职于新科公司,公司按照工资比例购买了保险。她刚开始对社保没有概念,觉得可支配的钱反而少了。13年,她因病入院,花费12000元,医保报销了60%,减轻了很多负担。自此,她意识到保险的重要性,还购买了重疾险等商业保险作为补充。她推算退休后能拿到3000元左右的退休金,之后的生活基本无忧。
思考
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属于社会保障吗?它和社会保险有什么不同?
议题一:社会保障在身边
经营主体 需求水平 类型 目的 费用来源 性质 种类
社会保险 国家 (政府社保局) 保障基本需求 事业 社会稳定 国家企业个人 三方分摊 强制、法律规定 五险
商业保险 保险公司 满足更高需求 产业 营利 个人承担 自愿、市场行为 人身
财产
保险与 风险 避免风险发生(×) 规避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王皇古中年丧子,还有生病的妻子和两个孙子需要抚养。村里为他们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金,保障他们达到当地的基本生活水平,他表示,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家庭早就散掉了。负责人李强生表示,低保制度形成后,村里乡风也变好了,小偷小摸现象消失了,对社会稳定起了作用,如今,低保制度和脱贫结合,使村民积极脱贫致富,萌发对未来发展的希望。
思考
视频中出现了社会保障的哪些形式?你是如何判断的(对象或具体形式)?
议题一:社会保障在身边
2、社会救助:
①地位:最先形成、最后防线
②对象: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
②形式: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对98岁的张淑芳来说,五里桥街道长者照护中心也是自己的家。该中心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悉心的照料,老人选择了日托服务,儿女工作的时候,能在照护之家中心得到照顾,晚上再和家人团聚。
思考
视频中出现了社会保障的哪些形式?你是如何判断的(对象或具体形式)?
议题一:社会保障在身边
3、社会福利:
①地位:最高层次是社会保障
②对象:所有社会成员(侧重弱势群体: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
②形式: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福利津贴。
议题一:社会保障在身边
知识拓展:我国社会福利的发展
我国自1949年以来,即重视社会福利制度的建设。如:
1、教育福利:兴办各类学校,实行低收费入学;
2、卫生福利:兴办各类医院,实行低收费诊治疾病;
3、职工福利:在国营企业兴办职工食堂、托儿所、幼儿园;
4、文化福利:兴办图书馆、文化宫、影剧院等公共设施;
5、住房福利:兴建住宅低价租给职工居住;
6、妇女福利:兴建妇幼保健院(站);
7、老年人福利:兴建养老院等等。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福利立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我国社会福利立法一个突出特点是没有一部综合性的社会福利法,有关社会福利的法律规范散见于相关的法律中,如职工福利主要体现在《劳动法》中;
残疾人福利主要体现在《残疾人保障法》中;
教育福利主要体现在《义务教育法》中;
老年人福利主要体现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
妇女福利主要体现在《妇女权益保障法》《母婴保健法》中
2022年4月8号,湖北省发放了首批退役军人优待证。退役军人、三属对象、烈士遗属等群体能享受多项优惠政策:可享受每周首单快递8折优惠、中石油加油94折、公共交通及旅游优先等,下一步政府还将扩张教育、养老、住房等领域的优待项目。
思考
视频中出现了社会保障的哪些形式?你是如何判断的(对象或具体形式)?
议题一:社会保障在身边
4、社会优抚:
①地位:特殊保障、补偿优待
②对象:军人、军烈属
②形式:物质照顾、生活安置、精神抚慰。
战士边防卫家国
慰问家属暖人心
2023军人、军属专场招聘会
武汉市为军属发放新春慰问
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解(是什么)
(一)含义
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发展的制度保障、制度安排,属于再次分配。
(二)形式(除四种主要形式外,还有企业年金、社区服务等补充形式)
形式 地位 对象 形式
社会保险 核心 失去劳动能力的劳动者 五险
社会救助 最先形成、最后防线 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 灾害救助、最低生活保障
社会福利 最高层次 所有社会成员(侧重弱势群体:老年人、儿童、妇女、残疾人) 社会化服务、福利津贴
社会优抚 特殊保障、补偿优待 军人、军烈属 物质照顾、精神抚慰
★注意:·区分四种基本形式(地位、对象、形式)。
·区分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经营主体、需求水平、事业产业)
议题二:社会保障促和谐
黎群:医保报销了60%,减轻了很多负担;退休后的生活基本无忧;
王皇古:如果没有这个政策,家庭早就散掉了;
李强生:村里乡风也变好了,小偷小摸现象消失了,对社会稳定起了作用;
如今,低保制度和脱贫结合,使村民积极脱贫致富,萌发对未来发展的希望。
张淑芳:社区照护中心也是家,子女不在时得到悉心照料。
思考
结合材料,谈谈我国的社会保障有哪些作用?
1、安全网: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生存危机,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2、调节器:调节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互助共济功能:风险责任分摊,社会自助他助→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作用(为什么)
1、安全网:防范化解社会成员生存危机,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2、调节器:调节社会群体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3、互助共济功能:风险责任分摊,社会自助他助→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注意:·防范化解≠消除
议题三:社会保障待发展
十三五期间,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民生,推进共同富裕。在此基础上,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健全社保基金保值增值和安全监管体系。
思考
请结合当前的成就和不足,谈谈应该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4亿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2021年底已达13.6亿人,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
社保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仍有巨大鸿沟。社会保障虽然降低了农村内部和城镇内部收入差距,但加大了城乡间收入不平等。不包括社保收入时,城镇2013年人均收入是农村的2.4倍;纳入社保收入后,这一差距扩大为2.8倍。
1、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更多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
辨析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权益。
辨析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给予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多特殊利益,缩小贫富差距。
议题三:社会保障待发展
思考
请结合当前的成就和不足,谈谈应该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养老金18连涨,各地连年依据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社会保险基数,扩宽社会福利的范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由1686元提高到2987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82元增长到179元。
在人均GDP、社会保障和福利水平等方面,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有一定距离。
2、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辨析: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要向发达国家看齐。
议题三:社会保障待发展
请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谈谈: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有什么关系(谁决定?谁适应)?
思考
请结合当前的成就和不足,谈谈应该如何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个人对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保障的认知增强,有意识维护自身权益,打击了企业不缴、少缴五险的违法行为,促进了国家机关数字平台的建设,用以回答新时代人民关切问题。
违规使用社保基金,如用于投资、建设产业或贪污挪用,导致基金出现亏空,人民信心下降。
3、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权责,严格依法监管。
议题三:社会保障待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怎么做)
总:(目标)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健全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①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更多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
②坚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促进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③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权责,严格依法监管。
★注意:·相应≠相同;更多维护≠特殊利益
·社会保障水平不是越高越好
·区分权责主体(国家、企业、个人)
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社会保障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做
含义:依据+主体+第几次分配+目的
安全网
调节器
互助共济功能
总:原则+要求+目标
1、覆盖全民缩差距
2、适应经济可持续
3、权责清晰守法律
形式
1、社会保险
2、社会救助
3、社会福利
4、社会优抚
·通过对象与具体形式准确区分四者
·区分四者在社会保障中的地位
·相应≠相同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主体区分
课堂小结:识记易混
1、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 )
2、社会保障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
3、社会保险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满足社会成员的较高层次的生活需求,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
4、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同的社会保障权益。( )
5、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给予弱势群体的利益更多特殊利益,缩小贫富差距。( )
6、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
7、购买社会保险是避免发生风险的有效措施。( )
8、社会保障通过风险均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 )
9、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能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越能促进社会进步。( )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1. 2023年10月1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和数据库。线上,会同有关部门打通数据壁垒,数据共享,通过数据比对发现困难风险并且作出预警;线下,依靠基层工作人员经常性走访发现困难群众并且核实困难风险预警信息。由此可知( )
①社会救助居于核心地位,织起保障人民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
②社会救助实行兜底政策,为救助人群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③社会救助理念的转变,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④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能够为社会保障提供制度支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明确社会保障的形式及其地位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保险经办出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从法律制度上对其加以细化和完善。社保经办领域的首部行政法规《社会保险经办条例》公布,12月1日施行,条例明确要求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减少证明材料、缩短办理时限,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医疗保障行政部门对社保经办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同时明确法律责任,严惩违法犯罪行为。颁布《社会保险经办条例》( )
①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较高层次保障需求
②标志着我国社保经办工作向法治化、规范化迈出重要一步
③有利于解决群众在社会保险经办事务中的痛点、难点和堵点问题
④完善了社会保险经办制度、筑牢保障生活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区分社会保障的形式及其地位
·区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五部门2022年11月4日联合发布了《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对其中第二条理解正确的是( )
第二条:个人养老金是指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实现养老保险补充功能的制度。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自主选择购买符合规定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以下统称个人养老金产品),实行完全积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A.利于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社会成员最低生活水平
B.体现着个人与市场之间关系,为个人财富累积开辟新路径
C.“个人养老金”是一款金融产品,充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D.是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社会成员生活的社会保险形式
B
·区分社会保障的形式及其地位
·区分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4. 有人说:“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水浅行小舟,水深走大船,违背规律会搁浅或翻船。”下列观点与之一致的是( )
①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制度支撑
②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坚实基础
③要坚持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相适应
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B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5.2021年全国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8284万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46773万人)的60.5%,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958万人,仅占城镇就业人员的49.1%。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必须( )
A.做到权责清晰,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
B.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拓展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C.尊重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提高社会保障的“精准性”
D.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B
·区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方向的侧重
课堂小结:学以致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厦门市在社会保障领域持续发力,托起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坚持全民社保导向,在全国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保障范围,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共同实现社会保险制度的全覆盖。2022年11月出台的《厦门市职工医疗保险实施细则》和《厦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施细则》统一了外来职工与本市职工医保政策,简化了门诊报销流程,扩大了家庭共济账户的使用范围。提高低保、特困救助标准,出台重残、重病和因学困难对象“单列低保”政策,累计支出救助资金超过10亿元,实现城乡救助一体化,兜住民生底线。
厦门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是建设中国高质量社会保障制度的缩影。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以“社会保障托起人民的幸福生活”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①主题鲜明,观点正确,逻辑严谨;②规范使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③严禁抄袭给定材料;④字数不少于150字。
①社会保障是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
②社会保障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多种形式。厦门市发力解决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问题、提高了低保标准。
③社会保障是安全网、调节器。能够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保障其基本生活权利,维护社会的稳定;能够调节群体利益关系,促进公平正义。厦门市采取系列措施,解决困难对象的生存问题,兜住民生底线。
④社会保障的完善需要公平对待公民,更多维护弱势群体利益,做到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厦门市在十八大以来,朱旭完善社会保障,坚持全民社保导向,改善民生。


期待与您携手共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