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题探究知识点梳理(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儒林外史》专题探究知识点梳理(学案)

资源简介

《儒林外史》专题探究知识点梳理
一、典型人物探究
(一)范进: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人物形象: 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读书人形象。
性格特点:
迂腐: 范进一生只知道读书,不关心家计,甚至到了五十多岁还一事无成,却仍然沉迷于科举考试,将其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典型情节:中举前家中穷困潦倒,他却依然不顾家计,一心只读圣贤书。
麻木: 他逆来顺受,面对胡屠户的打骂和羞辱,他毫无反抗之意,甚至对胡屠户感恩戴德。典型情节:胡屠户对他百般羞辱,他却依然毕恭毕敬,不敢有丝毫怨言。
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他只会死记硬背文章,不懂变通,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这也是他屡试不第的原因之一。典型情节:他的文章被多位考官批评为“迂腐不堪”、“陈腐老套”。
相关情节:
中举前: 范进家境贫寒,屡试不第,受尽屈辱,但仍坚持参加科举考试。
中举后: 他因喜极而疯,后被胡屠户打了一巴掌才清醒过来。中举后,他的人生境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他依然迂腐,最终成为一个平庸的官员。
悲剧命运的原因: 范进的悲剧命运,是科举制度毒害和封建社会压迫的必然结果。科举制度扭曲了读书人的价值观,使他们只注重功名利禄,忽视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底层人民难以获得上升的机会,范进即使中举,也无法改变其思想的局限性和性格的弱点。
(二) 王冕: 真名士的风骨
人物形象: 王冕是一个淡泊名利、品行高洁的隐士形象,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的“真名士”。
性格特点:
孝顺: 他从小就非常孝顺,努力读书,希望能够光宗耀祖,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典型情节:少年时替人放牛,用赚来的钱买书,并把好吃的食物带回家给母亲。
勤奋: 他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自学成才,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典型情节:放牛时自学绘画,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
淡泊名利: 他不慕名利,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典型情节: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并最终隐居山林。
相关情节:
少年时期: 王冕家境贫寒,但他勤奋好学,自学成才。
成年后: 他成为一位著名的画家和诗人,但他拒绝了功名利禄的诱惑,选择隐居山林。
晚年: 他在山林中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最终病逝。
人物意义: 王冕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真名士”的理想追求,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精神,与儒林中那些追名逐利的假名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 杜少卿:放浪形骸的狂士
人物形象: 杜少卿是一个慷慨仗义、轻财好施、蔑视功名利禄的名士形象。
性格特点:
慷慨仗义: 他乐于助人,对朋友、下人慷慨解囊,不惜散尽家财。典型情节:他帮助杨执中脱罪,并资助鲍廷玺、娄氏兄弟等。
轻财好施: 他对金钱的态度十分淡泊,视金钱如粪土,只要朋友有需要,他便倾囊相助。典型情节:他将卖田所得的银两随意挥霍,帮助朋友解决困难。
蔑视功名利禄: 他对功名利禄毫无兴趣,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典型情节:他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并认为做官不如自由自在的生活。
相关情节:
早年: 杜少卿家境富裕,但他不慕名利,喜欢结交朋友,并帮助他人。
中年: 他散尽家财,但依然乐于助人,与众多名士交往,过着潇洒的生活。
结局: 由于他挥霍无度,最终家道中落,但他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与朋友们一起谈诗论文,享受人生。
人物意义: 杜少卿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名士风流的赞赏,他虽然最终家道中落,但他潇洒的生活态度和对朋友的真诚,使他成为一个令人敬佩的人物。
(四) 匡超人:由孝子到势利小人的转变
人物形象: 匡超人的形象在小说中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从最初的孝顺、勤奋的读书人,逐渐变成了一个追求功名利禄、势利眼的人物。
性格特点:
早期:
孝顺:他尽心侍奉病重的父亲,即使生活困苦也无怨无悔。 (典型情节:背着父亲逃离火灾,为父亲端屎端尿)
勤奋:他努力学习,最终考中举人。 (典型情节:在杭州时,一边做生意,一边学习,最终考中举人)
善良:他乐于助人,帮助过落难的丝客。 (典型情节:在船上遇到被骗的丝客,帮助他追回银两)
后期:
追求功名利禄:考中举人后,他开始热衷于追求功名,将仕途视为人生的唯一目标,忽略了其他方面的价值。(典型情节:到京城后,积极寻求老师的帮助,以求在官场有所作为)
势利眼:他开始看不起穷人,对曾经帮助过他的朋友态度冷淡,例如对潘三入狱后的冷漠态度。(典型情节:发达后,不愿与曾经的穷朋友来往,也不愿探望落难的潘三)
虚伪:他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刻意隐瞒自己曾经的贫困经历和一些不光彩的过去。例如,他对李给谏隐瞒自己已经娶妻的事实。(典型情节:隐瞒自己曾经做过替考的事情)
相关情节:
早年: 匡超人出身贫寒,父亲病重,他外出打工,后得到马二先生的帮助,最终考中举人。
中期: 他到京城后,凭借老师的关系,娶了高官的女儿,并成功进入官场。
后期: 他逐渐变得势利和虚伪,忘记了初心,最终成为一个令人失望的官僚。
转变原因: 匡超人的性格转变,与科举制度的毒害、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人性格的弱点都有关系。他最终的结局,也警示人们不要被功名利禄冲昏头脑,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五) 严监生: 吝啬鬼的典型
人物形象: 严监生是一个极度吝啬、贪婪的商人形象,是《儒林外史》中刻画得最为生动的人物之一。
性格特点:
吝啬: 严监生爱财如命,即使在临死前,还惦记着灯盏里的两茎灯草,生怕浪费灯油。 (典型情节:临终前伸着两根手指,众人猜测许久,才明白他是担心灯盏里的两茎灯草会费油)
贪婪: 他对家产十分在意,临终前还念念不忘地计算自己的财产。(典型情节:临终前,反复询问妻子关于财产的事情)
虚伪: 他表面上装作慈善,实际上却对家人和下人十分刻薄。(典型情节:嘴上说着关心妻子,却连买人参的钱都不舍得花)
相关情节:
生前: 严监生经营着庞大的家业,但他生活节俭,甚至到了吝啬的程度,对家人和下人十分刻薄。
临终: 他的吝啬和贪婪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物意义: 严监生的形象是封建社会中吝啬鬼的典型代表,他爱财如命的性格,反映了当时社会拜金主义的盛行和人性的扭曲。
(六) 王惠: 官场的腐败分子
人物形象: 王惠是一个贪婪势利、缺乏气节的官僚形象,代表了官场的腐败分子。
性格特点:
贪婪: 他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积累财富。(典型情节:在南昌任上,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势利: 他对人的态度取决于对方的身份和地位,对权贵阿谀奉承,对下属和百姓则颐指气使。(典型情节:对蘧公孙父子的态度前后不一)
缺乏气节: 他为了保全自己,不惜降顺叛军,背叛朝廷。(典型情节:在宁王叛乱时,他选择投降宁王,并担任伪官)
相关情节:
早年: 王惠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官场,并逐渐升迁。
中期: 他担任南昌知府和南赣道,贪赃枉法,搜刮民脂民膏。
后期: 宁王叛乱时,他投降宁王,后被朝廷通缉,最终逃亡太湖,削发为僧。
人物意义: 王惠的形象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和腐败,他的贪婪、势利和缺乏气节,是封建社会官僚的典型特征。
(七) 杜少卿与迟衡山: 理想主义者的碰撞与融合
人物形象: 杜少卿和迟衡山都是品行高洁、才华横溢的儒生,他们代表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性格特点:
杜少卿:
慷慨仗义: 他乐善好施,不惜散尽家财帮助朋友和需要帮助的人。 (典型情节:帮助杨执中脱罪,资助鲍廷玺、娄氏兄弟等)
蔑视功名利禄: 他拒绝朝廷的征召,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典型情节: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认为做官不如自由自在的生活)
放浪形骸: 他不拘礼法,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典型情节: 携着妻子的手在清凉山游玩,引起众人围观)
迟衡山:
博学多才: 他精通礼乐,对儒家经典有深刻的理解。(典型情节:起草泰伯祠祭祀的礼乐规程)
关注礼乐教化: 他致力于恢复和推广古代礼乐制度,希望能够改善社会风气。(典型情节:筹建泰伯祠,并主持祭祀活动)
重视品行修养: 他强调个人品德的重要性,批评郭璞风水之说,认为“人杰地灵”才是正道。(典型情节:与余大先生讨论风水之说,认为孝道和品行比风水更重要)
相关情节:
杜少卿和迟衡山在南京相识,并成为好友。他们经常一起谈诗论文,探讨人生理想,并共同参与了泰伯祠的建设和祭祀活动。
虽然两人性格有所差异,杜少卿更加放浪形骸,迟衡山则更为稳重内敛,但他们都怀抱着相同的理想,希望能够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
人物意义: 杜少卿和迟衡山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想主义者类型,杜少卿追求个性的解放和精神的自由,迟衡山则致力于通过恢复礼乐制度来改善社会风气。他们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探索和思考。
(八) 匡超人与武书: 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
人物形象: 匡超人与武书都是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但他们的人生道路却截然不同。
性格特点:
匡超人:
早年: 孝顺、勤奋 (详见人物分析四)
后期: 追求功名利禄、势利眼、虚伪 (详见人物分析四)
武书:
孝顺: 他侍奉母亲至孝,在母亲去世后,他守孝三年,并努力为母亲争取旌表。(典型情节:为母亲守孝三年,并通过虞博士的关系,为母亲争取到旌表)
正直: 他为人正直,不愿参与科场舞弊,也不愿阿谀奉承。(典型情节:在国子监考试中,他目睹了作弊行为,但没有揭发,而是私下提醒对方)
有才华: 他擅长诗文,尤其擅长古文和诗赋。(典型情节:他的诗文受到虞博士和萧云仙的赞赏)
相关情节:
匡超人与武书同在国子监读书,两人都是虞博士的学生。
匡超人凭借着岳父的关系进入官场,并逐渐变得势利和虚伪。
武书则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慕名利,潜心研究学问,最终成为一位受人尊敬的学者。
人物意义: 匡超人与武书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匡超人选择了追名逐利,最终迷失了自我;武书则选择了坚守初心,追求精神上的富足,最终获得了真正的成功。
(九)女性人物专题
1.主要女性角色:
沈琼枝:
人物形象: 有才华的女子,性格刚烈。
性格特点: 聪明 (识破宋为富的计谋)、有骨气 (不愿做妾)、才华横溢 (擅长诗文和刺绣)。
相关情节: 拒绝做妾,逃离宋家,到南京卖诗文为生,后被诬陷为逃妾,押解回扬州。
王太太 (胡七小姐):
人物形象: 泼辣、贪婪、爱慕虚荣的妇人。
性格特点: 泼辣 (动辄打骂家人)、贪婪 (搜刮丈夫的家产)、爱慕虚荣 (追求奢华的生活)。
相关情节: 嫁给鲍廷玺后,因其并非举人而发疯,最终将鲍家财产耗尽。
鲁小姐:
人物形象: 有才华却不通情理的女子。
性格特点: 才华横溢 (擅长诗文)、不通情理 (只注重功名,不理解丈夫)。
相关情节: 因丈夫不热衷科举而与其产生矛盾,最终夫妻关系紧张。
严氏 (严监生的妻子):
人物形象: 善良、贤惠却软弱的妻子。
性格特点: 善良 (关心丈夫的身体)、贤惠 (管理家务,照顾家人)、软弱 (无法改变丈夫的吝啬性格)。
相关情节: 劝说丈夫不要过于吝啬,但无法改变他的性格。
2. 次要女性角色:
胡屠户的女儿 (范进的妻子):
人物形象: 泼辣、粗俗的妇人。
性格特点: 泼辣 (对范进动辄打骂)、粗俗 (言语粗鲁,行为蛮横)。
相关情节: 在范进中举前,对他百般羞辱;中举后,态度发生转变,对范进百依百顺。
双红:
人物形象: 单纯的丫鬟。
性格特点: 单纯 (被宦成拐走)、喜爱诗文。
相关情节: 被宦成拐走,后被匡超人赎回。
云片糕店老妇人:
人物形象: 善良、有智慧的老妇人。
性格特点: 善良 (提醒老和尚小心恶和尚)、有智慧 (指点老和尚去寻找萧云仙求助)。
相关情节: 在明月岭开店,提醒并帮助老和尚躲避恶和尚的毒手。
聘娘:
人物形象: 有几分姿色的妓女。
性格特点: 虚荣 (喜欢与达官贵人交往)、势利 (看不起穷酸文人)。
相关情节: 与陈四老爷交往,并希望能够被他赎身,后因与虔婆发生冲突而出家为尼。
3. 作者塑造这些女性角色在文中的作用:
丰富作品内容,展现社会百态: 女性角色的加入,使得小说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不同阶层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命运。
衬托男性角色,推动情节发展: 女性角色往往与男性角色有着密切的关系,她们的命运和行为也影响着男性角色的命运,并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揭露社会问题,深化主题思想: 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深化了小说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展现多样化的女性形象: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并非单一化的,既有沈琼枝、鲁小姐这样有才华的女性,也有王太太这样泼辣的妇人,还有严氏这样善良软弱的妻子,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
4.总结:
《儒林外史》中的女性角色虽然数量不多,但形象鲜明,性格各异,她们的命运和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也展现了女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作者通过对女性角色的塑造,丰富了作品的内容,深化了主题思想,也为我们了解封建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
二、主题探究
(一) 科举制度的弊端
消极作用:
扭曲人才选拔标准: 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为主要考试内容,导致读书人只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缺乏真才实学,无法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典型情节:范进、周进等人的文章被多位考官批评为“迂腐不堪”、“陈腐老套”。
制造社会阶层固化: 科举制度使得寒门子弟难以出头,加剧了社会阶层固化,不利于社会流动。 典型情节:匡超人考中举人后,开始看不起穷人,也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固化。
败坏社会风气: 科举制度催生了大量的虚伪、势利、贪婪的读书人,败坏了社会风气。典型情节:严贡生、王惠等人的贪婪和势利行为。
相关情节:
范进中举: 范进中举后发疯,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
周进捐官: 周进捐官后变得势利和贪婪,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的价值观的扭曲。
王冕隐居: 王冕拒绝朝廷的征召,体现了对科举制度的不满和对自由的追求。
(二) 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
对女性的压迫: 小说中的女性大多命运悲惨,受到封建礼教的种种束缚,例如:
王太太: 她出身豪门,却嫁给了一个平庸的丈夫,最终因无法忍受丈夫的无能而发疯。
沈琼枝: 她才华横溢,却因为是女性,无法施展才华,最终只能选择出家为尼。
鲁小姐: 她也是一位才女,但她的价值观深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只看重功名利禄,最终与丈夫产生矛盾。
对人性的扭曲: 封建礼教压抑人的天性,导致许多人变得虚伪和做作,例如:
严监生: 他爱财如命,甚至在临死前还惦记着灯盏里的两茎灯草,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扭曲。
严贡生: 他表面上道貌岸然,实际上却贪婪狡诈,欺压百姓,反映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匡超人: 他在考中举人后,变得势利眼,看不起穷人,也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影响。
相关情节:
王太太的悲剧: 她被封建礼教束缚,无法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走向了疯狂。
沈琼枝的出家: 她不愿屈服于命运,选择了出家为尼,也体现了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三) 金钱与名利的诱惑
对人性的腐蚀: 金钱和名利是小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人物都受到了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最终导致了悲剧性的结局。例如:
严监生: 他为了积累财富,不惜牺牲亲情和友情,最终成为一个孤独的守财奴。
王惠: 他为了升官发财,不惜贪赃枉法,最终被朝廷通缉,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匡超人: 他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变得势利和虚伪,最终失去了自我。
对社会风气的败坏: 金钱至上和追名逐利的思想,导致了社会风气的败坏,使得人与人之间充满了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典型情节:五河县的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只看重金钱和地位,不注重品行和学识。
相关情节:
严监生的吝啬: 他临死前还惦记着灯盏里的两茎灯草,充分体现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
王惠的贪婪: 他为了金钱不惜出卖自己的良心,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四) 理想人格的追求
真名士的形象: 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真名士的形象,他们代表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例如:
王冕: 他淡泊名利,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不慕权贵,不为世俗所动。
杜少卿: 他慷慨仗义,轻财好施,蔑视功名利禄,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
庄绍光: 他学识渊博,品行高洁,不慕权贵,潜心治学,追求真理和知识。
迟衡山: 他精通礼乐,关注礼乐教化,重视品行修养,希望能够通过恢复礼乐制度来改善社会风气。
真名士的特点:
淡泊名利: 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追求精神上的富足和心灵的宁静。
品行高洁: 他们注重个人品德的修养,为人正直善良,乐于助人。
才华横溢: 他们有着丰富的学识和出众的才华,但并不以此为傲,而是用于造福社会。
追求精神自由: 他们不拘礼法,追求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不愿被世俗所束缚。
相关情节:
王冕隐居: 他拒绝了朝廷的征召,选择隐居山林,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
杜少卿的豪举: 他慷慨仗义,散尽家财帮助朋友,体现了他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的追求。
庄绍光的辞官: 他被朝廷征召,却最终选择辞官归隐,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
迟衡山的建祠: 他致力于恢复和推广古代礼乐制度,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五) 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的冲突
社会现实的残酷: 小说中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科举制度的弊端,这些都与真名士的理想人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个人理想的追求: 尽管社会现实残酷,但小说中的真名士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并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改变社会。
冲突与妥协: 在社会现实与个人理想之间,小说中的真名士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了妥协,有的选择了抗争,但他们都展现了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关情节:
王冕的隐居: 他选择了逃避现实,在山林中过着清贫而自由的生活。
杜少卿的抗争: 他选择了与社会现实抗争,最终家道中落,却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庄绍光的妥协: 他接受了朝廷的征召,但最终还是选择了辞官归隐,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
三、写作特色探究
(一) 讽刺手法的运用
讽刺对象: 小说主要讽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和封建礼教的虚伪,以及社会上追名逐利、贪婪势利的不良风气。
讽刺手法:
夸张: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现象进行放大,增强讽刺效果。例如:严监生临死前还惦记着灯盏里的两茎灯草,将他的吝啬性格刻画得淋漓尽致。
反语: 作者运用反语的手法,用赞扬的语气表达讽刺的意味,例如:称呼那些热衷科举、追名逐利的读书人为“名士”。
对比: 作者将不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进行对比,例如:周进和范进,王冕和汤奉,以突出讽刺效果。
漫画化: 作者将人物刻画得像漫画人物一样,例如:严监生、严贡生等,以增强讽刺效果。
相关情节:
范进中举发疯: 这一情节是对科举制度扭曲人性的辛辣讽刺。
周进对范进态度的转变: 周进在未发迹之前对范进十分友好,但在他捐官之后,却对范进十分冷淡,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价值观的扭曲和人性的异化。
严监生的吝啬: 严监生临死前还惦记着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是对吝啬鬼的辛辣讽刺。
讽刺效果: 小说的讽刺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既增强了作品的幽默感和可读性,又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实的丑恶,具有强烈的批判力量。
(二) 对比手法的运用
对比类型:
人物对比: 作者将不同人物的性格、命运进行对比,例如:周进和范进,王冕和汤奉,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揭示主题思想。
情节对比: 作者将不同情节进行对比,例如:范进中举前后生活的对比,以突出科举制度对人的影响。
对比效果:
突出人物性格: 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例如:周进的势利与范进的迂腐形成鲜明对比。
揭示主题思想: 通过对比,可以更深刻地揭示主题思想,例如:王冕的隐居和汤奉的阿谀奉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真名士和假名士的批判。
相关情节:
王冕与汤奉: 王冕淡泊名利,拒绝做官,而汤奉则阿谀奉承,巴结权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范进中举前后: 范进中举前生活穷困潦倒,受尽屈辱,中举后却飞黄腾达,成为人人巴结的对象,这一对比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的命运的巨大影响。
(三) 白描手法的运用
白描特点: 小说语言简洁生动,不加渲染,却能将人物形象和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
白描效果:
简洁明快: 小说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使读者能够快速了解人物和情节。
生动形象: 白描手法能够将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描写得十分生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含蓄蕴藉: 白描手法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深刻的寓意,留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关情节:
王冕放牛读书: 小说对王冕放牛读书的描写十分简洁,却将王冕勤奋好学的形象刻画得十分生动。
范进中举发疯: 小说对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语言简洁,却将人物的激动和疯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 章回体小说的结构特点
章回体特点: 小说采用章回体结构,每个章节相对独立,有独立的标题,并以“话说”等词语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等词语结尾。
结构特点:
散点透视: 小说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而是以众多人物为中心,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人生百态。
情节松散: 小说的情节相对松散,各个章节之间没有紧密的联系,但整体上围绕着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主题展开。
章回体优势:
易于阅读: 章回体结构将小说分成一个个独立的章节,每个章节篇幅适中,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便于传播: 章回体小说可以分回刊载,方便读者分批阅读和传播。
章回体局限:
情节松散: 章回体小说的情节往往比较松散,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人物众多: 章回体小说的人物往往比较众多,容易造成读者记忆混乱。
相关情节:
小说开篇: 小说以一首词开篇,并以说书人的口吻引出故事,体现了章回体小说的特点。
各章节标题: 每个章节都有独立的标题,概括了本章的主要内容,例如: “范进中举”、“王冕隐居”等。
(五)人物塑造的典型性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他们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社会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代表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和思想观念。
人物塑造方法:
语言描写: 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例如:严监生的临终遗言“只有一茎灯草”将他的吝啬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行动描写: 作者通过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王冕放牛读书、杜少卿散尽家财帮助朋友,都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范进中举后的狂喜和恐惧,以及他对胡屠户的感恩戴德,都体现了他迂腐麻木的性格特点。
典型人物:
范进: 迂腐的读书人
王冕: 淡泊名利的隐士
杜少卿: 慷慨仗义的名士
匡超人: 由孝子到势利小人的转变
严监生: 吝啬鬼
王惠: 贪官
(六) 语言风格的幽默与讽刺
幽默特点: 小说语言幽默风趣,常使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并融入一些俗语和歇后语,使得作品更接地气,更具生活气息。
讽刺特点: 作者擅长运用反语、夸张等手法,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辛辣的讽刺,语言幽默风趣,却又充满着批判力量。
语言效果: 小说的语言风格独特,既幽默风趣,又深刻犀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使作品的讽刺效果更加突出。
相关情节:
范进中举发疯: 这一情节中,作者对范进的描写使用了大量的夸张和反语,例如:“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 这段描写既生动地展现了范进中举后的狂喜,又暗含着对科举制度扭曲人性的讽刺。
严监生的临终遗言: “只有一茎灯草”这句话看似平淡无奇,却蕴含着深刻的讽刺意味,将严监生的吝啬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