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局部望诊断 课件(共146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1局部望诊断 课件(共146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高教版)

资源简介

(共146张PPT)
四诊技术----局部望诊
学习目标
说出局部望诊对应的部位,能够判断正常和病态对应的诊断点。
课题导入----你想到什么
局部望诊——望什么
望目
望耳
望鼻
望鼻——临床诊断意义
鼻为肺之外窍,故鼻的外观变化多与肺有关。望鼻主要应注意鼻孔的张缩,鼻涕的有无及鼻液的性质。牛、犬、猫等还应注意观察鼻镜(猪为鼻盘)。
健康动物鼻孔周围洁净而湿润,随呼吸而鼻孔微有张缩,能够分辨饲料和饮水的气味。如果发生疾病,则出现异常表现。
望鼻
鼻孔的张缩主要反映呼吸机能的变化。
不时喷鼻而流清涕者,多为外感风寒。
鼻孔开张,鼻翼扇动,兼有呼吸迫促者,多为肺热。
鼻孔开张如喇叭状,兼有呼吸极度困难者,常为呼吸道狭窄或阻塞。
望鼻液
鼻液的性状对判断病性、病位有一定意义。
鼻液清白滑利,多属寒证;
鼻液黄稠黏滞,多为热证;
鼻液灰白污秽,腥臭难闻,多为肺痈;
两侧鼻孔流出脓性鼻液,下颌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腺疫;
一侧鼻孔流出团块状或豆腐渣样脓性鼻液,常见于脑颡(副鼻窦炎)。
此外,鼻浮面肿,松骨肿大,口吐混有涎沫的草团,多为翻胃吐草(骨软症)。
饮食难咽,饮水常由鼻孔反流者,多为颡黄(咽炎)。
望鼻汗
《元亨疗马集·牛经》说:“大凡牛有病时,欲知可治不治,先须看牛鼻头有汗无汗,……如牛有生气,虽天时极冻,鼻亦有汗;如无汗,即死在旦夕”。
正常情况下,牛的鼻镜经常湿润,并有汗珠存在。
鼻镜干燥无汗,多为热证。
汗不成珠,时有时无,多为风温初起,见于感冒及其它热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
鼻镜湿润,汗水成片,多为寒湿伤肾,见于肾冷拖腰(腰胯风湿)。
鼻冷汗少,多为外感风寒。
鼻镜干燥龟裂或鼻冷似铁者,多属重证危候。
望口唇
口唇是脾之外应,口唇的变化多与脾经疾病有关。
健康动物口唇端正,运动灵活。
蹇唇似笑(上唇揭举),为冷伤脾的表现,常见于痉挛疝;
下唇不收,为脾虚的表现,常见于慢性消化不良。
病症垂危,气脱不收时,也可出现口唇松弛无力、下垂的现象。
其它脏腑或经络的疾病也可在口唇上反映出来
口禁难开,牙关紧闭,多为破伤风;
口唇歪斜,咀嚼障碍,则为歪嘴风。
望口唇
打开口腔,除观察口色之外,还应注意牙关的松紧,唇、舌、颊、颚有无疮肿、水疱、溃烂、斑疹或破伤,牙齿是否整齐等
若口内生疮,口舌糜烂,多为心经有热。
若上颚红肿,多属胃热。
舌体肿胀板硬,则为木舌症。
望口唇
唾涎,也称口津。健康动物分泌正常,一般不流出口外。
若口吐多量泡沫状涎唾,多属肺寒吐沫,见于唾液腺炎;
若口垂清涎,不思水草,多属胃寒。
突然口吐涎沫,其中夹杂饲料颗粒,患畜有伸头直项的表现,多为草噎。
唾涎黏稠牵丝者,多属脾胃积热。
此外,药物中毒,也可引起唾涎增加。
口津减少,多是津液不足,见于久病或热性疾病。
望呼吸
肺主气,司呼吸,故呼吸异常往往与肺有关,常见于各种肺经病。
此外,发热、疼痛、气血瘀滞或气血不足,以及其它脏腑功能失调等,也可影响气机,导致呼吸功能的变化。
因此,临床上不论何种疾病都要对呼吸进行检查。
望呼吸
在疾病过程中,呼吸的次数及状态常发生变化,主要有快、慢、盛、微、紧缓不齐、姿势异常等。
虚寒证,呼吸多慢而低微;
实热证,呼吸多快而壅盛。
呼吸时,若腹部起伏加快加深,多为胸内有病,如胸痛、肋骨骨折等;
若胸部起伏加快加深,多为肚腹内有病,常见于肚胀、腹膜炎等。
若呼气延长,呼多吸少,属肾不纳气。
在患病过程中,患畜呼吸哽噎,张口咽气,不相接续,往往是病症重危,气机将绝的表现。
出气为呼,入气为吸,一称一呼称为一息(1次呼吸)
各种家畜每分钟呼吸次数如下:
猪:10 – 24 牛:10 – 30
羊:10 – 20 马属:8 - 16
小组作业
(第一小节作业)
结合本节所学内容,借助网络资源、课本、归纳总结局部望动物的眼、鼻、口唇的临床诊断要点和诊断的临床意义。并用一个病案来说明其诊断的主症。
望饮食
望饮食,包括观察饮食欲、饮食量、采食动作和吞咽、咀嚼情况等。牛、羊、骆驼等反刍动物,还应注意观察反刍情况。
在正常情况下,动物脾胃功能良好,食欲旺盛。
草料减少或食欲废绝,是最常见的疾病表现之一,与脾胃功能有最直接的关系。当然,其它脏腑组织的病患也可影响到脾胃功能,出现食欲的改变。
望饮食
在各种疾病过程中,食欲的好坏,常反映出“胃气”的强弱,这对判断病情的轻重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若病情虽重而食欲尚好,表明胃气尚存,预后良好;反之,草料不进,说明胃气衰败,百药难施。
《内经》中有“安谷则昌,绝谷则亡”之说。
望饮食
食欲减退,多见于各种疾病的初期。
患畜喜吃草而不吃料,多为料伤;
喜吃草料而不欲饮水,多为伤水停饮;
见水急饮或喜食带水饲料,多为胃肠有热;
食欲时好时坏,多为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各种动物特别是幼畜异嗜行为,如嗜食沙土、粪尿、毛、木等,常见于矿物质或微量元素缺乏的病证。
病畜连续数日不思饮食,则病情严重,多预后不良;
病畜经过治疗,饮食逐渐增加,属疾病好转的表现。
望反刍
反刍,俗称倒嚼,是牛、羊、驼等反刍动物的生理现象。
—正常情况下,反刍的次数、时间均有一定的规律。
感冒、发热、宿草不转(瘤胃积食)、百叶干、脾胃虚弱等,都可出现反刍减少或停止。
望躯干
观察胸背、腰、肚肷等部位的变化。除前述有关望皮毛的内容外,还应注意有无胀、缩、拱、陷等外形异常。
健康动物的胸背端正,左右对称。
若鬐甲及脊背两侧肿胀、痛痒,随后破溃,流出血水、脓液,多为鞍伤。
胸部陷塌,多为肋骨折伤。
望躯干
“腰为肾之府”,腰部的病变多反映肾的功能变化。
腰部拱起,腰背紧硬,常为肾受寒湿。
腰胯疼痛,难起难卧,多为闪伤。
腰背板硬,全身肌肉强直,牙关紧闭,瞬膜外露,则为破伤风。肷部的变化主要反映胃肠的病变。
若肷部胀满,伴有腹痛,多为胀肚或结症。
若肚痛踡缩,伴有肢体瘦弱,多为消化不良或久病虚弱等。
望躯干
患肢在站立时不敢负重,经常伸向前方、后方、内方或外方,或用蹄尖、蹄踵或蹄侧负重,有时因患肢完全不能负重而提举悬垂,或因负重不实而使身体偏向健侧。
运步时,随着患肢及病变所在部位的不同,相应地出现点头、臀部升降、肢蹄负重、关节屈伸及步样等的变化,据此可对患病部位及所患病证加以推断。
病痛在四肢上部,行走时以抬举和迈步困难为主;
病痛在四肢下部,行走时则以踏地小 和不能着地为主。
俗话说:“敢踏不敢抬,病必在胸怀;敢抬不敢踏,病必在脚下”。
《元亨疗马集》中的“点痛论”,就是根据病马的异常姿势与步态诊察疾病的经验总结。
望四肢
主要观察站立和走动时四肢的姿势和步态,以及四肢各部分的形状变化,这对于肢蹄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健康动物站立时四肢平稳(马常轮歇后蹄),行走时步调均匀整齐,屈伸灵活有力,各部关节、筋腱和蹄爪的形态均无异常。
望二阴
阴茎萎缩,交配时不能勃起,称为阳痿,多属肝肾不足。
阴茎勃起,才交即泄,称为早泄;或不交即泄,称为滑精,均属肾虚精关不固。
阴茎长期垂脱于包皮之外,不能缩回,称为垂缕不收,属肾经虚寒。
病程中出现垂缕不收,常为气脱肌肉松弛,病情危重的表现。阴囊或睾丸肿胀,称为外肾黄。
硬而凉者,为阴肾黄;热而痛者,为阳肾黄。
若阴囊肿胀,触之柔软,或时大时小,常伴有腹痛症状者,可能是肠入阴(阴囊疝)。
望二阴
观察母畜阴门主要应注意其形态、色泽及分泌物的情况。
母畜发情时,阴门略红肿,并有少量黏性分泌物排出,俗称吊线。
产后经久仍排出紫红色或污黑液体,称为恶露不尽。
妊娠动物未到产期而出现阴户虚肿、外翻,有黄白色分泌物流出者,多为流产征兆。
阴户一侧内陷,有腹痛表现者,多为子宫扭转。
望二阴
望肛门,一般应注意其松紧、伸缩及其周围的情况。
若肛门松弛、内陷,多为气虚。肛门随呼吸而有前后伸缩运动,多见于劳伤气喘。
直肠脱出于肛门之外,称为脱肛,多因中气下陷所致。
肛门、尾根及飞节有粪渣污染,常见于泄泻。
望粪尿
望粪尿,就是观察粪尿数量和颜色、气味、形态等性状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虽然粪尿的性状和数量随动物品种、饲养管理情况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总的来说是比较恒定的。
患病以后,则出现各种异常变化。
望粪尿
粪便干燥难下,多为实热或津液耗伤;
粪便稀软带水或清稀如水,多属虚寒;
粪渣粗糙,完谷不化,稀软带水,稍有酸臭,多见于脾胃虚弱。
粪成糊状,腥臭难闻,或见脓血,多为大肠湿热。
粪便带血,称为便血,有远血、近血之分。
近血,血色鲜红,先血后便,多为直肠、肛门出血,常见于牛的努伤便血;
远血,血色深褐或暗黑,先便后血或粪血混杂,多见于胃肠前段出血;
若粪球表面带有血块或血丝,多为肠壁损伤。
望粪尿
尿色深而量少,多属热证;
尿色淡而量多,多属寒证。
尿淋漓,点滴而下,或久不排尿,排尿时卷尾、蹲腰踏地,有腹痛症状者,称为淋证,常见于膀胱积热(膀胱炎)、尿结石等证。
尿液色红带血者,称为血尿,其色鲜红或夹有凝血块者,多为外伤性因素引起,常见于肾出血、尿道出血。
血液寄生虫病及幼驹溶血性黄疸病时,也有严重的血尿,其色常呈红褐色。
尿液完全不能排出,称为尿闭,多为气滞,常见于膀胱麻痹及膀胱括约肌痉挛等。
排尿失禁或遗尿,多属肾虚,常见于脊髓挫伤及虚脱症。
临床上要特别注意假神,即回光反照,为病危的重要标志。
临床上要注意辨汗:如发热、疼痛出汗,阴虚盗汗,阳、气虚自汗;家畜重在观察鼻汗,如干燥龟裂或冷,多为热极伤津、病重、百叶干 。
察口色:观察动物口腔各有关部位的色泽,以及舌苔、口津、舌形的变化,反应着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
舌诊:舌质、舌苔、口津、舌形等方面的诊断。
三、察口色
舌诊又叫望舌,早在《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中,就有望舌的记载。
诊舌是通过观察舌象,了解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诊察方法,是望诊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中医诊法的特色之一。
察口色
口色是气血之外荣,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口色的变化反映着体内气血的盛衰和脏腑的虚实。因此,察口色在中兽医诊断方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而且对判断疾病的预后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说:“口色,验疾之所也”;“伐柯者,匪斧而不能克;察病者,非脉色何能知之”。
(一)察口色的方法
猪、羊


(一)察口色的方法
检查马属动物最常用的方法是右手拉住笼头,左手食指和中指拨开上下嘴角,即可看到唇、口角、排齿(上下齿龈)的颜色;
然后,将这两指从口角伸入口腔,感觉其干湿温凉;
再将二指上下一撑,口即行
张开,便可看到舌色、舌苔、
舌形及卧蚕;
最后再将舌拉出口外,仔细
观察舌苔、舌体、舌面及卧
蚕等部位的细微变化。
(一)察口色的方法
检查牛时,须先看鼻镜,然后一手提住鼻圈(或鼻孔),一手拨开嘴唇,即可看到颊部、舌底及卧蚕等的变化。
若需详细观察,可用一手以食指与拇指握住鼻中隔并向上提,另一手牵
出舌并下压下颌,翻转舌体,
即可较全面地观察到口色的
变化。
猪、羊可用开口器或棍棒
撬开口腔观察。
方法:检查者站于患牛头部的左侧方,先用手轻轻拍打牛的眼睛,在其闭眼的瞬间,以一手的拇指和食指从两侧鼻孔同时伸入,并捏住鼻中隔(或握住鼻环)向上提举,另一手从口角伸入口腔,拨开嘴唇、推动舌体,此时即可进行观察。
(二)察口色的部位
主要包括唇、舌、卧蚕(舌下两个肉阜,左名金关,右名玉户)、排齿、口角(颊部黏膜)等,其中以舌为主。
据《元亨疗马集 脉色论》记载,不同部位应于不同脏腑,即“舌色应心,唇色应脾,金关应肝,玉户应肺,排齿应肾,口角应于三焦”。
在察舌时,又有舌尖应心,舌中应脾胃,舌根应肾与膀胱,舌左侧应肝胆,舌右侧应肺与大肠的分法。
(二)察口色的部位
马、骡:唇、舌、卧蚕、排齿,以舌为主。
牛羊:卧蚕、仰池、舌底,以颊部、舌底为主。
猪:舌。
口色
察口色包括观察上述口腔各有关部分的色泽、舌苔、津液及舌形等方面的变化,一般分为正常口色、有病时口色以及病症垂危时口色三大类,简称正色、病色和绝色。
(三)正常口色
正色:舌质淡红、不胖不瘦、灵活自如、有薄白舌苔、干湿适中。
口色与四季气候、动物品种、年龄不同而异、也与饲料、药物有关。
正常舌质:淡红明润,大小适中,活动自如。
淡红明润:介于淡白舌与红舌之间。以红色为主,白色为次。明润指有光泽。
大小适中:指与口腔大小成黄金分割,不胖不廋,比例合适。
活动自如:伸缩自如,柔软灵活。
正常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四)有病口色
病色:从舌质、舌苔、舌津、舌形观察。
舌色
白色:主虚证,为气血不足之兆。
赤色:主热证,为气血趋于外。
青色:主寒,主痛,主风,为寒邪及疼痛之兆。
黄色:主湿,为肝胆脾湿热之候。
黑色:主寒深,热极。
舌苔
舌苔有无反映胃气与病情进退;厚薄反映病邪深浅;润燥反映体内津液多少,腐腻反映湿浊较重。
注意染苔和苔剥脱;如舌垂于外不能缩回表示病危。
白苔:主表证、寒证。
黄苔:主里证、热证。
灰黑苔:主热、主寒湿。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68
(1)苔色
①白苔
主表证、寒证,是卫分病的主要特征
苔白而湿润···津液未伤···外感风寒
苔白而干燥···津液已伤
苔白而滑···寒湿内停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70
②黄苔
主里证、热证,为气分病的象征
薄淡黄而润···微热(外感风热)
薄黄而干···里热初伤津液
黄厚而干···里热炽盛
老黄焦裂···热极
黄而厚腻···脾胃湿热或胃肠积滞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72
③灰苔
主热证、湿证的重症,多由黄苔转化而来
灰而滑腻···寒湿
灰而干燥···热盛伤津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73
④黑苔
病情较重的表现
黑而滑利···肾阳不足
黑而焦枯···热盛伤津至极
结症,肠变位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74
(2)苔质
舌苔的有无、厚薄、润燥、腐腻
①有无
胃气的复衰
由无到有···胃气渐复
由有到无···胃气虚衰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75
②厚薄
病邪的深浅
苔薄···病浅
苔厚···病深或内有积滞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78
③润燥
津液的存亡
湿润···津液未伤
水分过多···水湿内停
干燥···津液已伤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79
④腐腻
脾胃的湿浊
腐苔(疏松而厚,如豆腐渣,揩之可去)
胃肠中有宿食
腻苔(致密细腻而薄,刮之不脱)
水湿内停(湿浊,痰饮,湿热)
2024/4/26
第一节 察口色
81
病苔
舌苔由胃气熏蒸而成
胃气强弱、病机进退----舌苔有无、厚薄
病邪深浅----厚薄
病性寒热----苔色
预后好坏
口津
中医认为唾为肾液,涎为脾液,为津液的一部分,其生成、输布离不开脏腑功能,尤其与肾、脾胃等脏腑密切相关,所以通过观察舌体的润燥,可以判断体内津液的盈亏及邪热的轻重。
口津的有无反应体内津液的盈亏存亡。
健康动物口津清亮、干湿适中、稀稠适度。
舌形
健康动物的舌胖瘦适度、富于弹性、灵活自如。
①老嫩
纹理粗糙,苍老···实证,热证
纹理细腻,娇嫩···虚证,寒证
②胖瘦
淡白肿嫩···脾肾阳虚
赤红肿胀···热毒亢盛
瘦薄色淡···气血不足
淡白伸缩无力···病情危重
2024/4/26
第二节 切脉
86
(五)绝色
病证危重或濒死期的口色
青黑或紫黑色,晦暗而缺乏光泽
青黑两兼,骐骥天年数尽《元亨疗马集》
有光泽
正气未伤,生机尚存,预后良好
无光泽
正气已伤,生机全无,预后可疑
2024/4/26
第二节 切脉
88
青如翠玉者生,似靛染者死;
赤如鸡冠者生,似衃血者死;
白如豕膏者生,似枯骨者死;
黑如乌羽者生,似炱煤者死;
黄如蟹腹者生,似黄土者死。
《元亨疗马集》
第二节 闻 诊
闻诊是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一、闻声音
声音包括叫声、呼吸音、咳嗽声、咀嚼及肠音等。
(一)叫声
健康动物在求偶、呼群、唤子等情况下,往往发出洪亮而有节奏的各种叫声。
疾病过程中,叫声的宏微高低常有变化。
叫声洪亮者属阳,多为正气未衰,病情较轻;声音嘶哑而低微者属阴,多为正气已衰,病情较重。
叫声平起而后延长者,表示正气尚存,病虽严重,仍有救治希望;叫声怪猛而音短促者,多属毒邪攻心,病较难治;
叫声轻脆者,病轻好医;叫声嘶哑如破锣者,病重难治。
(一)叫声
各种动物在病情严重及异常痛苦时,可发出低微的呻吟声。
应当指出,喉颡的局部疾患,往往影响叫声,应与全身性疾病所引起的叫声变化加以区别。
(二)呼吸音
健康动物呼吸平和,一般不易听到声音。
剧烈运动和劳役时,呼吸音变为粗大。
在疾病过程中
若病畜气息平和,表示病情较轻;若气息不调,则病情较重。
呼吸气粗,多属热、属实;气息微弱,多属内伤虚劳。
呼吸时伴有痰鸣者,为痰饮壅聚。
呼吸困难而促迫,甚至发出抽锯声者,多为病重;呼吸鼻出哽气者,为病势重危。
呼吸时气息急促称为喘,有实喘、虚喘之分。
喘气声长,张口掀鼻者,为实喘;
喘息声低,气短而不相接续者,为虚喘。
(三)咳嗽
健康动物一般不咳嗽。咳嗽是肺经病的一个重要证候。
疾病的性质和病程不同,咳嗽的声音、时间及伴随的症状也不相同。
凡咳嗽声音洪大而有力者,属实,多系暴发性新病,常见于外感肺咳;咳嗽声音低弱而无力者,属虚,多见于劳伤久病。
咳嗽有痰者,为湿咳;无痰者,为干咳。
咳嗽声大者,为肺气盛而病轻;半声咳嗽者,为肺气滞塞而病重。
白天咳嗽频繁者,为阳咳,多属肺经实热,易于治疗;夜间咳嗽频繁者,为阴咳,多属肺经虚寒,治疗较难。
咳嗽时,患畜可能出现各种异常表现。若咳时伸头直项,提举后肢,多为咳嗽困难或痛苦的征象。另外,其它脏腑有病也可影响到肺而引起咳嗽。故《元亨疗马集 王良啌嗽论》说:“五脏六腑皆令兽啌(音响,咳嗽),非独肺也”。
(四)咀嚼
健康动物在采食时发出清脆而有节奏的咀嚼声。
咀嚼缓慢小心,声音很低,多为牙齿松动、疼痛。
口内无食物而咬磨牙齿作响,称为磨牙,多由疼痛引起,常常是病情危重的征象。
(五)肠音
肠音即肠蠕动时发出的鸣响音。小肠音如流水声,大肠音如远方雷声,均有一定的节律。
肠音增强或亢进,甚至距患畜一定距离即可听到,称为肠鸣如雷,多属肠中虚寒,见于冷痛、冷肠泄泻等证。
肠音减弱或寂然无声,多为胃肠滞塞不通,见于胃肠积滞、便秘或结症等。
在疾病过程中,肠音的变化也可帮助诊断病势的进退。
二、嗅气味
气味包括口气、鼻气及脓、粪、尿、带的气味等。
(一)口气
健康动物口内无异臭,带有草料味。
口气秽臭,多为胃内有热;
口气酸臭,多属胃内积滞;
口气腥臭、腐臭,多是口腔黏膜糜烂溃疡的表现。
二、嗅气味
气味包括口气、鼻气及脓、粪、尿、带的气味等。
(一)口气
健康动物口内无异臭,带有草料味。
口气秽臭,多为胃内有热;
口气酸臭,多属胃内积滞;
口气腥臭、腐臭,多是口腔黏膜糜烂溃疡的表现。
(二)鼻气
健康动物无特殊鼻气。
鼻臭,主要见于肺经疾患。
鼻流黄灰色脓涕,气味腥臭,多属肺痈。
鼻流黄色或黄白色脓涕,有尸臭气味,多属肺败,也见于异物呛肺后期、肺脓肿及鼻疽等。
一侧鼻孔流出黏稠的灰白色或黄白色鼻液,气味恶臭,多为鼻窦蓄脓。
羊患鼻蝇幼虫病时,也有黏稠而腥臭的鼻液流出。
(三)脓
在外科疮疡证方面,辨脓的气味及其性质对于区别其阴阳虚实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脓汁黄稠、混浊、带有恶臭,属于实证、阳证,多为毒火内盛;
脓汁灰白、清稀、腥臭,属于虚证、阴证,多为毒邪未尽,气血衰败。
(四)粪
正常情况下,各种动物的粪便都有一定的臭味。
在某些胃肠疾病过程中,粪便的气味会发生异常变化。
粪便稀薄带水,臭味不显,多属脾虚泄泻;
粪便气味酸臭,多属伤食;
粪便腥臭难闻,多属于湿热证,常见于湿热泄泻、痢疾等。
(五)尿
马属动物的尿液有一定的刺鼻臭味,其它动物尿的气味较小。
尿液浓稠短少,气味熏臭,多为实热;
尿液清长,无异常臭味,多属虚寒。
尿液短少,混浊而有恶臭,多为膀胱积热;
尿色深褐而气味腥臭,则多为肾受损伤。
(六)带下
辨别带下的气味对疾病的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带下清稀而色白,气味不重,多属脾肾虚寒;带下黏稠而色黄,气味较重,多属湿热下注;带下散发腐败臭味,多为恶露不尽。
第三节 问 诊
问诊,就是通过与动物主人及有关饲养人员进行有目的的交谈,以调查了解有关病情的一种方法。
通过问诊可以获得很多与疾病有关的宝贵材料,是诊察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发病及诊疗经过
(一)发病经过
主要是问发病的时间、起病时的主要症状、疾病发展的快慢以及转变过程。这对于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有重要意义。
从发病的时间和患病的天数,可以了解病是在初期、中期还是后期,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
如系突然发病,死亡头数多,症状基本相同,就应考虑急性时疫或中毒。
如病程长,饮食时好时坏,排粪时干时稀,日渐消瘦,可能是脾胃虚弱。
如病初排少量干小粪球,随之排粪停止,腹痛也随之加重,则为结症。
(一)发病经过
一般来说,病畜的症状表现,通过望、闻、切是可以诊察到的,但来诊前的症状,发病后的采食饮水情况,排粪、排尿情况,以及有无腹痛、咳嗽及其它异常表现,均需通过问诊加以了解,这对探求发病原因很有帮助。
(二)诊疗经过
包括是否进行过诊断治疗,曾诊断为何种病证,用过什么药,用药后有何种变化和反应等。了解这些情况,对于疾病的确诊,合理用药,提高疗效,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以及判断预后等都非常重要。
如结症患畜在短时期内已用过大量泻剂,而药效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如不询问清楚,盲目地再用泻剂,必致过量,产生不良后果。
四、既往病史及生殖情况
(一)既往病史
了解以往病情有助于新病的诊断和防治
如患过猪瘟、鸡瘟、羊痘等病,一般情况下,以后不再复发此病。
如曾发生过破伤,可能引起破伤风。
反复发生眼病,可能是月盲。
长期吐草、四肢倦怠或跛行,可能是翻胃吐草等。
(二)生殖情况
配种、妊娠、产仔,与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有密切关系。
公畜配种过于频繁,往往导致性欲降低、滑精、阳痿等肾虚证。
母畜在胎前产后容易发生某些胎产病,如产前不食、难产、胎衣不下等。
了解患畜的生殖情况,不但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也有助于治疗时正确用药。
如产前应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而在哺乳期应注意药物对乳汁和幼畜的影响等。
幼畜的某些疾病,如幼驹溶血病、仔猪孱弱、脐风等,与公、母畜的配种和胎产情况有密切关系,需要询问清楚。
第四节 切  诊
切诊是依靠手指的感觉,进行切、按、触、叩,从而获得有关病情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
切诊主要包括切脉和触诊两部分。
一、切 脉
切脉又叫脉诊,是用手指切按患畜一定部位的动脉,根据脉象了解和推断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脉色者,气血也”。
脉象和口色一样,也是畜体气血盛衰盈亏的反映,而气血又是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功能表现。因此,五脏六腑和畜体各器官组织的状况,都能不同程度地由脉象反映出来。
(一)切脉的部位和方法
1.切脉的部位
因动物种类不同,切脉的部位也不同。
马、骡切双凫脉或颌外动脉,牛、骆驼切尾动脉,猪、羊、犬等切股内动脉。
双凫脉在颈基部前方,颈静脉沟下三分之一处,波动最为明显的颈总动脉上。
《元亨疗马集·脉色论》认为:“双凫者,在臆骨(胸骨)两旁,结喉以下,乃气海之门,血海之路,气血升降,如人之出入,未有不由其门路者也。夫血者,乃气之所使,升引于首,然后分布遍体及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皆显应于此。是以独取于双凫也”。
2.切脉的方法
切马双凫脉时,诊者站在病畜侧方,一手扶住鬐甲部,另一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根据动物体格的大小,放置于适当的位置上,然后采取不同的指力进行触摸、按压,以体察脉象的变化。
诊完一侧,再诊另一侧。可以左
手切右凫,右手切左凫;也可以
左手切左凫,右手切右凫。
因双凫脉受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现已较少运用,取而代之的是颌外动脉。
切诊猪、羊、犬的股内动脉时,诊者应蹲于病畜侧面,手指沿腹壁由前到后慢慢伸入股内摸到动脉即行诊察,体会脉搏的性状。
注意事项
诊脉时,应注意环境安静。
病畜如刚刚经过较剧烈的劳役和运动,应先使其休息片刻,待停立安静,呼吸平稳,气血调匀后再行切脉。
医者也应使自己的呼吸保持稳定,全神贯注,仔细体会。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持脉有道,虚静为保”。
《元亨疗马集·脉色论》也说:“凡察脉色,必得从容,宁心静态,如执玉捧盈”。
每次诊脉时间,一般不应少于3分钟。
(二)脉象
就是脉搏应指的形象,包括动脉波动显现的部位、速率、强度、节律、流利度及波幅等。
脉象常分为
健康无病之脉 平脉
反常有病之脉 反脉
病情垂危的脉象 易脉
1.平脉
即健康无病的正常之脉。表现为不浮不沉,不快不慢,至数一定,节律均匀,中和有力,连绵不断。
1.平脉
正常脉象随机体内外因素的变化,而有相应的生理性变化。
四季气候 受四季气候的影响,平脉有“春弦夏洪,秋毛冬石”的变化。这是因为春季虽然阳气已升,但寒未尽除,气机有约束之象,故脉弦;夏天阳气隆盛,脉气来势盛而去势衰,故脉洪;秋天阳气欲敛,脉象来势之洪盛已减,轻而如毛,故脉偏浮;冬天阳气潜藏,脉气来势沉,故脉如沉石。
性别 雌性动物的脉象较雄性濡弱而略快。怀孕后,脉多见滑象。
年龄 年龄越小,脉搏越快。
体格 膘肥体壮的动物,脉多沉而有力;体瘦动物,脉多浮而无力。
种类 马、骡一息三至(人一呼一吸之间,马、骡脉搏跳动三次),牛一息四至,猪、羊一息五六至。
2.反脉
即反常有病之脉,前人曾对反脉进行过多种归类和描述。
根据一般辨证的需要,临床上常见的几种反脉:
浮脉与沉脉
迟脉与数脉
虚脉与实脉
滑脉与涩脉
洪脉与细脉
促、结、代脉
浮脉与沉脉
是脉搏显现部位深浅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浮脉
脉象:轻按即得,重按反觉脉减,如触水中浮木。
主证:主表证。浮而有力为表实证,浮而无力为表虚证。内伤久病的虚证也可见浮脉,属虚阳外越的表现。脉浮大而空,按之如葱管样,称为芤脉,见于大失血。
脉解:外邪侵表,卫阳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在表,故脉浮。
浮脉与沉脉
②沉脉
脉象:轻取不应,重按始得,如触水中沉石。
主证: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证,沉而无力为里虚证。表邪初感而见沉脉者,为表邪外束,阻遏卫阳于里,不能外达所致。
脉解:沉脉主里,为病在脏腑的反映。邪郁于里,气血内滞,正邪相争在里,故脉沉。
迟脉与数脉
是脉搏快慢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迟脉
脉象:脉来迟慢,马、骡一息不足三至,牛一息不足四至,猪、羊一息不足五六至。
主证: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寒实证,迟而无力为虚寒证;浮迟是表寒,沉迟为里寒。此外,热邪结聚,阻滞血脉流行,也可见迟脉。
脉解: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其性凝滞,寒邪侵袭,致使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故脉见迟象。
2.反脉
迟脉与数脉
②数脉
脉象:脉来急促,马、骡一息四至以上,牛一息五至以上,猪、羊一息七八至以上。
主证: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证,数而无力为虚热证;浮数是表热,沉数为里热。此外,虚阳外越,也可见到数脉,但必数大而无力,按之豁然而空。
脉解:邪热亢盛,鼓动血脉,脉行加速,故见数脉。
2.反脉
虚脉与实脉
是脉搏力量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虚脉
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无力,按之空虚。
主证:主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及脏腑虚证。
脉解:虚为气血不足的表现,气不足无以运其血,故脉来无力;血不足无以养其气、充其脉,故按之空虚。
2.反脉
虚脉与实脉
②实脉
脉象:浮、中、沉取均感有力,按之实满。
主证:主实证。
脉解:邪气亢盛,正气不衰,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实满,故应指有力。
2.反脉
滑脉与涩脉
是脉搏势态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滑
脉象: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
主证:主痰饮、食滞、实热。此外,母畜妊娠时亦常见滑脉,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脉解:实邪壅盛于内,气实血涌,故脉来往甚为流利,应指圆滑。
2.反脉
滑脉与涩脉
②涩脉
脉象:往来艰涩,欲来而未即来,欲去而未即去,如轻刀刮竹。
主证: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脉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气滞血瘀,血行受阻,故脉见艰涩。
2.反脉
洪脉与细脉
是脉波幅度和脉势均相反的两种脉象。
①洪脉
脉象:脉来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特点是脉阔,波动大,满溢指下。
主证:热盛。此外,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也可见洪脉,但按之无力。
脉解:内热充斥,脉道扩大,气盛血涌,汹涌有余,滔滔满指,来盛去衰。
2.反脉
洪脉与细脉
②细脉
脉象:脉幅细小,但应指明显。特点是脉窄,波动小。
主证:诸虚劳损,以阴血虚为主。此外,湿邪困阻脉道,也可见细脉。
脉解:阴血亏虚,脉道失充,故呈现细脉。
2.反脉
促、结、代脉
是脉搏节律不整齐或有间歇的脉象。
①促脉
脉象:脉来急数,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呈数而不规则的间歇。
主证:阳盛实热,气滞血瘀。
脉解:阳盛实热,阴不和阳,脉气阻滞,故脉来急数而时有间歇。
2.反脉
促、结、代脉
②结脉
脉象:脉来缓慢,时而一止,止无定数,即呈缓而不规则的间歇。
主证:阴盛气结,寒痰瘀血。
脉解:阴盛而阳不和,气机阻滞,血脉不畅,故见结脉。
2.反脉
促、结、代脉
③代脉
脉象: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良久复动,止有定数,即呈缓弱而有规律的间歇。
主证:脏气衰败,痛证,跌打损伤
脉解:脏气衰败,气血亏损,元气不足,以致脉气不能衔接而间代脉。
2.反脉
3.易脉
即四时变易之脉,也称“怪脉”、“绝脉”,是疾病危重期出现的一种脉象。了解易脉,有助于判断病证的预后。
常见的易脉有雀啄、屋漏、虾游、解索、鱼翔、弹石、釜沸等多种。
3.易脉
雀啄脉:脉来甚数而急,连连凑指,来三四次又停一次,少息后复来,过而散乱,如雀啄食之状。
屋漏脉:脉来似停非停,不相接续,很久跳一次,跳时无力,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
虾游脉:脉在沉候搏动,忽然间又来一次浮脉,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出,又杳然不见,不久来势又急,过后仍隐然不动。
3.易脉
解索脉:散乱无序,如解乱绳之状。
鱼翔脉:脉在浮候搏动,如鱼翔时头不动而尾动。
弹石脉:脉在筋肉间,凑指促而坚硬,歇止不定,如指弹石。
釜沸脉:脉状有出无人,浮而无根,息数均无,如汤涌沸。
3.易脉
凡上述易脉,都是脉形大小不等,快慢不一,节律全无,散乱无序的脉象。表示生机已绝,疾病已到垂危阶段。
临床上,脉与证在多数情况下是相符的,如表证见浮脉,里证见沉脉,热证见数脉,寒证见迟脉等。但有时因病情复杂,机体阴阳失调严重,脉与证也会相反。此时,就需根据具体病情,全面分析,排除假象,或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做出正确的诊断。
注意事项:切脉成败的关键在于保持病畜及周围环境的安静。切脉应首先学会定位,其次摸到脉搏,最后平心静气地去感觉。
二、触诊
凉热
肿胀
胸腹
腹内触诊
观察结果
将四诊结果进行综合整理,最终确定其临床诊断病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