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课件(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16课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目录
一、提出外交政策,建立同盟阵营
二、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三、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第一部分 提出外交政策,建立同盟阵营
第一部分:提出外交政策,建立同盟阵营
时代背景
(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际
国内
结束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百年屈辱外交,要和平、要民主、要独立是全国人民共同心愿
美苏冷战,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两大阵营对垒
第一部分:提出外交政策,建立同盟阵营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另起炉灶
首先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明确宣布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一边倒
三大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初期)
第一部分:提出外交政策,建立同盟阵营
三大外交政策下的主要外交成就
(新中国成立初期)
1950年2月14日,与苏联签定友好同盟条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意义:对反击美国的“冷战”攻势起了积极作用,对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里,就同十几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第一部分:提出外交政策,建立同盟阵营
请同学们先观看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
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
——毛泽东
结合材料,毛泽东建国前夕提出的外交思想是?
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外交政策
奉行
第二部分 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第二部分: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果
1949年-1953年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统计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量 10 9 1 0 0
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数量越来越少。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网站整理
第二部分: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外国对新中国的外交态度
资本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
周边国家:中国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后,中国的强大引起了印度、缅甸等周边国家的担忧和忌惮。
第二部分: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材料:
在当时冷战的情况下,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引起了一些周边国家的担心和顾虑,如何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解决相互之间的争端与分歧,保障周边环境的和平和稳定,就成为新中国外交的一个重要课题。
把和平共处的思想具体化为五项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中国政府在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提出来的。
--宋晓芹《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
周边国家对中国“一边倒”战略存有疑虑,中国为改善国际局势,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第二部分: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访华代表团时,同印度就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外交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在北京签订的《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中写入了这些原则。
1954年6月28日,周恩来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1953年底,周恩来在会见印度访华代表团
第二部分: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主要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处
前提、基础、核心
保证
保证
目标
目标
第二部分:具现外交思想,消除邻国担忧
材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新中国外交政策从突出强调意识形态的“一边倒”,转向较多地考虑国家利益而开始走向务实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标志。
——杨奎松《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
意义:
(1)已成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2)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思想的成熟。
观看美国擅闯我国南海海域小视频
第三部分 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第三部分:凝聚亚非力量,推出求同存异
1954年4月-7月,周恩来参加瑞士日内瓦国际会议
1954年4月至7月,在瑞士日内瓦召开。苏联、美国、法国、英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全程参加会议,同会议议题相关的其他国家派代表分别参加有关议题讨论。
日内瓦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一次重要会议。
内容:商议解决朝鲜半岛、印度支那问题;
结果:朝鲜半岛的问题没有达成协议,但签署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解决了印度支那问题。
意义: 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
日内瓦会议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材料一:1955年4月11日,中国代表团在香港登上“克什米尔公主号”客机,前往印尼参加会议。谁也没有料到的是,飞机在空中飞行4个多小时之后,在沙捞越附近的海面上空突然发生爆炸。中国代表团的11名工作人员全部遇难。台湾当局信心满满地以为周总理已经随着这架飞机“命丧黄泉”,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周总理根本没有在这架飞机上。
新中国面临的难关
(万隆会议)
会议前
会议中
材料二:会议召开过程中,帝国主义国家挑拨一些国家的代表攻击共产主义,甚至怀疑中国对邻国搞“颠覆” ,“在阶级和民族之间培育仇恨”,并且还声称共产主义是“一种新的殖民主义”。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帝国主义,并不希望中国参加万隆会议,要让这次会议“开不成”。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空难
周恩来总理成功抵达印尼万隆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周恩来在印尼万隆国际会议发表演讲
在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5年4月,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29个亚非国家约340名代表参加会议,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保障民族独立,周恩来率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出席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共同确认万隆精神,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万隆会议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万隆会议 背景
时间
地点
主要参加国
性质
主要内容
成果
重大意义:
万隆会议冲破了帝国主义的阻挠和破坏,增进了亚非国家间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动了亚非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同时亚非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国际舞台,并向旧的国际关系格局发起冲击。
亚非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
1955年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亚非新独立的国家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商讨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会议成功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合作探究分作讨论:
材料一…我们亚非各国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过程是不同的;但是,我们争取和巩固各自的自由和独立的意志是一致的。不管我们每一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如何不同,我们大多数国家都需要克服殖民主义统治所造成的落后状态,我们都应该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按照我们各国人民的意志,使我们各自的国家获得独立的发展。……反对殖民主义、维护民族独立的亚非国家更加珍视自己的民族权利。
材料二…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之间显然是存在的。……我们应该承认,在亚非国家中是存在不同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求同和团结。……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
请分组讨论材料中“同”和“异”分别指什么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曾遭受帝国主义侵略
发展国家经济 维护民族独立
促进世界和平
社会制度不同
意识形态不同
历史遭遇相同:
面临问题相同:
建设道路不同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提问:“求同存异”这个方针的意义及“万隆精神”是什么?
“求同存异” 的意义: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团结,开创了我国外交新局面;
“万隆精神”:亚非各国团结一致、和平相处、友好合作、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习题一: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D.“求同存异”的方针
习题二:新中国成立后,率先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印度 D. 蒙古
A
C
C. 苏联
第三部分:勇于攻坚克难,凝聚亚非力量
习题三: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最典型范例是( )
A.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
D.与苏联建交
A
课程总结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