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二、教学目标唯物史观: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影响。时空观念:以时间和空间为线索学习,比较西方文官制度和我国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异同,了解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教材学习过程中展示可靠地相关史料,对相关史实进行论证,以培养学生的论证能力。历史解释: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学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家国情怀:通过对近现代中国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学习,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近现代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及特点教学难点西方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相关制度的影响四、教法学法教法:正面讲授、史料分析、讨论归纳等方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讨论法、史料研读法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展示科举制的一生师: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为什么会被废除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来揭晓谜底。【自主学习】梳理晚清教育、官制变革大事件有哪些?相比之前有何变化?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主要内容有哪些?3、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的概况?【讲授新课】本课分为三大部分: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1.背景师:展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探究废除科举制的背景是什么?材料1: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变将何先?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客谓处存亡危急之秋,务亟图自救之术,此意是也。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与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然而西学格致,则其道与是适相反。——严复《救亡决论》材料2:科举夙为外人诟病,学堂最为新政大端。一旦毅然决然舍其旧而新是谋,则风声所树,观听一倾,群且刮目相看,推诚相与;而中国士子之留学外洋者,亦知进身之路,归重学堂一途,益将励志潜修,不为邪说浮言所惑,显收有用之才俊,隐我不虞之诡谋,所关甚宏,收效甚巨。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且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袁世凯等《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1905年)生:①民族危机加深②八股弊端积重难返③西学盛传冲击④培养新式人才,维护清王朝的统治2.变革师:展示表格,让学生据教材梳理晚清教育、官制变革大事?相比之前有何变化?生:概况如上变化:①形式:科举选官到学堂、留学毕业生选官②内容:四书五经到经时济变③目的:选拔官吏到育人、取才合于一途师:展示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癸卯学制”的特点及颁行的意义?材料1: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特点: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②人文与自然科学并举;③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忠孝)色彩;④注重实用人才(通才)的培养。意义:①“癸卯学制”的颁行,统一了清朝全国的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②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创办(和近代科学文化的传播)③有利于新式人才(新政人才)的培养,造就了一批新型知识分子群体。(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师:展示表格让学生自学梳理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概况?生:如上师:展示材料,让学生结合材料思考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的特点?材料: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摘编自陶继波《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生:①否定封建选官制度。②多次改革,逐步完善。临时政府:中西合璧色彩;北洋政府:军阀统治色彩;南京政府:一党独裁色彩③以法令、制定条例的形式实施。④选拔形式多样,考试与资历并重。(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1.干部制度师:展示时间轴让学生自学干部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生:如上2.公务员制度师:展示时间轴让学生自学公务员制度发展演变的过程?生:如上【拓展提升】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师:展示表格让师生总结中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的区别生:如上【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如上【达标训练】1.1903年清政府开设了经济特科考试。首场题为:《大戴礼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与近世各国学校体育德育智育同义论》、《汉武帝造白金为币,分为三品,当钱多少各有定值其后白金渐贱,钱制亦屡更,竟未通行,宜用何术整齐之策》。材料表明( )A.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导了教育改革 B.科举考试不再从“四书五经”中命题C.政府各级官吏均由新式人才担任 D.清政府为适应社会发展而做出的调整【答案】D2.1901年,清廷谕令各省科举考试在能够解说四书五经的同时,也要有论述中国历史、政治及西学政治、艺学的“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将各省、府、州县的书院改设大、中、小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功名;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毕业后分别赏给进士、举人出身。这反映了当时( )A.教育近代化开始步 B.“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C.科举制度宣告终结 D.中国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的发展特征【答案】D3.孙中山认为“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因为单纯通过选举来录用人才而完全不用考试的办法,就往往会使那些有口才的人在选民中间运动,以占有其地位。而那些无口才但有学问思想的人却被闲置”。这表明( )A.要继续沿用八股取士的政策B.民主选举官员制度应该废除C.临时政府通过考试选拔官员D.官员选拔应该与选举考试相结合【答案】D4.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不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等文官考试法案。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文官任职令》、《文官考试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等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据此可知( )A.立法规范近代政府行政 B.近代公务员制度已经建立C.民国实现了政治近代化 D.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经验【答案】A【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高一学习的纲要知识作为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以表格及时间轴等方式进行展现。在新的概念解释上,作为教师本身要先弄明白,注意放到当时背景之下理解,引导学生探究其意义。另外,国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国家发展不同时期以及不同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形态不同,政治体制不同,各国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的方式也不一样,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互相借鉴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