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讲义--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讲义--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资源简介

第九单元 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与主要趋势
【单元要点·勾连】
【历史脉络·廓清】
1.和平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性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
2.合作共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需要各国携手解决。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倡导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第22课 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
课程 标准 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
素养解读 1.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发展的新特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新特点出现的原因及影响。 2.知道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问题,运用唯物史观认识人类社会演进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1.美国希望建立单极世界
(1)背景: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消失,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2)主要表现
①“9·11”事件之后,美国迅速展开反恐行动。
②2001年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2003年发动了伊拉克战争。
[思考点1]下面漫画描述的是美国试图将美国国旗覆盖整个地球,漫画体现了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怎样的战略意图? 提示: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
2.世界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地区 表现
欧洲 成立欧盟,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是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俄罗斯 取代了苏联在联合国的地位,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力量,推行多极化外交。
日本 将追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作为国家的长远战略目标。
中国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正在发挥并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
发展中国家 总体实力增强,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的重要力量
[思考点2]阅读教材P135“史料阅读”:根据史料,指出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是什么? 提示:多极化趋势。
二、 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1.经济全球化
(1)发展历程
时间 表现
起源 新航路开辟和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兴起
工业革命 世界市场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迅速发展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经济向体系化、规范化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20世纪70年代以来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20世纪 90年代 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国际投资迅速增加,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的水平
21世纪 随着以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成为强劲的时代潮流
(2)主要问题
①增加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失控的风险。
②出现了所谓“逆全球化”现象,如英国的脱欧公投,美国采取的贸易保护、控制移民等措施。
[思考点3]阅读教材P135“2011年商务部发布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纪念标识”: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标识中用毛笔绘出的红色华表代表阿拉伯数字“1”,又代表汉字“十”,蕴含“中国”之意。毛笔绘出的圆圈代表阿拉伯数字“0”,蕴含“世界”之意。圆圈中毛笔绘出的六条彩带为WTO标识。华表与地球构成“10年”,再与WTO标识一起构成中国入世十周年之意,整个标识寓意“中国书写融入多边贸易体制的十年历程”。
2.区域经济集团化
欧洲联盟 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
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南亚地区以经济合作为基础的政治、经济、安全一体化合作组织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三、社会信息化和文化多样性
1.社会信息化
(1)含义:社会信息化,是指发展以 计算机 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建立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促进 信息交流 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向高效、优质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2)影响:进入21 世纪, 社会信息化 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在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另外,人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之时,如何保卫自己的 信息安全 ,也成为各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
[思考点4]阅读教材P136“‘一部手机走天下’”: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体现了社会信息发展的便捷和迅速,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思考点5]阅读教材P136“历史纵横”:根据史料,概括指出社会信息化的利与弊。
2.文化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 基本特征 。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
(2)问题:在 经济全球化 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文化多样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3)应对:各国都在努力维护自己的 文化特性 , 维系自己的文化根脉。中国在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尊重世界文化 多样性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海湾战争加强了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北约东扩和俄罗斯的削弱使俄无力同美国争夺欧洲和世界。科索沃战争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干涉成员国以外的事务开了先例。……美国在同日本的经济竞争中重新占据国际竞争力第一的位置。美国的智库估计,在2015年以前,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对美国的优势地位构成挑战。
——李景治《世界格局和大国关系的新变化》
(1)据史料一,概括冷战结束后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并指出美国推行这一目标的有利条件。
提示:目标:称霸世界(建立单极世界)。
条件:苏联解体,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史料二 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美国成了唯一超级大国,它的战略目标就是要建立在美国主宰下的单极世界或叫作“美国统治下的和平”。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在为实现这个战略目标而努力,伊拉克战争正是它在“9·11”事件后打着反恐旗号实现这个战略的重要一环。但是,另一方面,其他一些大国或力量中心,如欧盟、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在崛起,它们的综合国力正在发展壮大,它们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多元化,反对由任何一个大国主宰世界事务。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
(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的世界格局是怎样的。
提示:当今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
【历史解释】
1.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特点
2.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影响
任务二 经济全球化
史料一 1990年后,全球经济开始为公众所注意。支持新的全球经济的是通信技术的发展,半导体、纤维光学和卫星实际上已经消灭了地理上的距离,引起市场经济的日益一体化。……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接管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20世纪90年代世界贸易总额超过六万亿美元,大约相当于1980年的两倍。
——摘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下册
(1)根据史料一,概括20世纪90年代推动全球经济发展的因素。
提示:因素: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推动。
史料二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基于全球化进程中利益分配不满的反映,也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2)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对全球化的不利影响。
提示: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
不利影响:可能引发贸易战;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不利于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历史解释】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原因
表现 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贸易全球化;国际分工日趋成熟,生产全球化;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加,资本全球化
实质 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问题 ①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拉大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距离,贫富分化严重;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
对策 ①倡导平等互惠、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世界经济新秩序;②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经济发展与环境相协调;③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有人认为,“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能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
A.俄罗斯实力衰落
B.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面临挑战
【解析】选C。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实力的不断增强,多极化趋势加强,对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起到了制约作用,故“冷战结束后美国实质上并没有比冷战开始时更能单方面主宰世界”,C符合题意。
2.(2023·湖北黄冈考试)亚洲博鳌论坛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2016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52.9%,远大于G7国家的22.9%和欧盟国家的12.2%。这一现象表明(  )
A.欧盟国家经济的发展前景暗淡 B.全球经济增长引擎多极化趋势
C.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受到冲击 D.市场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地位逐渐提升甚至超过G7国家和欧盟国家,新兴经济体是指某一国家或地区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新兴的经济实体,相较于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多为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国家,与多极化发展趋势相关,故选B项;欧盟经济发展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发展曲折,但材料仅涉及到新兴经济实体发展迅猛,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发达国家经济实体,但没有明确欧盟发展的具体状态,故“前景暗淡”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新兴经济体力量的壮大,会进一步推动多极化趋势而非冲击,排除C项;市场化会影响世界经济格局,但材料仅涉及到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对发达国家经济实体的冲击,属于多极化发展的具体表现,没有明确具体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表现,故“市场化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3.(2023·江苏苏州考试)下图为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占世界总出口的百分比)示意图。它反映出(  )
A.发达国家削减了贸易壁垒 B.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失衡
C.经济全球化需要深入发展 D.发达国家主宰着世界贸易
【答案】C
【解析】据图2可知1965—1995年,世界出口方向一直以发达国家为主,但发达国家占比逐渐减弱,发展中国家占比上升,说明当今世界经济还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使现状逐渐转变,故选C项;发达国家占比下降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经济发展,而且发达国家削减贸易壁垒会促进贸易比重的增加,排除A项;材料是世界出口方向,并不是经济结构,无法得知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失衡,排除B项;发达国家比重呈下降趋势,说明发达国家作用减弱,而且“主宰着世界贸易”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趋势,排除D项。
4.《欧洲宪法条约草案》中规定:“欧洲联盟促进在尊重各成员国民族多元性、地区多样性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其主导思想是 (  )
A.文化的多元性是欧盟存在的基础
B.欧洲联盟多元文化间应当相互融合
C.地域的多样性是欧盟成立的前提
D.建立基于多元文化之上的共同文化
【解析】选D。从材料中的“充分发展他们的文化,并强调继承共同文化”可知,《欧洲宪法条约草案》的相关规定的主导思想是欧盟各国应在多元文化基础上建立共同文化,以促进欧盟的一体化,故D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最终落脚在建立共同文化上,故A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尊重文化多元,继承共同文化,不是融合,故B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不是地域的多样性,故C错误。
5.下图漫画名为《经济全球化与文化》,该漫画反映了 (  )
A.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日益消亡
B.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各国文化的冲突
C.文化多元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障碍
D.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
【解析】选D。依据“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和而不同”“民族文化之林”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协调统一,D正确。
6.(2023·河北联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西方世界的人们通常在接受两方物质文化的同时,会用自己的“本土价值观”对其进行精神文化的过滤。牛仔裤、麦当劳一旦为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所接受,它们似乎也就与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失去了联系,该现象表明(  )
A.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 B.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C.世界的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D.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中可知非西方世界的人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还保持着本民族独立的文化特征,这是当今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同时非西方世界的人们接受西方文化,这又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据此可知,题干所述现象表明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并存,故选D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之下,非西方国家仍然保持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这与“发展中国家面临机遇与挑战”无关,排除A项;题干内容主要述及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并没有涉及政治层面,排除B项;题干所述内容与“政治多极化”无关,排除C项。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课程 标准 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
素养解读 1.认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运用唯物史观论证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和必然性。 2.知道当今世界全球治理的新现象和中国方案的提出,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意义,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现今中国的大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必备知识梳理·基础】
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的表现
(1)和平的表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尽管发生了冷战和多次 局部战争 ,但是70多年以来,没有发生过新的 世界大战 , 一些局部冲突也得到政治解决。
(2)发展的表现:由于长期 和平 的国际环境, 世界范围内的 经济 、政治、社会、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获得了惊人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各国和整个世界的面貌。
2.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指世界的 总体和平 ,发展是指世界的繁荣与发展。和平是发展的 前提 , 发展是和平的 保障 ,两者相辅相成。
3.推动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人类进入21 世纪,世界 多极化 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各国之间的 相互依存 日益紧密。这一切,成为制约战争的有力因素,有利于维护 世界和平 。
[思考点1]阅读教材P138“学思之窗”:如何理解邓小平这段话? 提示:明确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为中国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中国对外工作的调整和新方针政策的制定确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1.发展方面的问题
(1)自2008年国际 金融危机 发生以来,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依然不足, 发达经济体 需求萎缩、经济复苏乏力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影响巨大。
(2) 南北差距 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2.和平与安全方面的问题
(1)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
(2)核扩散、 恐怖主义 、网络安全、重大传染性疾病、跨国刑事犯罪、生态环境恶化、气候变化等安全威胁持续蔓延。
(3)海洋权益和 极地资源 争夺等日趋激烈。
(4)霸权主义和 强权政治 依然存在,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难题。
[思考点2]阅读教材P139“2009年刚果(金)(刚果民主共和国)内乱中的流亡儿童”: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这张流亡中的刚果(金)儿童的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当地儿童的恐惧和无助。在一些地区动荡和冲突不断地国家,导致食物短缺、社会保障不足,大量人口被迫流亡国外,儿童所受的伤害更加严重。难民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难题。
三、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1.加强全球治理
(1)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 联合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等,仍然发挥着 全球治理 的作用。
②改革原有的全球治理机制,加强国际协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心和正在解决的问题。
(2)表现
①全球层面: 二十国集团 在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协调各国宏观经济政策、推动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等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
②地区层面: 上海合作 组织正在有效维护欧亚地区的安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和新开发银行的成立,是金砖国家争取合作共赢、维护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的平台。
③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方案
A.原因:中国作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 国际秩序 的维护者,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了自己的方案。
B.表现:一方面,中国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在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基础上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另一方面,中国倡导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 ,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思考点3]阅读教材P140“上海合作组织的徽标”:从中得到什么信息? 提示:会徽呈圆形,主体是六个成员国的版图、左右环抱的橄榄枝和两条飘带,象征成员国为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所起的积极推动作用,并寓意上海合作组织广阔的合作领域和巨大的发展前景。会徽选用绿色和蓝色,象征该组织和平、友谊、进步、发展的宗旨。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原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中国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势的准确把握,是源自中华文明“ 以和为贵 ”“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和谐理念。
(2)实质: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和平与 可持续发展 给出的一个可供选择的、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是为了推动国际秩序和 国际体系 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3)措施
①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 一带一路 ”的合作倡议。
②2014年11月,中国设立 丝路基金 ,对“一带一路”建设给以资金支持。
③2015年12月,中国倡议设立的 亚洲基础设施 投资银行正式成立。
(4)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和 曲折 的过程。
[思考点4]阅读教材P141“‘一带一路’宣传画”:“一带一路”的宗旨是什么? 提示:“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与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关键能力养成·综合】
任务一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1970年 1992年
33个发展中国家 108美元 209美元
21个发达国家 3 129美元 22 185美元
——《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1)史料一反映的是什么问题?根源何在?
提示:问题: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差距在加大,两者贫富差距扩大。根源:在全球化进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
史料二 进入新的一年,促和平,求发展,仍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平是世界发展繁荣的前提。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中国将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各国人民一道,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不懈努力,共同建设一个和平、发展、进步的美好世界。
——江泽民2002年新年贺词
(2)根据史料二,简析“促和平”与“求发展”之间的关系。
提示: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维护世界和平的有力保障。
【历史解释】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1)和平是发展的前提
①只有在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各国才能保持正常的经济交往和顺利实现本国的发展计划。
②战乱和冲突则是经济发展的重大障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2)发展是维护和平的有力保障(如图)
①和平事业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而经济贸易往来则能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
②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世界不稳定因素,减少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
③世界经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力量的壮大。
任务二 在合作共赢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史料实证】
史料一 对全球治理至今并没有一致的、明确的定义,类似的概念还有“世界政治的治理”“国际治理”“世界范围的治理”“国际秩序的治理”和“全球秩序的治理”等。大体上说,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冲突、生态、人权、移民、毒品、走私、传染病等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全球治理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则、全球治理的主体或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治理的效果。
——摘编自俞可平《全球化:全球治理》
(1)从史料三中关于“全球治理”类似的概念来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全球治理的价值取向如何?
提示:共同点:都强调一种全球视野,并指向“治理”。价值取向: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际规则解决全球性的问题,以维持正常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
史料二 当今世界,“西方之乱”与“中国之治”并存。西方社会“治理赤字”“发展赤字”“民主赤字”此起彼伏。……新时代的“哈姆雷特之问”,正悄然把引领世界的希望寄托中国。……中国给世界提供的真诚良方是:打造开放共赢合作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独立自主搞好“自转”,又合作共享做好“公转”。
——《让中国梦与世界梦在共同命运中交相辉映》
(2)根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
提示:意义:有利于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有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历史解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涵
【学科素养验证·应用】
1(2023·湖北武汉调研)下图反映了(  )
A.世界格局多极化发展趋势 B.世界文化多样性得到尊重
C.合作共赢成为时代的潮流 D.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里约热内卢会议徽标和亚洲文明大会显示出各国应相互合作,共同发展才能解决世界问题,即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故选C项;材料反映各国的合作,与世界多极化趋势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反映的是世界各国的合作问题,排除B项;世界区域经济集团化指区域内经济合作,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2.(2022·山东青岛)根据2018年的全球贫富差距报告,全球前26个大富豪的资产,相当于地球上最贫困的38亿人口的全部财产。这说明当今世界( )
A.地区局部战争不断
B.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C.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
D.经济全球化遭遇挫折
【答案】B
【解析】根据“全球前26个大富豪的资产,相当于地球上最贫困的38亿人口的全部财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在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南北经济差距扩大和贫富分化日益严重,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地区局部战争,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排除C项;材料与全球化的受阻无关,排除D项。
3.(2022·湖北武汉)2000年,联合国决定将每年的6月20日定为“世界难民日”。对如表理解最准确的是( )
时间 世界难民日主题
2006年 希望
2008年 保护
2009年 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
2014年 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
2017年 我们与难民同在
A.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剧了难民问题
B.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
C.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
D.战争与灾难是难民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
【答案】B
【解析】由世界难民日主题“希望”“保护”“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需要”“因战争而导致分离的家庭即使只有一个也太多”“我们与难民同在”等信息可知,难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发展中国家面临严峻的难民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难民问题产生的原因,故D项错误。
4.(2023·辽宁鞍山模拟)2015年9月,联合国193个会员国一致通过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一包括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和169项具体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将推动世界在15年内实现3个非凡创举——消除极端贫穷、战胜不平等和不公正以及遏制气候变化。这说明(  )
A.国际力量对比趋于平衡 B.经济区域集团化方兴未艾
C.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 D.发展中国家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联合国在推动解决世界贫困、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遏制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即合作共赢促进全球发展,故选C项;材料反映联合国在解决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国际力量对比无关,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联合国的贡献,并不是经济区域集团无关,排除B项;联合国的成员不仅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发达国家,排除D项。
5.(2022·安徽芜湖)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中国经历了从被动应付、一般性参与、主动参与到主导参与的过程。下列属于“主导参与”的表现是( )
A.提出“求同存异”外交方针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D.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以来,中国针对全球发展的问题,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等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倡议,这是中国主动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C项正确;1955年中国出席了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了“求同存异”外交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这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体现,排除A项;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今天解决国际争端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这是建国初期中国一般性参与国际事务的表现,排除B项;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成立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一般性参与全球治理的表现,排除D项。
6.(2022·福建福州)下表所示为二十国集团峰会历次会议的主题(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和发展( )
时间 届次 会议主题
2008年 第一次 全球复苏,金融监管
2009年 第二次 改革国际金融体系
2011年 第六次 新世界、新思维
2016年 第十一次 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
2020年 第十五次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A.以打造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为目标
B.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经济影响
C.使西方国家控制世界的手段隐蔽化
D.有利于全球在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会议主题“全球复苏”“改革国际金融体系”“新世界、新思维”“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和发展有利于改革原有的国际治理体制,促进国际协调,有利于全球在合作共赢中共同发展,故D项正确;题干所给信息没有体现二十国集团力图打造世界最大的经济组织,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的成立和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而不是体现多极化趋势的经济影响,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十国集团并非全国西方国家,也包括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故C项错误。
单元尾
【阶段特征·归纳】
政治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源于世界经济的多极化发展,欧洲联合、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力量壮大及中国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发展与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西欧、日本经济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加速了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 世界思想多元化、文化的多样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交流加快,反映了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加强下世界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多维视角·纵横】
一、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格局 时期 原因及表现
两极格局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中期 (1)二战结束后,美苏抗衡,形成均势。 (2)20世纪50年代前后发展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3)“北约”和“华约”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两极格局动摇 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特别是70年代至80年代 (1)美苏争霸,双方实力相对削弱。 (2)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3)20世纪7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开始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
两极格 局结束 或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 趋势 20世纪90年代至今 (1)各种力量分化组合,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2)美国、俄罗斯、日本、欧盟、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建立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国际关系走向缓和,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二、近现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历程
基本历程 时间 推动因素 主要表现
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15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 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
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世纪中后期至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商品输出 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 经济一体化,整体世界形成
世界市场陷入困境 一战至二战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和经济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第三次科技革命 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贸易体系)建立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科技革命;两极格局结束;跨国公司;市场经济体制广泛建立 区域性经济组织建立;跨国公司国际贸易大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