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课件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
秦始皇(公元59年-前210年)
疆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了解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就不可能正确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任何历史事实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之内,历史时期的中国疆域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特定的空间范围。因此,了解这个范围有多大,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于我们掌握历史的基本事实和概念是必不可少的。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专题复习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
夏、商、周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夏、商、周
自大禹治水成功以后,禹在
天下的威望逐日上升,后来舜帝也将帝位禅让给了禹,禹建立了夏朝。
禹将天下分为九州,并铸九
鼎以镇之。九州分别是青、徐、豫、兖、冀、雍、梁、荆、扬,基本上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虽然天下尊称大禹为共主。
偏远地区只保持对中央政府
的进贡和朝拜,中央政府是管辖不了地方的具体事务。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夏、商、周
禹建夏,国家的出现;
主要活动区域是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偃师二里头遗址;
其它的偏远地区只保持对中央政府的进贡和朝拜,中央政府是管辖不了地方的具体事务。
商朝的统治区域,以河南为中心。
武丁在位时国势鼎盛,势力达于长江流域。曾多次迁都;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带)。
内外服制,商的周围,还有许多臣服于商的属国,如西北的鬼方,西部的羌方。
周族原活动于黄河上游(今陕西、甘肃一带)。牧野之战后,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今陕西西安附近),后迁洛邑,进入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封邦建国制度,周王将土地分封给亲信的王公贵族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实现 “以藩屏周”。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夏、商、周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专政。主要诸侯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 等。
战国时期, 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的地区,先后出现了秦、齐、楚、燕、韩、赵、魏七个大国。
走向统一的漫长历程:夏、商、周
夏朝建立至秦统一历时:1800年
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时期,主要的活动区域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从国家产生,到内外服制,到封邦建国,早期国家日渐成熟;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经过长期纷争,出现了区域性统一,为秦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从春秋到战国,民族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变迁:
秦—清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形成:秦汉
公元221年,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疆域初定;
定都咸阳(今陕西西安附近),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建直道和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巩固中央集权;
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南征百越,将河套地区和岭南,闽越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形成:秦汉
汉承秦制同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三次攻打匈奴,基本上消除匈奴对北方的威胁;
张骞通西域后,加强了西域与中原政权的联系;
汉武帝设河西四郡,将河西走廊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统辖天山以南葱岭以东的西域诸国,将新疆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疆域的大分裂与小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鼎立,疆域分裂:公元220年曹丕洛阳称帝,221年刘备程度称汉帝,222年孙权建业建年号。
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实现短暂统一。
西晋统治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氐、羌民族先后建立十六国政权;316年,西晋被內迁匈奴贵族所灭,疆域再次出现分裂。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地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西晋末年,衣冠南渡,南朝定都江南,客观上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许多山区的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交融。
疆域的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
公元581年杨坚篡周,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西安);
589年灭陈后,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
隋朝正式将海南岛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即帝位,定都长安(今西安
公元628年(贞观二年)完成统一。
公元668年灭高丽后,唐版图臻于极盛,首次将漠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吐蕃兴起于七世纪初,据青藏高原一带,连年与唐争衡。文成公主入藏,加强汉蕃友谊。
疆域的大统一到大分裂:隋唐五代
唐亡于公元907年,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统治黄河流域一带。
淮水以南至广东的地区,先后为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荆南、楚、南汉所分据,北汉则割据太原;合计而成所谓的“十国”。
后周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清楚五代弊政,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基础。
疆域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夏金元时期
疆域分裂的延续和结束:宋辽夏金元时期
公元960年,赵匡胤取代后周称帝,建立宋朝,982年完成统一;
宋、辽、西夏、金、元多民族政权长期并存。
1127年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是为高宗,南宋开始,后迁都临安(今杭州)。
金与南宋南北对峙, 西夏、大理、吐蕃诸部,疆界与北宋时相似。
1279年,元世祖攻灭南宋一统中国。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记载,汉地、漠南、漠北、东北(包括外东北和库页岛)、新疆东部(元初据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葱岭)、青藏高原、澎湖群岛、济州岛及南海诸岛皆在元朝统治范围内。
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并设有宣政院辖地、澎湖巡检司等,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元朝首次将青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现代中国地理版图基本定型:明清
1368年朱元璋南京称帝,国号为大明。同年攻占大都(即北京),元顺帝北逃。
元朝灭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渐形成鞑靼和瓦剌两大集团,为防御他们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长城。
藏族地区在明朝时称乌斯藏,明朝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机构管理西藏军民事务。
明朝前期,派人到东北招抚,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并对东北女真各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现代中国地理版图基本定型:明清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国称汗,国号后金,起兵抗击明朝。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 “金”为“大清”,正式建立清朝,同年降服漠南蒙古。1637年,降服李氏朝鲜。
1644年,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攻陷北京,崇祯帝在景山自杀殉国。
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指挥八旗兵,以吴三桂为前导,兼程入关,进占北京。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
1662年康熙帝即位,平定了三藩之乱;平定回部、准噶尔等贵族的叛乱;清朝攻克台湾,于1684年设立台湾府;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立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
清朝疆域极盛时期总面积可达1316万平方公里,至晚清鸦片战争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减小至1135万平方公里。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变迁的过程及特征
历代疆域巩固或开拓的主要方式
主观上,
1.战争实现征服;
2.和亲、盟约缓和矛盾;
3.设立机构加强管理;
4.封授官号明确关系;客观上,
5.生产、贸易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
6.民族融合有利于疆域稳固。
朝代 疆域变迁特征 巩固措施 疆域开拓
夏、商、周 走向统一 内外服制; 封邦建国制 战国时期完成
区域性统一
秦汉 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 郡县制;建长城;郡国并行;攻打匈奴;通西域;设西域都护府等。 1.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形成;2.河西走廊、新疆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三国两晋南北朝 长期的分裂和短期的统一 1.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2.江南的开发
隋唐五代 从大统一到分裂 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入藏等。 1.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疆域臻于极盛;2.将海南岛、将漠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版图;3.加强汉蕃友谊。
辽宋夏金元 分裂的延续和结束 战争;订立盟约;榷场;行省制度;宣政院辖地;澎湖巡检司等。 1. 宋多民族政权并存,疆域分裂;2.元朝统一疆域空前辽阔;3.元朝首次将青藏高原纳入中原王朝版图。
明清 统一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 封授官号;奴儿干都司;签订条约;设伊犁将军,设台湾府;设驻藏大臣,金瓶掣签制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疆域的巩固与定型。
战争
和亲
设立机构
封授官号
互市贸易
订立盟约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材料一:首先将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当成一个整体来看,不能割断历史,抽出其中一段来孤立地分析,否则势必对分裂时期的中国各政权作出片面的结论。其次,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都是相对的,绝没有与今天疆域一致的绝对统一;统一和分裂又是互相渗透,统一之中也可以出现小的、暂时的分裂,割据分裂之中也有局部的统一。
——周伟洲《关于中国古代疆域理论若干问题的再探索》
举例:宋辽夏金元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明时北方的蒙古、瓦剌等。
思考:
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统一和分裂又是互相渗透,统一之中也可以出现小的、暂时的分裂,割据分裂之中也有局部的统一”。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材料二: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充分显示了汉族的主体作用。从秦朝到清朝,中国的基本疆域——以汉族人口为主的农业区始终是稳定的、巩固的。这就为统一国家和民族大家庭的建立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中国疆域变迁的历史也体现了兄弟民族的伟大贡献。今天中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以及这些地区最终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都离不开当地民族的努力奋斗。
——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问题:
概括材料中作者对中国疆域变迁的主要观点。
你认为中国疆域变迁中“汉族的主体作用”出现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主要观点:
1.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中,以汉族人口为主的中原地区是核心区域。
2.中国古代疆域的变迁是各民族政权和人民共同完成的。
原因:
1.中原地区优越的农耕环境致使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生产力较发达;
2.中原政权统治的相对稳固,社会发展相对稳定;
3.逐渐形成的以中原为核心区域的华夏民族的认同感;
4.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原文化根深蒂固世代沿袭。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材料三:理想中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虽然产生于中原地区的汉族之中,但这种观念却影响到了众多的边疆民族,尤其是北疆民族,导致了各民族为之不断争斗,并在争斗之中不断密切关系,在导致现实中疆域分布格局不断出现分裂和统一反复交替出现的同时,直至清代理想中的以“中国”为核心大一统的“天下”和现实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终于实现了重合,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
——李大龙《“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
思考:
1.例举说明中国古代“北疆民族”以及与中原政权之间的关系。
2.材料中“古代中国的疆域也由此完成了凝聚的过程”发生在哪个朝代?请说明理由。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主要观点:
一、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化没有改变中原的中心地位
原因:1. 2. 3. 4.
二、历代疆域的变迁是常态,有扩张也有退却,有统一也有分裂。
三、历代疆域的变化趋势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逐步扩大。
四、明清时期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地理版图
五、统一的中国疆域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1. 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交流交往,共同推动社会发展;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政治统一;
3.历代王朝采取适当的政策促进了疆域的稳固。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1.通过修筑长城抵御游牧民族南下,来巩固北方边疆的朝代有:
A 秦 汉 B 隋 唐 C 汉 唐 D秦 明
2. 西藏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是在
A 唐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
3. 公元1661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窃取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随后形成地方割据势力,通过武力收复台湾并设台湾府的皇帝是
A 顺治 B 康熙 C 雍正 D乾隆

4. 下列属于古代加强对西北地区统治措施的是
①设立河西四郡 ② 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③ 宣政院直辖 ④平息回部、准噶尔部贵族叛乱⑤设立澎湖巡检司⑥设立伊犁将军
A 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⑥ C ①②④⑥ D ①④⑤⑥

D
B
C
B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5.下列疆域图轮廓代表的中原政权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③②④ B ①④②③ C ①②④③ D ④①②③

① ② ③ ④
A
中国古代历代疆域的变迁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大义觉迷录》卷1的记载,雍正皇帝首先明确表示“夷狄之名,本朝所不讳”,承认自己的“夷狄”身份,但却认为所谓“夷狄”仅是地域上的一种划分 ,“何得以华夷而有殊视 ”否认这是“中外”划分的标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材料二:从秦朝建立起统一王朝以来,尽管经历了无数次战争动乱、改朝换代、民族冲突、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疆域也时有盈缩,却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在18世纪终于发展成了拥有上千万平方公里领土、几十个民族、几亿人口的大国。
——葛剑雄著《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
问题:
1.概括说明材料一中雍正皇帝的看法。
2.例举史实说明材料二中“疆域也时有盈缩”的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历代疆域变迁的看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