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资源简介

中考地理核心考点汇总
目 录
主题一 地球和地图
专题01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1
核心考点0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核心考点02 经纬线
核心考点03 经纬度和经纬度的判读
核心考点04 半球的划分及判断
核心考点05 地球的自转
核心考点06 地球的公转
专题02 地图和地形图…………………………7
核心考点07 比例尺与地图的大小
核心考点08 地图上判断方向
核心考点09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主题二 地球的表层
专题03 陆地和海洋…………………………11
核心考点10 海陆分布
核心考点11 海陆的变迁
专题04 天气与气候………………15
核心考点12 多变的天气
核心考点13 气温
核心考点14 降水
核心考点15 世界的气候
专题05 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21
核心考点16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及人口分布特点
核心考点17 人种、语言及宗教分布
核心考点18 聚落的形成、分布及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核心考点19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及国际合作
主题三 认识世界
专题06 认识大洲…………………………25
核心考点20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专题07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27
核心考点21 日本
核心考点22 东南亚
核心考点23 印度
核心考点24 俄罗斯
专题08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34
核心考点25 中东
核心考点26 欧洲西部
核心考点27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核心考点28 澳大利亚
专题09 西半球的国家………………………40
核心考点29 美国
核心考点30 巴西
专题10 极地地区…………………43
核心考点31 两极地区
主题四 中国地理概况
专题11 从世界看中国………………………45
核心考点32 疆域
核心考点33 行政区划
核心考点34 人口
核心考点35 民族
专题12 中国的自然环境……………………50
核心考点36 地形地势
核心考点37 气候
核心考点38 河流概况
核心考点39 长江与黄河
核心考点40 自然灾害
专题13 中国的自然资源……………………55
核心考点41 自然资源特征及分类
核心考点42 土地资源
核心考点43 水资源
专题14 中国的经济发展……………………59
核心考点44 交通运输业
核心考点45 农业
核心考点46 工业
主题五 中国的地理分区
专题15 中国的地理差异……………………63
核心考点47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核心考点48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核心考点49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核心考点50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核心考点51 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专题16 北方地区……………………………69
核心考点52 东北三省
核心考点53 黄土高原
核心考点54 首都北京
专题17 南方地区……………………………73
核心考点55 长江三角洲地区
核心考点56 香港和澳门
核心考点57 宝岛台湾
专题18 西北地区……………………………77
核心考点58 塔里木盆地
专题19 青藏地区……………………………79
核心考点59 三江源地区
专题20 中国在世界中………………………80
核心考点60 中国在世界中
主题一 地球和地图
专题01 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核心考点0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形状:(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认识过程:
(3)生活中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登高望远;月食现象;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到桅杆,后看到船身。
2.大小:
核心考点02 经纬线
纬线 经线
纬线 经线
形状 都为圆圈 都为半圆
指示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长度 由赤道向南北两极缩短,到两极缩成一点。南北半球同纬度的纬线等长。赤道为最大纬线圈 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
分布 各条纬线平行,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各条经线的两个端点在南北极点交汇;任意两条相对的经线均可组成一个经线圈,都可以把地球分成两个半球
数量 有无数条 无数条
核心考点03 经纬度和经纬度的判读
1.纬度和经度:
纬度 经度
起点 赤道(0°纬线)——把地球平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
划分方法 以赤道为起点,向南向北各划分90°;赤道以北为北纬,赤道以南为南纬;南北极点为90°。 0°—30°为低纬度地区, 30°—60°为中纬度地区, 60°—90°为高纬度地区 本初子午线以东为东经,以西为西经,向东向西各划分180°,东西经180°经线重合
代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变化规律 北纬:愈向北,度数 愈大; 南纬:愈向南,度数 愈大。 东经:愈向东,度数愈大; 西经:愈向西,度数愈大。
2.纬度和经度的变化(分布)规律:
核心考点04 半球的划分及判断
1.南北半球的划分及判断方法
赤道(0°纬线):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北纬N都在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南纬S都在南半球)。
2,东西半球的划分及判断方法
东半球与西半球划分界线:20°W和160°E构成的经线圈(经线圈:东经经线+西经经线=180°)
西半球经度包括:160°E——180°——20°W 东半球经度包括:20°W ——0°——160°E
在以极点为中心的地图上,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确定东西经度的范围及东西半球的范围,如下图所示:
核心考点05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4.自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更替现象
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朝向太阳的半球是白昼,背向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就有了昼夜之分;随着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不断更替。
(2)一天中影子的变化(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一天中物体上午影子朝西北,影子较长;正午影子朝向正北,影子较短;下午影子朝东北,影子较长。
(3)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现象。
(4)时间的差异。
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太阳从东边升起来西边落下去,所以东边的时间早于西边的时间。
核心考点06 地球的公转
1.概念: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不停地公转。
2.方向: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3.周期: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4.特征: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
5.公转产生的现象
(1)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球的公转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引起了昼夜长短的变化。
日期 节气 阳光直射点 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3月21日前后 春分 赤道 昼夜等长。
6月22日前后 夏至 北回归线 昼长夜短。
9月23日前后 秋分 赤道 昼夜等长。
12月22日前后 冬至 南回归线 昼短夜长。
(2)太阳直射点的运动
太阳光线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太阳直射一次;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太阳直射两次;南北回归线外,没有太阳直射。
(3)五带的划分
地球倾斜着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纬度范围不同的地带一年中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出现了很大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地球的五带。
五带 范围 有无太阳直射 有无极昼极夜 气候 特点
热带 23.5°N~23.5°S 有 无 终年炎热
温带 北温带 23.5°N~66.5°N 无 无 四季变化明显
南温带 23.5°S~66.5°S
寒带 北寒带 66.5°N~90°N 无 有 终年 寒冷
南寒带 66.5°S~90°S
(4)四季的形成(南北半球相反)
地球倾斜着公转的过程中,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同一个地方在不同的时段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出现了明显的不同,从而产生了四季。
北半球,春季包括 3、4、5三个月,夏季包括6、7、8三个月,秋季包括9、10、11三个月,冬季包括12、1、2三个月。
注: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技巧点拨】
1.极地俯视光照图的判读
第一步: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判断半球。
如图所示,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根据“北逆南顺”可推知该图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极地俯视图。
第二步:根据极昼极夜出现的范围判断节气。
如图所示,当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可以推断此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节气为冬至(12月22日前后)。
第三步:根据节气及日期,判断此时某地昼夜长短、所处季节、气候特征及景观特征等。
2.太阳高度角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1)一天中,影子的变化是长——短——长,正午时分物体的影子最短。(地球的自转产生)
(2)一年中,北回归线及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物体的影子最短;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物体的影子最长。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相反。(地球的公转产生)
专题02 地图和地形图
核心考点07 比例尺与地图的大小
1.比例尺的大小比较:比例尺大小是指比值的大小
比较时先转化成统一的形式如数字式,分子为1,分母大,比例尺小;分母小,则比例尺大
注意单位换算,且单位要统一,分子为1
2.比例尺大小与地图的关系(相同图幅比较)
表示范围的大或小 表示内容的详或略
比例尺较大 小 详
比例尺较小 大 略
a如图幅相同,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但表示的内容详细,精确度高;反之比例尺越小,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但表示的内容简略,精确度低。
b如果地图所表示的实际范围相同,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反之,图幅面积越小,反映的地理事物就越简略。
c规律:大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采用较小的比例尺(如世界政区图),小范围地区的地图多选用较大的比例尺(如平面图、军事图)。
d经纬网图中,纬度及经度相差相同,则纬度越高的范围越小,比例尺大;纬度越低的范围越大,比例尺越小。
核心考点08 地图上判断方向
1.普通地图:通常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法辨别方向。
上图中A点在B点的西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北方向
2.有指向标的地图: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要根据指向标来确定方向。
指向标箭头一般指向北方,与箭头相反的方向是南方,垂直于箭头方向左侧是西方,右侧是东方。
上图中A点在B点的西南方向; C点在A点的东北方向; B点在C点的西方向
指向标地图判读方法:①将指向标平移 ②转动地图,使指向标箭头朝上,再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判读。
3.经纬网地图:
① 方格状或圆弧形经纬网图:
a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辨别南北纬:纬度数值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同一纬线上的各点方向关系为正东或正西。
c辨别东西经:经度数值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是西经,同一经线上的各点方向关系为正南或正北。
注:正东或正西只适用于经纬网图中,其他地图不说“正东、正西”,只说“东、西”。
②以南北极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a 判别南北极:根据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在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再依据极点判断南北方向。在北极点,四周都是南;在南极点,四周都是北。
规律:找着北后,面朝北,判断:下南,左西,右东!自转方向:箭头所指方向为东,另一端为西。
经纬网图中,判别方向的十字符号要随着经纬线弯曲程度去画,才能判别出正确的方向关系。
核心考点09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1.等高线地形图
(1)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的海拔相同。
(2)相邻的两条等高线间的高程差(即等高距)相等。
(3)等高线的疏密状况表示坡度的陡与缓: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度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4)判读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形态
山顶(山峰) 山脊 山谷 鞍部 陡崖
等高线闭合 中间高四周低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山谷常形成河流 两个相邻山顶的中间部分 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陡坡。(攀岩) 等高线重合。
2.分层设色地形图:
①地图上各种颜色表示的高度(深度)范围,需要查看图上所附的高度表。
②陆地表面五种基本地形类型: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颜色变化越大,表示地势起伏越大
3.地形剖面图:可以直观地表示地面上沿某一方向地形的起伏状况。
【技巧点拨】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考虑因素:库区面积、蓄水量、淹没土地、人口迁移规模、建坝工程量。
考虑因素 情况分析
水库选址 水库应选择在小盆地或低洼处,库容量大,易集水。该地修水库,甲村和乙村需要搬迁的是甲村。
水库大坝 水库大坝应该建在河流峡谷处,工程量小。图中水库大坝应建在a、b两地中的b地。
高铁路线穿过山区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一条高铁路线需从①②两地经过,①处需开凿隧道,②处需搭建桥梁。
山区修路 道路修建应该尽量少的穿越等高线。从丙村到丁村修路,③、④路线中应选择④线路,该线路沿等高线(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工程量小。
引水路线 引水线路应该从高处到低处,水可以自流。图⑤、⑥中⑥路向乙村引水较合适。
山坡农业分布 缓坡修梯田,陡坡植树造林(陡坡开荒,易造成水土流失) 。图中① ②两地①地坡度较缓,适宜修梯田,②地坡度较陡,只能植树造林。
山谷逃生 山谷处发育河流,不适宜宿营,容易发生泥石流,逃生时应跑向垂直于等高线的高处。如图一甲路线为正确的逃生路线,在图二中①路线为正确的逃生路线。
瀑布 瀑布形成于河流流经的陡崖处。
主题二 地球的表层
专题03 陆地和海洋
核心考点10 海陆分布
1.七分海洋 三分陆地
(1)海陆面积比例: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两大部分组成。海洋面积面积为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陆地面积为1.49亿平方千米,约占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海陆分布:不均匀。
(1)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西半球;
(2)无论是什么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其中北极中心为北冰洋,南极中心为南极洲。
2.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及相对位置
(1)可借助下面几何图形识记:
(2)构建脑图
世界上七大洲、四大洋的相互位置关系,可联系地图进行空间记忆,按一定的方向或顺序,在大脑中构建空间分布图。
a.以亚洲为中心,东—太平洋(东隔太平洋与北美洲相望),西—欧洲(西隔大西洋与北美洲相望,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连),南—印度洋(东南与大洋洲相望),北—北冰洋。
b.以太平洋为中心,东是北美洲,南美洲;西是亚洲,大洋洲;北是北冰洋;南是南极洲。
c.俯视图上,以北极点为中心的北极地区地图上,北冰洋周围的三个大洲由亚洲开始按顺时针分布为亚洲、欧洲、北美洲。在以南极为中心的南极地区地图上,从南美洲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是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大洋洲、太平洋。
(3)面积比较:七大洲记忆口诀(面积从大到小)—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重点强调】
(4)大洲分界线:
(1)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土耳其海峡;
记忆口诀:乌乌里大黑土
(2)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3)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4)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5)非洲与欧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核心考点11 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的原因及证据:
自然原因:地壳变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海平面升降——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道遗迹
人为原因:人类活动——荷兰围海大坝,日本、澳门填海造陆
2.板块构造学说(在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基础上提出):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2)全球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
(3)板块是处在不断运动中。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4)板块的运动形式:
注:印度洋板块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及阿拉伯半岛。
(4)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①喜马拉雅山脉“长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挤压
②地中海“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碰撞挤压
③红海扩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④日本多地震: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或者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专题04 天气与气候
核心考点12 多变的天气
1.天气和气候的概念比较
项目 天气 气候
不 同 点 时间长短 短时间 长时间
稳定性 不稳定 稳定
描述词 阴晴、风雨、冷热 炎热、寒冷、干燥、多雨(终年/夏季/冬季)
联系 天气和气候都是一个地方的大气状况。气候是对长期以来天气变化规律的总结和概括
2.天气预报和常见的天气符号
(1)卫星云图的判读
(2)常用的天气符号
【难点突破】
风力符号:风由风力和风向两个要素组成。风向是风的来向;风力是风强弱的级别。共分18级(0-17级),级数越大,风力越强。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的好坏反映了空气污染程度,它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可用空气污染指数来表示。
(2)影响因素:
①自然因素:风、雨等。
②人类活动:人为污染物的排放是影响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工厂、企业排放的废气,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尾气,居民生活和取暖、垃圾焚烧产生的废气等。尤其是汽车尾气的排放,随着城市机动车数量的猛增,已经成为我国一些大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3)改善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扩大城乡绿化、增加水域面积、实施生态修复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空气质量。
核心考点13 气温
1.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
2.气温的年变化: 北半球一年中大陆上7月气温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 8月气温最高, 2月最低。
南半球一年中大陆上 1月气温最高,7月最低;海洋上 2月气温最高, 8月最低。
无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
气温年较差:一年内的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的差
3.气温曲线图的作用
(1)读最热月、最冷月的气温数值,计算冬、夏温差的大小,判读温度带。(全年高温属热带,全年严寒属寒带)
(2)通过各月的气温值,比较季节变化的不同特点。
(3)判断南北半球。(最热月是7月在北半球,最热月在1月在南半球)
(4)气温曲线弯曲程度大,说明气温差异大,反之,则小。
4.气温的分布:
(1)在地图上,把气温相同的各点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就是等温线。
(2)等温线图的判读:
①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相等。
②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异小。
③闭合等温线,如果中心气温低,表示这里是低温中心;如果中心气温高,表示这里是高温中心。
④等温线大致沿东西方向延伸,说明南北方向存在气温差异。
5.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①气温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②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气温不同
夏季(7月)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1月)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 影响因素:海陆因素
③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 0.6 ℃。——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④南半球比北半球等温线更平直,因为南半球海洋面积广。
核心考点14 降水
1.降水的定义: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雹等,统称为降水。
2.降水的主要形式:降雨
3.降水量的季节变化:
(1)一个地区一年内个月的降水量是有差别的。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来表示一个地区一年内降水的季节变化。
(2)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①各个季节的降水量分配是否均匀
②不均匀情况下,降水量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3)根据世界不同地区降水量的季节分配情况,一般可将降水类型分为:
全年多雨型 全年湿润型 全年少雨型 夏季多雨型 冬季多雨型
4.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 影响因素:纬度因素
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③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 影响因素:地形因素
5.世界“雨极”:印度的乞拉朋齐,原因:喜马拉雅山脉的迎风坡,季风影响
世界“干极”: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
核心考点15 世界的气候
1.气候的地区差异
气温高于20℃0度以下称为寒冷0-20度称为温和20度以上称为炎热
月降水量大于100mm为多雨,50-100mm为湿润,小于50mm为少雨(干燥)
阅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方法:
2.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热带气候类型:
名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及其附近地区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热带草原
热带季风气候 北纬10°到北回归线附近的亚欧大陆东南部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热带季雨林
热带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部和内部 终年炎热干燥(高温少雨) 热带沙漠
(2)亚热带气候和温带气候类型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部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部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亚欧大陆东部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地区的大陆西部 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均匀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地区的大陆内部 夏热冬寒,全年干燥少雨 温带草原温带荒漠针叶林
(3)寒带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
名 称 分布规律 气候特征 自然景观
寒带苔原气候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长冬无夏,终年严寒 寒带苔原
寒带冰原气候 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 终年酷寒,冰雪覆盖 寒带冰原
高原、高山气候 中、低纬度海拔较高的某些高原、高山地区 垂直变化非常明显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个地方的气候受该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因素 气温 降水
纬度因素 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海陆因素 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降水少
地形因素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4.气候与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人类活动 有利 有些人类活动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如人工绿化、兴修水利、建设生态防护林等
不利 有些人类活动可能使当地的气候恶化,如乱垦滥伐、过度放牧等。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等问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活动 影 响
民居 ①南半球:房屋坐南朝北,门口朝向有阳光的北面 ②北半球:房屋坐北朝南,门口朝向有阳光的南面 ③低纬度地区楼间距小,中、高纬度地区楼间距大
服饰 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一年四季只穿单衣; 生活在寒带地区的人们,一年四季都要穿厚厚的衣服; 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们,穿衣服的多少随季节而变化
饮食习惯 我国南方人喜吃甜,北方人喜吃咸,山西人喜吃酸,四川人喜吃辣
农业生产 ①决定农作物的种植制度:我国东北平原农作物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华北平原是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一年两熟到三熟;海南岛是一年三熟 ②决定农业生产的方式和农作物种类:北方以旱地为主,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南方以水田为主,农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甘蔗等
专题05 居民与聚落、发展与合作
核心考点16 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及人口分布特点
1.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通常用人口自然增长率来表示。人口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
2.人口增长率较低的大洲:欧洲(最低),北美
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大洲:非洲(最高)、亚洲、拉丁美洲
一般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较慢
3.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除了受到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人口迁移。
4.世界人口分布特点:
(1)人口稠密地区(四密):①亚洲东部 ②亚洲南部 ③欧洲的西部 ④北美洲东部
分布规律: 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中低纬度的 近海 平原 地区
分布原因: ①自然条件优越 ②工业、农业发展早
(2)人口稀少地区(四疏):①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 ②气候过于湿热的雨林地区
③终年严寒的高纬度地区 ④地势高峻的高原和山区
5.人口增长必须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核心考点17 人种、语言及宗教分布
1.三大人种: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
2.世界人种的分布:
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东南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北部。
白种人主要分布在 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东南部、北美中部、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黑种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大洋洲的西北部
3.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六种语言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其中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4.世界语言的分布:
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亚洲东部
英语主要分布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亚洲的南部等地区
俄语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及附近邻国
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和非洲中西部的一些国家;
西班牙语主要分布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
阿拉伯语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
5.世界的三大宗教:
(1)基督教:世界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大洋洲和美洲,
该教经典为《圣经》,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2)伊斯兰教:在中国也叫清真教或回教(回族信仰),该教的教徒也被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目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该教经典为《古兰经》 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3)佛教:世界第三大宗教,起创始于古印度,目前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该教经典佛经,该教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塔、寺庙。
6.可联合记忆,如:
(1)黄种人,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语言汉语或英语,信仰佛教。
(2)白种人,分布在亚洲西部,非洲北部,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
(3)黑种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非洲
(4)白种人,分布在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东南部、北美中部,语言英语为主,信仰基督教。
核心考点18 聚落的形成、分布及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影响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
有利条件:①水源充足 ②土壤肥沃 ③自然资源丰富 ④交通便利 ⑤地形平坦
2. 聚落的分布:
(1)在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沿海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
(2)高山、荒漠地区,则少有或没有聚落。
3. 聚落的形态:(1)在平原地区呈团块状 (2)沿河流、山麓、谷地等呈条带状
4. 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典型民居 当地气候特点 民居建筑特点
北极地区因纽特人的冰屋 气候寒冷 冰块构筑,低矮无窗,利于保温
黄土高原窑洞 冬冷夏热,气候干燥 门窗小,土层厚,利于保温隔热
竹楼(干栏式建筑)、东南亚高脚屋 气候湿热 墙体单薄,利于通风散热、防潮
西亚村庄 昼夜温差大,终年炎热干燥 窗小墙厚,利于保暖隔热,防风沙
青藏地区平顶碉房 冬寒夏凉,降水少 就地取材,保暖
北方地区房屋 冬季寒冷且降雪多 墙厚窗小或双层窗户,屋顶高耸
总结:
1.墙的厚度
气候湿热——通风防潮、散热型的干栏式建筑。
气候炎热但降水少——墙厚
气候寒冷——————墙厚
2.屋顶
降水多————斜顶 降水少————平顶
3.建筑材料:就地取材
热带草原气候——茅草屋 寒带气候————冰屋 青藏高原————平顶碉房
核心考点19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分布及国际合作
1.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主要分布区 欧洲西部是发达国家最集中的地区。 北美洲美国、加拿大 亚洲日本 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亚洲、非洲、南美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所在半球 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南半球,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因此称发达国家为“北方国家” 主要位于北半球的南部和南半球,因此称发展中国家为“南方国家”
2.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南北合作: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主题三 认识世界
专题06 认识大洲
核心考点20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1.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纬度位置:北部约达81°N,南部约达11°S,跨寒、温、热三带
(3)海陆位置: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北、东、南三面被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所包围;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范围:包括亚欧大陆的大部分以及周围岛屿
2.地形、地势
地形 类型 以高原、山地为主
分布特征 中部多高大山脉和高原,四周多中低山地、丘陵和平原,沿海多半岛、岛屿
主要 地形区 (1)高原:“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 (2)山脉:“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昆仑山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脉; (3)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地势 (1)地势中部高,四周低(中高周低); (2)地面起伏大,高低悬殊; (3)平均海拔高,是除南极洲外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3.气候
4.河流与湖泊
主要河流 (1)太平洋水系:长江(长度和流量均居亚洲首位、世界第三)、黄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称澜沧江,是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国际性河流); (2)印度洋水系: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 (3)北冰洋水系: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 (4)主要内流河:锡尔河、阿姆河、塔里木河
水系特点 (1)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形成从中部高原山地注入周围海洋的外流水系; (2)内流流域面积广大
主要湖泊 (1)里海: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咸水湖; (2)贝加尔湖: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3)死海:世界上湖面海拔最低、含盐度很高的咸水湖; (4)巴尔喀什湖:一半咸水一半淡水的湖泊
5.亚洲的世界之最
(1)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2)世界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4)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5)世界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6.亚洲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如地形会影响河流的流向及水系特征,而河流流向又能反映出地势特征。以亚洲为例,其地理要素间的具体联系如下:
专题07 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核心考点21 日本
1.地理位置概况
领土组成:由北海道(纬度最高)、本州岛(最大)、九州岛、四国岛及周围小岛组成。
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北部,东临太平洋,西临日本海。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地形:山地、丘陵广布,沿海平原狭小,最大平原是关东平原
地形对河流影响:短小急促,水能资源丰富
首都:东京(本州岛)
最高峰:富士山,日本的象征
海岸线曲折多良港: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
2、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3、日本为什么把眼光瞄准海外市场?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赖十分严重。
4、日本工业特点:“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
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
工业分布的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 ②产品主要出口
③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 ④沿海多平原,填海造陆价格低
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⑥工厂靠近码头,陆地交通便利
5、工业发展条件:
(1)有利条件
①科学技术先进 ②高素质的劳动力丰富
③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便于原料、燃料的进口和工业产品的出口
(2)不利条件
①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国内供给严重不足,需大量进口
②国内市场有限,工业产品绝大部分出口国际市场
6、日本工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问题:劳动力价格高,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短缺,环境污染、土地紧张状况加剧,国内需求减少。
对策:①依靠资金、技术等优势,加速扩大海外投资
②利用世界各地的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建立海外生产与销售基地
海外投资建厂的对象:欧洲、美国、东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7.其民族构成单一,大和民族为主,具有东西方兼容的文化。
核心考点22 东南亚
1. 地理位置——“十字路口”位置
①海陆位置: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欧洲、非洲与东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也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②纬度位置:大部分在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2. 气候对农业的影响
(1)东南亚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最大产地。
(2)粮食作物——水稻。
东南亚种植水稻的条件:
自然条件—热带气候,全年高温,降水充沛的特点,有利于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耕地较少。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喜爱吃米饭
3.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
3.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北部山区地势高峻,南方地区地势较低。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平原较少,多火山、地震。
4.中南半岛的河流
河流特点:河流大多自北向南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水能资源丰富;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
主要河流:红河、湄南河、湄公河注入太平洋;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注入印度洋。
5.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1)特点:
中南半岛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马来群岛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上。
(2)分布原因: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 土壤肥沃、易于灌溉、交通便利, 已成为东南亚人口稠密、农业发达 的重要地区。
(3)沿河分布的利弊
有利条件:
①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
②河流也是水运通道,为城市对外交通运输提供便利
③河流沿岸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利于农业开展生产
④河流为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⑤若城市位于河流上游,还能利用廉价清洁的水能资源
弊端:
①河流水患易造成损失
②城市工业废水和居民生活污水向河流随意排放,导致河流污染,生态环境恶化等
6.热带旅游胜地
1.目前,旅游业业已经成为东南亚许多国家的支柱产业。
2.旅游胜地:缅甸仰光的大金塔;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柬埔寨的吴哥窟;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越南的下龙湾;新加坡的城市花园。
3.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
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和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居民主要是黄种人。
【重点突破】近些年来中国人到东南亚国家旅游成为一大热点,为什么?
1.东南亚与我国山水相连,距离相近,交通便利;
2. 我国主要在温带地区,而东南亚的热带风光旖旎
3. 东南亚多名胜古迹,宗教异域风情,民俗民情,餐饮文化
4. 华人和华侨在东南亚各国人口中占较大比重,语言相同,习俗相通
核心考点23 印度
1.地理位置:位于南亚,大部分在10°N——30°N,北回归线穿过,主要位于热带和亚热带;印度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
2.地形与河流
(1)地形地势特点:地形平坦, 。
(2)北部主要为喜马拉雅山地;中部主要为恒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它们都注入孟加拉湾,其中,布拉马普特拉河的上游在我国境内称为雅鲁藏布江。
3.印度主要地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特点是全年高温,降水分为旱雨两季。
记清两种季风的对比:
图一 图二
风向 源地 性质 时期
图一(冬季风) 东北季风 亚欧大陆 气流干燥 旱季(每年10月—次年5月)
图二(夏季风) 西南季风 印度洋 炎热湿润 雨季(每年6月—9月)
4.水旱灾害的原因 :西南季风不稳定(西南季风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早晚),水旱灾害频繁。
5.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分布和它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粮食作物 主要分布区 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水稻 恒河中下游平原 印度半岛东西两侧沿海平原 水稻喜温喜湿,需水量大, 这些地区为平原且降水较多
小麦 德干高原西北部 恒河中上游平原 小麦喜温凉,耐旱 这些地区地面起伏和缓(海拔较高),降水较少
6.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截止到2011年,人口达到12.1亿,仅次于中国。
7.人口问题: 资源短缺、环境破坏、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教育医疗条件差 等。
人口众多的优势: ①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 ②消费群体庞大,消费市场广阔
8.印度的服务外包产业:
(1)发展条件: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信息技术发展较早。
(2)发展现状:目前,印度每年承接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近1/2 的业务。其中,承接的软件外包业务约占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2/3。印度被形象地称为“世界办公室”。 班加罗尔是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9.主要城市:
印度的首都——新德里; 孟买——印度最大城市,棉纺织中心。
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印度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
核心考点24 俄罗斯
1.海陆位置:横跨亚欧大陆北部,领土包括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亚洲部分约占3/4,欧洲部分约占1/4。
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西濒波罗的海,东边隔白令海峡与美国阿拉斯加州(北美洲)相邻
2.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历来被认为是欧洲国家,3/4的人口集中在欧洲部分,且欧洲部分一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活动集中的地区。
3.地势特点:东高西低,亚洲部分南高北低
4.地形特征:西部以平原为主,东部多高原、山地。四大地形区。
5.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50°N—80°N,纬度较高,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北寒带
6.气候:由于纬度较高,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促。
7.主要河流包括:
①伏尔加河: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伏尔加”,向南注入⑦里海,是欧洲第一长河。
②鄂毕河 ③叶尼塞河 ④勒拿河:均位于北亚地区(西伯利亚地区),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
8.俄罗斯各河流的航运价值比较
(1)伏尔加河航运价值高:伏尔加河位于东欧平原气候受海洋影响大,水量大,结冰期短,水流平缓。
(2)西伯利亚地区河流航运价值不高
西伯利亚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河流的结冰期长,因此该地区的河流虽然长度较长,水量较大,但航运价值不高。
9.俄罗斯自然资源丰富(80%在亚洲部分),种类齐全,蕴藏量大,自给程度高。
(1)矿产资源丰富:“世界加油站”: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油气资源)
(2)森林资源丰富: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针叶林区(亚寒带针叶林)
(3)淡水资源丰富(4)水能资源丰富。
10.俄罗斯工业:
(1)重工业发达(原因:矿产资源丰富):俄罗斯工业基础雄厚,部门比较齐全。能源、钢铁、机械、化学等重工业发达,其中,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①主要工业区:欧洲部分(最主要) —— 以莫斯科为中心的工业区(俄罗斯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圣彼得堡工业区(重工业十分发达,也是俄罗斯食品和纺织工业最发达的地区)
亚洲部分 —— 乌拉尔工业区、新西伯利亚工业区。
②工业区主要分布在矿产资源附近。
(2)轻工业相对落后: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许多轻工业产品需进口。
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农业生产薄弱,轻工业原料缺失。
(3)过度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出口,促进本国经济快速增长,但会导致经济发展不够持续稳定。为此,俄罗斯已将高新技术领域,作为国家经济新的发展方向。
11.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与海洋航运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
12.俄罗斯交通运输线路和枢纽在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的分布不平衡。欧洲部分铁路非常密集,形成以莫斯科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亚洲部分铁路比较稀疏。
13.西伯利亚大铁路沿南部山区修建的原因。
(1)从地形上看,俄罗斯亚洲部分南部多山,增加了修建铁路的难点及成本。
(2)从气候上看,俄罗斯亚洲部分北部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土壤结冰期长;而南部纬度较低,气候条件优于北部。
(3)从资源、工业、人口和城市上看,俄罗斯南部矿产资源丰富,在此修建铁路,有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工业的发展。同时,由于这里分布着较多的人口和城市,修建铁路可以沟通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
14.俄罗斯客运主要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货运主要以铁路和管道运输为主,管道运输主要运输石油和天然气。
专题08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
核心考点25 中东
1.地理位置: “三洲五海之地”
(1)联系亚洲、欧洲、非洲三大洲,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
(2)位于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之间,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重要海上交通要道:
★土耳其海峡:(1)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
(2)沟通了黑海和地中海,地中海经直布罗陀海峡联系大西洋,是黑海出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唯一门户。
★苏伊士运河:(1)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
(2)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沟通印度洋和大西洋,大大缩短了印度洋沿岸各国到欧洲的距离,是世界行最繁忙的海运通道之一。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出阿拉伯海的唯一门户,是世界上石油运输最繁忙的海峡,被人们称为“西方的生命线”、“世界油阀”等。
★直布罗陀海峡:沟通地中海与大西洋。
2.“世界石油宝库”——中东
(1)石油的地位:中东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石油最多的地区。
(2)石油的分布: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3)主要产油国:有沙特阿拉伯(中东面积最大国家)、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
(4)未来发展:实施经济发展多样化战略
(5)石油输出:①输往的国家和地区——中东的石油主要输往东亚、欧洲西部和北美洲
②石油输出路线:中东石油输出主要以海运为主
(6)中东石油输出海运路线
①航线A: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红海
—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大西洋—
欧洲西部、北美洲
②航线B: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
印度洋—好望角—大西洋—欧洲西部、北美洲
③航线C:波斯湾—霍尔木兹海峡—阿拉伯海—
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东亚(中国、日本)
注:航线A比航线B 航程缩短,但大型船舶还是要选择绕行非洲南端好望角前往欧洲西部或者北美洲。
3.匮乏的水资源
(1)原因:中东气候干燥(热带沙漠气候),河流稀少,还有大面积没有河流的沙漠地区。有些国家没有河流,多数国家水资源紧缺。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本区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2)解决措施:海水淡化(沙特阿拉伯是世界上最大的淡化海水生产国)、发展节水农业、实行跨流域调水等,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相互协调、合理分配水资源等。
4.多元的文化
中东的宗教:中东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犹太教的发源地。 目前大多数人信奉伊斯兰教,少数居民信奉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的圣城。
①居民主要是阿拉伯人,属于白种人,通用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这样的国家称为“阿拉伯国家”。
②波斯人——伊朗——信仰伊斯兰教
③犹太人——以色列——信仰犹太教
④土耳其人——土耳其——信仰伊斯兰教
注:风俗习惯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炎热干燥)的关系:
(1)阿拉伯人喜欢白色,许多建筑外观也都是白色 ——白色吸热少
(2)中东地区沙漠广布,传统的交通工具是骆驼 ——降水稀少,沙漠景观
(3)中东传统民居,屋顶是平顶,且墙厚窗小——降水稀少,全年高温
核心考点26 欧洲西部
1.地理位置
(1) 纬度位置:北部被北极圈(纬线)穿过,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小部分位于北寒带。
(2)海陆位置: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部隔地中海海与欧洲相望。
2.自然环境特征
(1)地形与地势:以平原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2)气候:以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主,南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
3.发达的畜牧业
列举欧洲西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自然条件: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终年温和湿润,地形以平原为主,草场广布,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因此畜牧业发达。
社会条件: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市场广阔;交通便利,便于乳肉产品的运输;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
3.繁荣的旅游业:目前,欧洲西部是国际旅游业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国家 主要旅游活动
法国 参观凯旋门、埃菲尔铁塔
德国 参加啤酒节
意大利 参观比萨斜塔、古罗马斗兽场
英国 参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塔桥、大本钟
荷兰 观赏郁金香、风车,参观围海造田工程,品尝奶酪
西班牙 去地中海沙滩享受阳光
挪威 游览峡湾风光
奥地利 参观“音乐之都”维也纳,欣赏多瑙河两岸风光
瑞士 登阿尔卑斯山、滑雪,参观世界表都伯尔尼
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条件:
①旅游资源丰富;②居民收入高;休闲时间较多③大多数国家使用统一货币—— 欧元;④跨国旅游过境方便;⑤交通发达;⑥接待服务水平高、设施完善。
核心考点27 撒哈拉以南非洲
1. 地理位置:赤道穿过中部,南北回归线之间,绝大部分属于热带,被称为“热带大陆”
2. 地形特点:地形以高原为主,被称为“高原大陆”
3. 主要气候
(1)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
(2)热带草原气候分布面积最广,气候终年高温,降水分为干湿两季,主要分布高原地形上
4. 非洲传统民居:茅草屋(与气候关系:就地取材,阴凉通风,透气性好)
5.人种:90%以上是黑种人,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6.. 快速发展的经济
资源 矿产资源 种类多,储量大,金刚石、黄金的储量、产量居世界首位
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丰富,是咖啡、椰枣、油棕的原产地
经济特点 出口初级农矿产品,进口工业制成品, 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 长期受殖民主义者占领和掠夺
发展经济的措施 发展化学工业、机械工业,发展民族工业和多样化的农业,发展旅游业等
7.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
三大问题 人口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粮食 粮食供应不足(旱灾频繁)
环境 土地肥力下降、草原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解决途径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核心考点28 澳大利亚
1.“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澳大利亚特有生物众多的原因:
①四周长期为茫茫海洋围绕,澳大利亚大陆与其他大陆之间几乎没有生物流动。
②当地自然环境单一,生物的进化非常缓慢,许多古老而原始的生物种类被保留下来。
③没有大型食肉动物。
2.“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放羊绵羊数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国家
因地制宜发展养羊业,特点:养羊业产业化、机械化程度高、耗用劳动力少
从东南和西南沿海向内陆依次为—①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②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③粗放牧羊带
牧羊带 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粗放牧羊带
特点 规模小、人工草场广布、牧草品质好、产量高,肉用羊为主 多为人工草场,产量和规模居中,肉用羊和毛用羊并重 规模大、天然草场 牧草品质差 产量低,毛用羊为主
地形 东南和西南沿海平原 东南墨累河流域及西南沿海 西部高原和大自流盆地
水源 大气降水较多 墨累河为主要灌溉水源 地下水、自流井水
气候 气候温和湿润 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和沙漠气候
3.“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1)矿产多分布在沿海,便于出口
(2)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矿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之一,生产的矿产品80%以上用于出口,主要销往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铁矿石进口国)、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
(3)20世纪70年代,澳大利亚的服务业发展迅速,超过工业和农牧业,成为澳大利亚的经济支柱。
4.首都:①堪培拉 ②悉尼(第一大城市) ③墨尔本(第二大城市)
5.城市、人口、经济活动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区,尤其是东南沿海
原因: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发展历史悠久
专题09 西半球的国家
核心考点29 美国
1..人口构成 原住民:印第安人(黄种人),现被白种人赶到西部山区“保留地”内居住 。
现居:白种人(殖民者),黑种人(奴隶贩卖),黄种人(如华人劳工)200多年内移民过来的 。
各国移民经长期融合,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种族歧视严重
在旧金山、纽约和洛杉矶等城市还有华人聚居的、富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唐人街”。
2.美国发展农业生产优越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
(1)地形条件:地形呈南北纵列分布(中间低,东西高),平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一半以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
(2)水源条件: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为灌溉、航运等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气候条件: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光热条件优越,且三面临海,受海洋影响大,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
农业带 分布 发展条件
乳畜带 纬度较高的五大湖及东北部地区 ①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合牧草生长。 ②制造业发达,城市和人口分布密集,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玉米带 美国中部平原的中部 地处温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适合玉米生长
小麦区 美国中部平原的北部和中部 ①地势平坦,土质好,雨热同期,适合小麦生长。 ②有密西西比河流经,灌溉便利
棉花带 35°N以南的密西西比河平原 ①地势低平。②纬度位置较低,热量充足,适合棉花生长。 ③因土壤肥力下降,棉花种植业衰落,现已成为以畜牧业为主的多种作物区
亚热带作物带 南部墨西哥湾沿岸平原和佛罗里达半岛地带 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高温多雨,地势低平,适合亚热带作物生长
4.美国农业特点:
(1)地区生产专业化:美国的农业生产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实现了地区生产的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生产规模大。地区专业化生产便于推广先进的生物技术、耕作技术等,使农产品的质量优良。
(2)高度机械化: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过程和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和专业化,效率高,产量大。
(3)商品率高:美国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是世界上的农业强国。
5.美国工业
(1)美国拥有完整的工业部门体系,生产规模大,技术先进,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
(2)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力量雄厚
(3)主要工业区——东北部工业区:历史悠久,是美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区。
(4)军事工业和尖端技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5)美国是世界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位于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因大量生产电子工业的基本材料——硅片而得名。
核心考点30 巴西
1.人种特点:最显著的人口特征— 混血种人数量多(白种人居多,其次是黑白混血种人等) ——大量混血种人的社会
2.主要城市
①首都:巴西利亚 ,为了加快内地开发建设而迁都
②里约热内卢:第二大城市和最大的海港
③圣保罗:第一大城市
3.多元的巴西文化
狂欢节:原是欧洲基督教的节日
桑巴舞:融合了葡萄牙的民歌、游戏,非洲的鼓乐、舞蹈
足球:巴西人最喜欢的一项运动,英国是现代足球的发源地
4.纬度位置:大部分领土在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热带面积广大,“热带大国”
5.农业
①发展农业的条件:位于热带,气候湿热,地形平坦
②主要农产品: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咖啡、甘蔗、柑橘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咖啡豆、蔗糖、橘汁是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巴西还盛产木材。
③美称:“咖啡王国”、“天然橡胶的故乡”
④一些农矿产品的出口,尤其是咖啡的大量出口,给巴西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外汇,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较为丰厚的资金。
⑤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是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劳动力充足,开发较早。
6.工业:①钢铁、汽车、飞机制造等跻身于世界重要的生产国行列。
②铁矿资源丰富,还有煤、石油等。也出口黄金、金刚石
③工业分布接近原料产地及沿海地区,交通便利
④水能资源丰富:世界最第二大水电站⑤尹泰普水电站
7.亚马孙雨林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1)环境效益:①为全球提供新鲜空气
②调节全球气候
③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④保护土壤,防止土壤侵蚀
⑤提供良好的生物生存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2)经济效益:提供木材、药材、食品等。
8.亚马孙热带雨林的开发与保护
(1)遭到破坏:开荒种地,修建公路,开辟农牧场,采矿,办工厂,建城镇等
(2)带来的危害:水土流失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影响全球气候
(3)保护措施: 设立保护区,控制乱砍滥伐行为,与联合国相关组织联合提出全球行动计划。
专题10 极地地区
核心考点31 极地地区
1.极地地区的自然环境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位置 主要位于 南极圈 以南, 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 主要位于 北极圈 以北, 四周临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范围 南极洲及其周边的海域,隔德雷克海峡与南美洲相望 北冰洋大部分及其周边的亚、欧、北美三洲部分地区
海陆状况 以陆地为主 以海洋为主
地形特征 高原为主 海洋为主
气候特征 酷寒、干燥、烈风 (被称为“冰雪高原”“寒极”“白色荒漠”) 终年冰雪覆盖,但气候却不像南极那么酷寒,比南极地区降水量大很多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固体淡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煤、铁、石油、天然气等资源
代表动物 企鹅 北极熊
居民 无常住居民 因纽特人
2.两极地区气候的异同点及形成原因
相同点 酷寒、干燥
原因 纬度高,极地高气压控制,降水少
不同点 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力更大
原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陆地升温和降温比海洋快,降温幅度比海洋大。 ②地势高低不同。南极地区地势高,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而北极地区地势低。。 ③覆冰情况不同。南极地区绝大部分地区覆盖着厚厚的冰层,而北极地区覆冰较少,获得太阳辐射较多,因此南极地区比北极地区更为寒冷。
3.科学考察的宝地
(1)科考条件及项目:
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为地质、冰川、海洋、生物、气象、天文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
地区 我国的科考站
北极 地区 黄河站:中国第一个北极科考站
南极 地区 长城站:唯一一个位于南极圈以外的科考站,无极昼极夜现象。 中山站: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 昆仑站:建于南极冰盖最高点,是我国纬度最高的科考站。 泰山站:位于中山站和昆仑站之间,是一座南极内陆的考察站。 罗斯海新站:位于罗斯海区域沿岸,2018年2月7日在恩克斯堡岛正式选址奠基 秦岭站:2024年2月7日,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开站。
(2)科学考察的时间
南极地区的科考时间:每年11月到次年3月,原因是:此时是南半球的夏半年,南极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有极昼现象出现,有利于科学考察工作的进行。 北极正好相反。
主题四 中国地理概况
专题11 从世界看中国
核心考点32 疆域
1.优越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东半球和北半球
②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③经纬度位置:①我国南北纬度相差近50°,大部分地区位于北温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热带,没有寒带;②我国东西跨经度约62°,东西两端的地方时相差4个多小时。
2.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①为大多数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热量。
②纬度南北跨度大,使南北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①面临大洋,有利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对外经济联系。
②我国西部深入大陆内部,有利于发展陆上交通,加强与中亚、西亚、欧洲等的联系。
③面临大洋,背靠大陆,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我国内陆,在我国东部广大地区形成丰富的降水。
3.领土四端
(1)最南端:为海南省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2)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市北端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
(3)最西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帕米尔高原上。
(4)最东端:在黑龙江省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4.我国的陆地国土
(1)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
(2)陆上国界线:2.2万多千米。
5.我国的海域
(1)四海一洋:我国大陆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太平洋
(2)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
(3)岛屿:我国近海分布着台湾岛(我国第一大岛)、海南岛、舟山群岛(我国最大的群岛)、南海诸岛等众多岛屿。
(4)三大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
(5)我国的领海范围: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
(6)内海: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
6.我国的陆上邻国和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1)陆上邻国(14 个):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老挝、越南。(2)隔海相望的国家(6个):韩国、日本、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3)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的国家(2个):朝鲜、越南
核心考点33 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
省: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共34个省级行政区域
县:市(县级市)、自治县
注:地级市(如长春市)是介于省级和县级之间的一级行政区,注意区别
乡:镇、民族乡
2.特别的省级行政区域
(1)自治区与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蒙古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宁)——回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维吾尔族,西藏自治区(藏)——藏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壮族
(2)直辖市:北京市(京)、天津市(津)、上海市(沪)、重庆市(渝)
(3)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4)北回归线自东向西穿过的省(4个):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台、粤、桂、云)
(5)邻国最多、面积最大,最西端的省:新疆
(6)跨经度最大的省:内蒙古自治区
(7)跨纬度最大、纬度最低、最南端的省:海南省
(8)濒临两个海域(渤海、黄海)的省:辽宁、山东
(9)纬度最高、最北端、最东端的省:黑龙江
(10)全部位于热带的省:香港、澳门、海南
(11)与俄罗斯接壤的省:黑、吉、内蒙古、新
(12)与朝鲜接壤的省:吉、辽
核心考点34 人口
1.人口大国
(1)数量: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14.1亿,其中人口最多的省区是广东省。
(2)我国人口的现状:人口基数大,老龄人口比重高;人口素质偏低;男女比例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等。
(3)人口增长趋势:1949年以前,人口增长较慢,1949年以后,人口迅速增长。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
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中国人口多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4)人口政策: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2.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人口问题 危害 措施
人口增长 过快 造成资源短缺、就业困难、交通堵塞、生态破坏等问题 _计划生育_ (人口政策)
老龄化 造成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不足等问题 计划生育政策完善(“全面二孩”政策)
计划生育政策 基本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具体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目的 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3.人口东多西少
人口分布特点: 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大致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东南部人口多、人口密度大,尤其是东部沿海平原区,该线西北部人口少、人口密度小,尤其是西部内陆高山、荒漠地区,人口最为稀疏。
核心考点35 民族
1.中华民族大家庭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其他55个为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珞巴族人数最少。
(2)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3)民族风情: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赛马、摔跤、射箭);傣族——泼水节、孔雀舞、竹楼;汉族——端午节;壮族——三月三;彝族——火把节;维吾尔族——手鼓舞;朝鲜族——跳板、长鼓舞;侗族——风雨桥。高山族——丰收节
2.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分布地区
①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
②少数民族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西南地区,其中回族分布最广泛,云南省是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
【归纳总结】主要少数民族的分布
民族名称 主要分布省区
壮族 广西壮族自治区
回族 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维吾尔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藏族 西藏自治区、青海省
苗族 贵州省
专题12 中国的自然环境
核心考点36 地形地势
1.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三级阶梯)
2.三级阶梯概况:
地势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原 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东西——西北、东南——南北走向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之间 高原和盆地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都是东北—西南走向山脉)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 山东丘陵、辽东丘陵
3.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1)对水能的影响:河流从高一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时,落差很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
(2)对气候的影响: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3)对河流流向和交通的影响:我国众多大河滚滚东流,便利东西水上交通。
4.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5.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对经济的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1)不利条件:山区地面崎岖,交通不便;耕地少,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2)有利条件:山区有利于发展林业、牧业、旅游业、采矿业等。
6.山脉两侧省区
7.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核心考点37 气候
1.我国5个温度带分布及对应水果
温度带 热带 亚热带 暖温带 中温带 寒温带 青藏高原区
水果 椰子、香蕉 柑橘 苹果、梨
地形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 山东丘陵、辽东丘陵、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塔里木盆地 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青藏高原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规律: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集中于4—10月(夏秋)
不同的地方,雨季长短不同。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2)我国降水的空间(地区)分布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3.根据气候的干湿状况(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可以将我国划分四类干湿地区。
干湿地区 降水量(毫米) 植被类型 耕地类型 农业类型 农作物 民居 分布地区举例
湿润区 大于800mm 森林 水田 种植业 水稻 斜顶 南方地区
半湿润区 400—800mm 森林草原 旱地 小麦、玉米 华北平原
半干旱区 200—400mm 草原 畜牧业 平顶 内蒙古高原东部
干旱区 小于200mm 荒漠 西北地区大部
4.我国的气候特征及优越性:
(1)季风气候显著:使许多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纬度偏高。(雨热同期)
(2)气候复杂多样: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5.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主要影响气温
(2)海陆位置:季风
夏季风与冬季风:
季风 源地 风向 性质
夏季风 太平洋(东南季风) 、印度洋(西南季风) 偏南风 温暖湿润
冬季风 亚欧大陆内部(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 东北季风、西北季风 加剧北方冬季寒冷,使南北温差加大 偏北风 寒冷干燥
(3)地形因素:①阻挡气流,造成山地两侧气候差异明显。②高大山地,气候垂直变化。
③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广,形成广大的高原山地气候。④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核心考点38 河流概况
1.内、外流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端。
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最为接近。
2.外流河水文特征
(1)影响因素:中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2)补给方式: 大气降水成为河流的主要水源。
(3)季节变化:
①随着夏季风的加强,雨带由南向北推移,河流水量骤增,水位上涨,形成汛期。
②随着冬季风的加强,雨带南撤,河流水量减少,水位逐渐下降,河流进人枯水期。
春汛与夏汛
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存在较为明显的两个汛期。春季,由于季节性积雪融化,导致河流水位上涨,称为春汛;夏季,由于夏季风的来临带来大量降水,形成的汛期称为夏汛。
中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对比
水文特征 水量 汛期 有无结冰期 含沙量
秦岭—淮河线以北方河流 不大 短 有 大
秦岭—淮河线以南方河流 丰富 长 无 小
3.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①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北内陆地区。
②水源补给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水量大,其他季节水量小甚至断流,大部分属于季节性河流。
③主要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核心考点39 长江与黄河
1.长江的开发与治理
河段 开发 治理
水能资源 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水能宝库” 开发: 修建三峡等水利工程 上游:四川宜宾到湖北宜昌的川江,滩多流急。 治理:修建三峡工程从根本上上改善了川江航道,万吨级船队可从长江入海口直达重庆。
航运价值 上、中、下游 宜宾以下,四季通航 “黄金水道” 1.长江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2.干流航线和多条铁路及京杭运河相交,既沟通内地和沿海,又联系南北广大地区。 3.长江干支流形成纵横广阔的水运网,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航道总里程的2/3 中游: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矶的荆江河段有“九曲回肠”之称,河道蜿蜒蛇形,多沙滩浅洲,水流不畅,容易积水引发洪水。 人为原因:围湖造田 治理:荆江大堤,裁弯取直 退田还湖
2.黄河的忧患与治理
上游 中游 下游
忧患 ①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②凌汛 水土流失严重 ①“地上河” ②凌汛
原因 ①气候干旱,人们过度放牧、滥垦草地等。 ②凌汛:发生在初春或初冬,低纬向高纬流河段。如宁夏、内蒙古和山东境内部分河段。 流经黄土高原,支流较多,黄土高原土层疏松,植被破坏严重,7、8月遇暴雨,大量泥沙与雨水一起汇入黄河,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①下游流经平原,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形成“地上河”。 ②同上游
治理 措施 ①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②及时炸开冰坝,疏通河道 在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修建大型水利枢纽 ①下游加固大堤 ②及时炸开冰坝,疏通河道
3.长江、黄河概况对比
概况 长江 黄河
发源地 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发源地位于青海 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脉,发源地位于青海
注入海洋 东海,从上海市注入海洋 渤海,从山东省注入海洋
流经温度带 青藏高原区 、亚热带(大部分地区) 从而导致水文特征:大部分流域无结冰期 青藏高原区 、中温带 、暖温带 (水文特征:有结冰期、凌汛)
流经干湿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大部分地区)从而导致水文特征:干流水量大、汛期长 干旱区 、半干旱区 、半湿润区 (水文特征:水量较小、汛期短)
分段城市 宜昌、湖口 河口、桃花峪
核心考点40 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种类:
(1)气象灾害:干旱、洪涝、台风、寒潮等灾害。 (2)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2.地质灾害分布及成因 (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名称 主要分布地区 原因
地震 西南地区 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地带。
滑坡 中西部山区, 尤其是西南地区 此地多山,坡陡,相对高差大; 降水多暴雨
泥石流
3.气象灾害及其分布
名称 发生时间 主要分布地区 成因
台风 5-10月 东南沿海 濒临西北太平洋
寒潮 冬半年 北方地区 纬度高,气温低,距离冬季风源地近
洪涝 夏秋季 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 受夏季风影响大,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
干旱 一年四季 华北地区-春旱 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衡
专题13 中国的自然资源
核心考点41 自然资源特征及分类
1.判定是否是自然资源的方法:
(1)是否天然存在,即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不是人类劳动产品。
(2)对人类活动有价值,即为人类带来福利,为人类所用。
2.自然资源分类
(1)可再生资源: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可以循环使用称为可再生资源。
举例: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利用方式:合理利用,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够实现可持续利用。如果人类利用不当,就会造成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的。
(2)非可再生资源:再生过程非常缓慢,相对人类历史而言,几乎不可再生,用一点就少一点的是非可再生资源
举例:矿产资源,如煤、石油、铁矿等。
利用方式:珍惜和节约使用
3.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保障自然资源供给的主要途径:
(1)培养节约能源的意识。
(2)开发新材料、新能源。
(3)改进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资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增殖使用。
(4)扩大铁矿石、石油等重要资源的进口渠道。
核心考点42 土地资源
1.农业用地类型:耕地、草地、林地
2.我国土地资源特征:类型齐全,耕地比重小,后备耕地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
我国耕地资源的优势 我国土地资源的不足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
我国土地类型齐全,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渔、工矿业生产和城乡建设。 我国耕地少,通常情况下难以利用的土地较多,后备耕地不足。
4.土地资源的分布
利用类型 主要分布地区 干湿地区
耕地 旱地 秦岭—淮河以北的北方地区—平原 东部的湿润区、 半湿润区
水田 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平原、丘陵
草地 西部地区—高原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
林地 主要分布在山区:东北最大天然林区、西南天然林区、东南人工林区 湿润区
5.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
地区 土地资源区域差异 自然原因
东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区 北方地区 以旱地为主的耕地类型 集中了全国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国农、林、渔的主要分布区,土地利用程度很高。 平原广阔,耕地多,但热量和降水较少 雨热同期, 土壤肥沃
南方地区 以水田为主的耕地类型 多丘陵、山地,水热条件优越
西北内陆 以草地和难以利用的土地为主 光照充足,热量较为丰富,但由于远离海洋,气候干旱少雨,水源不足。
青藏高原 光照充足,但由于海拔高,热量不足
6.土地利用中出现的问题
(1)耕地面积减少。城市用地快速扩张,占用了大量耕地。——体现人口耕地供需矛盾
(2)土地质量下降问题:
①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 ②乱砍滥伐,加剧水土流失。 ③不当排放造成土地污染
7.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1)土地资源保护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2)具体措施:
①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②在农耕地区,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
③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保护天然草场。
④在易遭受风沙侵袭、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营造防护林,治理沙化、盐碱化。
核心考点43 水资源
1.水资源概念 :通常把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称为水资源。 河流水和淡水湖泊水是我国主要的淡水资源。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原因
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 原因
空间分布不均 南丰北缺 (以长江北界为界)东多西少 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南方地区降水多; 北方地区降水少,除此自然原因以外,北方地区平原广阔,耕地面积大,人口密集,人均水资源量少,更加剧了缺水状况,特别是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
时间分布不均 夏秋多,冬春少 受季风影响: 河流丰水期,水资源丰富;河流枯水期,水资源相对不足。
年际变化大 降水年际变化大,河流流量年际变化大, 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大
3.解决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措施
(1)解决水资源季节变化大的措施——兴建水库
水库可以在河流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从而调节河流水量的时间变化。
如:黄河的小浪底水利枢纽,长江的三峡水利枢纽就起到了防洪以及水资源调配发挥了重要作用。
(2)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调水工程
把水资源较为丰富流域的水调至水资源短缺的地区,以弥补缺水地区的用水问题。
如:南水北调工程、引黄入晋、引栾入津
4.南水北调工程
5.我国水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水资源供应十分紧张,缺水状况仍在继续加重。
(2)水资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
(3)水污染也十分严重,直接影响到水资源的可利
用价值,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的缺水程度。
6.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1)农业:①改变灌溉方式,废弃大水漫灌、自流灌溉,推广喷灌、滴灌技术;②改变作物品种,种植耐旱、耗水量少的作物;③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
(2)工业:①工业用水重复使用、循环利用;②降低生产耗水,提高利用效率;③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3)生活:①生活用水,一水多用;②推广节水器具;
③少使用洗涤剂和清洁剂。
专题14 中国的经济发展
核心考点44 交通运输业
1.四种交通运输方式的比较:
运输方式 运输工具 运速 运价 运量 适合的运输
航空运输 飞机 最快 最高 最少 贵重、急需、量少等货物运输(受天气影响大)
公路运输 汽车 较慢 较高 较少 短途运输,鲜活、易变质货物,灵活方便,门对门服务
铁路运输 火车 较快 较低 较大 远程量大货物运输(起止点均不是港口城市,即无水路)
水路运输 船 最慢 最低 最大 远程大宗笨重货物运输(起止点均是港口城市,即有水路)
管道运输主要运输液体和气体,如石油、天然气等。
大宗笨重货物在选择时,有水路则选水路运输,无水路则选铁路运输。
2.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1)分布特点:东密西疏。
(2)我国铁路主干网:
方向 铁路干线名称 起止点
南北 (五纵) 京沪线 北京-上海
京九线 北京-香港九龙
京哈线 哈尔滨-北京
京广线 北京-广州
焦柳线 河南焦作-广西柳州
宝成-成昆线 陕西宝鸡-成都-昆明
青藏线 青海西宁-拉萨
东西 (四横) 京包-包兰线 北京-包头-兰州
陇海-兰新线(第二亚欧大陆桥东段) 江苏连云港-兰州-乌鲁木齐
沪昆线 上海-昆明
滨洲-滨绥线 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
我国主要铁路枢纽
铁路枢纽 所属省区 经过该枢纽的铁路干线
北京 北京 京沪线、京九线、京哈线、京广线、京包线
郑州 河南 京广线、陇海线
徐州 江苏 京沪线、陇海线
株洲 湖南 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兰州 甘肃 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兰青线
成都 四川 宝成线、成昆线、成渝线
核心考点45 农业
1.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
(1)东西部差异表现
地区 农业类型 主要分布区
东部 种植业 湿润、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林业 东北天然林区(最大)、西南天然林区、东南人工林区
渔业 沿海地区(海洋渔业基地)、南方地区(淡水渔业发达)
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西部 畜牧业 四大牧区:内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天然草场广布)
种植业 因降水少,主要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注:西部发展种植业最主要的自然条件是夏季光照强烈,水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2)南北部差异表现(东部以种植业为主的地区,农业南北差异明显)
地区 耕地类型 作物熟制 粮食 作物 油料作物 糖料作物 其他作物
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平原 旱地为主 一年一熟 春小麦 大豆 甜菜 玉米、
华北平原 两年三熟 冬小麦 花生 玉米、棉花
分界线 1月份0°C等温线 / 800mm年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以南 长江中下游平原 水田为主 一年两到三熟 水稻 油菜 甘蔗 棉花
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影响农业的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1)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河湖
①气候干旱,地形较平坦,草原广阔 ——畜牧业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种植业
③气候湿润,河湖众多————————渔业 ④地形陡峭,水土易流失———————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交通运输、市场需求量、国家政策、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
如:很多城市郊区农民,为满足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积极发展蔬菜、肉、蛋、奶等的生产。
3.走科技强农之路
(1)科技强农的成就:从广种薄收转向优质高产,优良品种不断涌现;机械化和专业化水平、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农田水利建设取得长足进步,抗灾能力明显增强;绿色、低碳、生态农业不断推广。
(2)科技强农的发展方向:
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
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步伐。
核心考点46 工业
1.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工业基地 特点 不利因素 有利条件
①辽中南 重工业基地 水资源短缺 1.丰富的资源(煤、铁、石油) 2.便利的水陆交通
②京津唐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水资源短缺 1.科技力量雄厚 2.交通发达
③长江三角洲 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能源短缺 1.科技力量强大 2.水陆交通便利
④珠江三角洲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能源短缺 1.临近港澳、东南亚,多侨乡,有利于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2.交通方便 3.政策优势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
(1)分布特点:多依附于大中城市
(2)三大聚集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
(3)中国“光谷”—湖北武汉东湖
(4)中国“硅谷”—北京中关村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工业基地发展的条件分析
(1)地理位置及评价(沿海、沿江、沿边等);
(2)资源条件分析:列举出本地的资源及产地(矿产、水能、水资源等);
(3)交通运输条件:包括内河、海运、公路、航空、铁路等形成的交通网络;
(4)科学技术水平分析(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条件);
(5)历史基础分析;
(6)农业基础状况分析。
(7)人口、经济和市场需求(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
主题五 中国地理分区
专题15 中国的地理差异
核心考点47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1.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A 青藏地区 代号 区域界线 主导因素
B 南方地区 Ⅰ 西北与北方: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 降水
C 北方地区 Ⅱ 青藏与其他地区:地势一、二级阶梯界线吻合 地势或地形
D 西北地区 Ⅲ 南方与北方:①秦岭—②淮河 气温、降水(或气候)
2.秦岭——淮河一线代表的地理意义
秦岭—淮河以北 秦岭—淮河以南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 C 高于0 C
年降水量 少于800mm多于400mm 高于800mm
干湿区 半湿润区 湿润区
温度带 暖温带 亚热带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类型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冬季结冰期(气温) 有 无
河流流量 (降水) 流量小 流量大
耕地(农田)类型 旱地 水田
主要地形 平原、高原 平原、丘陵、高原、盆地
粮食作物 小麦 (玉米) 水稻
糖料作物 甜菜(东北地区) 甘蔗
油料作物 大豆(东北平原)、花生(华北平原) 油菜(长江中下游平原)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东北平原)、两年三熟(华北平原) 一年两熟或三熟
交通运输 陆运 水运
民居特点 屋顶坡度小、墙体厚 屋顶坡度大、墙体高
核心考点48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范围:
①大兴安岭、③青藏高原以东,②内蒙古高原以南,⑥秦岭—⑧淮河以北,东临⑨渤海和⑩黄海。
2.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A东北平原 C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3.气候
①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东北平原)、暖温带(华北平原)
②干湿区:半湿润区,降水量在400—800mm之间(东北林区属湿润区:距海近,蒸发量小,冬季降雪多)
③气候类型: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属温带季风气候
④气候特征:冬季寒冷,夏季炎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4.东北平原在冷湿的环境下,发育了肥沃的黑色土壤,因此东北平原被称为“黑土地”。
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被称为“黄土地”。原因:黄土高原被黄土所覆盖。黄河、海河从黄土高原挟带大量泥沙在下游地区堆积,形成广阔华北平原。
5.北方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
(1)有利条件:北方地区平原广阔,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 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
(2)不利条件: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
6.华北春旱
(1)主要原因: ①春季降水较少,集中于夏季,灌溉水源不足
②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
③春季正值华北平原冬小麦反青和玉米棉花出苗, 农业用水量较大。
(2)治理措施: ①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 ②修建水库 ③发展节水农业:如地膜覆盖,灌溉方式采用喷灌、滴灌,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
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这里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7.北方地区主要作物及分布
耕地类型 旱地
粮食作物 小麦(东北平原—春小麦) (华北平原—冬小麦) 玉米(东北平原) 谷子(黄土高原)
糖料作物 甜菜
油料作物 大豆(东北平原) 花生(华北平原)
其他主要经济作物 棉花(华北平原)
作物熟制 东北平原——一年一熟 、华北平原——两年三熟
核心考点49 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
1.位置范围:南方地区位于②秦岭—①淮河以南、③青藏高原以东,东面和南面分别濒临E东海和F南海。
2.地形地势:地形复杂多样,东西差异明显。西部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有交错分布的平原、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1)四川盆地:被称为“紫色盆地”,四川盆地不仅成为我国重要的稻米产区,而且还盛产油桐、甘蔗、柑橘等多种亚热带作物,物产极为丰富。
(2)云贵高原:云贵高原石灰岩分布广泛。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石灰岩易溶于水,形成石林、孤峰、溶洞、地下暗河等,统称为喀斯特地形。喀斯特地形山奇水秀,但是雨水易渗漏,表土易流失,对农业生产极为不利。
3.气候: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热带及湿润区,属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是该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水热充足,植被常绿。
4.在湿热的环境下,发育了红色土壤,因此南方地区被称为“红土地”。
5.为什么冬季,四川盆地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平原温暖?
答:四川盆地北部分布着高大山脉,对来自北方的冬季风、寒潮有阻挡或减弱作用。而大致位于同纬度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北部则没有高大山脉,冬季风和寒潮能长驱南下。
6.南方地区气候湿热,水热条件优越,耕地多为水田,是我国重要的水田农业区。
7.南方地区水田的分布:
(1)平原区:地势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条件好,水田集中连片
(2)山区:零散分布在,河谷(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缓坡(地势起伏较小)
8.南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