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9张PPT)第一章 民用建筑构造概论1.1.1 建筑构造研究的对象及其任务建筑构造是一门综合性工程技术科学,是专门研究建筑物各组成部分以及各 部分之间的构造方法和组合原理的科学,它阐述了建筑构造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等 问题。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设计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建筑平、立、剖面设计的继 续和深入。建筑构造具有实践性强和综合性强的特点,它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结 构、建筑物理、建筑设备、建筑施工等有关知识。只有全面地、综合地运用好这 些知识,才能在设计中提出合理的构造方案和措施。研究的主要任务在于根据建筑物的功能要求,提供符合适用、安全、经济、 美观的构造方案,以作为建筑设计中综合解决技术问题及进行施工图设计的依据。解剖一座建筑物不难发现,它是由许多部分所组成,而这些组成部分在建筑 工程上被称为构件或配件。因此,建筑构造原理就是综合多方面的技术知识,根 据多种客观因素,以选材、选型、工艺、安装为依据,研究各种构、配件及其细 部构造的合理性(包括适用、安全、经济、美观)以及能更有效地满足建筑使用 功能的理论。而构造方法则是在构造原理的指导下,进一步研究如何运用各种材料,有机 地组合各种构配件,并提出解决各构、配件之间相互连接的方法和这些构、配件 在使用过程中的各种防范措施。1.1.2 建筑物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与要求一幢建筑物一般是由基础、墙、楼板层、地坪层、楼梯、屋顶和门窗等几大部分所组成,见图4.1。它们在不同的部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1)基础。基础是建筑物最下部的承重构件,它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荷载传给地 基。基础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同时应能抵御土层中各种有害因素的作用。 (2)墙和柱。墙是建筑物的竖向围护构件,在多数情况下也为承重构件,承受屋顶、楼层、楼 梯等构件传来的荷载,并将这些荷载传给基础。 外墙分隔建筑物内外空间,抵御自然 界各种因素对建筑的侵袭;内墙分隔建筑内部空间,避免各空间之间的相互干扰。根 据墙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分别要求它具有足够的强度、稳定性以及保温、隔热、节能、隔声、防潮、防水、防火等功能以及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和耐久性。为扩大空间,提高空间的灵活性,也为了结构的需要,有时以柱代墙,起承重作 用。(3)楼地层。楼层和地层是建筑物水平方向的围护构件和承重构件。楼层分隔建筑物上下空 间,并承受作用其上的家具、设备、人体、隔墙等荷载及楼板自重,并将这些荷载传 给墙或柱。楼层还起着墙或柱的水平支撑作用, 以增加墙或柱的稳定性。楼层必须具 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根据上下空间的特楼层和地层是建筑物水平方向的 围护构件和承重构件。楼层分隔 建筑物上下空间,并承受作用其 上的家具、设备、人体、隔墙等 荷载及楼板自重,并将这些荷载 传给墙或柱。楼层还起着墙或柱 的水平支撑作用,以增加墙或柱 的稳定性。楼层必须具有足够的 强度和刚度。根据上下空间的特 点,楼层尚应具有隔声、防潮、 防水、保温、隔热等功能。地层 是底层房间与土壤的隔离构件, 除承受作用其上的荷载外,应具 有防潮、防水、保温等功能。图1.1 建筑物的基本组成(4)楼梯。楼梯是建筑物的垂直交通设施。供人们上下楼层、疏散人流及运送物品 之用。它应具有足够的通行宽度和疏散能力,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并具有防 火、防滑、耐磨等功能。(5)屋顶。屋顶是建筑物顶部的围护构件和承重构件。它抵御自然界的雨、雪、风、太阳辐射等因素对房间的侵袭,同时承受作用其上的全部荷载,并将这 些荷载传给墙或柱。因此,屋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以及保温、隔热、防潮、防水、防火、耐久及节能等功能。(6)门窗。门的主要功能是交通出入、分隔和联系内部与外部或室内空间,有的兼 起通风和采光作用。门的大小和数量以及开关方向是根据通行能力、使用方 便和防火要求等因素决定的;窗的主要功能是采光和通风透气,同时又有分 隔与围护作用,并起到空间之间视觉联系作用。门和窗均属围护构件,根据 其所处位置门窗应具有保温、隔热、隔声、节能、防风砂及防火等功能。一栋建筑物除上述基本构件外,根据使用要求还有一些其他构件,如阳 台、雨篷、台阶、烟道与通风道以及垃圾道等。1.1.3 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及其设计原则1.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建筑物处于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之中,受到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 素的作用。为提高建筑物的质量和耐久年限,在建筑构造设计时必须 充分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并根据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构造方案和措施。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有关法规、标准及方针政策。建筑类法规及规范是我国建筑界常用的标准的表达形式。它是以建筑 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认定, 由国务 院有关部委批准、颁发,作为全国建筑界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设 计人员必须遵守各种规范、标准与方针政策来完成设计工作。(2)自然条件。建筑物的构造设计要受到自然条件包括温湿度、日照、雨雪、风力等气 候条件及地形、地质条件以及地震烈度等的限制和制约。我国幅员辽阔, 南北东西气候差别悬殊,因此建筑构造设计应与各地的气候特点相适应。 表0 .2是按照气温划分的建筑热工设计分区及其建筑设计要求,表0 .3是 我国主要城市的降雨量、积雪与冻土深度。在构造设计时,必须掌握建筑 物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明确影响性质和程度,对建筑物各部位采取相应 的措施。如对于寒冷地区,应满足保温、 防寒、防冻、防止冷风渗透等要 求,且外窗的大小、层数及墙体的材料与厚度受到一定的限制。炎热地区 的建筑,则应保证通风、隔热等要求。此外,构造设计还应考虑到自然界 的风、地震等自然灾害,必须采取相关措施以防止建筑产生严重破坏,确保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3)建筑使用性质。不同的建筑由于其使用性质不同,对建筑物的构造要求也不同。 一些特 殊使用性质的建筑会产生如机械振动、化学腐蚀、噪声、各种辐射等有损 于建筑使用的问题;而有的建筑(如冷库、广播室等)则有保温、隔声等特殊 要求。因此在建筑构造设计时,应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以保证 建筑物的正常使用。(4)外力的影响。外力的大小和作用方式决定了结构的型式、构件的用料、形状和尺寸,而 构件的选材、形状和尺寸与建筑物构造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构造设计的 依据。风力对高层建筑构造的影响不可忽视,地震对建筑产生严重破坏,必须采取措施确保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5)物质技术条件。物质技术条件是实现建筑设计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手段,是使建筑物由图纸 付诸实施的根本保证。建筑材料、结构、设备和施工技术条件是构成建筑的 基本要素之一,建筑构造受它们的影响和制约。随着建筑事业的发展,新材 料、新结构、新设备以及新的施工方法不断出现,建筑构造要解决的问题越 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建筑工业化的发展也要求构造技术与之相适应。(6)经济条件。基本建设的投资相当大,建造一幢建筑物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因此经济因素始终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建筑设计应根据建筑物 的等级与国家制定的相应的经济指标及建造者本身的经济能力来进行,脱离 经济因素的建筑设计只能是纸上谈兵。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不可分割的一 部分,也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既要降低建造过程 中的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消耗,以降低造价,又要有利于降低使用过程中的 维护和管理费用。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建筑物的不同等级和质量标 准,在材料选择和构造方式上给予区别对待。2.建筑构造设计原则(1)满足建筑物的各项使用功能要求。在建筑设计中, 由于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和某些特殊需要,如保温、隔热、隔 声、吸声、防射线、防腐蚀、防振等,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技术上的要求。为 了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在构造设计时,必须综合有关技术知识,进行合理的设计、计算,并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方案。(2)有利于结构安全。建筑物除根据荷载大小、结构的要求确定构件的必须尺度外,在构造上需采 取措施,以保证构件与构件之间的连接, 使之有利于结构的安全和稳定。(3)适应当地的施工技术水平。建筑构造设计必须与当地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施工技术水平相适应,否 则难以实现。(4)适应建筑工业化的需要。为确保建筑工业化的顺利进行,在构造设计时,应大力推广先进技术, 选择各种新型建筑材料,采用标准设计和定型构件,为制品生产工厂化 ,现场施工机械化创造有利条件。(5)做到经济合理。造价指标是构造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在构造设计时,应厉行节约,尽量利用工业废料,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6)注意美观。构造方案的处理是否精致和美观,都会影响建筑物的整体效果, 因此, 亦需事先予以充分考虑研究。总之,在构造设计中,应全面贯彻“适用、 安全、经济、美观” 的建筑方针,并考虑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所处的自然 环境、材料供应情况以及施工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确定最佳 方案。1.2 建筑物的结构类型结构是建筑物的承重骨架,是建筑物赖以存在的主要条件。建筑材料和建 筑技术的发展决定着结构型式的发展;而建筑结构型式的选用对建筑物的使 用以及建筑形式又有着极大的影响。大量性民用建筑的结构型式,依其建筑物使用性质、规模、体形,构件所 用材料受力情况的不同而异。依建筑物本身使用性质和体形的不同, 可分为单层、多层、大跨和高层建 筑。在这些建筑中,单层及多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型式又可分为墙承重结构、 框架承重结构。墙承重结构是指由墙体来作为建筑物承重构件的结构型式。 而框架结构则主要是由梁、柱、板作为承重构件的结构型式;大跨建筑常见 的结构型式有拱结构、桁架结构以及网架、薄壳、折板、悬索等空间结构型 式;高层建筑常见的结构型式有框架结构、现浇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 结构、框架简体结构、筒中筒及成束筒结构等。依结构构件所使用材料的不同,目前有混合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 构之分。混合结构是指在一座建筑中,其主要承重构件分别采用多种材料所 构成,如砖与木、砖与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与钢等。这类建筑中,目前 以砖与钢筋混凝土居多;由于它主要以砖墙为主体,故习惯上又称为砖混结 构,它是多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型式,其特点是可根据各地情况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降低造价。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构成。由于钢筋混凝土的骨料亦可就地取材,耗钢量少,加之水泥原料丰富, 造价较便宜,防火性能和耐久性能好,而且混凝土构件既可现浇,又可预制,为构件生产的工厂化和机械化提供了条件。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发展 较广的一种结构型式,也是我国目前高层建筑所采用的主要结构型式。钢结构则是指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用钢材制作的结构。它具有强度高、构件重量轻、且平面布局灵活、抗震性能好、施工速度快等特点。由于 我国钢产量不多’,且造价高,因此目前它主要用于大跨度、大空间以及高 层建筑中。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今后钢结构在建筑上的应用将会逐步扩大。此外,目前由于轻型冷轧薄壁型材及压型钢板的发展,也使得轻钢结构 在低层以及高层建筑的围护结构中得以广泛应用。1.3 建筑保温、防热与节能1.3.1 建筑保温保温是建筑设计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寒冷地区各类建筑和非寒冷 地区有空调要求的建筑,如宾馆、实验室、医疗用房等都要考虑保温 措施。建筑构造设计是保证建筑物保温质量重要环节。合理的设计不仅能 保证建筑的使用质量和耐久性,而且能节约能源,降低采暖、空调设 备的投资和使用时的维护费用。为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通常采取下列措施:(1)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在寒冷季节里,热量通过建筑物外围护构件——墙、屋顶、门窗等 由 室内高温一侧向室外低温一侧传递,使热量损失,室内变冷。热量 在传递过程中将遇到阻力,这种阻力称为热阻,其单位是㎡.K/W。热阻越大,通过围护构件传出的热量越少,说明围护构件的保温性能越好;反之,热阻越小,围护构件的保温性能越差,热量损失就越多,如图4.2所示。因 此,对有保温要求的围护构件须提高其热阻。围护构件热阻与其厚度成正 比,增加厚度可提高热阻,即提高抵抗热流通过的能力。如双面抹灰240mm 厚砖墙的传热阻大约为0.361㎡.K/W,而490mm厚双面抹灰砖 墙的传热阻约 为0.69㎡.K/W。但是,增加厚度势必增加围护构件的自重,材料的消耗量 也相应增多,且减小了建筑有效使用面积。(2)合理选材及确定构造型式。在建筑工程中, 一般将导热系数小于0.3W/(m·K)的材料称为保温材 料。导热系数的大小说明材料传递热量的能力,选择容量轻、导热系数小的 材料如加气混凝土、浮石混凝土、陶粒混凝土、膨胀珍珠岩及其制品、膨胀 蛙石为骨料的轻混凝土以及岩棉、玻璃棉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等可以提高围 护构件的热阻。其中轻混凝土具有一定强度,可做成单一材料保温构件,这 种构件构造简单、施工方便;也可采用组合保温构件提高热阻,它是将不同性能的 材料加以组合,各层材料发挥各自不同的功能。通常用岩棉、玻璃棉、膨胀 珍珠岩、聚苯板等容重轻、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起保温作用,而用强度高、耐 久性好的材料如砖、混凝土等作承重或护面层,如图1.3所示。图1.2 围护结构传热的物理过程图1.3 保温复合墙(3)防潮防水。冬季由于外围护构件两侧存在温度差,室内高温一侧水蒸汽分压 力高于室外,水蒸汽就向室外低温一侧渗透,遇冷达到露点温度时就 会凝结成水,构件受潮。此外雨水、使用水、土壤潮气和抛下水也会 侵入构件,使构件受水。围护结构表面受潮、受水会使室内装修变质 损坏,严重时会发生霉变,影响人体健康。构件内部受潮、受水会使 多孔的保温材料充满水分,导热系数提高,降低围护材料的保温效果 。在低温下,水分在冰点以下冰晶进一步降低保温能力,并因冻融交 替而造 成冻害,严重影响建筑物的安全和耐久性。为防止构件受潮受水,除应采取排水措施外,在靠近水、水蒸汽 和潮气一侧应设置防水层、隔汽层和防潮层。组合构件一般在受潮一 侧布置密实材料层。(4)避免热桥。在外围护构件中,由于结构要求,经常设有导热系数较大的嵌入构件, 如外墙中的钢筋混凝土梁和柱、过梁、圈梁、阳台板、雨棚板、挑檐板等。 这些部位的保温性能都比主体部分差,热量容易从这些部位传递出去。散热 大,其内表面温度也就较低,当低于露点温度时将出现凝结水;这些部位通 常叫做围护构件中的“热桥”,如图1.4(a)所示。为了避免和减轻热桥的影 响,首先应避免嵌入构件内外贯通,其次应对这些部位采 取局部保温措施,如增设保温材料等,以切断热桥,见图1.4(b)。(5)防止冷风渗透。当围护构件两侧空气存在压力差时,空气将从高压一侧通过围护构件流 向低压一侧,这种现象称为空气渗透。空气渗透可由室内外温度差(热压)引 起,也可由风压引起。由热压引起的渗透,热空气由室内流向室外,室内热 量损失。风压则使冷空气向室内渗透,使室内变冷。为避免冷空气渗入和热 空气直接散失,应尽量减少外围护结构构件的缝隙,如墙体砌筑砂浆饱满, 改进门窗加工和构造,提高安装质量,缝隙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等。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气候炎热,高温持续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度大,相对湿 度高,建筑物在强烈的太阳辐射和高温、 高湿气候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围护构 件将大量的热传人室内,室内生活和生产也产生大量的余热。这些从室外传入 和室内自生的热量,使室内气候条件变化,引起过热,影响生活和生产。为减 轻和消除室内过热现象,可采取设备降温,如设置空调和制冷等,但费用大。对一般建筑,主要依靠建筑措施来改善室内的温湿状况。建筑防热的途径可简 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3.2 建筑防热图1.4(1)降低室外综合温度。室外综合温度是考虑太阳辐射和室外温度对围护构件综合作用的温度。 室外综合温度的大小,关系到通过围护构件向室内传热的多少。在建筑设计 中降低室外综合温度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合理的总体布局,选择良好的朝向, 尽可能争取有利的通风条件,防止西晒, 绿化周围环境,减少太阳辐射和地 面反射等。对建筑物本身来说,采用浅色外饰面或采取淋水、蓄水屋面或西 墙遮阳设施等有利于降低室外综合温度,如图1.5(a)所示。(2)提高外围护构件的防热和散热性能。炎热地区外围护构件应能尽可能隔绝热量传入室内,同时当太阳辐射减 弱时和室外气温低于室内气温时能迅速散热,这就要求合理选择外围护构件 的材料和构造型式。带通风间层的外围护构件既能隔热也有利于散热,因为从室外传入 的热量由于通风,使传入室内的热量减少,当室外温度下降时,从室内 传出的热量又可通过通风间层被带走,见图1.5(b)。在围护构件中增设 导热系数小的材料也有利于隔热,见图1.5(c)。利用表层材料的颜色和 光滑度能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对防热、降温有一定的效果。另外, 利用水的蒸发,吸收大量汽化热,可大大减少通过屋顶传入的热量。图1.5 隔热措施1.3.3 建筑节能1.建筑节能的意义和节能政策能源危机是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在全世界日益增长的能 源消耗中,无论是工业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都是国家总能耗 中比重很大的一项。因而,发展和推广使用建筑节能技术可有效缓解全球能 源危机,有助于减轻大气污染、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对社会和经济 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无论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建筑节能都被视为节能 工作和能源政策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我国是发 展中国家,资源人均占有率低,能源使用效率低,发展建筑节能对我国经济 建设尤其具有重大意义。目 前,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物能耗的总 量和其占总能耗的比例均不断上升,建筑节能更加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又 一重大课题。所谓能源问题,就是指能源开发和利用之间的平衡即能源生产 和消耗之间的关系。我国能源供求平衡一直是紧张的,能源缺口很大,是亟 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开源节流, 即增加能源和节 约能源并重,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节约能源是首要任务,是我国一项基本 国策。在我国制定的能源建设总方针中就规定着: “ 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并重,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节约能源是首要任务,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在我国 制定的能源建设总方针中就规定着:“能源的开发和节约并重,近期要把节 能放在优先地位,大力开展以节能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和结构改革。”据统计 预测,到20世纪末,我国国民经济所需能源有一半要靠节约才取得。事实上,世界各国已经把节能提高到是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核能之后的 第六种能源。建筑能耗大,占全国能源耗量的1/4以上,它的总能耗大于任何一个部门 的能耗量,而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它的耗能比例将有增无减。因此,建 筑节能是整体节能的重点。建筑的总能耗包括生产用能、施工用能、日常用 能和拆除用能等方面,其中以日常用能最大。因此,减少日常用能是建筑节 能的重点。2.建筑节能措施建筑设计在建筑节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合理的设计会带来十分可观的节 能效益,其节能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朝向,充分利用太阳能。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 建筑耗能少,在相同面积下,主朝向面越大,这种情况就越明显。2)设计有利于节能的建筑平面和体型。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建筑物的 外表面积越大,采暖制冷负荷也越大,因此尽可能取最小的外表面积。3)改善外围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并尽量避免热桥,这是建筑设计中的一项主 要节能措施,节能效果明显。4)改进门窗设计,尽可能将窗面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改革窗玻璃, 防止门 窗缝隙的能量损失等。5)重视日照调节与自然通风。理想的日照调节是夏季在确保采光和通风的条 件下,尽量防止太阳热进入室内,冬季尽量使太阳热进入室内。1.4 建筑隔声1.4.1 噪声的危害与传播噪声一般是指一切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和生产有妨碍的声音。随着社 会和经济的发展,各种机电设备、运输工具大量增加,功率越来越大,转速 越来越高,噪声声源的数量和强度都大大增加,噪声已成为一种公害。强烈 或持续不断的噪声轻则影响休息、学习和工作,对生理、心理和工作效率不 利,重则引起听力损害,甚至引发多种疾病。控制噪声须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消除和减少噪声源, 减低声源的强度 和必要的吸声与吸声措施。围护构件的隔声是噪声控制的重要内容。声音从 室外传入室内,或从一个房间传到另一个房间主要有两种途径。(1)空气传声。在空气中发生并传播的称为空气传声。空气传声主要通过以下途径:1)通过围护构件的缝隙直接传声。噪声沿敞开的门窗、各种管道与结 构所形成的缝隙和不饱满砂浆灰缝所形成的孔洞在空气中直接传播。2)通过围护构件的振动传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围护构件时,在声波交变压力作用下,引起构件的强迫振动,将声波传到另一空间。(2)撞击传声。通过围护构件本身来传播物体撞击或机械振动所引起的声音,称为 撞击声或固体传声。这种声音主要沿结构传递,如关门时产生的撞击 声楼层上行人的脚步声和机械振动声等均属此类。虽然声音最终都是 通过空气传入人耳,但是这两种噪声的传播特性和传播方式不同,所 以采取的隔声措施也就不同。21.4.2 围护构件隔声途径1 .对空气传声的隔绝根据空气传声的传播特点,围护构件的隔声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1)增加构件重量。从声波激发构件振动的原理可以知道,构件越轻,越易引起振动;越重则 越不易引起振动。因此,构件的重量越大,隔声能力就越高,设计时’可以选 择面密度(kg/m2)大的材料。双面抹灰的60mm厚砖墙,其空气传声隔声量为 32dB;双面抹灰的240mm厚砖墙的隔声量为45dB。(2)采用带空气层的双层构件。双层构件的传声是由声源激发起一层材料的振动,振动传到空气层,然 后再激起另一层材料的振动。由于空气的弹性变形具有减振作用,所以提高 了构件的隔声能力,但是应注意尽量避免和减少构件中出现“ 声桥” 。所谓声桥是指空气间层内出现的实体连接。(3)采用多层组合构件。多层组合构件是利用声波在不同介质分界面上产生反射、吸收的原理来 到隔声的目的。它可以大大减轻构件的重量,从而减轻整个建筑的结构自 重。2 .对撞击声的隔绝由于一般建筑材料对撞击声的衰减很小,撞击声常被传到很远的地方,它 的隔绝方法与空气声的隔绝有很大区别。厚重坚实的材料可以有效地隔绝空 气传声,但隔绝撞击声的效果却很差。相反,多孔材料如毡、毯、软木、岩 棉等隔绝空气声的效果不大,但隔绝撞击声的传透却较为有效。因此,改善构件隔绝撞击声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设置弹性面层。在构件面层上铺设富有弹性的材料,如地毡、地毯、软木板等,构件表面 接收撞击时,由于面层的弹性变形,减弱了撞击能量。(2)设置弹性夹层。在面层和结构层或两结构层之间设置一层弹性材料如刨花板、岩棉、泡沫 塑料等,将面层和结构层或两结构层完全隔开,切断了撞击声的传递路线, 在构造处理上应尽量避免声桥的产生。(3)采用带空气层的双层结构。这里利用隔绝空气声的办法来降低撞击声,是利用空气弹性变形具有减振 作用的原理来提高隔绝撞击声的能力。1.5 建筑防震1.5.1 地震震级与地震烈度地震的强烈程度称为震级, 一般称里氏震级,它取决于一次地震释放的 能量大小。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地区地面和建筑遭受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它不仅与震级有关,且与震源的深度、距震中的距离、场地土质类型 等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却有不同的烈度区,我国地震 烈度表中将烈度分为12度。 7度时, 一般建筑物多数有轻微损坏; 8~9度 时,大多数损坏至破坏,少数倾斜; 10度时,则多数倾倒。过去我国一 直以7度作为抗震设防的起点,但近数十年来,很多位于烈度为6度的地 区发生了较大地震,甚至特大地震。因此,现行建筑抗震规范规定以6度 作为设防起点, 6~9度地区的建筑物要进行抗震设计。规整、结构体系单一。1.5.2 建筑防震设计要点建筑物防震设计的基本要求是减轻建筑物在地震时的破坏,避免人员伤 亡,减少经济损失。其一般目标是当建筑物遭到本地区规定的烈度的地震 时,允许建筑物部分出现一定的损坏,经一般修复和稍加修复后能继续使 用,而当遭到极少发生的高于本地区烈度的罕遇地震时,不至倒塌和发生危 及生命的严重破坏,即贯彻“ 小震不坏、大震不倒” 的原则。在建筑设计时一 般遵循下列要点:1)宜选择对建筑物防震有利的建设场地。2)建筑体型和立面处理力求匀称。建筑体型宜规则、对称;建筑立面宜避 免高低错落、突然变化。3)建筑平面布置力求规整。如因使用和美观要求必须将平面布置成不规则 时,应用防震缝将建筑物分割成若干结构单元,使每个单元体型规则、平面 规整、结构体系单一。4)加强结构的整体刚度。从抗震要求出发,合理选择结构类型、合理布置 墙和柱,加强构件和构件连接的整体性,增设圈梁和构造柱等。5)处理好细部构造。楼梯、女儿墙、挑檐、阳台、雨篷、装饰贴面等细部 构造应予以足够的注意,不可忽视。1.一幢建筑物, 一般是由基础、墙、楼板层、地坪层、楼梯、屋顶和门窗等 几大部分所组成,它们在不同的部位发挥着各自的作用。2.影响建筑构造的因素主要有(1)有关法规、标准及方针政策;(2)自然条 件;(3)建筑使用性质(4)外力的影响;(5)物质技术条件;(6)经济条件。3.建筑构造设计应遵循“满足建筑物的各项使用功能要求,有利于结构安 全,适应其所处的自然环境,适应当地的材料供应情况与施工技术水平,适 应建筑工业化的需要,做到经济合理,注意美观等原则。4.提高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增加热阻,合理选材及确 定构造型式,防潮防水,避免热桥,防止空气渗透等。5.建筑防热的主要途径有: (1)采取合理的总体布局和良好的朝向,尽可能 争取有利的通风条件,绿化周围环境等措施以降低室外综合温度; (2)提高外 围护构件的防热和散热性能。小 结6.建筑节能的主要措施为:合理选择建筑朝向、建筑平面和体型;改善外围 护构件的保温性能,尽量避免热桥;改进门窗设计,尽可能将窗面积控制在 合理范围内,重视日照调节与自然通风。7.围护构件的隔声可以采取增加构件重量,采用带空气层的双层构件,采用 多层组合构件等措施。8.改善构件隔绝撞击声的能力应采取:设置弹性面层,设置弹性夹层,采用 带空气层的双层结构等。9.为贯彻“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原则,在建筑设计时应遵循下列要点: (1)宜选择对建筑物防震有利的建设场地;(2)建筑体型和立面处理力求匀称;(3)建筑平面布置力求规整; (4)加强结构的整体刚度; (5)处理好细 部构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