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人生是跋涉,也是旅行;是等待,也是重逢;是探险,也是寻宝;是眼泪,也是歌声。
——汪国真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新课导入
知识链接
各拉丹冬山峰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各拉丹东南北长50公里,东西宽30公里,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公里,有冰川130条。雪线高度北坡5570米。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长12.8千米,宽1.6千米,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长10.1千米,宽1.3千米,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 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1.学习并掌握生字词,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学习目标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作家,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随笔《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及论著《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马丽华被誉为“西藏的行者和歌者”。
作者简介
1.生字词
黧黑 砾石 腈纶 皱褶 棱角
虔诚 恭顺 蠕动 豁然 凄凉
懈怠 敦实 蜿蜒 演绎 模样
接踵而至 安营扎寨 风云变幻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琼瑶仙境
chuān
màn

qióng


jīng
zh
léng
qián
gōng

huò

dài
dūn
wān


zh ng
zhài
huàn

( )盛开
( )气喘吁吁
( )使劲儿


( )呼吁
( )强劲


jìn
jìng
( )盛满

chénɡ
shèng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像蚯蚓爬行那样动。
结实;粗壮,敦厚诚实。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风云变幻】
【敦实】
【蠕动】
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复杂多变。
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
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第二部分
(1-2)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3-11)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段落划分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见闻和感受。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找找游踪。
时空顺序
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整体感知
3.第一句话,有何作用?
交代事件、地点、人物和事件,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4. 各拉丹冬雪峰有何特点,作者的游览的是哪里?
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富有雕塑感。”一句运用什么修辞?这句话有何作用?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棱角多、层次分明,富有雕塑感的特点。
2.作者提到风行一时的“长江考察热” 的目的是什么??
赞美了探索长江源头的探险者;
侧面表现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险恶;
暗示了下文作者和摄影组将遭遇到严峻的考验。
明确: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也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叙述了“我”游览各拉丹冬雪山的所见所感。词语有:草坝子——冰河砾石堆上——走下砾石堆,接近冰山——此地海拔已超过六千米。
3.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4.我在各拉丹冬都有哪些“倒霉”的事情发生?
①手背生起了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②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③摔倒在冰河上,致使尾椎骨折断,第八节腰椎错位;
④出现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等高原缺氧反应。
5.作者写身体状况与写景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①.侧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艰险,表现了作者的乐观与坚强,敢于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更加的真实可信。
②.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线索,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对格拉丹东的感受和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
6.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 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7.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8.“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
“白色金字塔”,暗示雪山犹如帝王一般,“统领”一词赋予雪山以帝王的动作,表现了各拉丹冬雪山的高大威严,令人敬畏。表达了作者对各拉丹冬雪景的赞美。
9.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1)“眩晕”的是多变的气候、恶劣的环境、糟糕的身体,更有被冰塔林奇特的美景而陶醉,享受其中。
(2)“尽情卖弄”:贬词褒用,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任性创造的情态。
10. “眼看着兴致极高的伙伴们,大口喘着气,扛着摄影器材,翻过一面冰墙,不见了。”从对伙伴们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怎样的心情?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我”正遭受着缺氧反应与新伤的剧痛,无法行动,而伙伴们却兴致高昂继续工作,在强烈的对比中表现了“我”郁闷的心情及对伙伴们的羡慕之情。
11.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
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感受到原始的、苦痛的、永恒的美,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12.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最后一句,独立成段,以平实简洁得语言收束全文,看似只陈述了一个事实(即格拉丹东环境如此险恶,却也有人前来拜访)“的确”显露出人挺立于伟大大自然面前的卓绝风姿,点出了人的伟大,但这种伟大也只是“活在近旁”,而不是征服自然,对于自然,人更应该是敬畏的态度。
作者通过游历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有怎样的人生感悟?
  作者随电影摄制组再次来到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见到了著名的长江奇观之一——冰塔林,欣赏到晶莹洁白、挺拔、敦实、奇形怪状的冰塔林,表现了作者对高原雪域雄奇壮美景色的热爱之情,感悟到在静止的冰塔林下生命的躁动,在坚冰之上感受到生命的颤动及冰川无限的生命力量。
归纳总结、概括主题
  作者描述了雪域高原各拉丹冬的壮丽,形态万千的冰峰,晶莹透明的冰柱,讲述了自己勇登雪域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勇于攀登的决心,不畏艰难的态度。
总述各拉丹冬景物阴阳分明→总
强调各拉丹冬是长江的源头→总
写各拉丹冬的神秘、神奇
写冰塔林的多样景色
赞叹美景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思维导图
作业布置
要想独一无二,独具魅力,我们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路。但若在没有充分知识的前提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愿你我相随,去探秘语文,去成就我们的灿烂人生。因为曹文轩说,语文是由一本书到一座山,再到一个人生。从现在开始,读《藏北游历》吧。
感谢各位的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