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9.1 生活需要法律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9.1 生活需要法律 课件+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框《生活需要法律》
一、教材解析 本框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法治教育部分的开篇课,它将教学内容从学校生活领域过渡到社会生活领域,起着统领整个法治教育部分的作用,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使学生了解法治化进程,开启学生的法治教育之旅,同时也为后续法律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法律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约束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规定着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让人们知道不允许做的事,做了会有什么后果。法律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捍卫着生命的尊严。它就像空气一样,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
二、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校七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不断丰富,他们初步感受到法律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 通过新闻媒体等渠道,他们对我国不断推进的法治化进程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思维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他们对法律的认识比较片面,有同学存在:“我是未成年,法律与我无关”“我既不违法,也不打官司,法律离我很远。”的想法。 通过第三单元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我与集体的关系,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部分学生因为明辨是非能力弱,缺乏对法律的认知和敬畏,而产生了一些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现象,如同学之间出现了矛盾和纠纷往往诉诸暴力。因此本节课旨在通过生活中的法律,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法律的产生以及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开启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之旅。
三、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观看情景剧懂得生活需要法律,感悟人类社会由“人治”到“法治”的漫长过程,激发对法治国家的美好期待。 2.责任意识。通过合作探究方式体会和感悟中国法治建设的意义,树立主人翁意识。 3.法治观念。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感知、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生活问题。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难点:法治的脚步
五、资源与工具 多媒体教学、多个图文视频资源
六、方法与策略 教法:情境体验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七、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预设过程(约3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前互动:以下图片让你想到什么?(法官、法槌、天平) 呈现学习主题,展示学习目标。 聆听提问,观看图片,积极主动参与。 明确学习主题,了解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 通过互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课堂的距离,揭示主题。
环节一: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教学内容: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呈现校园欺凌典型案件——邯郸初中生被杀案,并播放案件视频。 设问: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吗?呈现《刑法修正案(十一)》相关规定。 呈现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目前处理情况。 提问:(1)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时,仅依靠道德、亲情、友情能解决吗? 5.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并总结基础知识点:①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6.认识法律。设问:说说你知道的法律名称,并简要说说它的作用。 7.教师呈现不同情境,提问学生相关法律。设问:从以上案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8.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并总结基础知识点:②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9.出示不同情境,设问:(1)上述行为是自觉的吗?(2)有人说,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10.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并出示生活中的相关法律情境,总结基础知识点:③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11.连一连,并说明相应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在活动中生成知识点: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了解热点案件,认真观看视频。 独立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并阅读相关法律规定。 了解案件最新进展,法律意识逐渐生根。 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主动回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基础知识点,感受法律的重要性。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分享个人见解。 认真阅读学习情境,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基础知识点,理解法律的重要性。 阅读情境内容,积极独立思考,主动分享个人心得体会。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分享中,了解法律对生活的重要性,核心素养自然生成。 11.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调动已知,分享个人看法,并领悟生活中的权利与义务。
设计意图: 以近期热点事件构建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时政性、真实性、探究性,并从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自然生成学科核心素养。
环节二:法治的脚步
教学内容:法律的产生,法律的本质,法治的含义、要求、作用。
预设过程(15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呈现材料:学会用法律反抗校园欺凌,总结相关校园欺凌法律知识。 出示《刑法》修正历程,并设问:法律是什么时候产生的?是否有了人类,就有了法律?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 教师提示学生回答,并总结法律产生的历史,总结基础知识点:法律的产生、法律的本质。 呈现战国时期关于人治与法治的故事,设问:法律产生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之国的道理了吗? 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点拨学生,并总结基础知识点:法治的含义及要求。 教师呈现我国依法治国的历程,并播放良法善治的视频,设问:通过我国法治的历程和视频,请你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法治? 教师多元化点评学生回答,言语引导,总结基础知识点:法治的意义。 8.点拨学生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阅读材料,了解相关法律,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明确欺凌的法律后果。 了解《刑法》修正历程,感受法律随生活的需要不断完善,并思考问题,积极回答。 在教师的点拨下,领悟法律的产生过程与本质。 阅读法律小故事,思考提问,分享个人心得体会。 聆听教师总结,理解基础知识点,感受法治的要求。 了解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历程,观看视频,主动分享个人见解。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分享中,领悟法治的意义。 8.了解和学习相关链接中的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
设计意图: 搭建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更具体地理解基础知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分析的意识;通过集体合作与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法治素养,核心素养自然达成。
板书设计(课堂小结)
八、作业设计 1.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时指出,改革开放40年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因为法治是( A ) 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 ②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 ③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解决我国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国家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其运行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机器就难以正常运行,国家承担的职能就难以实施。"以下与此相对应的观点是( C ) A .国家的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 B .国家的政治生活离不开法律 C .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的工具 D . 国家产生之后オ诞生了法律 3. “奉法强者则国强,奉法弱者则国弱。”这句话主要启示我们 ( C ) A .要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 B .法律完各则国力强盛 C .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D .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4.我们在生活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这说明( A ) A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B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 C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关系不大 D .调整社会关系只需要法律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6张PPT)
以下图片让你想到什么?
法官
法槌
天平
法律
—— 第九课 法律在我们身边 ——
9.1 生活需要法律
生活与法律的关系?
法律是如何产生的?
法律的本质?
法治的含义、要求?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法治的作用?
05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第一部分
近年来,校园欺凌案件时有发生,给学生学习与学校管理带来巨大负面影响
为此,我们从这样一个案件说起……
未成年人施暴不负法律责任?法治国家不允许!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
刑法第十七条修改为: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虽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近日,河北省邯郸市初中生被害案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经由公安局向检察机关提请核准追诉,检察机关层报最高人民检察院后,经最高人民检察院审查,依法决定对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核准追诉。据知情律师分析,该三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可能最高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
思考:
通过对本案的了解,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
探究分享:如果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杀人抢劫无需入狱
高空抛物不用担责
造遥传谣随心所欲
无视交规横冲直撞
校园欺凌层出不穷
在面对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时,仅依靠道德、亲情、友情能解决吗?
借钱不还
交通事故
校园欺凌
①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
认识法律
说说你所知道的法律名称,并简要说说它的作用
认识法律
我逛街时,轻信虚假广告而上当受骗
我晚上休息时,楼上夜半歌舞声扰人清梦
我上初中时,父母让我辍学回家
我上饭店吃饭时,吃到了含有苏丹红的鸡翅
我父母离异后,父亲不按协议支付抚养费
我回家时,发现物业擅自出租小区地下室赚钱
我出行时,有人闯红灯而影响交通
我假期加班时,老板不给加班工资
《广告法》
《治安管理处罚法》
《义务教育法》
从以上案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每一部法律都是应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的,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产品质量法》
《民法典》
《民法典》
《道路交通安全法》
《劳动法》
儿子六周岁了,该带他去报名上小学了!
我骑车带你回家吧,快上来!
不用了,我自己走回去,那样太危险了!
我开了一家网店,生意火爆,应该主动申报纳税!
思考:
(1)上述行为是自觉的吗?
(2)有人说,只要不违法犯罪,不惹上官司,法律就离自己的 生活很遥远。
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民法典》
法律无处不在
《未成年人保护法》
《义务教育法》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学校学习
《网络安全法》
《知识产权法》
《网络版权法》
社区生活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食品安全法》
《价格法》
超市购物
《治安管理处罚法》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
《道路交通安全法》
上网学习
上学途中
③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连一连,并说明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1.刚出生时,父母要为我申报户口,还可以为我申办身份证。
2.到了上学年龄, 父母必须送我去上学。
3.我未成年,父母有责任抚养和教育我。
4.一般情况下,年满十六周岁,才能就业。
5.年满十八周岁, 我才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6.年满十八周岁, 我必须接受祖国的挑选,依法服兵役。
7.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利。
8.父母年纪大了,我们必须赡养和扶助父母。
A.劳动法
B.宪法、选举法
C.民法典、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D.户口登记条例、居民身份证法
E.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
F.未成年人保护法、劳动法
G.宪法、兵役法
H.民法典、未成年人保护法
人身权利
受教育权、受教育的义务
抚养权
劳动就业权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劳动报酬权
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
我们一生都享有法律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笔记1:为什么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P85-86
①生活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产生的矛盾和纠纷,需要法律来调整;
②法律应生活的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又对生活加以规范和调整;
③法律已经深深嵌入我们的生活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律通过调整社会关系,不仅服务于人们的当前生活,而且指导着人们未来的生活。
④法律与我们每个人如影随形,相伴一生。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为每个人提供了自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影响广
关系密
时间长
法治的脚步
第二部分
分别是:
1999年的刑法修正案(一),
2001年的刑法修正案(二)(三),
2002年的刑法修正案(四),
2005年的刑法修正案(五),
2006年的刑法修正案(六),
2009年的刑法修正案(七),
2011年的刑法修正案(八),
2015年的刑法修正案(九),
2017年的刑法修正案(十),
2020年的刑法修正案(十一),
2023年的刑法修正案(十二)。
1997年新《刑法》生效后,我国已对其进行了十二次修正。
法律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是否有了人类,就有了法律?原始社会有没有法律?
一切重大的事情都由全体氏族成员平等地讨论决定
我国古代第一个王朝夏朝的法律称为“禹刑”
古巴比伦王国创制了
《汉谟拉比法典》
原始社会
(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国家产生
(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笔记2:法律是如何产生的?(P86)
①原始社会没有法律,人类用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些习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
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产生之后,统治阶级开始有意识地创制法律。
探究分享:法律的本质?
法律
调整社会关系、判断是非曲直、处理矛盾和纠纷的标尺
工具
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体现
标尺
是用来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工具
探究分享:法律产生之后,人类就走上依法治国的道路了吗?
战国时期,某诸侯国国王在早朝时,听大臣们说民间有许多私自贩盐买盐的事使国家税收减少。国王厉声说道:“从今以后,若查明私自贩盐买盐者,立斩无赦!这就作为国家的一条法令,任何人不得违抗!”当天傍晚,国舅因私自贩盐被查处,眼看着要治杀头之罪,可国君却免其一死。大臣们不解的问:“国君为什么早上说定死罪,而到了晚上又说没有罪了呢?”国君说:“早上我说死罪是法令,晚上我说无罪也是法令,因为我是国君!”
没有。 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历史,有法律而无法治,重权力而轻权利,实际上还是“人治”,个人意志可以高于法律。
人治:人高于法,权大于法
法治:法高于人,法大于权
发展
探究分享:法治的含义及要求?
要求任何个人和组织都要服从法律,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要求
法治是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治理,强调依法治国、法律至上。
含义
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
法治的脚步
1954.9.20
2017
1999
2014
2010年底
审议通过了
我国现行宪法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82.12.4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全面依法治国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
2019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020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018
宪法修正案(第五次修订)
通过我国法治的历程和视频,请你谈谈我国为什么要坚持法治?
探究分享:法治的意义?
①法治是人们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②法治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是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公平、民心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
相关链接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课堂小结
第三部分
9.1生活需要法律
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生活需要而制定和颁布,对生活的加以规范和调整
嵌入生活,渗透社会,调整社会关系,服务当下、指导未来
法律的本质
法治的含义、要求
法治的意义
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
法治的脚步
随堂小练
第四部分
1.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会议时指出,改革开放40年经验告诉我们,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离不开法治,改革开放越深入越要强调法治。因为法治是( )
①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保证
②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要保障
③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④解决我国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关键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A
C
2. “国家就像一部复杂的机器,其运行必须有章可循,必须有法律的规范和保障。如果没有法律,国家机器就难以正常运行,国家承担的职能就难以实施。"以下与此相对应的观点是( )
A .国家的经济生活离不开法律
B .国家的政治生活离不开法律
C .法律是用来统治国家的工具
D . 国家产生之后オ诞生了法律
C
3. “奉法强者则国强,奉法弱者则国弱。”这句话主要启示我们 ( )
A .要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
B .法律完各则国力强盛
C .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
D .法律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A
4.我们在生活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纠纷,不仅需要依靠道德、亲情、友情来协调,而且需要法律来调整。这说明( )
A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
B .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器
C .我们的生活与法律关系不大
D .调整社会关系只需要法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