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哲学——(2020年—2023年)四年高考政治真题专项汇编【新高考版】 一、单选题 1.【2023年河北高考真题】大海边,一叠一叠的浪拍打着海岸。每一叠后浪都在推动着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叠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动着。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如此往复,运动不息。下列说法符合题意的是( ) ①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②前浪与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绝对的,相互排斥是相对的 ③后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前浪 ④后浪代替前浪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2021年江苏高考真题】有研究表明,人体肠道菌群与社交行为障碍疾病存在关联:将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表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而将正常儿童的肠道菌群移植给小鼠,小鼠则没有出现自闭症行为特征。这一发现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材料表明( ) ①实践和认识的循环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②认识规律要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基础 ③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 ④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1年辽宁高考真题】发酵是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是通过一系列生化反应,使绿叶变为红色,并产生香气的主要过程。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时间和通氧量是红茶外形色泽、汤色、香气、滋味等特有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可知( ) ①发酵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过程 ②发酵是客观事物与外界因素偶然关联的过程 ③红茶品质与发酵中各种条件的变化有因果关系 ④红茶加工中的发酵是自在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2023年江苏高考真题】动物实验一直是人类测试、评估药物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法,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材料说明( ) ①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 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③正确的理论对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④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22年湖南高考真题】漫画《人生如天气,可预料,但往往出乎意料》(作者:于昌伟)启示我们( ) ①面对人生的出乎意料,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可预料与出乎意料相互否定,符合辩证否定观 ③“思维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内部规律,人生可预料 ④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应该精确预见人生的未来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2021年湖北高考真题】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上开展办公、购物、教育、医疗等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新的生活方式,一种新的实践形式——“虚拟实践”应运而生。这表明虚拟实践( ) ①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超越了社会运动的规律 ③促进了社会主体的发展 ④突破了地域空间的限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7.【2021年湖北高考真题】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在此迎来送往,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鄂渚轻帆须早发,江边明月为君留”等。这表明( ) ①意识的内容可还原社会生活 ②意识的根本目的是人的情感需求 ③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 ④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2021年辽宁高考真题】气象观测经历了从经验积累到科学观测的不同阶段。20世纪以来,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这表明( ) ①对气象的认识是人类建构与自然关系的开始 ②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对自然的好奇 ③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 ④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9.【2021年辽宁高考真题】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承担2022年北京冬奥会相关比赛。秉持“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结合自然地形和赛道要求,中心建成了国内首条符合冬奥会标准的雪车雪橇赛道。赛道如一条“飞龙”,盘旋舞动在崇山峻岭之间,成为中国山水文化与冬奥文化结合的载体。该中心的设计是( ) ①将预先目的与特定事物相统一的结果 ②按照美的规律对设计主题进行的表达 ③精神自身以某种特定形式进行的外化 ④受人主观因素影响的不确定性的展现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23年河北高考真题】同是长江,几度遭贬的苏轼铁板铜琶高歌“大江东去”,而李煜则多愁怨叹“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是明月,张九龄吟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触发了思亲的无限情愫,而张若虚发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引出的是深邃的哲理思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看,材料表明( ) ①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 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③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④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2023年河北高考真题】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可见( ) ①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②任何社会意识都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 ④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2.【2023年广东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3.【2023年福建高考真题】刘博士团队借助新的光学跟踪软件,带着近400斤设备追“星”50多次,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拍摄中国空间站从“一”“土”到“T”“十”等12个构型的高清影像,完整记录了它从小到大的成长与变化。刘博士团队成功追“星”对青年成长的启示是( ) ①要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②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③努力增长个人才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 ④实现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统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2023年辽宁高考真题】下列各民族谚语与漫画蕴含的哲理相近的是( ) ①“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哈尼族) ②“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汉族) ③“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傣族) ④“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阿昌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5.【2023年海南高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 ) ①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具体方案 ②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③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④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6.【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清代画家王鉴的这句话道出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见,“如画”与“逼真”( ) A.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 B.表明事物的存在受到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 C.说明观念可以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 D.反映了山水与丹青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 17.【2022年山东高考真题】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历法。阴历反映的是月球绕地球公转的规律,能反映潮汐,可指导海事活动;二十四节气则是反映太阳周年视运动的“阳历”,能反映四季交替和气候特征,可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阴阳”和谐,融为一体。中国历法智慧所蕴含的哲理是( ) ①正确认识是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 ②人对世界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③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 ④要在斗争性中把握同一性,在同一性中把握斗争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8.【2023年广东高考真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漆树汁液可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的国家。殷周时代,漆器用于礼乐、饮食、馈赠等,而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用巧妙的手法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来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这表明( ) ①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了人的世界观 ②美的源泉存在于人的经验感受之中 ③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建立事物的新联系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比自在事物的联系更有价值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9.【2023年山东高考真题】中国茶是日常生活,也是文化瑰宝。明代许次纾嗜花之品鉴,深谙茶理,他在《茶疏》中写道:“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茶理体现了( ) ①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③整体和部分密不可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④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2023年辽宁高考真题】“春分之日,玄鸟至”(《逸周书·时训解》)。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中原地区的燕子多是在春分前后飞回筑巢育雏,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由此可见( ) ①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 ②依据对规律的认识去规划农时属于实际的农耕活动 ③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 ④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材料分析题 21.【2023年北京高考真题】诗歌,是诗题和诗句的统一体,“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有的诗歌则是因题而起,诗人先定立诗题,然后围绕题目构思诗歌的格律和内容,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 从哲学角度,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 22.【2021年山东高考真题】今日之中国,正如您所愿。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在“江山破碎,国弊民穷”的年代,狱中饱受折磨的方志敏,于人生最后时刻以生命写就了“可爱的中国”。他相信,“蛮可爱蛮可爱”的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这是方志敏一边和死亡打着照面,一面勾勒出来的朗日晴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信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1)感悟“可爱的中国”,从文化生活角度,阐述你对“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的理解。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从1921年到2021年的百年,是中国共产党追逐梦想,砥砺前行,在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无不昭示着,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从上海石库门出发,走过赣水闽山蜿蜒小道,跨过万里长征的雪山草地,迈过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渡过浩浩荡荡的长江天堑,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忍饥挨饿、缺吃少穿,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了句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栉风沐雨。在攻坚克难中创造出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今日之中国正以自信、自立、自强的傲然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方志敏的憧憬和遗愿正在祖国大地上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前所未有地展现在眼前。2021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民族复兴事业将揭开新篇章…… (2)“每个时代最深的刻痕,总是奋斗者笃行的足迹”,结合材料,运用实践及其特点的知识加以阐明。 23.【2022年山东高考真题】真理的力量 ◆铸魂培根 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给中国的先进分子带来了先进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革命之‘的’”,用实践观点赋予了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以新内涵……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点燃了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激活了中国人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并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迸发出强大活力。 (1)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知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守正创新 “致广大而尽精微”出自中国古代经典《中庸》,讲的是顺应大本达道、尽心勉力笃行方能化育成事。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2021年12月8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了工作的方法论:“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同时要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 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再次为我们未来干事创业指明了方法路径,要求我们“致广大而尽精微”。 (2)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分析说明“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古语对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的启示。 ◆继往开来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纪伟业,把光荣与梦想写在了历史深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3)结合材料,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以“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为主题撰写一篇短评。 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每一叠后浪都在推动着自己前面的前浪,每一叠后浪的前行都有它身后的后浪在推动着,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这说明前浪与后浪的区别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②错误,矛盾的统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故前浪与后浪的相互吸引是相对的,相互排斥是绝对的,该选项说反了;③符合题意,后浪是靠不断推动前浪的前行,而最终让自己成为了前浪,这说明后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前浪;④错误,后浪代替前浪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而不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故选:A。 2.答案:B 解析:有关自闭症行为特征的小鼠试验研究成果,有助于医生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也为人们通过优化饮食和生活方式,保持愉悦心情,养成良好的社交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表明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环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而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①③符合题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认识和把握规律为基础,②错误。材料强调实践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促进了认识发展,不强调认识具有反复性,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 3.答案:B 解析:发酵是客观事物(茶叶)与外界因素(温度、湿度、时间等)必然关联的过程,②说法错误。红茶加工中的发酵是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④说法错误。材料谈到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时间和通氧量是红茶外形色泽等特有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发酵是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过程,红茶品质深受发酵条件的影响,二者有因果关系,①③正确切题。 4.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过去两个世纪对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动物开展的实验,让人们意识到实验会给动物带来痛苦”,这说明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②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没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不涉及理论对实践的作用;④符合题意,随着数据分析、细胞建模、类器官、器官芯片等技术的进步,对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考量不必再完全依赖于动物实验,这表明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善的认识工具,推动着人的认识的发展。故选:B。 5.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漫画及其标题我们可以看出人生可预料,但有时也会出乎意料。面对人生的出乎意料,我们要积极面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①正确;思维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通过“思维的眼睛”能揭示事物内部规律,人生可预料,③正确。辩证否定是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外力之间的相互否定,②不选;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但客观事物是复杂多样的,同时受人们实践水平的制约,并不是都能精确预见未来,④说法过于绝对,不选。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实践的特征。越来越多的人在线上开展办公、购物、教育、医疗等活动,出现了许多新的需要、新的职业、新的生活方式,“虚拟实践”应运而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③④正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没有被改变,①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不能超越社会运动的规律,②错误。 7.答案:D 解析: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因此,意识的内容并不能还原社会生活,①错误。人的情感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有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需求。因此,意识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人的情感需求,②错误。湖北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美誉,是通过社会历史体现出来,说明了意识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产物,③正确。人们通过对湖北武汉历史的认识,触景生情,留下了大量广为流传的送别诗篇,说明了意识的形式可以由人们主动创造,④正确。故选D项。 8.答案:D 解析:对气象的认识有利于人类建构与自然的关系,但不是二者关系的开始,故①不选。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源于人类实践,而不是源于对自然的好奇,故②不选。随着天气雷达、气象卫星等技术不断发展,监测和预警能力不断增强。人们通过对气象目标的探测、识别与评估,能够有效规避危险。这表明气象观测技术的进步为探究自然提供先进的手段,气象观测设备作为工具是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故③④入选。故选D。 9.答案:A 解析:该中心的设计是实践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合,精神外化需要借助实践,③夸大了精神自身的作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该中心的设计虽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其展现是确定的,④说法错误。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将“山林场馆、生态冬奥”理念与自然地形和冬奥会赛道要求相结合,是将预先目的与特定事物相统一的结果,①正确切题。赛道如一条“飞龙”,盘旋舞动在崇山峻岭之间,成为中国山水文化与冬奥文化结合的载体,说明该中心的设计是按照美的规律对设计主题进行的表达,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②正确切题。故选A。 10.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面对同样的长江、明月,不同的主体对长江、明月的认识和反映是有所不同的,这说明认识具有主体差异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不合题意,题干强调认识的主体差异性,不体现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④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根源于主体独特的内心感受”的观点属于唯心主义。故选:B。 11.答案:B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理论观点,只有理解与之相应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且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才能理解,这说明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受生产方式制约;②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不合题意,材料不体现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故选:B。 12.答案:B 解析:①正确,近年来,人们为了健身等目的,再次选择骑行,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说明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②错误,客观决定主观,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主观范畴,不能决定客观的生活面貌;③错误,事物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④正确,绿色低碳出行观念这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使多地出现骑行热。故选:B。 13.答案:B 解析:①④:刘博士团队借助新的光学跟踪软件,带着近400斤设备追“星”“50多次,克服种种困难,成功拍摄中国空间站从”“上”“L”到“T”“十”等12个构型的高清影像,完整记录了它从小到大的成长与变化。刘博士团队成功追“星”对青年成长的启示是要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实现人生价值要把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统一,①④符合题意。②: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标有利于实现人生价值,但不等于就可以实现人生价值,②错误。③:努力增长个人才干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③错误。故本题选B。 14.答案:C 解析:漫画中,面对老人摔倒,好几个旁观人员点赞,而不付诸救助实践,启示我们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①不合题意,“刀在石上磨,人在干中学”比喻人在艰苦困难的环境中,可以锻炼成材,没有强调实践;②符合题意,“十个嘴把式,顶不住一个手把式”强调说不如做,强调要去实践,与漫画蕴含哲理相近;③符合题意,“十耳听不如双眼见,十眼见不如双手干”意思是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亲手做的,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与漫画蕴含哲理相近;④不合题意,“不吃菜叶不知饥饱,不挖河水不知深浅”强调要想获得认识,需要去实践,更侧重实践和认识的,与题意不相符合。故选:C。 15.答案:D 解析:①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没有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具体方案,而是提供理论指导;②不合题意,材料信息不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③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之问,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故选:D。 16.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人见佳山水,辄曰‘如画’,见善丹青,辄曰‘逼真’。”强调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审美体验,可见“如画”与“逼真”是对现实的描绘和升华,实现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B错误,事物存在是客观的,不收主体认识和体验的制约;C错误,“无限趋近于客观现实”的意识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属于不可知论;D不合题意,画家的这句话强调的是山水和丹青之间存在联系,但不体现山水与丹青的联系具有“人化”特点。故选:A。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意识能动作用、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等。我国古人将“阴历”和“阳历”融为一体,体现意识活动的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正确;“阴历”和“阳历”反映的问题不同指向它们之间的斗争性,将两者融为一体指向它们之间的同一性,通过设置闰月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等实现“阴阳”和谐,体现出斗争性和同一性的统一,④正确。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而不是正确认识,①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规律是客观的,并不是因为人们尊重客观规律,规律才发生作用的,③错误。 18.答案:B 解析:①正确,最美的漆器则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殷周先人会通过虔诚地髹涂装饰祭祀之器这一活动完成他们心中最美的礼仪,表达他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表明人的活动方式体现人的世界观;②错误,认识的源泉在于实践,而不是在于人的经验感受;③正确,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建立新的联系,将漆树汁液制作大漆并创造漆器;④错误,价值是一事物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积极功能和属性,人为事物的联系与自在事物的联系,不能说哪个更有价值。故选:B。 19.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材料中“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强调茶、水、器、火几个因素关系密切,缺一不可,说明联系是普遍的,要从整体上把握物并实现事物结构与功能的优化,说明联系具有多样性,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③不合题意,材料强调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而没有涉及整体对部分的影响;④不合题意,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但材料没有涉及真理与谬误的关系。故选:A。 20.答案:A 解析:①:在周代,古人就已经靠观察燕子等候鸟春归的时间来确定节气、规划农时,说明人能借观察燕来与春到间的关系把握自然变化规律,①符合题意。②:错误,不能把对规律的认识作为依据,②排除。③:周天子便在春分之日祭祀神灵,祈求子孙繁茂,周天子将燕来与子孙繁茂相联系,是主观臆造的联系,也是对客观对象反映的结果,③符合题意。④:错误,把握燕来与人活动的联系是为了确定节气、规划农时,指导农耕活动,④排除。故选A。 21.答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诗歌创作要坚持诗题和诗句的有机统一,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诗词作品。 解析:本题要求从哲学角度,分析“赋诗”和“立题”的关联,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材料中“‘先赋诗’和‘先立题’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路径。有些诗歌是即兴而作,诗人有感而发,赋诗之后再为其立一标题”可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性;材料中“无论是‘先赋诗而后立题’,抑或‘先立题而后赋诗’,最终都指向诗题与诗句的契合”,可联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最后结合整体材料,可联系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2.答案:(1)①“可爱的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②我们应延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行方向,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精神动力。④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2)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或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解析:本题考查理想信念、实践及其特点。第(1)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强调在信仰的指引下,才能够“行远”,因此我们要分析理想信念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心有所信”是指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行远”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可爱的中国”,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我们要从先烈的革命精神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动力,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第(2)问,首先要根据知识限定“实践及其特点”答出理论知识,然后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知识与材料结合,指出中国梦必须通过奋斗才能从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今天的盛世中国和幸福生活是无数先辈接续奋斗的结果,新一代的青年人要在前人实践创造的既有成果基础上脚踏实地、砥砺前行,为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3、 (1)答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解析:本题以真理的力量为背景素材,考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方向和道路,可联系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人在接续奋斗中,点燃了伟大征途上一个个熠熠生辉的精神火炬,可联系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激活了中国人民的“家国天下”情怀,唤醒了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基因,并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最大同心圆,可联系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统一,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 (2)答案:①整体与部分辩证统一。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要立足更新起点、着眼更大格局、谋求更高定位。②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要主动吃苦、敢于吃苦,到问题集中、矛盾复杂的岗位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直面和破解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解析:干事业做工作大方向要正确,重点要明确,战略要得当,可联系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要立足更新起点、着眼更大格局、谋求更高定位;把控好细节,把政治经济、宏观微观、战略战术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谋划时统揽大局、操作中细致精当,可联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新时代青年干事创业要主动吃苦、敢于吃苦,到问题集中、矛盾复杂的岗位上去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直面和破解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干出实实在在的成绩。 (3)答案:对中国人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国家发展巨变的雄壮交响,也是人民笑颜绽放的鲜活故事。它书写在消除绝对贫困的人间奇迹里,书写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中,书写在不断增多的蓝天、不断延伸的绿道、不断改善的居住环境里,书写在让人民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的不变追求里。回望过往的奋斗路,我们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纪伟业,把光荣与梦想写在了历史深处;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还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继续在人类的伟大时间历史中创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时间。历史照亮未来,征程未有穷期。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我们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们面前是喷薄而出的曙光!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继往开来的世纪伟业”这个主题,从回望过往的奋斗路和眺望前方的奋进路两个角度进行评述,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