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高二思想政治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资源简介

第1课时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习目标】
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及其特征。
2.通过联系实际探究人的思维特征、思维形态的差异,说明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以及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精神
【自主预习】
必备知识
一、思维的含义
含义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①    同义,狭义的思维与②    同义。 (2)“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③    的反映
类型 战略思维、④    、辩证思维、系统思维、⑤    、法治思维、⑥    等,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⑦    ,是人们⑧    、⑨    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⑩    和     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答案】  ①意识 ②理性认识  ③本质及规律 ④历史思维 ⑤创新思维 ⑥底线思维 ⑦高度概括 ⑧认识事物本质 ⑨把握事物规律 ⑩指导性  针对性
试一试
1.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的反映形式,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下列认识形式属于感性认识的是(  )。
A.司机看到红灯亮起马上停车等候
B.舌头品尝柠檬的酸涩味道
C.建筑工人按照设计图纸施工
D.通过动物异常行为预测地震发生
【答案】 B
二、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①    、已有的②    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③    和④    ,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概括性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⑤    的、⑥    的属性,抓住⑦    、⑧    、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⑨    
能动性 任何思维都是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但又不是对认识对象的机械反映。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⑩    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答案】  ①感性材料 ②经验 ③本质 ④规律 ⑤表面 ⑥非本质 ⑦内在的 ⑧共同的 ⑨共同本质 ⑩正确的思维
试一试
2.曹操是东汉时代的风云人物。东汉末年正值乱世,群雄割据。曹操先下手为强,抢在其他诸侯之前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来扩大自己的势力。曹操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企图统一全国,不仅消灭了吕布、刘表、马超等多方割据势力,而且降服了南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势力,最终北方真的实现了统一大业。材料体现了曹操思维的(  )。
A.间接性   B.科学性 C.能动性   D.概括性
【答案】 C
易错明辨
1.“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是与意识同义的。
【答案】 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2.不同的人的思维风格各异,没有共性。
【答案】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但不论哪一种风格的思维,都包含着思维的共同特征,都具有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3.思维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答案】 思维具有间接性。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4.思维的能动性是指思维能够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
【答案】 思维作为理性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思维的能动性,不仅指思维能够能动地反映认识对象,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也指思维能够反作用于实践,其中正确的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的目的,错误的思维则往往导致实践的失败。
5.从性质上看,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
【答案】 从性质上看,无论是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合作探究】
议题1 “逻辑与思维”中“思维”的含义是什么
情境分析
为提升人员密集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防范和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2023年4月3日,渝北区区长带队开展大型商业综合体消防安全检查,要求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单位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坚持统筹发展与安全,充分认清抓好商贸行业消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将思想行动统一到区委和区政府对消防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
思维碰撞
(1)什么是思维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的“思维”与“逻辑与思维”中的“思维”的含义是一样的吗 请予以说明。
(2) 底线思维属于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 为什么 除了底线思维,还有哪些思维方式 这些思维方式有何意义
【答案】 (1)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的“思维”,是从广义角度来讲的,与意识同义,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与理性认识同义,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2)底线思维是理性认识。
底线思维是一种思维技巧,拥有这种技巧的思想者会认真评估风险,估算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设定最低目标、注重堵塞漏洞、防范潜在危机,这是一种立足最坏情况,争取最好结果的思维方式。底线思维意味着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对可能出现的最糟糕情况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即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
除了底线思维还有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等。
意义:这些都是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归纳提升
全面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 别 内容 感性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形式 感性认识通过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 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
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
特点 直接性和形象性 间接性和抽象性
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发展成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典例精讲 逻辑思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说话交往等都密切相关。逻辑思维有助于我们清楚做事步骤、时间安排、分析思路、语言表达等,让我们做事的思路性和步骤性更加清晰明确。这里的“思维”(  )。 
①与意识同义,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 
②与理性认识同义,是人们认识的初级阶段 
③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与理性认识同义 
④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逻辑思维中的“思维”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与理性认识同义,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反映,②错误,③④符合题意。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是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①不符合题意。
议题2 思维的特征有哪些
情境分析
小雯的妈妈是某水泥厂的化验员。一天,小雯来到化验室做作业,做完后想出去玩。“等等,妈妈还要考你一个问题,”小雯的妈妈说,“你看这6只做化验用的玻璃杯,前面3只盛满了水,后面3只是空的。你能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吗 ”爱动脑筋的小雯,是学校有名的“小机灵”,她只想了一会儿就做到了。
思维碰撞
想一想“小机灵”是怎么做到的,其中反映了思维的什么特征。
【答案】 将第二个杯子中的水倒入第五个空杯中,随后将第二个杯子放回原处。其中反映了思维具有能动性。小雯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开动脑筋,很快就找到了答案。还反映了思维具有概括性。小雯没有从表面去思考,而是抓住了本质要求,保证“只移动1只玻璃杯,就使盛满水的杯子和空杯子间隔起来”。
归纳提升
全面认识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内涵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原因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被直接感知到
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计划,预测,揭示出,推断出
举例 ①人类学家根据古生物的化石及其他有关资料,就能推知人类进化的规律。 ②气象工作者根据已有的气象资料,就能预测今后天气的变化
概括性 内涵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作用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中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的、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程度、广度和深度、创造程序等智力品质的基础。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关键词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举例 ①人们把形状、大小各不相同而能结出枣子的树木归为一类,称之为“枣树”。 ②每次看到“月晕”就要“刮风”,地砖“潮湿”就要“下雨”,就能得出“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的结论
能动性 内涵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地、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象
关键词 抽象,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
举例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典例精讲 我们平时看到的树,总是具有或高或矮、或直或曲、或粗或细、或阔叶或针叶、或乔木或灌木、或落叶或常青等个性特征。“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这反映出思维具有的特征是(  )。
A.间接性  B.能动性
C.概括性  D.主观性
【答案】 C
【解析】 “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C符合题意。思维的间接性是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材料中并没有体现这一点,A不符合题意。主观性不是思维的特征,D排除。材料没有强调思维的能动性,B不符合题意。
【课堂总结】
1.“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在人们的思维中(  )。
A.感性认识对于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不可靠,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的观点说明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C符合题意。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A错误。感性认识也有正确的,B错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不是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D错误。
2.“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刻舟求剑”者的思维(  )。
A.具有间接性,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B.具有直接性,虽然思维风格特殊,但包含着思维的共性
C.具有能动性,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不能实现预期目的
D.具有概括性,舍去了事物的表面属性,抓住了其本质属性
【答案】 C
【解析】 思维具有间接性,而不具有直接性,B错误。“刻舟求剑”者的思维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错误的思维,A、D不选。“刻舟求剑”者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不能实现预期目的,不过仍然是思维能动性的表现,C正确。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