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第二课 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把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通过典型案例,提高运用逻辑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学习科学思维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品质和习惯。2.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①________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②____________,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通用 公式 通常用公式③________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确定性事实与规律“A是A”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④________,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⑤__________”误区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⑥____________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同一性偷换论题复杂多样性续表试一试1.某位父亲在看完儿子成绩报告单上的操行评语后勃然大怒,质问儿子:“你说,你都跟谁打架了?”儿子说:“我没有跟别人打架啊!”父亲说:“你还嘴硬!这上面不是写着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吗?”这位父亲违反了( ) 的要求。CA.差异律 B.排中律 C.同一律 D.综合律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①________的要求通用公 式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②__________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③__________”逻辑矛 盾与辩 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④______矛盾。(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⑤______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矛盾律必有一假自相矛盾客观相反教材解读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事物对象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它存在于客观现实中,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不是错误论断的矛盾,而是现实的矛盾。这种现实的辩证矛盾在我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就形成了思维中的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辩证矛盾同因主观认识的错误而形成的逻辑矛盾根本不同,绝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辩证矛盾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试一试2.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 。B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 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含义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①__________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通用 公式 通常用公式②____________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③______,其中必有一真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④________”意义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⑤__________能力有重要意义自相矛盾“A或者非A”同假两不可逻辑思维试一试3.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 。CA.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要求 D.不违反逻辑规律要求1.同一律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答案]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但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2.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就要回避事物的客观矛盾。[答案]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反对“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矛盾。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无须回避事物的客观矛盾。3.“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答案] 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而且是错误的。客观矛盾不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没有正误之分。4.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是一回事。[答案] 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的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议题 1 正确理解同一律情境分析甲与乙是隔壁邻居,甲喜欢深夜大声唱歌,影响了乙的睡眠。乙找到甲说:“你晚上唱歌扰民,影响我睡觉了。”甲辩解道:“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对乙的要求置之不理。乙因此长期失眠,经医疗机构鉴定为轻度抑郁症,住院治疗后才有所好转。乙因此要求甲承担责任,遭到甲的拒绝。后来乙上法院起诉甲,法院受理了此案。思维碰撞“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判断这句话有没有逻辑问题,并说明理由。[答案] ①这句话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②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③材料中乙说甲晚上唱歌影响睡觉,是扰民的行为,而甲却说“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前后说的不是一个方向,“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归纳提升“偷换概念”与“偷换论题”(1)“偷换概念”(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例如,“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怎么罪犯还会有理?还要有人替他辩护?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被告”与“罪犯”是交叉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同一。这里恰恰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2)“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有些人却把它篡改成“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从逻辑上讲,就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写作当中的“走题”或“跑题”,其实也是“偷换论题”。例如,有人写一篇题为《人贵有志》的文章,在开头说“人必须有志向,有理想”之后,就笔锋一转,大谈特谈“有了志向必须奋斗才行。没有奋斗,理想就成了空想”。那么请问,这篇文章究竟要写“人贵有志”还是“人贵奋斗” 典例精讲 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人,常常在外鬼混。一天他把裤子弄了一个洞。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做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说“照原样”。于是他的妻子把裤子按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洞。妻子违反了( ) 。A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对立统一律[解析] 本题考查对思维规律的理解。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他的妻子是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了同一律。“原样”在丈夫那里指的是原来的样式、尺寸,绝不是有破洞的原样,A正确。议题 2 全面把握矛盾律情境分析北京一名导游在向一法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万里长城时说:“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思维碰撞导游的话存在什么样的逻辑错误?应如何改正?[答案] 这位导游的表述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正确的表述为“中国有世界上唯一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唯一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或者“中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典例精讲 当前,国际战略安全面临许多重大挑战,美国在核政策上大搞“双标”: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甚至不惜以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制裁伊拉克;另一方面,公然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构成严重的核扩散风险。从逻辑思维角度看,“美式双标”( ) 。D①偷换概念,不符合同一律对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②骑墙居中,违背了排中律对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融贯不一致,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④自相矛盾,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是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表现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①不选。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②不选。“美式双标”体现为,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另一方面,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这是自相矛盾的体现,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④入选。议题 3 全面把握排中律情境分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思维碰撞分析材料中庄子的观点违背了什么逻辑规律。[答案] 庄子面对学生的提问,只能回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因为不管他选择“材”还是“不材”,都会遇到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故只得选择“材与不材之间”,走中间道路。可是,在实践中这根本做不到,因为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是与非”“材与不材”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幻想中的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从逻辑上说,肯定事实上不存在的第三者,是违反排中律的一种表现。归纳提升1.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原因 不同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 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 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 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要求 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 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 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 “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 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别 错误 不同 “自相矛盾” “两不可”作用 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 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 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 另一个必假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 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实践证明,只有遵循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续表2.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不同点比较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同一律 思想保持自身同 一 性 A是A 确定性(保持自身同 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矛盾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 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一致性(不能同真, 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 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不能同假, 必有一真) 骑墙居中、“两不可”典例精讲 在某校高二年级足球联赛中,有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同学们一起预测冠军归属。甲:高二(1)班将成功卫冕 乙:高二(6)班会赢得冠军丙:高二(9)班将会夺冠 丁:高二(6)班不会夺冠决赛结果表明,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综合上述条件,推理正确的有( ) 。D①根据排中律,甲和丙之间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假 ③丙的判断为假,则甲的判断为真 ④丁的判断为假,则乙的判断为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 排中律要求任何人不能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论断“非A”,即“A”和“非A”必有一真,甲和丙并非“A”和“非A”的关系,①错误。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乙和丁相互矛盾,②正确。丙的判断为假,只能说明高二(9)班不会夺得冠军,与高二(1)班是否夺冠无关,③错误。丁的判断为假,则高二(6)班会夺冠,乙的判断为真,④正确。1.下列说法中不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是( ) 。CA.太阳既围绕地球运转,又不围绕地球运转B.这个罪犯的行为既是故意的,又不是故意的C.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考大学。”D.顾客:“同志,这儿有好酒吗?”售货员:“这儿的酒都是好酒,我们从来不卖掺水的酒。”[解析] A、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D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C符合题意。2.下列说法中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的有( ) 。A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 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 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解析] ①中“云霞满天”与“晴空万里”是相互矛盾的,②中“将近”和“20多”是相互矛盾的,符合题意。③中的两个“有人”不一定指同一个人,不违反矛盾律要求。④中同时否定“有个人志愿”和“没有个人志愿”,违反排中律要求。3.“我不认为小明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小明是不勤奋的。”该观点( ) 。C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C.违反了排中律 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解析] “我不认为小明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小明是不勤奋的。”该观点既不认为小明勤奋,也不认为小明不勤奋,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不符合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所以违反了排中律。本题选C。第2课时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习目标】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把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通过典型案例,提高运用逻辑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学习科学思维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品质和习惯2.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自觉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到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让思维合乎逻辑【自主预习】必备知识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① 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② ,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通用 公式 通常用公式③ 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④ ,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⑤ ” 误区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⑥ 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答案】 ①确定性 ②事实与规律 ③“A是A” ④同一性 ⑤偷换论题 ⑥复杂多样性试一试1.某位父亲在看完儿子成绩报告单上的操行评语后勃然大怒,质问儿子:“你说,你都跟谁打架了 ”儿子说:“我没有跟别人打架啊!”父亲说:“你还嘴硬!这上面不是写着经常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吗 ”这位父亲违反了( )的要求。A.差异律 B.排中律C.同一律 D.综合律【答案】 C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含义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① 的要求 通用公式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②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③ ” 逻辑矛盾与 辩证矛盾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④ 矛盾。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⑤ 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答案】 ①矛盾律 ②必有一假 ③自相矛盾 ④客观 ⑤相反教材解读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指事物对象自身所包含的对立面的统一关系。它存在于客观现实中,是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不是错误论断的矛盾,而是现实的矛盾。这种现实的辩证矛盾在我们思维中的正确反映,就形成了思维中的辩证矛盾。辩证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辩证矛盾同因主观认识的错误而形成的逻辑矛盾根本不同,绝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辩证矛盾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矛盾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矛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又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从而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试一试2.说本案是重伤罪是对的,说本案不是重伤罪也是对的。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A.违反了同一律 B.违反了矛盾律C.不违反逻辑规律 D.违反了排中律 【答案】 B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含义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① 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通用公式 通常用公式② 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③ ,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④ ” 意义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⑤ 能力有重要意义 【答案】 ①自相矛盾 ②“A或者非A” ③同假 ④两不可 ⑤逻辑思维试一试3.如同时否定“小周或小王独舞表演”和“小周或小王都不独舞表演”,则( )。 A.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B.违反了矛盾律要求C.违反了排中律要求 D.不违反逻辑规律要求【答案】 C易错明辨1.同一律要求人们: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必须同一。【答案】 同一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但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2.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就要回避事物的客观矛盾。【答案】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反对“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没有否定事物的客观矛盾。要避免思维出现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无须回避事物的客观矛盾。3.“自相矛盾”与客观矛盾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答案】 自相矛盾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而且是错误的。客观矛盾不属于思维认识的范畴,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具有客观性,没有正误之分。4.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是一回事。【答案】 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的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论的特征。【合作探究】议题1 正确理解同一律情境分析甲与乙是隔壁邻居,甲喜欢深夜大声唱歌,影响了乙的睡眠。乙找到甲说:“你晚上唱歌扰民,影响我睡觉了。”甲辩解道:“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对乙的要求置之不理。乙因此长期失眠,经医疗机构鉴定为轻度抑郁症,住院治疗后才有所好转。乙因此要求甲承担责任,遭到甲的拒绝。后来乙上法院起诉甲,法院受理了此案。思维碰撞“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判断这句话有没有逻辑问题,并说明理由。【答案】 ①这句话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②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③材料中乙说甲晚上唱歌影响睡觉,是扰民的行为,而甲却说“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前后说的不是一个方向,“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归纳提升“偷换概念”与“偷换论题”(1)“偷换概念”(混淆概念),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因判断是由概念组成的,改变了概念也就改变了判断。例如,“我对法律上规定‘公开审判应当有律师为被告辩护’有意见。怎么罪犯还会有理 还要有人替他辩护 请问,这是站到什么立场上去了 ”“被告”与“罪犯”是交叉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不同一。这里恰恰把这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作同一个概念来使用,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偷换概念”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语词表达两个不同的概念引起的。(2)“偷换论题”,就是把不同的判断当作同一判断来使用,从而使议论离开了原来的论题。例如,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要观点:“人们的经济地位决定人们的意识。”而有些人却把它篡改成“吃饭决定思想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从逻辑上讲,就是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写作当中的“走题”或“跑题”,其实也是“偷换论题”。例如,有人写一篇题为《人贵有志》的文章,在开头说“人必须有志向,有理想”之后,就笔锋一转,大谈特谈“有了志向必须奋斗才行。没有奋斗,理想就成了空想”。那么请问,这篇文章究竟要写“人贵有志”还是“人贵奋斗” 典例精讲 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人,常常在外鬼混。一天他把裤子弄了一个洞。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做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说“照原样”。于是他的妻子把裤子按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洞。妻子违反了( )。A.同一律 B.矛盾律C.排中律 D.对立统一律【答案】 A【解析】 本题考查对思维规律的理解。从逻辑的角度来说,他的妻子是有意或无意地违反了同一律。“原样”在丈夫那里指的是原来的样式、尺寸,绝不是有破洞的原样,A正确。议题2 全面把握矛盾律情境分析北京一名导游在向一法国旅游团介绍中国的万里长城时说:“中国有世界上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思维碰撞 导游的话存在什么样的逻辑错误 应如何改正 【答案】 这位导游的表述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正确的表述为“中国有世界上唯一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世界上唯一的埃菲尔铁塔一样”或者“中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万里长城,就像你们法国有其他国家没有的埃菲尔铁塔一样”。典例精讲 当前,国际战略安全面临许多重大挑战,美国在核政策上大搞“双标”: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甚至不惜以莫须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入侵、制裁伊拉克;另一方面,公然违反《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构成严重的核扩散风险。从逻辑思维角度看,“美式双标”( )。①偷换概念,不符合同一律对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②骑墙居中,违背了排中律对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③融贯不一致,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④自相矛盾,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D【解析】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这是同一律的要求,违反同一律的表现是“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①不选。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②不选。“美式双标”体现为,一方面,在国际社会极力推行防核扩散战略;另一方面,协助澳大利亚建立核潜艇部队,这是自相矛盾的体现,其论调就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背离了矛盾律对思维的一致性要求,③④入选。议题3 全面把握排中律情境分析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思维碰撞 分析材料中庄子的观点违背了什么逻辑规律。 【答案】 庄子面对学生的提问,只能回答:“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因为不管他选择“材”还是“不材”,都会遇到无法自圆其说的尴尬,故只得选择“材与不材之间”,走中间道路。可是,在实践中这根本做不到,因为在客观上并不存在“是与非”“材与不材”之间的第三者,这个幻想中的中间道路是行不通的。从逻辑上说,肯定事实上不存在的第三者,是违反排中律的一种表现。归纳提升 1.矛盾律和排中律的关系关系 矛盾律 排中律区 别 原因不同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要求不同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错误不同 “自相矛盾” “两不可”作用不同 运用矛盾律可以以真推假,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真,则另一个必假 运用排中律可以以假推真,即具有矛盾关系的两个判断,如果一个假,则另一个必真联系 矛盾律与排中律都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都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2.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的不同点比较规律 名称 基本 内容 公式 要求 逻辑 错误同一律 思想保持自身同一性 A是A 确定性(保持 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矛盾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一致性(不能同 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明确性(不能同 假,必有一真) 骑墙居中、 “两不可”典例精讲 在某校高二年级足球联赛中,有四支球队进入半决赛,同学们一起预测冠军归属。甲:高二(1)班将成功卫冕 乙:高二(6)班会赢得冠军丙:高二(9)班将会夺冠 丁:高二(6)班不会夺冠决赛结果表明,四人中只有一人预测正确。综合上述条件,推理正确的有( )。①根据排中律,甲和丙之间必有一真 ②根据矛盾律,乙和丁之间必有一假 ③丙的判断为假,则甲的判断为真 ④丁的判断为假,则乙的判断为真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 D【解析】 排中律要求任何人不能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论断“非A”,即“A”和“非A”必有一真,甲和丙并非“A”和“非A”的关系,①错误。矛盾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或者具有反对关系的命题,不可能同时为真,其中必有一假,乙和丁相互矛盾,②正确。丙的判断为假,只能说明高二(9)班不会夺得冠军,与高二(1)班是否夺冠无关,③错误。丁的判断为假,则高二(6)班会夺冠,乙的判断为真,④正确。【课堂总结】1.下列说法中不违反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是( )。 A.太阳既围绕地球运转,又不围绕地球运转B.这个罪犯的行为既是故意的,又不是故意的C.有人说:“我还没有决定是否考大学。”D.顾客:“同志,这儿有好酒吗 ”售货员:“这儿的酒都是好酒,我们从来不卖掺水的酒。” 【答案】 C【解析】 A、B违反了矛盾律的要求,D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C符合题意。2.下列说法中违反了矛盾律要求的有( )。①云霞满天,晴空万里,真是大好春光啊 ②那个青年将近20多岁 ③有人认为《红楼梦》是文学精品,有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文学精品 ④填报志愿时,有人说:“有个人志愿不应该,没有个人志愿也不应该。”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 【答案】 A【解析】 ①中“云霞满天”与“晴空万里”是相互矛盾的,②中“将近”和“20多”是相互矛盾的,符合题意。③中的两个“有人”不一定指同一个人,不违反矛盾律要求。④中同时否定“有个人志愿”和“没有个人志愿”,违反排中律要求。3.“我不认为小明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小明是不勤奋的。”该观点( )。A.违反了同一律B.违反了矛盾律C.违反了排中律D.不违反普通逻辑的基本规律 【答案】 C【解析】 “我不认为小明是勤奋的,我也不认为小明是不勤奋的。”该观点既不认为小明勤奋,也不认为小明不勤奋,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不符合思维的明确性要求,所以违反了排中律。本题选C。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docx 2.2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