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独立作业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独立作业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独立作业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2024七下·秀洲月考)2023年4月,中老昆万(昆明一万象)铁路跨境客运列车正式开行。读昆万铁路示意图,完成问题。
1.上图国家中濒临印度洋的是 (  )
A.越南 B.老挝 C.柬埔寨 D.缅甸
2.昆万铁路全长1035千米,其中新建隧道、桥梁总长度712千米。这表明该铁路所经过地区(  )
A.河网密布 B.地形复杂 C.气候干热 D.人口众多
3.下列对湄公河平原地区人们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人们饮食以大米为主
②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
③传统民居为高脚屋
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点评】湄公河平原人口密集,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高产的水滔满足了众多的人口需要,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里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当地的传统民居是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以适应炎热的气候。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右图国家中濒临印度洋的是 缅甸。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昆万铁路全长1035千米,其中新建隧道、桥梁总长度712千米。这表明该铁路所经过地区地形复杂。 中老昆万铁路隧道桥梁占比高,是为了减少地形、河流、气候对铁路运行的影响,有利于列车运行的平稳与安全,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湄公河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湿热,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人们的饮食以米饭为主,故①正确;
②湄公河平原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故②正确;
③湄公河平原气候湿热,传统民居为高脚屋,故③正确;
④湄公河平原地区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C。
(2024七下·秀洲月考)读图,完成问题。
4.图中甲处是(  )
A.白令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5.图中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6.图中AB为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与加拿大之间的一段国界,其以____来划定。(  )
A.河流 B.山脉 C.经线 D.纬线
【答案】4.A
5.B
6.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点评】加拿大西北角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以经线为国界,美国本土与加拿大西部一段以纬线为国界,东部一段以河湖为国界。
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处是白令海峡。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是美国。美国的领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海外州组成,故阿拉斯加州属于的国家是美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6.根据图中信息 ,图中AB为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与加拿大之间的一段国界,其以经线来划定。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7.(2020·嘉兴模拟)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水乡嘉兴和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岛舟山,有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两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举措有(  )
①嘉兴利用平原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②舟山开发渔家乐,嘉兴发展水乡游
③舟山利用海岛优势,开发海洋能源 ④两地都把远洋捕捞业作为支柱产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水乡嘉兴和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岛舟山, 利用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但是,两地都没有把远洋捕捞业作为支柱产业;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东接上海,南濒杭州湾,西连杭州,北邻苏州,是马家洪文化(距今7000年)的发祥地之一,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被誉之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8.(2024七下·秀洲月考)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  )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答案】D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垂直差异显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安第斯山区居民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给自足。
9.(2024七下·秀洲月考)仔细阅读下列四幅地图,对图中数字所在区域人文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①美国中央大平原,用机械种庄稼,正确。 ②东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稻作文化的印记,正确。 ③中东地区,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短缺,水乡孕育的文明,错误。 ④瑞士,阿尔卑斯山山脉,现代化的牧场,错误。 ①② ,正确。
【点评】美国大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机械有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的特点,一般是以家庭经营的大农场为主,投入的资金多,劳动力少,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属资金密集型农业。
10.(2024七下·秀洲月考)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 倍加厚爱(  )
A.旅游设施 B.冰川快车 C.生态环境 D.河流湖泊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 生态环境倍加厚爱。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旅游业给瑞士带来的影响很大,既有利又有弊。瑞士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瑞士的自然风光十分迷人,瑞士因此有了“世界公园”、“世界花园”之称。具体措施有:1)严格立法保护环境。早在19世纪,瑞士就制定了森林法,保障森林资源的养护和合理开发;2)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
11.(2024七下·秀洲月考)历史叙述包括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关于隋朝历史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B.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建长城和驰道
C.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D.隋文帝励精图治,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ABC三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陈述,不符合题意;
D项隋文帝励精图治,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是对隋文帝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陈述、历史评价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区分历史陈述与历史评价。
12.(2024七下·秀洲月考)唐太宗把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查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这表明唐太宗 (  )
A.注重地方的经济 B.重视贤能和吏治
C.改革政府的弊端 D.发展了教育事业
【答案】B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唐太宗注重了解官员的政绩,并将其作为考察任用的依据,同时将官员的任用规范化——自己选拔刺史,县令由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这表明唐太宗重视贤能和吏治。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人尽其才。他统治时期,吏治清明。
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重视贤能和吏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2024七下·秀洲月考)明清之际的唐甄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千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困,不可以为国矣。”这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隋朝(  )
A.国富民穷 B.括户增税 C.残暴统治 D.大兴工程
【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千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困,不可以为国矣”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隋朝国富民穷。
A项国富民穷是题干材料说明的隋朝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
14.(2024七下·秀洲月考)诗歌是承接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诗歌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交融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中的贵主指的是松赞干布,此诗句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结婚。“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西藏风俗习惯已趋于跟大唐相同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交融。
A项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交融,符合题意;
B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是南朝佛教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鉴真东渡,属于对外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反映的北朝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2024七下·秀洲月考)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项张骞出使西域和题干中的“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文成公主入藏和题干中的“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玄奘西行天竺,和题干中的“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鉴真东渡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2024七下·秀洲月考)对于唐代时敦煌的繁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元宵节灯会盛况是“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据此可知,唐代敦煌地区(  )
A.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习俗已经完全汉化 D.经济发达闻名全国
【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唐代敦煌元宵节灯会盛况排全国第二,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繁华,还体现了中原习俗已传到敦煌。
A项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错误,元宵节灯会习俗不是外来习俗,不符合题意;
C项习俗已经完全汉化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发达闻名全国错误,敦煌元宵节灯会闻名全国并不代表其经济发达闻名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民族关系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2024七下·秀洲月考)下框所示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历史人物名片。这位历史人物创立了(  )
女皇帝 生活在唐朝 唐高宗的皇后 唐玄宗的祖母
A.科举制度 B.殿试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禅让制度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图中人物是武则天,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A项科举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不符合题意;
B项殿试制度是武则天创立的,符合题意;
C项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不符合题意;
D项禅让制度创立于尧舜禹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18.(2024七下·秀洲月考)“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答案】B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A项休养生息和题干不符,汉朝初年经济凋敝,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重文轻武和题干现象相符,符合题意;
C项文化专制是文化方面政策,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符合题意;
D项闭关锁国是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2024七下·秀洲月考)“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
A项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推行操之过急是题干材料揭示的变法失败的原因,符合题意;
C项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表述错误,王安石变法开始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D项损害农民利益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正确把握题干主旨分析作答。
20.(2024七下·秀洲月考)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交融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
ABD三项都不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政权并立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宋、辽、西夏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21.(2024七下·秀洲月考)“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即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A项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题干未提及,不符合题意;
D项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的说法绝对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2.(2024七下·秀洲月考)宋徽宗在其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宗“北行”的原因是(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元灭南宋
【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A项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不符合题意;
B项金灭北宋是宋徽宗“北行”的原因,符合题意;
C项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元灭南宋与宋徽宗“北行”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灭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靖康之变意味着北宋的灭亡。
23.(2024七下·秀洲月考)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
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通婚,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A项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已经完全实现汉化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C项科举考试更加公平理解错误,材料信息主旨不是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D项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及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24.(2024七下·秀洲月考)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汴京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2分)
25.(2024七下·秀洲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作为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雨量充沛、热量稳定的地方,是竹子理想的生长环境,故竹子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安吉县被誉为“中国第一竹乡”。 安吉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 安吉县气温与降水
材料二:安吉人在发展经济道路上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依靠竹子做出了3000多个品种的产业链;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开发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新农村,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好生态让安吉的竹质量更好,茶滋味更甘,绿色发展带动了安吉新的经济增长。
(1)阅读材料一,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安吉成为“中国第一竹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谈谈安吉县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区域发展的启示。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两方面来认识区域。
【答案】(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水分条件充足。
地形:以丘陵为主,适合竹子生长
(2)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依靠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区域的自然条件;区域的人文特色。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一,根据题意,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安吉成为“中国第一竹乡”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回答即可。如: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水分条件充足。地形:以丘陵为主,适合竹子生长
(2)、根据材料二,安吉县发展经济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依托自然环境,发展特色经济。
【点评】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结合本国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6.(2024七下·秀洲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他统治时期的著名的宰相。……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材料二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三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是唐朝前期的两位皇帝,他们分别是谁?
(2)在材料一、二中的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盛世(治世)局面,其中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局面被称为什么?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位皇帝(前期)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三,试举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事例。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阶段特征
【答案】(1)材料一:唐太宗(或李世民)。材料二:唐玄宗(或李隆基)。
(2)盛世局面:“开元盛世”。共同之处:都励精图治;都重用人才;都注重发展经济;等等。
(3)事例: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特征: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他统治时期的著名的宰相。……”可知他是唐太宗;由材料二“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可知他是唐玄宗。因此材料--中的“他”是唐太宗(或李世民);材料二中的“他”是唐玄宗(或李隆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在他们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盛世局面,历史上对他们这段期间的统治分别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件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交往和遣唐使来华。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可知两位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共同之处,都励精图治;都重用人才;都注重发展经济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27.(2024七下·秀洲月考)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 ”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太宗甚善其言。……(魏征)薨。……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编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中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友好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
材料四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和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一中魏征的回答。据材料,概括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
(4)列举唐朝历史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 除材料四中提到的生产工具的革新外,唐朝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因素还有哪些
【答案】(1)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措施: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虚心纳谏
(2)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或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婚或唐蕃和亲)。
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吐蕃的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原因: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开放的社会风气及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4)筒车和曲辕犁。主要因素:政府支持、国家的稳定等。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可知,魏征的回答可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来概括;据材料一“以铜为鉴(意:镜子),可以正(意:整理)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国家)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个人)得失”可知,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是虚心纳谏。
(2)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据材料三“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中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友好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4)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增强了人们抗拒天灾的能力,推动了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唐朝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因素还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唐朝的生产工具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28.(2024七下·秀洲月考)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3%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一中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哪两个 并写出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叫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实现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1)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
(2)广州、泉州;市舶司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可知,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可归纳出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
(2)据材料二“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材料四“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后期,到南宋最后完成。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图表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宋朝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市舶司的设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宋朝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市舶司的设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启示等知识。
1 / 1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高照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社会法治3月独立作业试卷
一、选择题(共24题,每题2分,共48分)
(2024七下·秀洲月考)2023年4月,中老昆万(昆明一万象)铁路跨境客运列车正式开行。读昆万铁路示意图,完成问题。
1.上图国家中濒临印度洋的是 (  )
A.越南 B.老挝 C.柬埔寨 D.缅甸
2.昆万铁路全长1035千米,其中新建隧道、桥梁总长度712千米。这表明该铁路所经过地区(  )
A.河网密布 B.地形复杂 C.气候干热 D.人口众多
3.下列对湄公河平原地区人们生活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人们饮食以大米为主
②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
③传统民居为高脚屋
④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七下·秀洲月考)读图,完成问题。
4.图中甲处是(  )
A.白令海峡 B.麦哲伦海峡
C.马六甲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5.图中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是(  )
A.日本 B.美国 C.法国 D.英国
6.图中AB为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与加拿大之间的一段国界,其以____来划定。(  )
A.河流 B.山脉 C.经线 D.纬线
7.(2020·嘉兴模拟)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水乡嘉兴和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岛舟山,有着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两地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举措有(  )
①嘉兴利用平原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②舟山开发渔家乐,嘉兴发展水乡游
③舟山利用海岛优势,开发海洋能源 ④两地都把远洋捕捞业作为支柱产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2024七下·秀洲月考)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  )
A.地形复杂多样 B.海拔较低,气候温暖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9.(2024七下·秀洲月考)仔细阅读下列四幅地图,对图中数字所在区域人文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0.(2024七下·秀洲月考)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____ 倍加厚爱(  )
A.旅游设施 B.冰川快车 C.生态环境 D.河流湖泊
11.(2024七下·秀洲月考)历史叙述包括历史陈述、历史评价等。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中关于隋朝历史的叙述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
B.隋炀帝在位期间营建东都,修建长城和驰道
C.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垄断
D.隋文帝励精图治,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
12.(2024七下·秀洲月考)唐太宗把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并把他们的政绩也写在上面,以便考查任用。刺史由他亲自选拔,县令由五品以上的京城官员推荐。贞观年间,出现了一大批奉职守法的官吏。这表明唐太宗 (  )
A.注重地方的经济 B.重视贤能和吏治
C.改革政府的弊端 D.发展了教育事业
13.(2024七下·秀洲月考)明清之际的唐甄指出:“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千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困,不可以为国矣。”这说明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隋朝(  )
A.国富民穷 B.括户增税 C.残暴统治 D.大兴工程
14.(2024七下·秀洲月考)诗歌是承接历史的重要载体。下列诗歌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交融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C.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5.(2024七下·秀洲月考)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 B.文成公主入藏
C.玄奘西行 D.鉴真东渡
16.(2024七下·秀洲月考)对于唐代时敦煌的繁华,《旧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元宵节灯会盛况是“长安第一,敦煌第二,扬州第三”。据此可知,唐代敦煌地区(  )
A.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B.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C.习俗已经完全汉化 D.经济发达闻名全国
17.(2024七下·秀洲月考)下框所示是一位同学设计的历史人物名片。这位历史人物创立了(  )
女皇帝 生活在唐朝 唐高宗的皇后 唐玄宗的祖母
A.科举制度 B.殿试制度 C.三省六部制 D.禅让制度
18.(2024七下·秀洲月考)“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些现象是哪一政策的体现(  )
A.休养生息 B.重文轻武 C.文化专制 D.闭关锁国
19.(2024七下·秀洲月考)“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材料揭示了变法失败的原因是(  )
A.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 B.推行操之过急
C.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D.损害农民利益
20.(2024七下·秀洲月考)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交融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
21.(2024七下·秀洲月考)“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22.(2024七下·秀洲月考)宋徽宗在其名作《燕山亭·北行见杏花》中写道:“凭寄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宋徽宗“北行”的原因是(  )
A.澶渊之盟 B.金灭北宋 C.岳飞抗金 D.元灭南宋
23.(2024七下·秀洲月考)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这说明元朝(  )
A.实行民族歧视政策 B.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24.(2024七下·秀洲月考)宋代汴京最盛时人口达150万,无地少地的农民纷纷涌入城市谋生,城内酒楼、茶肆不胜其数,有的茶楼用音乐、杂技活动来吸引客人,瓦舍遍地,瓦舍内小唱、大曲、杂剧等表演不断。材料反映了(  )
A.文化娱乐活动供特权阶层享用 B.城市发展促进儒家文化生活化
C.城市功能结构正逐渐发生变革 D.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
二、非选择题(共4大题,共52分)
25.(2024七下·秀洲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竹子,是森林资源之一,作为浅根性植物,对水热条件要求高,雨量充沛、热量稳定的地方,是竹子理想的生长环境,故竹子主要分布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安吉县被誉为“中国第一竹乡”。 安吉各类地形所占的比重 安吉县气温与降水
材料二:安吉人在发展经济道路上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方法:依靠竹子做出了3000多个品种的产业链;依托当地自然环境,开发农家乐特色旅游项目;建设新农村,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好生态让安吉的竹质量更好,茶滋味更甘,绿色发展带动了安吉新的经济增长。
(1)阅读材料一,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安吉成为“中国第一竹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谈谈安吉县发展经济的成功经验对其他区域发展的启示。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两方面来认识区域。
26.(2024七下·秀洲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他统治时期的著名的宰相。……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
材料二 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
材料三 唐代中国,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历史演进的总动脉。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为当时世界各国人民所向往……他们把城外文化带入唐土,又把唐文化传播四方,促进了中外文化大交流。
(1)材料一、二中的“他”分别是唐朝前期的两位皇帝,他们分别是谁?
(2)在材料一、二中的两位皇帝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盛世(治世)局面,其中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局面被称为什么?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位皇帝(前期)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三,试举一例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事例。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唐朝的阶段特征
27.(2024七下·秀洲月考)唐朝政策开明,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声名远播,是中国历史上令人振奋的一段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问魏征曰:“何谓为明君暗君 ”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太宗甚善其言。……(魏征)薨。……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材料二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
——摘编自《中华上下五千年》
材料三 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中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友好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
材料四 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进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唐朝前期,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发明和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呈现繁荣景象。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材料一中魏征的回答。据材料,概括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
(2)材料二反映的是唐朝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 (1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事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大作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
(4)列举唐朝历史上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生产工具。 除材料四中提到的生产工具的革新外,唐朝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因素还有哪些
28.(2024七下·秀洲月考)我国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材料二: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
材料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3%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1)结合材料,说说材料一中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材料二中的“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哪两个 并写出材料二中的“专门机构”叫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实现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B
3.A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点评】湄公河平原人口密集,为水稻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高产的水滔满足了众多的人口需要,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这里是典型的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水分充足;当地的传统民居是高脚屋,以木、竹为主要材料。用木桩支撑,悬空架设,以适应炎热的气候。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右图国家中濒临印度洋的是 缅甸。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2.昆万铁路全长1035千米,其中新建隧道、桥梁总长度712千米。这表明该铁路所经过地区地形复杂。 中老昆万铁路隧道桥梁占比高,是为了减少地形、河流、气候对铁路运行的影响,有利于列车运行的平稳与安全, 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3.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湄公河平原地形平坦,水源充足,气候湿热,种植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人们的饮食以米饭为主,故①正确;
②湄公河平原农业机械化水平低,水稻生产主要靠人工,故②正确;
③湄公河平原气候湿热,传统民居为高脚屋,故③正确;
④湄公河平原地区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没有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故④错误。
故答案为:AC。
【答案】4.A
5.B
6.C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点评】加拿大西北角与美国的阿拉斯加州以经线为国界,美国本土与加拿大西部一段以纬线为国界,东部一段以河湖为国界。
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甲处是白令海峡。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是美国。美国的领土由本土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海外州组成,故阿拉斯加州属于的国家是美国。ACD不符合题意,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6.根据图中信息 ,图中AB为阿拉斯加州所属国家与加拿大之间的一段国界,其以经线来划定。 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7.【答案】A
【知识点】中国四大地理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水乡嘉兴和位于东海之滨的海岛舟山, 利用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但是,两地都没有把远洋捕捞业作为支柱产业;BCD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 嘉兴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嘉湖平原,东接上海,南濒杭州湾,西连杭州,北邻苏州,是马家洪文化(距今7000年)的发祥地之一,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被誉之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8.【答案】D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安第斯山区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的地方开辟梯田,种植作物;在高海拔地区放牧羊驼和骆马。这主要是利用安第斯山区的气候垂直差异显著。ABC不符合题意,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评】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区的环境特点,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产生活景观:安第斯山区居民在高海拔地区以放牧驯养的羊驼和骆马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开辟梯田,种植玉米、马铃薯、小麦和大麦等农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给自足。
9.【答案】C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 根据图中信息可知, ①美国中央大平原,用机械种庄稼,正确。 ②东南亚地区,热带季风气候,稻作文化的印记,正确。 ③中东地区,热带沙漠气候,水资源短缺,水乡孕育的文明,错误。 ④瑞士,阿尔卑斯山山脉,现代化的牧场,错误。 ①② ,正确。
【点评】美国大平原地势较为平坦,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优越,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机械有大型、宽幅、高速、联合作业的特点,一般是以家庭经营的大农场为主,投入的资金多,劳动力少,生产效率高,人均产量高,属资金密集型农业。
10.【答案】C
【知识点】世界典型区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旅游业给瑞士带来了财富,提高了生活水平,所以瑞士人对 生态环境倍加厚爱。ABD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旅游业给瑞士带来的影响很大,既有利又有弊。瑞士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瑞士的自然风光十分迷人,瑞士因此有了“世界公园”、“世界花园”之称。具体措施有:1)严格立法保护环境。早在19世纪,瑞士就制定了森林法,保障森林资源的养护和合理开发;2)修建了阿尔卑斯山区自然保护区,这里禁止打猎、伐木、放牧、采花,为许多濒危动物提供了安全的生存地。
11.【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ABC三项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陈述,不符合题意;
D项隋文帝励精图治,使隋朝成为疆域辽阔、国力强盛的王朝是对隋文帝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历史陈述、历史评价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注意区分历史陈述与历史评价。
12.【答案】B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唐太宗注重了解官员的政绩,并将其作为考察任用的依据,同时将官员的任用规范化——自己选拔刺史,县令由五品以上的官员推荐,这表明唐太宗重视贤能和吏治。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人尽其才。他统治时期,吏治清明。
ACD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重视贤能和吏治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贞观之治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3.【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由题干“立国之道无他,惟在千富。自古未有国贫而可以为国者。夫富在编户,不在府库。若编户空虚,虽府库之财积如丘山,实为贫困,不可以为国矣”可知,隋朝灭亡的原因在于隋朝国富民穷。
A项国富民穷是题干材料说明的隋朝灭亡的原因,符合题意;
BCD三项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隋朝灭亡的原因及学生对材料的解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
14.【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所学知识可知,“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中的贵主指的是松赞干布,此诗句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和松赞干布结婚。“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西藏风俗习惯已趋于跟大唐相同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交融。
A项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能够反映中华民族交融,符合题意;
B项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是南朝佛教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C项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鉴真东渡,属于对外交往,不符合题意;
D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反映的北朝少数民族畜牧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的民族交融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5.【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A项张骞出使西域和题干中的“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符,不符合题意;
B项文成公主入藏和题干中的“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符,不符合题意;
C项玄奘西行天竺,和题干中的“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不符,不符合题意;
D项鉴真东渡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唐代敦煌元宵节灯会盛况排全国第二,不仅反映了当地的繁华,还体现了中原习俗已传到敦煌。
A项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B项中外文化交流频繁错误,元宵节灯会习俗不是外来习俗,不符合题意;
C项习俗已经完全汉化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D项经济发达闻名全国错误,敦煌元宵节灯会闻名全国并不代表其经济发达闻名全国,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朝民族关系及学生的理解能力。识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观察图片可知,图中人物是武则天,武则天统治时期,为了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A项科举制度是隋炀帝创立的,不符合题意;
B项殿试制度是武则天创立的,符合题意;
C项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朝,不符合题意;
D项禅让制度创立于尧舜禹时期,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武则天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图片的解读。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武则天的相关知识。
18.【答案】B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为防止唐末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A项休养生息和题干不符,汉朝初年经济凋敝,汉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B项重文轻武和题干现象相符,符合题意;
C项文化专制是文化方面政策,清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不符合题意;
D项闭关锁国是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重文轻武政策以及影响等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19.【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分析可知,材料反映了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在很短的时间内实行了多项措施。
A项触犯了大贵族大官僚的利益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推行操之过急是题干材料揭示的变法失败的原因,符合题意;
C项没有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表述错误,王安石变法开始得到宋神宗的支持,不符合题意;
D项损害农民利益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并正确把握题干主旨分析作答。
20.【答案】C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辽、宋、夏、金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就是民族政权并立.辽与北宋澶渊之盟后,出现辽、北宋、西夏三个主要政权并立的局面,后来,辽和北宋先后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灭亡,金与南宋议和,出现了金、南宋和西夏并立的局面。
ABD三项都不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不符合题意;
C项民族政权并立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宋、辽、西夏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
21.【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由材料“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可知,作者主要肯定了澶渊之盟的积极作用,即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A项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不符合史实,不符合题意;
B项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C项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题干未提及,不符合题意;
D项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的说法绝对化,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澶渊之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22.【答案】B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A项澶渊之盟是北宋和辽国在经过二十五年的战争后缔结的盟约,不符合题意;
B项金灭北宋是宋徽宗“北行”的原因,符合题意;
C项岳飞抗金发生在南宋时期,不符合题意;
D项元灭南宋与宋徽宗“北行”无关,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北宋灭亡及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知道靖康之变意味着北宋的灭亡。
23.【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通过材料“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母亲为汉人,已婚的人中有近70%娶汉人为妻”,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体现了民族间的相互通婚,说明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A项实行民族歧视政策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不符合题意;
B项已经完全实现汉化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
C项科举考试更加公平理解错误,材料信息主旨不是科举制,不符合题意;
D项民族交融趋势加强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及学生的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元朝时期的民族融合的相关史实。
24.【答案】D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分析材料可知,体现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的丰富。汴京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ABC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D项城市的发展带动娱乐活动兴盛理解正确,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5.【答案】(1)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水分条件充足。
地形:以丘陵为主,适合竹子生长
(2)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依靠自然条件优势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区域的自然条件;区域的人文特色。
【知识点】学会从地图和图表中获取信息
【解析】【分析】(1)、阅读材料一,根据题意,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安吉成为“中国第一竹乡”的原因,主要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回答即可。如: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热量水分条件充足。地形:以丘陵为主,适合竹子生长
(2)、根据材料二,安吉县发展经济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依托自然环境,发展特色经济。
【点评】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结合本国实际,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
26.【答案】(1)材料一:唐太宗(或李世民)。材料二:唐玄宗(或李隆基)。
(2)盛世局面:“开元盛世”。共同之处:都励精图治;都重用人才;都注重发展经济;等等。
(3)事例: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特征:繁荣与开放。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房玄龄、杜如晦都是他统治时期的著名的宰相。……”可知他是唐太宗;由材料二“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被尊奉为各族的‘天可汗’”可知他是唐玄宗。因此材料--中的“他”是唐太宗(或李世民);材料二中的“他”是唐玄宗(或李隆基)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因此在他们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盛世局面,历史上对他们这段期间的统治分别称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典型事件有: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新罗的交往和遣唐使来华。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他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当时朝中人才济济;唐玄宗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宰相姚崇和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在位的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可知两位皇帝在治国理政方面的共同之处,都励精图治;都重用人才;都注重发展经济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及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和唐玄宗的统治,唐朝时期的中外交往的相关史实。
27.【答案】(1)成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措施: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虚心纳谏
(2)事件:文成公主入藏(或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通婚或唐蕃和亲)。
作用: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密切了唐朝同吐蕃的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3)原因:唐朝国力强盛,政治稳定,制度先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开放的社会风气及对外政策;对外交通发达。
(4)筒车和曲辕犁。主要因素:政府支持、国家的稳定等。
【知识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事件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可知,魏征的回答可用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来概括;据材料一“以铜为鉴(意:镜子),可以正(意:整理)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国家)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个人)得失”可知,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是虚心纳谏。
(2)据材料二“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3)据材料三“唐朝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中外交流达到鼎盛时期,当时有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唐朝有友好交往,每年都有大批外国客人前往长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有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力强盛,唐政府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
(4)唐朝农民改进犁的构造,制成曲辕犁,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增强了人们抗拒天灾的能力,推动了唐朝农业生产的发展。唐朝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因素还有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统治者大都重视发展生产等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具体措施,文成公主入藏,唐朝对外交往活跃的主要原因,唐朝的生产工具及学生准确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信息。
28.【答案】(1)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
(2)广州、泉州;市舶司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知识点】王朝更替的时序
【解析】【分析】(1)由材料一“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可知,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原因有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北民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根据“移民纷纷向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可归纳出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劳作。
(2)据材料二“两宋时期对外贸易活跃,著名的对外贸易海港大多在南方,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有……政府在这里设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贸易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材料四“苏湖熟,天下足。”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开始于唐朝后期,到南宋最后完成。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采取积极鼓励发展经济的政策;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等。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三则文字图表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宋朝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市舶司的设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启示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宋朝主要的对外贸易海港、市舶司的设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及启示等知识。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