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第7课
新课导入
高考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方式是什么呢?
选拔人才的方式是如何演变的呢?

三省六部制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目录
九品中正制·背景
请大家阅读教材P38页历史纵横,结合所学分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
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
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
曹魏求贤若渴,需要人才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陈群
察举制
材料1 汉武帝即位后,他建立了新的选拔官吏的制度,其一为察举制,汉文帝时已有“贤良”、“孝廉”之选,但未形成正式制度。汉武帝始以明文规定下来,凡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1体现了什么选官制度?
察举制
以贤良、孝廉为主要名称,由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推举,并经过考核,最后任以官职。
九品中正制·内容
材料2 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九品中正制遂成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是对察举制的发展。
九品中正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创立:
措施:
标准:
曹魏时期,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而推行。
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
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发展到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
(一)九品中正制
2.内容
九品中正制·影响
材料3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朝廷任命中正官时,往往要征求本地出身的高官们的意见,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积极)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局限)逐渐成为维护门阀士族政治利益的工具。
材料一:居承平之世,不知有长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
——《颜氏家训·涉务篇第十一》
材料二: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
——《颜氏家训·涉务篇第十一》
材料三: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 ——《颜氏家训·勉学篇第八》
士族没落
庶族兴起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②特点
选官标准为考试分数;选官权集中到中央手中
①原因
◆庶族地主势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力;
◆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不适应历史的发展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二)科举制
隋文帝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选拔人才;
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
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1.演变历程
阅读教材并梳理:科举制是如何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二)科举制
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 。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可以根本消融社会阶级之存在;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2.影响(积极)
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依据材料,说明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1)科举制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
(2)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3)削弱了门阀士族势力,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
(4)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5)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二)科举制
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其次,科举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这对于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影响甚巨,以至于今天仍有余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2.影响(消极)
(1)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识、新学科的发展,束缚了人们个性和才能的发挥。
(2)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薄弱,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
时间 制度 方式 标准 趋势
先秦


魏晋 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从以名取士到以文取士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自下而上推荐
孝廉
中正官
评定授官
初为家世道德才能,后为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血缘
世袭
军功爵制
中央任免
军功
标准科学客观
方式公平公正
权力集中中央
(创新之处)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三省六部制
1.演变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二、中央官制的创新
三省六部制
2.特点
(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章印,在送往尚书省施行。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1)以皇权为中心;
(2)相权三分,分工明确,相互制衡
(3)节制君权。
阅读材料并观察图示,
思考: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三省六部制·完善
尚书省
门下省
皇帝
中书省
政事堂
材料5 中央政府设政事堂,作为宰相的议事机构,一切重大事务,都要由政事堂会议讨论,经皇帝批准后颁行。三省的首长:中书令(中书省)、待中(门下省)、左右仆射(尚书省),都是宰相,以后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也是宰相,他们都带有参知机务、参知政事等衔,所以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宰相多至一二十人。唐代中央官制的特点在于,相权较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主专制;又因宰相是政事堂集体议事,三省又互相牵制,避免了个别宰相专权……唐初,完备了隋朝的三省制度,皇帝与三省互相制约,共同治政,构成了相对和谐的政治体制。
——樊树志《国史概要》
示意图
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三省六部制·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2)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趋势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执行。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
—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汉代
田税较轻,人口税和更赋很重
实施租调制度
隋唐
魏晋租调按户征收的说法摘自《中外历史纲要》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二)两税法
1.背景
仔细观察地图,唐鼎盛时期和唐后期户口数有何变化?
户口锐减,逃户增多,税收不足。
两税法·背景
土地买卖兼并盛行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下降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照这样下去,地都不在我手上了。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二傻,把你家地都卖给我吧!
快跑,朝廷又来收税啦!
呜呜,都收不到税了!
土地兼并
逃税、避税
如果你是唐朝的统治者,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挽救危局呢?
两税法·内容
材料 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
——刘昫等撰《旧唐书》
请大家阅读材料2,概括两税法的内容
①量出制入
②按人丁和财产收税
③行商也要纳税
④分夏秋两次纳税
⑤取消租庸调、杂徭
⑥按田亩缴纳地税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二)两税法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1.实行“量出制入”的原则,中央根据财政支出的预算征收总额,分配到各地征收。
2.不分主户和客户,一律就地落籍纳税。
3.每户按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4.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地税按亩缴纳谷物。
5.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2.内容
◎唐德宗像
特征:不再按丁征税,
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阅读教材第40页史料阅读,概括两税法的内容。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二)两税法
1.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2.两税法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3.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3.影响(积极)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项目
征税对象
征税次数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收税对象
人丁
财产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
户税、田税
授田农民
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
旬输月送
夏、秋两季
简化了税收时间
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
创新之处
“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也不存在适用于一切国家的政治制度模式……制度创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
拓展延伸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变化:商周世卿世禄制——曹魏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创新:标准科学客观、方式公开公正、权力集中中央。
中央官制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
变化:秦汉三公九卿制—汉武帝设中外朝—三省六部制
创新:加强皇权、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节制君权。
影响: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是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变化: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和均田令——唐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
创新:从人丁到财产的流变,放松了人身控制。
影响:租庸调制以庸代役,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和政府的赋税收入。
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收入,减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历代基本沿用。
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