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初三 学期 秋季课题 《乡愁》教科书 书 名:统编教材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符号,准确把握诗歌朗诵的语速、语调、停顿、重读等朗读技巧以及诗歌的感情基调,读出诗歌的韵律。 2.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乡愁的意蕴。 3.通过诗歌三美,赏析诗歌。 4.通过本首诗的学习,仿写诗歌,感受诗歌创作的乐趣与成就感,激发学生诗歌创造的兴趣。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诗歌朗诵技巧。2.通过对意象以及叠词的分析,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理解诗人乡愁的意蕴。教学难点: 1. 通过对本首诗意象、韵律等的分析,仿写诗歌。教学过程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回忆七八年级学过的思乡诗歌 王湾--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李白--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二、新课讲授 学习探究 一)听读诗歌 感受乡愁 1、听诗歌泛读,并以下用朗读符号在文中做好标记。 停延:“\”。 重音:“.”。 语调:上扬:“↑”;下抑:“↓”。 语速: 拉长:“—”。 2、校对相应节奏与重音,并根据已做好的朗读符号,诵读诗歌,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意象揣摩 探究乡愁 1、思考作者写了哪几个时间?用哪几个意象,联系了哪几个不同的人物? 时间人物意象人物小时候我邮票母亲长大后我船票新娘后来我坟墓母亲现在我海峡大陆2、诗人余光中为什么会选择这四个意象,他想用这四个意象表达什么情感? 阅读资料卡回答 资料卡 1928 年,出生于江苏南京。 1937 年,9 岁,日寇的铁蹄践踏南京。他随着母亲逃亡,逃到大后方,在四川上中学。 1950 年,22 岁,离开大陆到台湾。 1956 年,28岁,与范我存结婚。 1958 年,30 岁,赴美国进修。同年,他的母亲孙秀君女士在台北去世。 1972 年,43 岁,在台北写下《乡愁》。 学生分析交流 教师点评、小结: 小时候,诗人因求学,母子分离,需要用邮票这个具体的意象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成年后,在结婚后的第二年,诗人告别新婚妻子,远赴美国进修,与妻子天各一方,需要用船票表达相思之苦; 1958年,母亲离世,生离死别,天人永隔,母子再不得相见,用坟墓这一意象表达对母亲离世的哀痛; 而现在:台湾与大陆分离,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诗人用横亘台湾与大陆之间的海峡表达对祖国深沉的思念。 3、诗歌只有四个小节,为什么两次提到母亲? 跟读余光中的《今生今世》并联系他的主要经历来寻找原因。 今生今世 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 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 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 第一次,我不会记得 是听你说的 第二次,你不会晓得 我说也没用 但这两次哭声的中间 有无穷无尽的笑声 一遍一遍又一遍 回荡了整整30年 你都晓得,我都记得 明确:三十年间,母亲给与诗人生命,带着诗人逃亡,给与作者无限的母爱,母亲的爱让战争中的生活不失温暖,让逃亡的途中不乏欢乐,让客居他乡的日子仍有牵挂。母亲不仅把爱给了他,并且在心灵与灵魂中引导诗人前行,因此母亲便不断地出现在余光中的各类诗歌中。 4、诗歌中的四个意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明确:层层递进,由个人上升到家庭,最后深化至国家,由个人思念、相思,进而到家庭的悲剧,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的悲剧。深刻表达出诗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对祖国统一的深切期盼。 三)叠词赏析 表达乡愁 我们班有同学认为可以对诗歌做以下修改,请大家一起来评论这样做是否合适? 修改后诗歌评论示范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方方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我认为“小小”换成“方方”不好,因为“小小”通过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用小小的一张邮票传达出诗人对母亲浓厚的思念之情。邮票虽小,但通过小小的一枚邮票可以让读者展开联想,让思念母亲的情感更具震撼力。而“方方”只表现出邮票的形状,反而影响读者的想象以及诗人情感的充分表达。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薄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圆圆的坟墓 我在这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深深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朗读原诗与修改后的诗歌,教师做第一小节示范点评,教师带领学生点评评论。 四)三美鉴赏 回味乡愁 1、从“三美”角度赏析诗歌,可以从一个角度进行赏析,也可以从三美角度赏析。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点评总结。 音乐美:诗歌中用了“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叠词,音韵自然延长,使诗歌的音律更加和谐,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诗歌一共四小节,每一节字数一样,节奏也一致以及每一节后面的“头”字构成了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音韵美,可谓是一唱三叹,欲说还休。在反复的诵读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乡愁》乡愁的浓烈。 绘画美:余光中将抽象的情绪化为具体可感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并且分别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窄窄”“矮矮”“浅浅”四个形容词加以修饰,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和想象,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放大成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也填补了诗歌的留白;四个意象连在一起,又组成了诗人漂泊一生的经历。让我们深切地体悟到作品中传达出的“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以及作者浓厚的思乡爱国之情。 建筑美:全诗共四节,每节均四行,整齐划一,每节诗里的句子参差不齐,但从总体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使得全诗结构紧凑,参差错落、井然有序。 四个小节层层递进:在构思上,以时间为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现在”层层深入。在地点上,前三节写诗人不在大陆的经历,最后一节写诗人在孤岛上的乡愁之情。在内容上,借助四个意象,四种意境逐层推进,以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家乡别构思全诗,由个人思乡之情转化为普遍的家国之恋,表达了自己爱国主义的情感。 眺望乡愁 意犹未尽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乡愁的三美特色,希望同学们也能运用三美积极表达自己的情感。 布置作业 1根据所学的朗诵技巧朗诵《乡愁四韵》并录制录音,进行班级评比。 2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乡愁四韵》的意象与情感。 3 从诗歌三美角度仿写《乡愁》,主题自定。 再次朗诵诗歌,在《乡愁》余韵中结束课程。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