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23四下·莲都期末)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  )开始新生命的。
A.花 B.果实 C.种子
【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一生
【解析】【分析】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可能需要多个条件,如水、土壤、光、空气和温度等。故选C。
2.(2023四下·莲都期末)当你发现有人触电,周围找不到电闸时,你应该(  )。
A.用手把人拉开
B.用铁棍把电线挑开
C.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
【答案】C
【知识点】安全用电
【解析】【分析】发生触电事故时,强大的电流通过人体可能使心跳呼吸停止。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懂得并遵守安全用电的原则。当你发现有人触电,周围找不到电闸时,你应该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因为干木棒属于绝缘体,不会使电流通过,不能用手把人拉开,也不能用铁棍把电线挑开。故选C。
3.(2023四下·莲都期末)在电池的一端标有符号“十”,表示电池的(  )。
A.阴极 B.正极 C.负极
【答案】B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电池有正极和负极,铜帽的一端为正极,符号为“+”;锌壳一端为负极,符号为“-”。故选B。
4.(2022四下·白水期末)下列物体都属于导体的是(  )
A.橡皮和铁丝 B.湿木头和铜钥匙 C.铅笔芯和塑料勺
【答案】B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橡皮、塑料不能导电。
5.(2023四下·莲都期末)一朵花的(  )被破坏了,它就结不出果实了。
A.雌蕊 B.花瓣 C.維蕊
【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一朵花的雌蕊被破坏了,它就结不出果实了。故选A。
6.(2023四下·莲都期末)下列三种花,其中属于单性花的是(  )。
A.百合花 B.南瓜花 C.油菜花
【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花的结构中包含雌蕊和雄蕊的属于两性花,百合花、油菜花是两性花;花的结构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属于单性花。南瓜花是单性花。故选B。
7.(2023四下·莲都期末)岩石和矿物属于(  )。
A.可再生资源
B.不可再生资源
C.有的可再生,有的不可再生
【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太阳能、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岩石和矿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选B。
8.蚕豆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养料是由种子中的(  )提供的。
A.胚根 B.胚芽 C.子叶
【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
【解析】【解答】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故答案为:C。
【分析】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9.(2023四下·莲都期末)如右图,该植物的根属于(  )。
A.直根系 B.须根系 C.变态根
【答案】B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总称。根系有两类,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直根系主根发达、明显,极易与侧根相区别,由这种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大多数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具有直根系;如双子叶植物棉、蒲公英、大豆、番茄、桃等。单子叶植物的主根不发达,其根系为须根系。如右图,该植物的根属于须根系。故选B。
10.(2023四下·莲都期末)带领团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约4000万颗种子的植物学家是(  )。
A.袁隆平 B.钟扬 C.杨利伟
【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钟扬是一位植物学家,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采集了约4000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故选B。
二、实验探究题
11.(2023四下·莲都期末)岩石、沙、黏土的探究。
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用看、闻、筛、摸等方法进行研究。
(1)将岩石、沙和黏土三类物质按照颗粒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   
(2)用潮湿的   (填“岩石”“沙”或“黏土”)最容易团成小球,说明它   (填“有”或“没有”)黏性。
(3)在闻岩石、沙和黏土的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  )
A.深吸一口气
B.扇闻
C.怕有毒,远远闻一下
(4)岩石、沙和黏土之间的关系是(  )
A.用水把沙、黏土糊一下变成岩石
B.岩石、沙和黏土是完全没有关系
C.岩石经历一定的时间会慢慢变成沙和黏土
(5)研究结束后,我们可以把岩石,沙和黏土(  )。
A.扔进垃圾筒 B.放回原来的地方 C.用火烧掉
【答案】(1)岩石;沙;黏土
(2)黏土;有
(3)B
(4)C
(5)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1)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地壳表面和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的现象便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产生裂缝,变成了碎石或细沙,最终变成土壤,土壤还是固体,因为土壤有固定的形状。将岩石、沙和黏土三类物质按照颗粒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岩石>沙>黏土。
(2)用潮湿的黏土最容易团成小球,说明它有黏性。
(3)在观察不明物体时,要注意观察方法,闻气味时要采用扇闻的方法。在闻岩石、沙和黏土的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扇闻。故选B。
(4)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产生裂缝,变成了碎石或细沙,最终变成土壤。所以岩石、沙和黏土之间的关系是岩石经历一定的时间会慢慢变成沙和黏土。
(5)岩石、沙和黏土属于自然资源,我们要合理利用,研究结束后,我们可以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回原来的地方。故选B。
12.(2023四下·莲都期末)根、茎、叶的研究。
小科将一株带根的植物装入盛有红色水的大试管中(如图),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的水中,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1)在水面滴植物油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B.方便观察水量的变化
C.防止试管中的水蒸发
(2)将植物浸泡在有颜色的水中,是为了(  )。
A.给植物增加营养 B.让植物变好看 C.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3)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后,试管中的水位下降了,这说明(  )。
A.水蒸发到空气中了 B.水被茎吸收了 C.水被根吸收了
(4)下列选项中,属于植物根的作用的是(  )
A.固定植物 B.支撑植物 C.制造养料
(5)取一段风仙花的茎,插入装有红色水的杯子中(如图)。一段时间后,将凤仙花的茎   (填“横”或“纵”)向切开,能发现许多小红点。再将茎   (填“横”或“纵”)向切开,发现有许多红线。这说明茎具有运输   的作用。
(6)小科发现风仙花的茎是垂直地面向   (填“上”或“下”)生长的,属于   (填“直立”或“匍匐”)茎。
(7)小科用黑色纸将风仙花的一片叶子遮住,使它照射不到阳光。3天后,这片叶子变黄了,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   。
(8)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片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这是为了(  )
A.更好地吸收水分
B.防止被风吹倒
C.能最大限度地接收太阳光
【答案】(1)C
(2)C
(3)C
(4)A
(5)横;纵;水分
(6)上;直立
(7)阳光
(8)C
【知识点】根;茎的作用;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1)实验时,试管中的水会因根的吸收和自然蒸发而减少,所以在试管中水面覆盖一层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水蒸发影响科学实验的准确性。故选C。
(2)水是无色透明的,将植物浸泡在有颜色的水中,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故选C。
(3)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后,试管中的水位下降了,说明水被根吸收了,这说明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故选C。
(4)植物根还具有固定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等作用,故选A。
(5)取一段风仙花的茎,插入装有红色水的杯子中(如图)。一段时间后,将凤仙花的茎横向切开,能发现许多小红点。再将茎纵向切开,发现有许多红线。这说明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植物茎的分类:从软硬区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从形态区分为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植物的茎分为直立茎(向日葵和凤仙花)、匍匐茎(番薯、红薯)、攀援茎(葡萄)、缠绕茎(牵牛花)。小科发现风仙花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的,属于直立茎。
(7)小科用黑色纸将风仙花的一片叶子遮住,使它照射不到阳光。3天后,这片叶子变黄了,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8)植物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片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更多的阳光。故选C。
13.(2023四下·莲都期末)小灯泡的探究。
(1)右图是小灯泡构造图,其中发光部位是   ,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填字母)黑色物质
(2)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尾部连接点之间有一部分黑色物质,可推测这部分物质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
(3)下列关于小灯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灯丝要有电流通过才能发光
B.玻璃泡不能导电,因此没什么用
C.金属架起到导电和支撑作用
(4)小科尝试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点亮小灯泡,以下电路能点亮的是(  ),会使电池发烫的是(  )。
A. B. C.
(5)在第(4)题的选项中,某个电路会使电池发烫,这是(  )造成的。
A.电池漏电 B.电池短路 C.电路断路
(6)小科发现按照正确方式连接后,小灯泡依旧无法亮起,原因不可能是(  )。
A.电池没电了 B.小灯泡坏了 C.没有使用电池盒
(7)小科想加一个开关,下列材料适合制作开关的是(  )。
A.塑料片和铁片 B.塑料片和竹片 C.铁片和钢片
【答案】(1)A;B
(2)绝缘体
(3)B
(4)A
(5)B
(6)C
(7)A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1)小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组成。右图是小灯泡构造图,其中发光部位是A灯丝,具有保护作用的是B玻璃泡。
(2)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导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带水的材料、铅笔芯。像塑料、橡胶等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绝缘体。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尾部连接点之间有一部分黑色物质,可推测这部分物质是绝缘体。
(3)一条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要使电路中的用电器正常工作,必须连接进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玻璃泡,金属架起到导电和支撑作用。故选B。
(4)一条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要使电路中的用电器正常工作,必须连接进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当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被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小灯泡不会发光,电流很强,电池、电器和线路会瞬间发热变烫,可能会引发火灾,也会引起烧烫伤。小科尝试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点亮小灯泡,以下电路能点亮的是C,会使电池发烫的是A,B属于断路。
(5)当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被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小灯泡不会发光,电流很强,电池、电器和线路会瞬间发热变烫,可能会引发火灾,也会引起烧烫伤。在第(4)题的选项中,某个电路会使电池发烫,这是电池短路造成的。
(6)小科发现按照正确方式连接后,小灯泡依旧无法亮起,原因不可能是没有使用电池盒。故选C。
(7)开关是控制电路中电流通断的电器元件。制作开关需要用到导体和绝缘体,塑料片和竹片都是绝缘体,铁片和钢片都是导体,塑料片和铁片是绝缘体和导体,适合制作开关。故选A。
14.(2023四下·莲都期末)风仙花的生长
(1)小科种植凤仙花,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   ,再长   和   (填“根”"茎"或“叶”,上同)。
(2)小科定期测量风仙花植株高度,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记录表,我们发现风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的规律是(  )
A.一直匀速生长
B.开始生长缓慢,之后逐渐变快
C.开始生长缓慢,之后逐渐变快,最后又逐渐变缓
(3)从第7周开始,凤仙花植株不再长高或生长缓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长出花蕾 B.花凋谢了 C.枯萎了
(4)将植株的一片叶子套上一个干燥的透明塑料袋,扎紧袋口(如图)。一天后,观察发现塑料袋鼓鼓的,且袋子内壁出现   ,这是由于   引起的。
A.小水珠B.水蒸气C.蒸腾水分
(5)为了解花的结构,我们应该按(  )的顺序解剖凤仙花。
A.从内到外 B.从外到内 C.从前到后
(6)风仙花的一个果实里通常有(  )种子。
A.1~3颗 B.4~8颗 C.10多颗
(7)对凤仙花的花和果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果实只有在所有花都凋谢后才长出来
B.果实在开花的位置长出来
C.成熟的果实轻轻一碰,里面的种子就会弹出来
【答案】(1)根;茎;叶
(2)C
(3)A
(4)A;C
(5)B
(6)C
(7)A
【知识点】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解析】【分析】(1)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小科种植凤仙花,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根据凤仙花在不同生长阶段植的高度记录表可以看出,凤仙花植株高度的生长速度不是匀速的,开始生长缓慢,之后逐渐变快,最后又逐渐变缓。故选C。
(3)从第7周开始,凤仙花植株不再长高或生长缓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长出花蕾。故选A。
(4)将植株的一片叶子套上一个干燥的透明塑料袋,扎紧袋口(如图)。一天后,观察发现塑料袋鼓鼓的,且袋子内壁出现小水珠,这是由于叶片蒸腾水分引起的。
(5)凤仙花属于两性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解剖凤仙花的基本方法是用镊子小心地把最下面的萼片取下,放在一旁;再用镊子小心地把花瓣取下;用镊子小心地分离雌蕊周围的雄蕊;用镊子把雌蕊取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填写记录。因此,在解剖凤仙花时注意的问题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由外到内依次观察;使用镊子方法要正确,尽量不要损坏花的结构;同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故选B。
(6)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凤仙花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种子的颜色由绿色变成褐色。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的种子是白色的,成熟的种子是褐色。故选C。
(7)将籽粒饱满的凤仙花种子种在土壤里,提供适宜的外界条件,大约两周后就会有小芽破土而出,它是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约2-3个月)的生长发育,风仙花就可长出花苞,然后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开放,花凋谢后开始结果,果实由小变大,由绿变黄,选一个黄色的果实,用手指轻轻弹一下,种子会立刻飞弹出来。凤仙花的花由下向上生长,在底部的花结果时,顶部的花可能正长出花苞。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凤仙花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种子的颜色由绿色变成褐色。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的种子是白色的,成熟的种子是褐色。故选A。
三、实践应用题
15.(2023四下·莲都期末)岩石的探究。
小科捡到一块岩石,对其进行了观察。他发现岩石为长方体,有花旺状花纹,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组成;用指甲、铜钥匙、铁钉都不能划出痕迹
(1)小科进行观察时借助了   和   等工具。
(2)下列工具中,研究岩石软硬程度可使用   。研究其条痕颜色可使用   。
A.白色无釉瓷板B.小刀C.手电筒
(3)根据观察记录,这块岩石的软硬程度为   (填”软”或”硬”)。
(4)小科是从   、   等方面观察岩石的特点;除了这些方面外,我们还可以从   、   等方面进行观察。
(5)把岩石的碎片边缘放在有字的纸上,无法看到纸上的字,岩石的透明度是   (填“半透明”或“不透明”)。
(6)如果上述判断正确,那么,这类岩石在生活中经常会用来(  )。
A.制成燃料 B.桥梁建造 C.制作首饰
【答案】(1)手电筒;放大镜
(2)B;A
(3)硬
(4)颜色;硬度;光泽;透明度
(5)不透明
(6)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1)小科捡到一块岩石,对其进行了观察。他发现岩石为长方体,有花旺状花纹,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组成;用指甲、铜钥匙、铁钉都不能划出痕迹。小科进行观察时借助了手电筒和放大镜等工具。
(2)题目工具中,研究岩石软硬程度可使用小刀,研究其条痕颜色可使用白色无釉瓷板。
(3)我们可以将矿物的硬度分为软、较软、较硬和硬四个等级。砸开岩石后,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在新断面上刻划。指甲刻划留下痕迹的岩石软;手指甲刻划没有痕迹,铜钥匙刻划留下痕迹的岩石较软;铜钥匙刻划没有痕迹,小刀刻划留有痕迹的岩石较硬;小刀刻划也没有痕迹的岩石硬。不同材料的硬度不同。根据观察记录,用指甲、铜钥匙、铁钉都不能划出痕迹,这块岩石的软硬程度为硬。
(4)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色更可靠。此外,硬度、形状也是观察矿物的重要线索。小科是从颜色、硬度等方面观察岩石的特点;除了这些方面外,我们还可以从光泽、透明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5)根据岩石的透明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把岩石的碎片边缘放在有字的纸上,无法看到纸上的字,岩石的透明度是不透明。
(6)如果上述判断正确,那么,这类岩石在生活中经常会用来桥梁建造。故选B。
16.(2023四下·莲都期末)土壤的奥秘。
将水缓慢倒入装有土壤的杯子中,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的情况。
(1)需“静置一段时间”的原因是(  )。
A.让土壤充分溶解
B.让水分从土壤中分离
C.让混合物充分沉淀
(2)充分静置后,土壤会出现   现象。
(3)取一小块干燥土壤放在铁盒内灼烧,闻到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空气 C.腐殖质
(4)加入水刚搅拌时,发现水中冒出气泡,说明该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空气 C.腐殖质
(5)为深人研究,测得这种土壤样本成分比例(如下表),并查阅资料。
根据分析,该土壤的渗水性较   (填”好”或“差”),通气性较   (填“好”或“差”),属于   土,   (填“适宜”或“不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6)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  )的时间。
A.几个月 B.几十年 C.几百到几万年
【答案】(1)C
(2)分层
(3)C
(4)B
(5)好;好;壤;适宜
(6)C
【知识点】土壤的成分、状态
【解析】【分析】(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将水缓慢倒入装有土壤的杯子中,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的情况。需“静置一段时间”的原因是让混合物充分沉淀。故选C。
(2)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黑色物质,它们是腐殖质。同时发现土壤有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黏土、粉沙、沙、沙砾。
(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取一小块干燥土壤放在铁盒内灼烧,闻到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故选C。
(4)加入水刚搅拌时,发现水中冒出气泡,说明该土壤中含有空气。故选B。
(5)据渗水、保水等情况,土壤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其中保水性最好的土壤称为黏质土,渗水能力最好的称为砂质土,渗水和保水能力居中的称为壤土。根据分析,该土壤的渗水性较好,通气性较好,属于壤土,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6)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几万年的时间。故选C。
17.(2023四下·莲都期末)手电筒的奥秘。
小科在整理房间时,发现一个手电筒,他想检测一下手电筒是否还能用,于是找来两节干电池。
(1)要使手电筒正常工作,正确的电池放置方式是(  )。
A. B. C.
(2)右图是手电筒开关的结构图,结构A和B中起到导体作用的是   ,起到绝缘作用的是   。
(3)将电池正确装入手电筒,按下开关,发现手电筒不亮,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①   ;②   
(4)小科想自制电路检测器对手电筒进行检测,所需要的材料是1节电池、1个电池盒,1个   ,1个灯座和   。
(5)下列关于自制电路检测器的操作,规范的是(  )。
A.电路检测器使用之前先自检
B.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小灯泡时只需要检测一次
C.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手电筒的开关时,开关要保持断开
(6)你认为以下结构不需要检测的是(  )。
A.小灯泡 B.开关 C.灯罩
(7)通过检测,小科发现小灯泡坏了,换了灯泡后,发现手电筒一会儿灭,一会儿又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小灯泡灯丝断了
B.电池的正负极装反了
C.连接处接触不好
(8)“猜测电路故障原因"属于   ,“实际检测过程”属于   。
A.得出结论B.探究实践C.作出假设
(9)修好后,小科想让手电筒更加明亮,以下措施最不可行的是(  )。
A.换新电池 B.去掉一节电池 C.更换新的灯泡
(10)我们知道,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伏。小科想用这个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插座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你认为   (填“能”或“不能”)使用,原因是   。
【答案】(1)A
(2)B;A
(3)电池没电了;小灯泡坏了
(4)小灯泡;3根导线
(5)A
(6)C
(7)C
(8)C;B
(9)B
(10)220V;不能;电压过高,会发生触电危险
【知识点】点亮小灯泡
【解析】【分析】(1)要使手电筒正常工作,正确的电池放置方式是使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故选A。
(2)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导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带水的材料、铅笔芯。像塑料、橡胶等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绝缘体。右图是手电筒开关的结构图,结构A和B中起到导体作用的是B,起到绝缘作用的是A。
(3)将电池正确装入手电筒,按下开关,发现手电筒不亮,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①电池没电了;②小灯泡坏了。
(4)小科想自制电路检测器对手电筒进行检测,所需要的材料是1节电池、1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和3根导线。
(5)借助电路检测器寻找电路中的故障,正确的顺序是从故障电路中取出电池,电路检测器自检,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被测元件两端,看看检测器灯泡是否发光,重复检测,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故选A。
(6)灯罩是保护灯的结构,所以不需要检测。故选C。
(7)通过检测,小科发现小灯泡坏了,换了灯泡后,发现手电筒一会儿灭,一会儿又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连接处接触不好。如果小灯泡灯丝断了或电池的正负极装反了,那么小灯泡不会亮。故选C。
(8)“猜测电路故障原因"属于作出假设,“实际检测过程”属于探究实践。
(9)修好后,小科想让手电筒更加明亮,可以增加电池数量、换新的电池、更换新的灯泡,去掉一节电池不能让手电筒更加明亮。故选B。
(10)家里用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我们做实验的电是1.5V的直流电,人体能承受的最高电压为36V,小科想用这个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插座是否可以正常使用,我们认为不能使用,因为电压过高,会发生触电危险。
1 / 1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2022-2023学年四年级下学期期末科学试题
一、选择题
1.(2023四下·莲都期末)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  )开始新生命的。
A.花 B.果实 C.种子
2.(2023四下·莲都期末)当你发现有人触电,周围找不到电闸时,你应该(  )。
A.用手把人拉开
B.用铁棍把电线挑开
C.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
3.(2023四下·莲都期末)在电池的一端标有符号“十”,表示电池的(  )。
A.阴极 B.正极 C.负极
4.(2022四下·白水期末)下列物体都属于导体的是(  )
A.橡皮和铁丝 B.湿木头和铜钥匙 C.铅笔芯和塑料勺
5.(2023四下·莲都期末)一朵花的(  )被破坏了,它就结不出果实了。
A.雌蕊 B.花瓣 C.維蕊
6.(2023四下·莲都期末)下列三种花,其中属于单性花的是(  )。
A.百合花 B.南瓜花 C.油菜花
7.(2023四下·莲都期末)岩石和矿物属于(  )。
A.可再生资源
B.不可再生资源
C.有的可再生,有的不可再生
8.蚕豆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养料是由种子中的(  )提供的。
A.胚根 B.胚芽 C.子叶
9.(2023四下·莲都期末)如右图,该植物的根属于(  )。
A.直根系 B.须根系 C.变态根
10.(2023四下·莲都期末)带领团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约4000万颗种子的植物学家是(  )。
A.袁隆平 B.钟扬 C.杨利伟
二、实验探究题
11.(2023四下·莲都期末)岩石、沙、黏土的探究。
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在白纸上,用看、闻、筛、摸等方法进行研究。
(1)将岩石、沙和黏土三类物质按照颗粒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   >   
(2)用潮湿的   (填“岩石”“沙”或“黏土”)最容易团成小球,说明它   (填“有”或“没有”)黏性。
(3)在闻岩石、沙和黏土的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  )
A.深吸一口气
B.扇闻
C.怕有毒,远远闻一下
(4)岩石、沙和黏土之间的关系是(  )
A.用水把沙、黏土糊一下变成岩石
B.岩石、沙和黏土是完全没有关系
C.岩石经历一定的时间会慢慢变成沙和黏土
(5)研究结束后,我们可以把岩石,沙和黏土(  )。
A.扔进垃圾筒 B.放回原来的地方 C.用火烧掉
12.(2023四下·莲都期末)根、茎、叶的研究。
小科将一株带根的植物装入盛有红色水的大试管中(如图),将植物的根浸泡在试管的水中,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在水面处做好标记。
(1)在水面滴植物油的主要目的是(  )。
A.满足植物生长需要
B.方便观察水量的变化
C.防止试管中的水蒸发
(2)将植物浸泡在有颜色的水中,是为了(  )。
A.给植物增加营养 B.让植物变好看 C.让实验现象更明显
(3)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后,试管中的水位下降了,这说明(  )。
A.水蒸发到空气中了 B.水被茎吸收了 C.水被根吸收了
(4)下列选项中,属于植物根的作用的是(  )
A.固定植物 B.支撑植物 C.制造养料
(5)取一段风仙花的茎,插入装有红色水的杯子中(如图)。一段时间后,将凤仙花的茎   (填“横”或“纵”)向切开,能发现许多小红点。再将茎   (填“横”或“纵”)向切开,发现有许多红线。这说明茎具有运输   的作用。
(6)小科发现风仙花的茎是垂直地面向   (填“上”或“下”)生长的,属于   (填“直立”或“匍匐”)茎。
(7)小科用黑色纸将风仙花的一片叶子遮住,使它照射不到阳光。3天后,这片叶子变黄了,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   。
(8)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片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这是为了(  )
A.更好地吸收水分
B.防止被风吹倒
C.能最大限度地接收太阳光
13.(2023四下·莲都期末)小灯泡的探究。
(1)右图是小灯泡构造图,其中发光部位是   ,具有保护作用的是   。(填字母)黑色物质
(2)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尾部连接点之间有一部分黑色物质,可推测这部分物质是   (填“导体”或“绝缘体”)。
(3)下列关于小灯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灯丝要有电流通过才能发光
B.玻璃泡不能导电,因此没什么用
C.金属架起到导电和支撑作用
(4)小科尝试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点亮小灯泡,以下电路能点亮的是(  ),会使电池发烫的是(  )。
A. B. C.
(5)在第(4)题的选项中,某个电路会使电池发烫,这是(  )造成的。
A.电池漏电 B.电池短路 C.电路断路
(6)小科发现按照正确方式连接后,小灯泡依旧无法亮起,原因不可能是(  )。
A.电池没电了 B.小灯泡坏了 C.没有使用电池盒
(7)小科想加一个开关,下列材料适合制作开关的是(  )。
A.塑料片和铁片 B.塑料片和竹片 C.铁片和钢片
14.(2023四下·莲都期末)风仙花的生长
(1)小科种植凤仙花,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   ,再长   和   (填“根”"茎"或“叶”,上同)。
(2)小科定期测量风仙花植株高度,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记录表,我们发现风仙花生长高度变化的规律是(  )
A.一直匀速生长
B.开始生长缓慢,之后逐渐变快
C.开始生长缓慢,之后逐渐变快,最后又逐渐变缓
(3)从第7周开始,凤仙花植株不再长高或生长缓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长出花蕾 B.花凋谢了 C.枯萎了
(4)将植株的一片叶子套上一个干燥的透明塑料袋,扎紧袋口(如图)。一天后,观察发现塑料袋鼓鼓的,且袋子内壁出现   ,这是由于   引起的。
A.小水珠B.水蒸气C.蒸腾水分
(5)为了解花的结构,我们应该按(  )的顺序解剖凤仙花。
A.从内到外 B.从外到内 C.从前到后
(6)风仙花的一个果实里通常有(  )种子。
A.1~3颗 B.4~8颗 C.10多颗
(7)对凤仙花的花和果实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果实只有在所有花都凋谢后才长出来
B.果实在开花的位置长出来
C.成熟的果实轻轻一碰,里面的种子就会弹出来
三、实践应用题
15.(2023四下·莲都期末)岩石的探究。
小科捡到一块岩石,对其进行了观察。他发现岩石为长方体,有花旺状花纹,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组成;用指甲、铜钥匙、铁钉都不能划出痕迹
(1)小科进行观察时借助了   和   等工具。
(2)下列工具中,研究岩石软硬程度可使用   。研究其条痕颜色可使用   。
A.白色无釉瓷板B.小刀C.手电筒
(3)根据观察记录,这块岩石的软硬程度为   (填”软”或”硬”)。
(4)小科是从   、   等方面观察岩石的特点;除了这些方面外,我们还可以从   、   等方面进行观察。
(5)把岩石的碎片边缘放在有字的纸上,无法看到纸上的字,岩石的透明度是   (填“半透明”或“不透明”)。
(6)如果上述判断正确,那么,这类岩石在生活中经常会用来(  )。
A.制成燃料 B.桥梁建造 C.制作首饰
16.(2023四下·莲都期末)土壤的奥秘。
将水缓慢倒入装有土壤的杯子中,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的情况。
(1)需“静置一段时间”的原因是(  )。
A.让土壤充分溶解
B.让水分从土壤中分离
C.让混合物充分沉淀
(2)充分静置后,土壤会出现   现象。
(3)取一小块干燥土壤放在铁盒内灼烧,闻到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空气 C.腐殖质
(4)加入水刚搅拌时,发现水中冒出气泡,说明该土壤中含有(  )。
A.水分 B.空气 C.腐殖质
(5)为深人研究,测得这种土壤样本成分比例(如下表),并查阅资料。
根据分析,该土壤的渗水性较   (填”好”或“差”),通气性较   (填“好”或“差”),属于   土,   (填“适宜”或“不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6)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  )的时间。
A.几个月 B.几十年 C.几百到几万年
17.(2023四下·莲都期末)手电筒的奥秘。
小科在整理房间时,发现一个手电筒,他想检测一下手电筒是否还能用,于是找来两节干电池。
(1)要使手电筒正常工作,正确的电池放置方式是(  )。
A. B. C.
(2)右图是手电筒开关的结构图,结构A和B中起到导体作用的是   ,起到绝缘作用的是   。
(3)将电池正确装入手电筒,按下开关,发现手电筒不亮,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①   ;②   
(4)小科想自制电路检测器对手电筒进行检测,所需要的材料是1节电池、1个电池盒,1个   ,1个灯座和   。
(5)下列关于自制电路检测器的操作,规范的是(  )。
A.电路检测器使用之前先自检
B.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小灯泡时只需要检测一次
C.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手电筒的开关时,开关要保持断开
(6)你认为以下结构不需要检测的是(  )。
A.小灯泡 B.开关 C.灯罩
(7)通过检测,小科发现小灯泡坏了,换了灯泡后,发现手电筒一会儿灭,一会儿又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小灯泡灯丝断了
B.电池的正负极装反了
C.连接处接触不好
(8)“猜测电路故障原因"属于   ,“实际检测过程”属于   。
A.得出结论B.探究实践C.作出假设
(9)修好后,小科想让手电筒更加明亮,以下措施最不可行的是(  )。
A.换新电池 B.去掉一节电池 C.更换新的灯泡
(10)我们知道,家庭电路的电压为   伏。小科想用这个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插座是否可以正常使用,你认为   (填“能”或“不能”)使用,原因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植物的一生
【解析】【分析】许多植物的新生命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可能需要多个条件,如水、土壤、光、空气和温度等。故选C。
2.【答案】C
【知识点】安全用电
【解析】【分析】发生触电事故时,强大的电流通过人体可能使心跳呼吸停止。为了防止触电事故的发生,我们必须懂得并遵守安全用电的原则。当你发现有人触电,周围找不到电闸时,你应该用干木棒把电线挑开,因为干木棒属于绝缘体,不会使电流通过,不能用手把人拉开,也不能用铁棍把电线挑开。故选C。
3.【答案】B
【知识点】电池
【解析】【分析】电池有正极和负极,铜帽的一端为正极,符号为“+”;锌壳一端为负极,符号为“-”。故选B。
4.【答案】B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橡皮、塑料不能导电。
5.【答案】A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一朵花的雌蕊被破坏了,它就结不出果实了。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花的结构、作用
【解析】【分析】花的结构中包含雌蕊和雄蕊的属于两性花,百合花、油菜花是两性花;花的结构中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属于单性花。南瓜花是单性花。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可再生资源是指能够通过自然力以某一增长率保持或增加蕴藏量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太阳能、气候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岩石和矿物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
【解析】【解答】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故答案为:C。
【分析】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9.【答案】B
【知识点】根
【解析】【分析】根系是一株植物全部根总称。根系有两类,直根系和须根系之分。直根系主根发达、明显,极易与侧根相区别,由这种主根及其各级侧根组成的根系,称为直根系。大多数的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具有直根系;如双子叶植物棉、蒲公英、大豆、番茄、桃等。单子叶植物的主根不发达,其根系为须根系。如右图,该植物的根属于须根系。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钟扬是一位植物学家,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带领团队在青藏高原采集了约4000万颗种子,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故选B。
11.【答案】(1)岩石;沙;黏土
(2)黏土;有
(3)B
(4)C
(5)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1)由于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地壳表面和组成地壳的各种岩石受到破坏或发生变化的现象便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产生裂缝,变成了碎石或细沙,最终变成土壤,土壤还是固体,因为土壤有固定的形状。将岩石、沙和黏土三类物质按照颗粒大小,从大到小排列,正确的顺序应该是岩石>沙>黏土。
(2)用潮湿的黏土最容易团成小球,说明它有黏性。
(3)在观察不明物体时,要注意观察方法,闻气味时要采用扇闻的方法。在闻岩石、沙和黏土的过程中,正确的方法是扇闻。故选B。
(4)风化作用会改变地球上的地形地貌,但这种变化是在缓慢的过程中进行的,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产生裂缝,变成了碎石或细沙,最终变成土壤。所以岩石、沙和黏土之间的关系是岩石经历一定的时间会慢慢变成沙和黏土。
(5)岩石、沙和黏土属于自然资源,我们要合理利用,研究结束后,我们可以把岩石,沙和黏土放回原来的地方。故选B。
12.【答案】(1)C
(2)C
(3)C
(4)A
(5)横;纵;水分
(6)上;直立
(7)阳光
(8)C
【知识点】根;茎的作用;叶的作用
【解析】【分析】(1)实验时,试管中的水会因根的吸收和自然蒸发而减少,所以在试管中水面覆盖一层植物油,是为了防止水蒸发影响科学实验的准确性。故选C。
(2)水是无色透明的,将植物浸泡在有颜色的水中,是为了让实验现象更明显。故选C。
(3)经过一段时间的浸泡后,试管中的水位下降了,说明水被根吸收了,这说明了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故选C。
(4)植物根还具有固定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养分等作用,故选A。
(5)取一段风仙花的茎,插入装有红色水的杯子中(如图)。一段时间后,将凤仙花的茎横向切开,能发现许多小红点。再将茎纵向切开,发现有许多红线。这说明茎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6)植物茎的分类:从软硬区分为木质茎和草质茎;从形态区分为直立茎、匍匐茎、攀缘茎、缠绕茎。植物的茎分为直立茎(向日葵和凤仙花)、匍匐茎(番薯、红薯)、攀援茎(葡萄)、缠绕茎(牵牛花)。小科发现风仙花的茎是垂直地面向上生长的,属于直立茎。
(7)小科用黑色纸将风仙花的一片叶子遮住,使它照射不到阳光。3天后,这片叶子变黄了,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8)植物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通过观察发现,凤仙花的叶片平展,且在茎上交叉生长,这是为了能最大限度地接受更多的阳光。故选C。
13.【答案】(1)A;B
(2)绝缘体
(3)B
(4)A
(5)B
(6)C
(7)A
【知识点】导体和绝缘体
【解析】【分析】(1)小灯泡由玻璃泡、灯丝、金属架、两个连接点组成。右图是小灯泡构造图,其中发光部位是A灯丝,具有保护作用的是B玻璃泡。
(2)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导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带水的材料、铅笔芯。像塑料、橡胶等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绝缘体。小灯泡的金属螺纹和尾部连接点之间有一部分黑色物质,可推测这部分物质是绝缘体。
(3)一条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要使电路中的用电器正常工作,必须连接进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小灯泡中具有保护作用的是玻璃泡,金属架起到导电和支撑作用。故选B。
(4)一条完整的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组成。要使电路中的用电器正常工作,必须连接进一个完整的闭合电路。电从电池的一端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回路,灯泡就会发光。当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被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小灯泡不会发光,电流很强,电池、电器和线路会瞬间发热变烫,可能会引发火灾,也会引起烧烫伤。小科尝试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点亮小灯泡,以下电路能点亮的是C,会使电池发烫的是A,B属于断路。
(5)当电池的正负极直接被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短路时小灯泡不会发光,电流很强,电池、电器和线路会瞬间发热变烫,可能会引发火灾,也会引起烧烫伤。在第(4)题的选项中,某个电路会使电池发烫,这是电池短路造成的。
(6)小科发现按照正确方式连接后,小灯泡依旧无法亮起,原因不可能是没有使用电池盒。故选C。
(7)开关是控制电路中电流通断的电器元件。制作开关需要用到导体和绝缘体,塑料片和竹片都是绝缘体,铁片和钢片都是导体,塑料片和铁片是绝缘体和导体,适合制作开关。故选A。
14.【答案】(1)根;茎;叶
(2)C
(3)A
(4)A;C
(5)B
(6)C
(7)A
【知识点】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
【解析】【分析】(1)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小科种植凤仙花,发现种子萌发时先长根,再长茎和叶。
(2)根据凤仙花在不同生长阶段植的高度记录表可以看出,凤仙花植株高度的生长速度不是匀速的,开始生长缓慢,之后逐渐变快,最后又逐渐变缓。故选C。
(3)从第7周开始,凤仙花植株不再长高或生长缓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长出花蕾。故选A。
(4)将植株的一片叶子套上一个干燥的透明塑料袋,扎紧袋口(如图)。一天后,观察发现塑料袋鼓鼓的,且袋子内壁出现小水珠,这是由于叶片蒸腾水分引起的。
(5)凤仙花属于两性花,由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解剖凤仙花的基本方法是用镊子小心地把最下面的萼片取下,放在一旁;再用镊子小心地把花瓣取下;用镊子小心地分离雌蕊周围的雄蕊;用镊子把雌蕊取下;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并填写记录。因此,在解剖凤仙花时注意的问题是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由外到内依次观察;使用镊子方法要正确,尽量不要损坏花的结构;同时要认真观察,做好记录。故选B。
(6)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凤仙花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种子的颜色由绿色变成褐色。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的种子是白色的,成熟的种子是褐色。故选C。
(7)将籽粒饱满的凤仙花种子种在土壤里,提供适宜的外界条件,大约两周后就会有小芽破土而出,它是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约2-3个月)的生长发育,风仙花就可长出花苞,然后一朵朵美丽的花朵开放,花凋谢后开始结果,果实由小变大,由绿变黄,选一个黄色的果实,用手指轻轻弹一下,种子会立刻飞弹出来。凤仙花的花由下向上生长,在底部的花结果时,顶部的花可能正长出花苞。一株凤仙花大概能结出二十多个果实,每个果实一般有十七八粒种子。凤仙花果实呈纺锤形,有白色茸毛,成熟时果皮能裂开,种子的颜色由绿色变成褐色。未成熟的凤仙花果实的种子是白色的,成熟的种子是褐色。故选A。
15.【答案】(1)手电筒;放大镜
(2)B;A
(3)硬
(4)颜色;硬度;光泽;透明度
(5)不透明
(6)B
【知识点】岩石、 沙和黏土的特征
【解析】【分析】(1)小科捡到一块岩石,对其进行了观察。他发现岩石为长方体,有花旺状花纹,由黑、白、肉红等颜色组成;用指甲、铜钥匙、铁钉都不能划出痕迹。小科进行观察时借助了手电筒和放大镜等工具。
(2)题目工具中,研究岩石软硬程度可使用小刀,研究其条痕颜色可使用白色无釉瓷板。
(3)我们可以将矿物的硬度分为软、较软、较硬和硬四个等级。砸开岩石后,用指甲、铜钥匙、小刀在新断面上刻划。指甲刻划留下痕迹的岩石软;手指甲刻划没有痕迹,铜钥匙刻划留下痕迹的岩石较软;铜钥匙刻划没有痕迹,小刀刻划留有痕迹的岩石较硬;小刀刻划也没有痕迹的岩石硬。不同材料的硬度不同。根据观察记录,用指甲、铜钥匙、铁钉都不能划出痕迹,这块岩石的软硬程度为硬。
(4)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颜色、条痕、透明度和光泽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矿物的条痕比它的外表颜色更可靠。此外,硬度、形状也是观察矿物的重要线索。小科是从颜色、硬度等方面观察岩石的特点;除了这些方面外,我们还可以从光泽、透明度等方面进行观察。
(5)根据岩石的透明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把岩石的碎片边缘放在有字的纸上,无法看到纸上的字,岩石的透明度是不透明。
(6)如果上述判断正确,那么,这类岩石在生活中经常会用来桥梁建造。故选B。
16.【答案】(1)C
(2)分层
(3)C
(4)B
(5)好;好;壤;适宜
(6)C
【知识点】土壤的成分、状态
【解析】【分析】(1)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将水缓慢倒入装有土壤的杯子中,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土壤的情况。需“静置一段时间”的原因是让混合物充分沉淀。故选C。
(2)土壤里面有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把水倒进盛有土壤的玻璃杯里,用小棒搅拌后静置,一段时间后,发现水面上漂浮着一些黑色物质,它们是腐殖质。同时发现土壤有分层现象,从上到下依次是黏土、粉沙、沙、沙砾。
(3)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取一小块干燥土壤放在铁盒内灼烧,闻到焦味,说明土壤中含有腐殖质。故选C。
(4)加入水刚搅拌时,发现水中冒出气泡,说明该土壤中含有空气。故选B。
(5)据渗水、保水等情况,土壤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其中保水性最好的土壤称为黏质土,渗水能力最好的称为砂质土,渗水和保水能力居中的称为壤土。根据分析,该土壤的渗水性较好,通气性较好,属于壤土,适宜大多数植物生长。
(6)土壤的形成与岩石,生物作用密切相关,要形成12厘米厚的土壤,可能需要几百到几万年的时间。故选C。
17.【答案】(1)A
(2)B;A
(3)电池没电了;小灯泡坏了
(4)小灯泡;3根导线
(5)A
(6)C
(7)C
(8)C;B
(9)B
(10)220V;不能;电压过高,会发生触电危险
【知识点】点亮小灯泡
【解析】【分析】(1)要使手电筒正常工作,正确的电池放置方式是使电池的正极和负极相连。故选A。
(2)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导体,如:各种金属、人体、大地、带水的材料、铅笔芯。像塑料、橡胶等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绝缘体。右图是手电筒开关的结构图,结构A和B中起到导体作用的是B,起到绝缘作用的是A。
(3)将电池正确装入手电筒,按下开关,发现手电筒不亮,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①电池没电了;②小灯泡坏了。
(4)小科想自制电路检测器对手电筒进行检测,所需要的材料是1节电池、1个电池盒,1个小灯泡,1个灯座和3根导线。
(5)借助电路检测器寻找电路中的故障,正确的顺序是从故障电路中取出电池,电路检测器自检,用两个检测头接触被测元件两端,看看检测器灯泡是否发光,重复检测,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故选A。
(6)灯罩是保护灯的结构,所以不需要检测。故选C。
(7)通过检测,小科发现小灯泡坏了,换了灯泡后,发现手电筒一会儿灭,一会儿又亮。最有可能的原因是连接处接触不好。如果小灯泡灯丝断了或电池的正负极装反了,那么小灯泡不会亮。故选C。
(8)“猜测电路故障原因"属于作出假设,“实际检测过程”属于探究实践。
(9)修好后,小科想让手电筒更加明亮,可以增加电池数量、换新的电池、更换新的灯泡,去掉一节电池不能让手电筒更加明亮。故选B。
(10)家里用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我们做实验的电是1.5V的直流电,人体能承受的最高电压为36V,小科想用这个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插座是否可以正常使用,我们认为不能使用,因为电压过高,会发生触电危险。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