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1课 《杨氏之子》第二课时(教学课件)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杨氏之子
第二课时
目录
品读古文、疏通文意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概括主题、拓展延伸

学习任务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
孔君平
默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说说课文讲了杨氏之子和谁的故事。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杨氏之子
朗读本文时,先借助注释理解句意,把握文章内容,然后读好句中的停顿,把课文读流畅。朗读时注意读好“此是君家果”的调侃语气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平和语气。
朗读点拨
学习任务二
品读古文、疏通文意
杨氏之子
姓杨的人家。
助词,相当于“的”。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品读古文
姓氏,表示家族的字。
同“慧”,智慧。
句意: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品读古文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拜访。
就,于是。
句意: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品读古文
为设果,果有杨梅。
摆放,摆设。
句意: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 )为( )设果,果有杨梅。


在文中表示行为的对象,替。
品读古文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给……看。
说。
句意: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品读古文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没有。
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句意: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家中的鸟。
品读古文
学习任务三
体会杨氏之子的机智
杨氏之子的机智体现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
品读古文
故事中,杨氏之子只回答了孔君平一句话,为什么就说他“甚聪惠”呢?
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
品读古文
“此是君家果。”
孔君平为什么要这样说?
他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氏,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有趣。
杨氏——杨梅——君家果
试着读出孔君平话里的风趣与调侃
品读古文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孩子马上听懂了对方是在用姓氏打趣,他想到孔君平的姓氏,又联想到孔雀的第一个字也是孔,便说:“没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
孩子是怎么回答的呢?
孔君平——孔雀——夫子家禽
品读古文
都在姓氏上做文章
杨梅
杨氏之子
孔雀
孔君平
否定
孔雀非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婉转对答,表现了应有的礼貌,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使孔君平无语可答了。
比一比这两句话的异同,为什么孩子不直接说“孔雀非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此是君家果。”
机智
再读这段对话,体会本文风趣的语言。
听了杨氏之子的妙答,孔君平会有什么反应?请展开想象说一说。
孩子,你真厉害!老夫甘拜下风。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我也会说
李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
石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
龙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 。”
李子是夫子家果
石榴是夫子家果
龙眼是夫子家果
李子
石榴
龙眼
杨氏之子是个怎样的孩子?在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
品读古文
待客热情
“为设果”
反应敏捷聪明机智
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有礼貌
“夫子”
孔君平的玩笑话信手拈来,幽默风趣;而杨氏之子年方九岁就能妙语应答,难怪作者夸他“甚聪惠”。这就是语言的精妙和智慧啊!
梁国____________,甚_______。孔君平________,父_______ ,乃________。为设果,果_______ 。孔指以示儿曰:“____________。”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
杨氏子九岁
聪惠
诣其父
不在
呼儿出
有杨梅
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背诵指导
学习任务四
概括主题、拓展延伸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梁国一户杨姓人家中的九岁男孩与客人孔君平机智对谈的经过,勾勒出一个机敏善对的聪慧男孩的形象。
概括主题
杨氏之子
孔君平:“此是君家果。”
儿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总述——杨氏之子聪明
聪明机智
绝妙回答
分述
板书设计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世说新语》
拓展延伸
【译文】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下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眼睛就看不见了。”
拓展延伸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