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1张PPT)能力单元三 3-11 痘病概 述痘病(pox)是由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和多种动物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哺乳动物痘病典型特征为全身性或局部性皮肤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而禽痘病典型特征与哺乳动物不同,常呈现结缔组织增生和肿瘤样变。痘病毒感染分为持续较长时间的轻症感染和严重的致死性感染,多为局部性反应,有的呈现全身性反应,甚至出现病毒血症,导致皮肤和内脏坏死。痘病以绵羊痘、鸡痘和猪痘较为常见,其中以绵羊痘和鸡痘最为严重,病死率最高,山羊痘、牛痘和马痘较少发生。概 述痘病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我国晋朝葛洪(公元 281-361年)所著《肘后备急方》第一次对天花(即人痘病)做了临床记载,宋真宗时期(公元 998-1022年)发现了人痘接种法可预防天花。1796年英国人Jenner发明了天花的人工接种预防方法。此后相继发现了各种动物的痘病。1961年后天花在我国绝迹。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宣布,全世界已经消灭了天花,这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伟大成就。病 原痘病毒科脊椎动物痘病毒亚科中,与痘病有关的有6个属:正痘病毒属、山羊痘病毒属、禽痘病毒属、兔痘病毒属、猪痘病毒属和副痘病毒属。各种动物的痘病毒分属于各个属,其宿主虽不同,但形态结构、化学组成和抗原性方面均大同小异。痘病毒粒子呈砖形或椭圆形,核心两面凹陷呈盘状,两面凹陷内各有一个侧体。痘病毒粒子直径160~450nm,是动物病毒中最大、结构最复杂的病毒,其基因组为线状的双股DNA,基因组全长170~300kb。大多数痘病毒能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生长,产生痘斑或结节病灶。各种痘病毒不仅可在同种动物肾、睾丸、胚胎组织细胞上生长,并引起典型的细胞病变,通过划痕接种到本种动物皮肤后,还能引起与自然感染类似的痘疹。病 原各种禽痘病毒与哺乳动物痘病毒间不能交叉感染或交叉免疫,但各种禽痘病毒之间在抗原性上极为相似,且都具有血细胞凝集性。其它属的同属病毒各成员之间也存在着许多共同抗原和广泛的交叉中和反应。痘病毒在干燥条件下对温度有较高抵抗力,在干燥的痂块中可以存活几年,但病毒很容易被氯化剂或对SH-基有作用的物质所破坏。痘病毒感染后主要诱导产生细胞免疫反应。绵 羊 痘 病绵羊痘病是动物痘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山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Sheeppox virus,SPV)感染引起,以皮肤和黏膜上发生痘疹为特征,发病时可见到典型的斑疹、丘疹、水疱、脓疱和结痂等病理过程。流行病学绵羊痘病发生于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亚洲和北非;美洲和澳大利亚未发现;英国、荷兰等已消灭;欧洲东南部地区尚有地方性流行。绵羊痘病多发生于冬末春初、气候严寒季节主要经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或黏膜感染饲养管理人员、护理用具、皮毛、饲料、垫草和体外寄生昆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绵羊均具有易感性,以细毛羊最为易感,羔羊比成年羊易感,病死率亦高临床症状绵羊痘潜伏期平均为4~8d,病羊体温高达41~42℃,呼吸和脉搏急促,食欲减退,精神不振,结膜潮红,常见浆液、黏液或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痘疹于发病1~4d后开始出现,多见于无毛或少毛皮肤,如眼睑、唇、鼻、乳房、外生殖器、四肢和尾内侧。痘疹初期为红斑,1~2d后形成丘疹,突出皮肤表面,随后丘疹逐渐扩大,呈灰白色或淡红色半球状隆起。丘疹2~3d后形成水疱,疱液起初像淋巴液后为脓性,如果无继发感染则在几夭内干燥成棕色痂块,痂块脱落后遗留红斑,颜色逐渐变淡形成疤痕。临床症状病羊常死于继发感染。非典型病例不呈现上述典型临床症状或经过,仅出现体温升高、呼吸道和眼结膜的卡他性炎症,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或痘疹出现硬结状,在几天内干燥脱落,不形成水疱和脓疱,此为良性经过,即所谓的顿挫型绵羊痘病。有严重病例痘疹出血形成黑色痘疹,或继发细菌感染导致痘疹化脓、坏疽形成较深的恶臭味溃疡,病死率达20%~50%。病理变化绵羊痘的特征性病变是呼吸道、消化道、肺和皱胃等部位的黏膜出现痘疹,且易形成糜烂或溃疡。另外,绵羊痘病常见肝脂肪变性、淋巴结急性肿胀等类似细菌性败血症的病理变化。诊 断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流行情况做出诊断;非典型病例可综合病羊发病情况做出诊断。采取丘疹组织涂片,按莫洛佐夫镀银染色法染色,镜检若在胞质内发现深褐色球菌样颗粒(原生小体)即可确诊。也可用姬姆萨或苏木精-伊红染色镜检胞质内包涵体对绵羊痘病进行诊断,姬姆萨染色包涵体呈红紫色或淡青色为阳性,苏木精-伊红染色包涵体呈紫色或深亮红色且周围绕有清晰的晕为阳性。应用琼脂扩散试验、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等均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国外也有采用ELISA和PCR技术检测绵羊痘病的报道。本病应注意与丘疹性湿疹和绵羊传染性脓疱等疾病相区别。丘疹性湿疹无传染性,不发热,无痘疹的特征性过程。防 控平时加强饲养管理,抓好秋膘,特别是冬春季适当补饲,注意冬季防寒。在绵羊痘病常发地区,每年定期接种疫苗。发病地区立即进行病羊隔离、疫区封锁和圈舍消毒,死羊尸体深埋,并对邻近羊群进行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紧急接种。本病尚无特效药,常采取对症治疗等综合措施。发生痘疹后,局部可用0.1%高锰酸钾带液清洗,擦干后涂抹紫药水或碘甘油等。康复血清有一定防治作用,均采取皮下注射方式。禽 痘 病禽痘病是由各种禽痘病毒(Avian pox virus,APV)感染引起的多种禽、鸟的一种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禽痘家禽中以鸡的易感性最高,不分年龄、性别和品种都可感染,其次是火鸡、鸭、鹅等。鸡以雏鸡和中鸡最常发病,其中最易引起雏鸡大批死亡。传染常由健禽与病禽接触引起,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一般须经有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而感染。蚊子及体表寄生虫可传播本病。蚊子的带毒时间可达10~30d。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两季较多见。秋季和冬初易流行皮肤型,冬季易流行黏膜型。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体表寄生虫、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可使病情加重。如有葡萄球菌病、传染性鼻炎、慢性呼吸道病等并发感染,可造成大批死亡。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潜伏期4~8d。依侵犯部位不同,分为皮肤型、黏膜型、混合型,偶有败血型。禽痘通常分为皮肤型和黏膜型,前者多为皮肤(尤以头部皮肤)的痘疹,继而结痂、脱落为特征,后者可引起口腔和咽喉黏膜的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常形成假膜,故又名禽白喉,有的病禽两者可同时发生。皮肤型以头部皮肤、腿、脚、泄殖腔和翅内侧形成一种特殊的痘疹为特征。常见于冠、肉髯、喙角、眼皮和耳球上,起初出现细薄的灰色麸皮状覆盖物,迅速长出结节,初呈灰色,后呈黄灰色,逐渐增大如豌豆,表面凹凸不平,呈干而硬的结节,内含有黄脂状糊块。结节数目多时互相连接融合,产生大块的厚痂,以致使眼缝完全闭合。一般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病重的小鸡则有精神萎靡、食欲消失、体重减轻等。产蛋鸡产蛋减少或停止。轻度感染多无全身变化, 严重者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贫血、消瘦头面部痘痂鸡体腹部鸡痘症状眼部痘痂喙部痘痂喙部痘疹鸽翅部和头面部痘痂有时痘疹和痘痂同时存在鸽腿部和爪部病变蛋鸡头面部痘疹和痘痂同时存在病鸡常有结膜炎眼睑粘连黏膜型多发于小鸡,病死率较高,小鸡可达50%,病初呈鼻炎症状。病禽萎顿厌食,流鼻汁,初为浆性黏液,后转为脓性。如蔓延至眶下窦和眼结膜,则眼睑肿胀,结膜充满脓性或纤维蛋白渗出物。甚至引起角膜炎而失明。鼻炎出现后2~3d,口腔、咽喉等处黏膜发生痘疹,初呈圆形黄色斑点,逐渐扩散为大片的沉着物(假膜),随后变厚而成棕色痂块。凹凸不平,且有裂缝。痂块不易剥落,强行撕脱,则留下易出血的表面,上述假膜有时伸人喉部,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甚至窒息而死。皮肤无痘疹,只表现呼吸困难、流鼻黏膜型鸡痘口腔病变气管黏膜白色痘疹气管粘膜出现痘斑气管黏膜密布白色痘疹其他禽类火鸡痘病与鸡痘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因增重受阻造成的损失比因病死亡还大。产蛋火鸡呈现产蛋减少和受精率降低等现象。病程一般为2~3周,严重者为6~8周。鸽痘病的痘疹一般发生在腿、脚、眼睑或靠近喙角基部,个别的可发生口疮(黏膜型)。金丝雀痘病,全身症状严重,常引起死亡,剖检时见浆膜下出血、肺水肿和心包炎,有时在头部、上眼睑的边缘、趾和腿上也可出现痘疹。鸵鸟的痘疹发生在头部无羽毛部位,眼脸、口角和耳孔周围出现一种灰黄色绿豆大小的痘痂,有的结节数目较多互相融合,形成大的痘痂,剥去痘痂显露出血凹陷后形成平滑的灰白色瘢痕而痊愈。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皮肤型禽痘病病理变化与临床所见相似。黏膜型的病理变化有时可蔓延到与管食道和肠。A肠黏膜可能出现点状出血,肝、脾和肾肿大,心肌有时呈现实质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上皮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包涵体和胞核内出现空泡化。B诊 断皮肤型禽痘病和混合型禽痘病的临床症状具有特征性,不难诊断。单纯的黏膜型禽痘病易与上呼吸道型新城疫、传染性鼻炎和传染性喉气管炎等疾病混淆。可采用病料接种鸡胚或人工感染易感鸡来鉴别:取痘疹或其内容物,或口腔中的假膜,制备1:5~1:10(m/V)的悬浮液,擦拭划破的冠、肉髯或皮肤以及拔去羽毛的毛囊,如有禽痘病毒存在,接种鸡在5~7d内出现典型的皮肤型禽痘病临床症状。可采用琼脂扩散试验、血凝试验、血清中和试验、荧光抗体技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PCR技术等进行诊断。防 控保持圈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做好定期消毒,尽量减少或避免蚊虫叮咬,避免各种原因引起的啄伤或机械性外伤。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是防控本病的有效方法。对前一年发生过禽痘病的鸡群,应对所有雏鸡接种疫苗。一旦发生本病,隔离病禽,轻者治疗,重者淘汰,死禽深埋或焚烧,健康禽应进行紧急预防接种,污染场所要严格消毒。猪 痘 病猪痘病可由两种形态学极为相似的病毒感染引起。一种是猪痘病毒(Swinepox virus),感染仅能使猪发病,只能在猪源组织细胞内增殖,并在细胞胞质内形成空泡和包涵体。另一种是痘苗病毒(Vaccinia virus),能感染猪和其他多种动物,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牛、绵羊及人等胚胎细胞内增殖,并在被感染的细胞胞质内形成包涵体。本病以皮肤(偶尔有黏膜)发生痘疹和结痂为特征。流行病学猪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感染痘苗病毒。猪血虱是猪痘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蚊、蝇等其他昆虫也可起到传播媒介作用。猪痘病多发生于4~6周龄仔猪,成年猪有抵抗力。痘苗病毒感染可引起各年龄段猪发病,常呈地方流行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见于温暖季节。饲养管理不当和长途运输可以促使发病。患病猪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鼻、眼有浆液性分泌物。本病多为良性经过,病死率为5%左右,如饲养管理不当或有继发感染,常使病死率增高,可达10%以上,特别是仔猪。痘疹主要发生于无毛或少毛处,如鼻盘、眼皮、肢内侧和乳房等处,有时也发生于背部、体侧和耳廓。痘疹开始为深红色的硬结节,突出于皮肤表面,略呈半球状,表面平整,迅速变成丘疹、水疱和脓疱,形成棕黄色痂块后脱落,遗留白色斑块而痊愈,病程一般为10~15d。临床症状仔猪感染猪痘引起死亡母猪乳房上猪痘痘疹皮肤上猪痘破溃结痂病理变化本病一般不引起猪死亡,内脏器官也无肉眼可见病理变化,而以皮肤出现痘斑和黑色结痂为特征,如症状部分所述。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感染猪痘病毒的细胞内出现由微细丝状物组成的核内包涵体,或在胞质内包涵体的附近见有带有横纹的纤维丝样结构。诊 断一般根据病猪典型痘疹和流行病学材料即可做出现场诊断,但应注意与类似疾病相区别。猪痘病也可通过组织学检查,在有病理变化的皮肤细胞中若检出典型的胞质内包涵体即可确诊。由于猪是猪痘病毒唯一的自然感染宿主,因此猪痘病毒与痘苗病毒的病原鉴别较为困难,必要时可进行病毒分离予以鉴定。防 控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消灭猪血虱和蚊、蝇等。01新购入生猪要隔离观察1~2周,以防交叉感染。02病猪及时隔离,必要时可用康复期猪血清治疗,其他治疗方法与绵丰痘病相似。03对病猪污染的环境及用具要彻底消毒。04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疫苗,但康复猪可获得坚强免疫力。05山 羊 痘 病山羊痘病山羊痘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的山羊痘病毒(Goatpox virus)感染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以在皮肤上出现丘疹或脓疱性痘疹为特征。本病在欧洲地中海地区、非洲和亚洲国家均有发生。我国1949年后在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有流行,少数地区疫情较严重,由于广泛应用我国研制的山羊痘细胞弱毒疫苗,结合有力的防控措施,疫情现已得到有效控制。山羊痘病毒与绵羊痘病毒同属,两者在琼脂扩散试验和补体结合交叉试验时有共同抗原,山羊痘病毒的原生小体能被绵羊痘病毒免疫血清所凝集。山羊痘病毒能在羔羊睪丸细胞、肾细胞以及犊牛睾丸细胞内增殖并导致明显的细胞病理变化,同时可在胞质内形成包涵体,山羊痘病毒感染也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痘斑。山羊痘病毒疫苗能免疫预防羊传染性脓疱(口疮)病,但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对山羊痘病毒却无交叉免疫性。山羊痘病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绵羊痘相似,主要在皮肤和黏膜上形成痘疹。在诊断时应注意与羊的传染性脓疱病鉴别,后者发生干绵羊和山羊,主要在口、唇和鼻周围皮肤生水疱、脓疮,形成厚而硬的痂,一般无全身反应。山羊痘病康复羊可获得坚强免疫力。我国现有的细胞弱毒苗对山羊安全,免疫效果确实,以0.5mL皮内或1mL皮下接种效果为好。山羊痘病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