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 布鲁菌病 课件(共49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5 布鲁菌病 课件(共49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9张PPT)
能力单元三 3-5 布鲁菌病
目 录
布鲁菌病的概况
布鲁菌病的病原特征
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布鲁菌病的发病过程
布鲁菌病的临床症状
布鲁菌病的病理变化
布鲁菌病的诊断
布鲁菌病的公共卫生意义
一、布鲁菌病概况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在家畜中,牛、羊、猪最常发生,并可传染于人和其他动物。
临诊特征是生殖器宫和胎膜发炎,导致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人和动物中有牛、羊、猪和犬布鲁菌病存在,特别是西北和东北地区流行较为严重。给畜牧业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
新中国成立前本病流行严重,新中国成立后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已明显减少,但自1994年以来,我国人畜布病又有回升,很多已经基本控制的地区又有新的人畜布病流行,如山东省滨州地区、河北省磁县以及山西省、辽宁省等。产生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是“不经检疫家畜的自由贸易、交换和流动”。此外,放松对乳及肉等畜产品的监督、管理、消毒,家畜不能及时、广泛免疫等都是重要原因。
二、布鲁菌病的病原特征
病原为布鲁菌,属于布鲁菌属的成员。布鲁菌属有9个种,其中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的共6种,即马耳他布鲁菌、流产布鲁菌、猪布鲁菌、犬布鲁菌、林鼠布鲁菌、绵羊布鲁菌。
马耳他布鲁菌有3个生物型(1、2、3型),流产布鲁菌有8个生物型(1、2、3、4、5、6、7、9型),猪布鲁菌有5个生物型(1、2、3、4、5型)。
马耳他布鲁菌又称为羊布鲁菌,流产布鲁菌又称为牛布鲁菌。
各型布鲁菌在形态和染色上无明显区别,均为细小、两端钝圆的球杆菌或短杆菌,大小0.5~0.7μm × 0.6~1.5 μm。无鞭毛,不运动,不形成芽胞,在条件不利时有形成荚膜的能力。
革兰染色阴性,姬姆萨染色呈紫色;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本菌呈红色,其他菌呈微绿色或蓝色。
布鲁菌为需氧菌,对营养要求较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较差,在培养基中加入甘油、菊萄糖、胰蛋白胨、肝汤及血清等,有助于本菌生长。
生长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为6.6~7.4。初代分离培养时,生长缓慢。多数布鲁菌在初次分离培养时需在含有5%~10%二氧化碳,并且含血清或马铃薯浸液等的培养基中才能较好生长。经7~14d或更长时间长出肉眼可见的圆形菌落;以后传代无二氧化碳也可生长。
多次继代培养后,24~72h即可长出菌落,在血液琼脂上形成圆形、灰白色、隆起的不溶血小菌落;在马铃薯琼脂斜面上2~3d后长出水溶性微棕色菌落。
布鲁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可形成光滑型(S)和粗糙型(R)菌落。光滑型菌落为无色半透明、圆形、表面光滑湿润、稍隆起、均质样。粗糙型菌落为粗糙、灰白色或褐色、黏稠、干燥、不透明。
在布鲁菌属中绵羊布鲁菌和犬布鲁菌是天然的粗糙型菌种,其他菌种为光滑型。光滑型细菌表面有含有O链(O-chain)的脂多糖。
经过人工培养基长期传代培养,特别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后,光滑型布鲁菌易发生S-R变异。天然粗糙型布鲁菌,毒力较弱发生了S-R变异的布鲁菌菌株,其毒力也有所减弱。
布鲁菌不产生外毒素,但有毒性较强的内毒素。不同菌株间,毒力差异较大,一般说来,羊布鲁菌毒力最强,猪布鲁菌次之,牛布鲁菌较弱。各种布鲁菌虽有其主要的宿主动物,但普遍存在宿主转移现象。
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能存72~120d,在粪尿中可存活45 d,在水中可存活75~150d,在乳、肉类食品中可存活2个月,在冷暗处的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
对干燥和寒冷抵抗力较强。但对热敏感,60℃经30min、70℃C经 5 min 可完全杀死本菌,煮沸立即死亡。
本菌对消毒剂抵抗力不强,3%石炭酸、3%来苏儿、0.1%升汞、2%氢比钢浴液经1h可杀灭本菌:1%~2%甲醛溶液经3h、5%新鲜石灰溶液经2h可杀灭本菌;0.5%洗必泰、0.1%的新洁尔灭可在5min内杀灭本菌。
布鲁菌的抵抗力
本病的易感动物范围很广,如羊、牛、猪、水牛、野牛、牦牛、羚羊、鹿、骆驼、野猪、马、狗、猫、狐、狼、野兔、猴、鸡、鸭以及一些啮齿动物等,但主要是羊、牛、猪。
三、布鲁菌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各种布鲁菌主要引起该种动物的布鲁菌病,也可发生交叉感染,如羊布鲁菌主要感染绵羊、山羊,也可感染牛、猪,鹿、骆驼和人。
牛布鲁菌主要感染牛,也可感染羊、猪、马、犬、骆驼、鹿和人。
猪布鲁菌主要感染猪,也可感染牛、羊、鹿和人。
这三种布鲁菌对人均能引起感染,但以羊布鲁菌感染后发病最重,猪布鲁菌次之,牛布鲁菌最轻。
绵羊布鲁菌主要感染绵羊,其他动物少见。
犬布鲁菌主要感染犬,其他动物少见。
鳍布鲁菌、鲸布鲁菌可感染海豹、海豚、海狮、鲸鱼等海洋哺乳动物,与感染的海豹或鲸类长期接触的工作人员亦可感染。
易感动物
患病动物及带菌动物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
最危险的传染源是受感染的妊娠动物,其流产时随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和阴道分泌物排出大量细菌。
此外,患病动物还可通过乳汁、精液、粪便、尿液排出病原。
人的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一般不由人传染于人。
在我国,人布鲁菌病最多的地区是羊布鲁菌病严重流行的地区,从人体分离的布鲁菌大多数是羊布鲁菌。
一般牧区人的感染率要高于农区。患者有明显的职业特征。
传染源
主要传播途径为消化道,其次为皮肤、黏膜及生殖道,吸血昆虫也可以传播本病。
本菌不仅可以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引起感染,而且还可以通过正常无损伤的皮肤、黏膜引起感染。
还可经交配由生殖道感染。
传播途径
一般情况下,雌性动物较雄性动物易感。
幼龄动物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随年龄的增长易感性增高,性成熟后的动物对本病非常易感。
首次妊娠的雌性动物容易感染发病,多数患病动物只发生一次流产,流产两次的较少。在老疫区,发生流产的较少,而子宫炎、乳房炎、关节炎、胎衣不下及久配不孕的较多;在新疫区,以暴发性流行为主,各胎次妊娠动物均可发生流产。
饲养管理不良,拥挤,寒冷潮湿,饲料不足,营养不良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流行特点
三、布鲁菌病的发病过程
布鲁菌侵入
几日内到达侵入门户附近的淋巴结
进入血液中发生菌血症,体温升高
进入适宜生存繁殖的胎盘、胎儿和胎衣组织,其次是乳腺组织、、骨骼、关节、腱鞘和滑液囊,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
流产;关节炎;睾丸炎等
布鲁菌是可以寄生在细胞内的细菌,能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内生存发育。
有毒菌株菌体外有蛋白外衣,保护它在细胞内生存并产生全身传染。这种能力可使细菌逃避宿主免疫结构而长期生存。
赤藓醇是布鲁菌的有力生长刺激物。易感的动物如牛、绵羊、山羊及猪胎盘内赤藓醇水平高。雄性动物的生殖器也含有赤藓醇。
牛感染
四、布鲁菌病的临床表现
潜伏期2周至6个月。
母牛最显著的症状是流产。
实验感染虽见有弛张热,但在自然感染时临诊上常被忽略。
流产可以发生在妊娠的任何时期,最常发生在第6至第8个月。
流产时,胎水多清朗,但有时混浊含有脓样絮片。
常见胎衣滞留,特别是妊娠晚期流产者。
流产后常继续排出污灰色或棕红色分泌液,有时恶臭,分泌液迟至1-2周后消失。
早期流产的胎儿,通常在产前已经死亡。
发育比较完全的胎儿,产出时可能存活但衰弱,不久死亡。
木乃伊胎儿
公牛常见睾丸炎及附睾炎。急性病例则睾丸肿胀疼痛。还可能有中度发热与食欲不振,以后疼痛逐渐减退,约3周后,通常只见睾丸和附睾肿大,触之坚硬。
临诊上常见的症状还有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有时持续躺卧。通常是个别关节患病,最常见于膝关节和腕关节。腱鞘炎比较少见,滑液囊炎特别是膝滑液囊炎则较常见。有时有乳房炎的轻微症状。
感染牛关节炎,关节肿胀疼痛
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也是流产。
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黏液等。流产发生在妊娠后第3或第4个月。有的山羊流产2~3次,有的则不发生流产,但也有报道山羊群中流产40%~90%者。
其他症状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及滑液囊炎而引起跛行。
公羊睾丸炎、乳山羊的乳房炎常较早出现,乳汁有结块,乳量可能减少,乳腺组织有结节性变硬。
绵羊布鲁菌可引起绵羊附睾炎。
绵羊及山羊感染
感染羊阴囊肿大、水肿
最明显的症状也是流产,多发生在妊娠第4~12周。有的在妊娠第2~3周即流产,有的接近妊娠期满即早产。早期流产常不易发现,因母猪常将胎儿连同胎衣吃掉。
流产的前兆症状常见沉郁,阴唇和乳房肿胀,有时阴道流出黏性或黏脓性分泌液。流产后胎衣滞留情况少见,子宫分泌液一般在8d内消失。
少数情况因胎衣滞留,引起子宫炎和不育。
公猪常见睾丸炎和附睾炎。有时在开始即表现全身发热,局部疼痛不愿配种,但通常则是逐渐发生,即睾丸及附睾的不痛肿胀。
较少见的症状还有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等,如椎骨中有病变时,还可能发生后肢麻痹。
猪感染
公猪睾丸肿胀
皮下脓肿、关节炎、腱鞘炎
临床分型为急性期、慢性期活动型及慢性期相对稳定型。潜伏期7~60天,平均2周,少数患者可达数月至1年以上。
人感染的临床表现
病多缓起,主要症状为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等。
发热多为低热和不规则热,5%~20%出现典型的波浪形,其特点为: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
发热时中毒症状不明显,有时退热后症状反比发热时为重,故又曾称本病为波状热。
多汗亦为本病突出的症状之一,常于夜间或凌晨热退时大汗淋漓。
关节痛常较剧烈,与风湿热类似,呈游走性,主要累及大关节。
睾丸肿痛最具特征性,约占男性患者的20%~40%,乃睾丸炎及附睾炎所致,多为单侧。
肝脾肿大也很常见。
其他尚可有头痛、神经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
急性期
病程超过一年,称为慢性期。可由急性期发展而来,也可无急性期病史直接表现为慢性。
慢性炎症表现明显者:低热,症状、体征反复出现或加重者为活动型。
无慢性炎症表现者: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或功能障碍较固定。
仅于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时才加重者,为相对稳定型。本期表现更是多种多样,基本上可分两类:一是全身性非特异性症状,类似神经官能症和慢性疲劳综合征;另一类是器质性损害,其中以骨骼-肌肉系统最为常见,如大关节损害、肌腱挛缩等,神经系统病变也较常见,如周围神经炎、脑膜炎等。泌尿生殖系统病变也可见到,如睾丸炎、附睾炎、卵巢炎等。
慢性期
牛:孕牛子宫的病变以坏死性胎盘炎为特征。胎儿主要为败血症变化。流产之后常继发子宫炎,输卵管和卵巢也常出现病变,乳腺也常受害,表现为间质性乳腺炎,淋巴结、脾脏有程度不同的肿胀。公牛可发生化脓一坏死性睾丸炎和附睾炎。
羊:胎儿与胎盘的病变与牛基本相同,但淋巴结、肝和脾的变化较牛明显,表现为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增生,导致肿大,有时表现为大量的结节性肉芽肿,结节中心常出现坏死灶。病公羊也出现睾丸和附睾肿大、坚硬,并有多量坏死灶和脓肿。
猪:猪流产后子宫黏膜很少发生化脓性病变,但常有许多灰黄色针头大到芝麻大的小结节,结节中央有脓汁或干酪样物质。胎盘布满出血点,表面覆盖黄色渗出物。淋巴结水肿,切面也可见小的结节。肝有时肿大、充血。关节的病变和公猪睾丸病变与牛的布鲁菌病相似。
五、布鲁菌病的病理变化
流产胎盘、水肿及子叶出血、坏死
以流行病学、症状和病变为参考;以细菌学、血清学反应和变态反应为依据进行综合判定。
流行病学及临诊诊断
大批孕畜流产,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弱胎,流产后有胎衣滞留现象,流产母畜出现子宫内膜炎;公畜发生睾丸炎、附睾炎;有的病畜出现关节炎、腱鞘炎,马骡在颈部常发生肿胀或瘘管等症状,就应考虑是否有布鲁菌病发生。
六、布鲁菌病的诊断
细菌学
诊断
病料抹片、染色、镜检: 流产胎儿、胎衣、分泌物中常有大量细菌,采集胎衣分泌物、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脾、肝、淋巴结、子宫坏死部分等组织做抹片,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见到革兰氏阴性菌,用柯兹洛夫斯基染色法染色,常可见到被染成淡红色的小球杆状菌,其他细菌或组织呈绿色。
分离培养: 采取病料接种于10%马血清的马丁琼脂斜面。
动物接种: 无菌取胎儿脾、肝、胃内容物,加生理盐水磨碎,取两只豚鼠,腹腔或皮下注射1~2mL。
免疫学
诊断
用血清学反应和变态反应方法诊断布鲁菌病。血清学反应方法较多,如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反应和全乳环状反应等,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诊上以凝集反应应用最为广泛。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阴性反应
阳性反应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应以预防为主。
在未感染的动物群中,控制本病传入的最好方法是自繁自养,必须引进时,要严格进行检疫,即先隔离饲养两个月,同时进行布鲁菌病的检查,全群两次免疫学检查阴性者,方可与原有畜群接触。
清净的动物群还应定期检疫(至少一年1次),一经发现阳性者,应立即淘汰。在配种前要对种公畜进行检疫,确认健康者方能应用。
在本病常发地区每年都要进行定期预防接种。
七、布鲁菌病的防治
技术人员为奶牛采血
在消灭布鲁菌病的过程中,要做好消毒工作,切断传播途径。
动物群中如果发现流产,除隔离流产畜、消毒环境及处理流产胎儿、胎衣外,应尽快作出诊断。
确诊为布鲁菌病或在动物群检疫中发现本病,均应采取综合防疫措施,检疫、隔离、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培养健康动物群及主动免疫接种。
布鲁菌是兼性细胞内寄生菌,使化学药剂不易生效,对患病动物一般不予治疗,而是采取扑杀措施。
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措施。已经证实,本病以细胞免疫为主,在目前情况下,只有免疫接种引起机体主动免疫,才是控制布病的较好措施。在我国,主要使用以下两种弱毒活疫苗:
猪布鲁菌2号弱毒活疫苗(简称S2苗)是我国选育的优良布鲁菌苗。可供防羊、猪、牛布鲁菌病之用。该苗毒力稳定,使用安全,免疫力好,在生产中通过饮水、口服和气雾免疫已经收到了良好效果。
口服免疫:每头猪200亿菌,间隔1个月再口服一次。口服菌苗不受怀孕限制,可在配种前1~2个月进行,亦可在怀孕期使用。如果猪群大,可按全群猪数计算所需菌苗量,将菌苗拌入水中或饲料中,让全群饮服。如果猪数少,可逐头灌服。在饮服时,不能用热水以免烫死细菌,拌入饲料中时,应避免使用含有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发酵饲料或热饲料。在服菌苗前后3天,应停止使用抗生素添加剂饲料和发酵饲料。
注射免疫:每头猪200亿菌,间隔1个月再注射一次。妊娠母猪不宜注射。所用菌应稀释后当天用完。无论猪是口服还是注射,免疫期为1年。
猪布鲁菌2号弱毒活疫苗使用方法
马耳他布鲁菌5号弱毒活疫苗(筒称M5苗),可用于绵羊、山羊和牛的免疫。
各种弱毒活疫苗对人有一定致病力,工作人员在使用疫苗时,应注意个人防护,以防感染。用用具需煮沸消毒。
人类可以感染布鲁菌,其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牛、羊和猪;狗对3种主要布鲁菌常呈隐性感染,可成为人布鲁菌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是接触、食入或吸入。
在患畜流产和分娩时是最可能感染的时期。
畜牧兽医管理人员、乳肉加工人员、畜产品初步处理人员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等感染的机会最多。
八、布鲁菌病的公共卫生意义
人类布病的预防首先在于消灭动物的布病。
预防布鲁菌感染,要特别注意职业性感染。
与本病有接触机会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防护措施,在动物群产仔时更要注意严守防护制度,必要时可接种疫苗。此外还应强调指出,制造和使用活疫苗的工作人员要注意预防感染。病人可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治疗。
由于布鲁菌为细胞内寄生,故抗菌药物必须易于穿透细胞膜才能发挥作用。为了防止耐药和复发,一般常需联合用药,而且疗程必须较长,如果疗程过短,则任何药物(包括联合用药)的复发率均很高。
①四环素联合链霉素。
②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生素,由于其脂溶性作用,较易透过细胞膜渗入到细胞内,也可透过血脑屏障,口服后很易达到抑制布鲁菌的浓度。
③氧氟沙星联合利福平。喹诺酮类药物,特别是氧氟沙星,在体外对布鲁菌有很好的作用。但如单独应用于人类布氏菌病治疗则复发率极高。
切断传播途径也是重要措施之一
(1)牲畜流产物的处理:流产物应深埋,污染场地严格消毒。
(2)畜产品的处理:乳类及乳制品消毒(巴斯德消毒或煮沸)。毛皮消毒(自然存放1~5个月、日晒、化学消毒等)。肉类要熟食。
(3)家畜粪便要经无害化处理后用做肥料及燃料。要保护水源,防止被患者及病畜的排泄物所污染。
(4)做好个人防护,特别是职业人群的防护:接触病畜时,应着防护装备:工作服、口罩、帽子、围裙、乳胶或线手套和胶鞋等。工作后要用消毒水或肥皂水洗手,工作期间不吃东西,饭前洗手等。
提高人群免疫力,可接种布鲁菌苗。但人用菌苗免疫维持时间短,需每年接种,而多次接种又可使人出现高度皮肤过敏反应甚至病理变化。
接种疫苗后体内产生的抗体与自然感染的抗体鉴别较难,常给诊断带来困难,故近年来多不主张广泛接种,而仅用于本病活动性疫区皮内试验阴性的受威胁的人群,如兽医、牧民、接触布鲁菌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等。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