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能力单元三 3-10 流行性乙型脑炎概 述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蚊媒性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和多种动物均可感染,其中人、猴、马和驴感染后出现明显的脑炎症状,病死率较高。猪群感染最为普遍,商品猪大多不表现临床症状,妊娠母猪可表现为高热、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公猪则出现睾丸炎。其他动物多为隐性感染。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先发现于日本,从1871年开始,每年夏、秋季节都有发生。由于当时冬、春季节还流行一种昏睡性脑炎,二者容易混淆,为了区别起见,于1928年将昏睡性脑炎称为流行性甲型脑炎,而将夏、秋季节流行的脑炎称为流行乙型脑炎。1935年在日本人群中流行本病时,马也发生了流行,同年日本学者从人和马的脑组织中分离到日本脑炎病毒,首次确定了本病的病原,并证明其抗原性不同于美国圣路易斯脑炎。我国于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日本脑炎病毒,证实存在本病。本病分布很广,主要存在于亚洲地区各国,我国大部分地区也时有发生。由于本病疫区范围较大,人兽共患,危害严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需要重点控制的传染病。病 原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的黄病毒属。病毒粒子直径30~40nm,呈球形,二十面体对称。病毒核心为衣壳蛋白包裹的RNA,外层为囊膜糖蛋白。JEV具有血凝活性,能凝集绵羊、鹅、鸽和雏鸡的红细胞,但不同毒株的血凝特性有明显差异,SA4 株和YN株血凝性较好,而SH3株和P3株血凝性较差。JEV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10976 bp。JEV抗原性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可根据E基因差异分为5个基因型,我国流行的毒株多为基因Ⅰ型和基因Ⅲ型,基因Ⅴ型报道的仅有一株。本病毒适宜在鸡胚卵黄囊内繁殖,也能在鸡胚成纤维细胞、原代仓鼠肾细胞以及C6/36、BHK-21、Vero等传代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和形成空斑。本病毒在感染动物血液内存留的时间很短,主要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动物感染本病毒后,均产生补体结合抗体、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流行地区的吸血昆虫,特别是库蚊和伊蚊体内常能分离出病毒。小鼠是最常用来分离和繁殖本病毒的实验动物,各种年龄的小鼠都有易感性,但以1~3日龄乳鼠最易感。小鼠脑内接种后3~5d发病,表现离巢,被毛无光泽。并于发病后1~2d内死亡。根据感染途径的不同,JEV的毒力可以分为脑内毒力(神经毒力)和皮下毒力(神经侵袭毒力)。JEV分离株的毒力差异大多表现在皮下毒力的差异,脑内毒力差异不显著。根据不同JEV毒株对成年鼠皮下致病力的不同,可以将 JEV分为强毒株和弱毒株。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剂都有良好的灭活作用。本病毒在-20℃可保存1年,但病毒滴度降低;在50%甘油生理盐水中于4℃可存活6个月。本病毒在pH7以下或pH10以上,活性迅速下降。病 原流行病学传染源多种动物和人感染后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本病流行地区,畜禽的隐性感染率均很高,国内很多地区的猪、马、牛等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在90%以上,特别是猪的感染最为普遍。猪感染后出现病毒血症的时间较长,血中的病毒含量较高,媒介蚊又嗜其血,而且猪的饲养数量大,更新快,容易通过猪--蚊--猪等的循环,扩大病毒的传播,所以猪是本病毒的主要增殖宿主和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带病毒的蚊虫叮咬而传播。三带喙库蚊是优势蚊种之一,嗜吸畜(猪、牛、马)血和人血,感染阈低(小剂量即能感染),传染性强,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且可经卵传至后代,带毒越冬蚊能成为次年感染人畜的传染源,因此蚊不仅是传播媒介,也是病毒的贮存宿主。某些带毒的野鸟在传播本病方面的作用亦不应忽视。易感动物人、马属动物、猪、牛、羊均有易感性。猪不分品种和性别均易感,发病年龄多与性成熟期相吻合。本病在猪群中的流行特征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在病愈后不再复发,成为带毒猪。但在新疫区常可见到猪、马集中发生和流行。人的病例多见于10岁以下的儿童,尤以3~6岁发病率最高。在热带地区,本病全年均可发生。在亚热带和温带地区本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在夏季至初秋的7~9月份流行,这与蚊的生态学有密切关系。流行病学猪乙脑症状人工感染潜伏期一般为3~4d 。常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达40~41℃,呈稽留热,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减退,饮欲增加。粪便干燥呈球状,表面常附有灰白色黏液,尿呈深黄色。有的猪后肢轻度麻痹,步态不稳,也有后肢关节肿胀感疼而跛行。个别表现明显神经症状,视力障碍,摆头,乱冲乱撞,后肢麻痹,最后倒地不起而死亡。妊娠母猪常突然发生流产。流产前除有轻度减食或发热外,常不被人们所注意。流产多在妊娠后期发生,流产后症状减轻,体温、食欲恢复正常。少数母猪流产后从阴道流出红褐色乃至灰褐色黏液,胎衣不下。母猪流产后对继续繁殖无影响。流产胎儿多为死胎或木乃伊胎,或濒于死亡。部分存活仔猪虽然外表正常,但衰弱不能站立,不会吮乳;有的生后出现神经症状,全身痉挛,倒地不起,1~3d死亡。有些仔猪哺乳期生长良莠不齐,同一窝仔猪有很大差别。公猪除有上述一般症状外,突出表现是在发热后发生睾丸炎。一侧或两侧睾丸明显肿大,较正常睾丸大半倍到一倍,具有证病意义,但须与布鲁氏菌病相区别。患睾阴囊皱褶消失,温热,有痛觉。白猪阴囊皮肤发红,两三天后肿胀消退或恢复正常,或者变小、变硬,丧失制造精子功能。如一侧萎缩,尚能有配种能力。猪乙脑症状病猪产出死胎、木乃伊胎,可见在同窝胎中不同时间死亡的胎儿患病公猪睾丸肿大牛感染发病后主要见有发热和神经症状。发热时,食欲废绝,呻吟、磨牙、痉挛、转圈以及四肢强直和昏睡。急性者经1~2d,慢性者10d左右可能死亡。牛、羊乙脑症状山羊病初发热,从头部、颈部、躯干和四肢渐次出现麻痹症状,视力、听力减弱或消失,唇麻痹、流涎、咬肌痉挛、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关节伸屈困难,步样蹒跚或后躯麻痹,卧地不起,约经5d可能死亡。病理变化猪:肉眼病变主要在脑、脊髓、睾丸和子宫。脑的病变与马相似。肿胀的睾丸实质充血、出血和坏死灶。流产胎儿常见脑水肿,腹水增多,皮下有血样浸润。胎儿大小不等,有的呈木乃伊化。牛、羊、鹿的脑组织学检查,均有非化脓性脑炎变化。死产胎儿脑内积水死产胎儿脑缺损脑组织内的血管周围细胞浸润呈袖套现象诊 断临诊综合诊断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呈散在性发生,多发生于幼龄动物和10岁以下的儿童,有明显的脑炎症状,怀孕母猪发生流产,公猪发生睾丸炎。死后取大脑皮质、丘脑和海马角进行组织学检查,发现非化脓性脑炎等,可作为诊断的依据。在人还应进行血液白细胞和脑脊液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80%以上,嗜酸性粒细胞减少。脑脊液压力升高,外观透明或微浊。病毒分离在本病流行初期,采取濒死期脑组织或发热期血液,立即进行鸡胚卵黄囊接种或1-5日龄乳鼠脑内接种,可分离到病毒,但分离率不高。血清学诊断血凝抑制试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是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抗体在病的初期效价较低,且隐性感染或免疫接种过的人、畜血清中都可出现这些抗体,因此均以双份血清抗体效价升高4倍以上作为诊断标准。只能用于疾病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无早期诊断价值。机体感染本病毒后,特异性IgM抗体于病后3~4d即可产生,2周达高峰,因此确定单份血清中的IgM抗体,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与布病的鉴别诊断猪乙脑 猪布病流行病学 有严格的季节性 无明显季节性主要症状 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胎儿多为死胎,大小不等或为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多为一侧性肿胀 最明显的症状是流产,多发生于妊娠的第3个月,多见死胎,胎盘布满出血点,极少有木乃伊胎,睾丸多为两侧性肿胀。病变(脑) 非化脓性脑炎 脑部无病变流产胎儿或胎衣病料涂片 无细菌 G-小杆菌防 控免疫接种消灭传播媒介宿主动物的管理马属动物和猪使用我国研制选育的仓鼠肾细胞培养的弱毒活疫苗,安全有效。预防注射应在当地流行开始前1个月内完成。以灭蚊防蚊为主,尤其是三带喙库蚊。选用有效杀虫剂进行喷洒。对猪舍、羊圈等饲养家畜的地方,应定期进行喷药灭蚊。对贵重种动物畜舍必要时应加防蚊设备。重点管理好没有经过夏秋季节的幼龄动物和从非疫区引进的动物。在乙脑流行前完成接种,保持圈舍干净,定期消毒、驱虫。公共卫生带毒猪是人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往往在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高峰过后1个月便出现人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高峰。感染后从隐性到急性致死性脑炎,潜伏期一般为7~14d。患者大多数为儿童,也有少数免疫低下的老年人感染发病。多突然发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发热、头疼、昏迷、嗜睡、烦躁、呕吐以及惊厥等。主要神经体征为颈强直、腹壁反射及提睾反射消失,腱反射减弱或亢进。病例分为轻症型和重症型(又分为脑型及脑脊髓型),重症常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一般于体温正常后,多数患者的脑炎症状及体征亦同时消失。治愈后少数人可能留有失语、四肢软弱、精神错乱、痴呆等后遗症。预防人类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靠免疫接种,我国对本病实行计划免疫,即所有儿童都要按时接受疫苗接种。我国研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 14-14-2株)安全性和免疫原性好。疫苗注射的对象主要为流行地区儿童。8月龄儿童首次免疫,于上臂外侧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mL;分别于2岁和7岁再各注射0.5mL,以后不再接种。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