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9张PPT)第二章 文化史与旅游文化旅游文化史的内涵与价值中国旅游文化史的分期特色西方旅游文化史案例讨论目录第一节旅游文化史的内涵与价值旅游文化史是史学向旅游学领域 展的产物,它以人类旅游文化发生、发展的过程 为对象,注重于在环境的影响下人类创造各种旅游文化时主体意识的演变历史。概念界定作用研究旅游文化史,有助于厘清文化对于旅游发展的历史推动力,发现旅游文化的 各个转型时期及影响,找出对当代及未来旅游文化业发展的启示。将促使我们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思考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并寻 找出新的开发路径。第二节中国旅游文化史的分期特色殷商西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原始先民历史分期特色玄学元代明代清代近现代两宋历史分期特色心学理学文化综述原始社会:旧、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宗教迷信氛围浓厚,神权政治西周:注重世事,眼光从神界转向人界东周: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影响至今的哲学思想,堪称中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秦汉:文化大一统与开拓、创新的亢奋。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旅游文化一、远古游踪 原始社会1,原始山林的生存之旅:生存之旅与山林流浪万物有灵与自然崇拜生命体验与探索自然昆仑山:西王母P21-242,氏族部落的追寻芳草地之旅:——对生存之旅的扩大和深化炎帝氏族:自陕西向渭水两岸发展;西迁。黄帝氏族:自甘肃兴起向东北发展,并大举南迁。周族:自黄土高原地区向北迁,寻找适合农业生产的芳草地。氏族部落之旅与原始人生存之旅的区别,在于不再盲目和随处安身,而是向着远处有目的地前行。P24-283,传说中的帝王辟地探险之旅“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帝巡守至东海,登恒山,于海滨得白泽神兽,能言,达于万物之情。因问天下鬼神之事,自古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者,凡万一千五百二十种,白泽言之,帝令以图写之以示天下,帝乃作《祝邪之文》以祝之。”总结:旅游几乎是人类与神俱来的一种天性,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渴望能无拘无束地畅游天地。P29-30课堂讨论:“远古游踪”,和现代旅游有什么文化差异或相似性?二、夏商西周旅游 奴隶社会的开始1,商旅肇始:肇牵牛车远服贾“家天下”的开始;商贾旅行发展;商部落开拓商旅之先河。2,帝王淫游与百姓风情之游夏桀:“筑倾宫,饰瑶台,罢民力,殚民财。”商王武乙:“猎于河、渭之间”,遭暴雷而死。商纣王:“为鹿台,七年而成”,于沙丘修建苑台宫室。自由民:处于奴隶主贵族与奴隶之间的阶层。上篇: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夏朝:开始世袭制,进入奴隶社会。P31-37三、走向自觉的春秋战国游 生产力发展;铁器使用;牛耕出现;群雄争霸局面;私学兴起造成文化下移 百家争鸣的准备 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1,朝聘之旅与“秦晋”之旅 由宾礼引发的旅行。诸侯国之间,诸侯与周王之间的朝聘。政治型、文化型的朝聘。2,游猎之旅与观光之旅3,游学之旅与游说之旅:士阶层进行的旅游,以文化知识为依托,以传播思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为目标。上篇: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P41-59四、秦汉旅游秦统一中国,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1,封禅巡游之旅 秦汉帝王泰山封禅封禅,是古代帝王举行的一种国祀大典。天命与皇权。海上探险活动与神仙学说。2,壮行之旅《史记》作者司马迁寻找大月氏的张骞3,宦游之旅从依附藩国王侯(西汉初)到依附天子(西汉中叶)的宦游。上篇:中国旅游文化的演进历程P84-106课堂回顾:华夏族的旅游文化开山宗师是?A,炎帝 B,黄帝 C,孔子 D,庄子中国封建帝王巡游第一人是?A,炎帝 B,黄帝 C,秦始皇 D,汉武帝旅游文化与生产发展的关系。参考答案:答案:1,A2,C一、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演变综述公元190年以后,东汉末年,天下分崩离析魏蜀吴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篡魏,建(西)晋晋、吴南北对立,280年晋灭吴,中国再次统一。316年,匈奴灭西晋南方官僚和南逃的北方士族首领拥护司马睿为晋王,史称东晋317-420。刘裕代晋,南朝开始(宋、齐、梁、陈)416-589,为隋灭。317-439十六国,439-581北方统一,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北朝开始。北方南方北魏->西魏->北周->丞相杨坚代周,废静帝,国号隋国。隋朝,统一全国。唐朝盛世文化事项:魏晋南北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1,庄园经济的发展2,士族的兴起 政治、经济、精神文化的一元格局被历史的强力所打破,旧的文化模式崩溃,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开始出现。3,儒学黯淡,玄学兴起。4,道教全面发展。5,佛教大流行。6,胡汉文化冲突碰撞。7,推出气度恢弘的隋唐文化:包容乃大的文化风格;强劲的对外辐射。二、魏晋南北朝的旅游文化1,慷慨悲凉的羁旅征戍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曹操《苦寒行》“剧哉边海民,寄身于野草。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曹植《梁甫行》P107-1102,旷达超逸的玄游玄学:魏晋时期兴起,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又称之为“魏晋玄学”。兴起的思想基础:儒学体系崩溃,纷纷逃避现实。导致寄情山水田园、栖息山林之风日盛。玄游:旨在参悟玄机、印证玄理和陶冶人的自然之情、自然之性的游山玩水热潮。玄游的代表人物:阮籍、嵇康、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郦道元等。P111-124阮籍:三国时著名玄学家、玄游家。不游则以,游必尽兴,登临山水,经日忘归,且行迹怪诞,游踪飘忽。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P111嵇康:三国时著名思想家、玄游家。游风清逸悠闲,有浓厚的神仙方士悠游超逸之风。迷恋于山水中领略玄趣,追求与道契合的精神境界。P112王羲之:东晋书法家、诗人、山水旅游家。王羲之好隐居,与清淡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晋书.王羲之》东晋政权建立后,大批南渡名士惊魂甫定,在如诗如画的南国山水中清谈玄理,吟诗长啸,玄游更加普遍。P115陶渊明:中国田园诗的开创者,东晋末年著名的玄游家。陶渊明的山水玄游、田园生活造就了不朽的田园诗文。其游山观水注重“应目会心”,“寻象以观意”,领悟人生和宇宙之真谛。其隐逸闲游逐步摆脱了传统的隐逸方式,不是遁迹山林清心寡欲深居简出,而是主动去饱览和领略天地山川之美,在山水韵律中感悟生命的隽永和人的生命情致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呼应。东晋以后,提倡“无为而治”,因此产生了“朝隐”。随着魏晋以来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人与自然的进一步沟通过与和谐,自然山水成为士人的重要审美对象和愉悦自我的媒介。P116-117二、魏晋南北朝的旅游文化3,方兴未艾的仙游和释游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急剧动荡,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在此驱动下,人们竭力来寻找精神上的安身立命之所。这为宗教的滋生和盛行提供了适宜的气候与土壤。儒学衰落,道教和佛教乘隙而且并得到长足发展,宗教旅游因此兴盛。仙游与道教:道教酝酿于东汉,雏形于魏晋,形成规模于南北朝。向往神仙世界,追求长生不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关系,认为神仙都是居住在风景秀美、环境幽深的洞天福地之中。众多道教徒为此寻仙访道,搜求方术而遁迹深山幽谷、海滨湖岛。这种入道者和慕道者选择人迹罕至、风景秀丽的奇山异水,并在其中居住、遨游、修炼,企图“长生不老、羽化登仙”的活动即“仙游”。P124-132葛洪:陆修静:陶弘景:法显:隐居罗浮山,采药炼丹。致力于道教理论研究。整理道经,奠定了“道藏”的基础,整理了神仙谱系。辞官隐居于茅山,超脱尘世、逍遥山水的仙游家。东晋高僧,杰出旅行家。P125-130思考与讨论中国古代的玄游、仙游和释游,在现代有何意义?有没有开发旅游资源的价值?三、隋朝旅游开国君主隋文帝杨坚,励精图治、躬行节俭,反对奢靡。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巡游,士人清谈玄游之风归于寂谬。至隋炀帝杨广,数次强调,巡游自古就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在位14年,居京时间不足一年,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巡游。开创了龙舟巡游之先例。小组讨论2古代文人旅游诗文中描述的植物有什么象征含义?小组讨论2:中国人在旅游餐厅用餐的一些行为(如大声喧哗、哄抢自助食物、桌上堆满残渣…..),以及景区的Rest room文化(具体略),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共同批评,有什么文化含义?中国游客旅游相关部门应如何改进?谈谈你知道的欧美、日韩或其他国家的restroom文化?四、唐朝旅游1,恩泽天下的封禅之旅唐太宗力倡近游。唐高宗泰山南封祀坛。女皇武则天于中岳嵩山封禅。P182-1842,豪放浩荡的士旅:(边塞之旅与田园逸游)唐朝朝气蓬勃的时代文化氛围,使士人的人生价值变为积极入世,追求建功立业。或作慷慨边塞之旅,或寄情于山水田园之旅,或南北漫游以求跻身仕途,汇集成一股豪放恢弘的士旅洪流。骆宾王、孟浩然、王维、王之涣、李白、杜甫、李贺、白居易等。P184-185骆宾王P185《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 维P186孟浩然P190白 居 易P193李 白P196杜 甫P1983,西游东渡之释旅玄奘:对一度新兴佛教流派大乘佛教产生浓厚兴趣,产生了去印度求取佛学真经以会通一切的念头。探讨:《西游记》成书的社会文化背景?唐末五代起,西北草原荒漠的游牧民族再次对中原农耕世界发动了规模日益巨大的撞击。然而辽朝、金国,最终都在文化路线上全面采纳中原地区的汉文化,这就是“征服者被征服”的轨道。这符合儒家“用夏变夷”的原则,也成为汉族儒士在元朝服务于少数民族政权的哲学依据。宋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和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从唐文化转向宋型文化的背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迁,均田制崩溃,庶族地主和小自耕农经济迅速发展,并占据社会经济的主体地位。世俗地主取代门阀地主。科举教育更加完善,形成比唐代更有文化教养的阶层,在思想领域全面开拓,创造出宋文化的盛象。时代背景辽北宋西夏金南宋西夏五代十国元朝唐朝唐朝安史之乱后国势衰减,转入空间的战乱之中。宋太祖赵匡胤重建的统一帝国,始终为雄悍的契丹与党项羌人所困扰。社会动乱和政权的虚弱,使士大夫心灵产生阴影。为寻求新的心理平衡,他们逃遁、退避于现实世界之外,造成宋型文化内倾、封闭的心理特征。宋文化至明文化,有一内省、精密化的理学体系。理学:又称新儒学,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是以儒学为主体,吸收和改造释道哲学建立起来的伦理主体性的本体论。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抹杀了个体的主体和独立性,使“内圣”之学被提到空前的高度,企图以“内圣”控“外王”,造就出一个政治全然从属于道德的中国式的政教合一的统治系统。因而,一切讲求事功或主张变革的人物与活动自然遭受强大抨击。理学的出现,适合非汉族统治者的要求,在元代迅速传播和发展。文化事项两宋以来,国势远不如唐朝强盛。一再屈辱与辽、西夏和金签订屈辱协议求一时之安。给文人士大夫带来严重心理创伤,产生浓重的内忧外患情节,使其审美情趣发生变化,也影响了他们的旅游思想。 两宋的忧国之旅。寇准:《书河上亭壁》: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一、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一、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心怀社稷的忧国之旅陆游: 《入蜀记》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宜为仙真所托。祝史云:“每八月十五夜月明时,有丝竹之音,往来峰顶,山猿皆鸣,达旦方渐止。”庙后,山半有石坛,平旷。传云:“夏禹见神女,授符书于此。”坛上观十二峰,宛如屏障。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祠旧有乌数百,送客迎舟。除心忧社稷外,宋代旅游另一个特色,是从自然山水中体悟理趣追求知识。从而形成了格致之旅。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二、悟理求知的格致之旅沈括:《使契丹图抄》《天下州县图》《梦溪笔谈》二、悟理求知的格致之旅梦溪笔谈杂志一交通东西的元朝旅游:13世纪蒙古的兴起,揭开了中国交通史上重要的一页。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创建的庞大帝国,从太平洋西岸直到黑海之滨,欧亚大陆的大部分都处于蒙古国统治之下。蒙古贵族远征欧亚,产生了游历欧亚的随军旅游家。同时还出现了宗教旅游家。三、纵横欧亚的西征之旅又称钦察汗国成吉思汗: 耶律楚材:三、纵横欧亚的西征之旅又称钦察汗国元代著名的政治家,1190-1244,家族世居燕京。学识渊博、好佛恶道,辅佐成吉思汗父子达30多年。元太祖十三年(1218),成吉思汗慕其才名,特征召到漠北以备顾问。耶律楚才从燕京出发,过居庸关、大同,越阴山,涉沙漠,行走近百日到达成吉思汗驻和林的行宫。翌年夏天,扈从成吉思汗开始了随军旅行的历程。大军取道金山,耶律楚才进入此山极目远眺,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吟诵《过金山用人韵》:雪压山峰八月寒,羊肠樵路曲盘盘。千岩竞秀清人思,万壑争流壮我观。山腹云开岚色润,松巅风起雨声乾。光风满贮诗囊去,一度思山一度看。耶律楚才的西行耶律楚才《过阴山和人韵》:阴山千里横东西,秋声浩浩鸣秋溪。 猿猱鸿鹄不能过,天兵百万驰霜蹄。 万倾松风落松子,郁郁苍苍映流水。 六丁何事夸神威,天台罗浮移到此。 云霞掩翳山重重,峰峦突兀何雄雄。 古来天险阻西域,人烟不与中原通。 细路萦纡斜复宜,山角摩天不盈尺。 溪风萧萧溪水寒,花落空山人影寂。 四十八桥横雁行,胜游奇观真非常。 临高俯视千万仞,令人凛凛生恐惶。 百里镜湖山顶上,旦暮云烟浮气象。 山南山北多幽绝,几派飞泉练千丈。 大河西注波无穷,千溪万壑皆会同。 君成绮语壮奇诞,造物缩手神无功。 山高四更才吐月,八月山峰半埋雪。 遥思山外屯边兵,西风冷彻征衣铁。丘处机: 《长春真人西游记》四、西行东渐的宗教之旅P257上卷:述丘处机西游经历,下卷:述丘处机讲道集东归住持天长观事。这是一部研究丘处机及全真教的重要著述,也是我国13世纪上叶一部重要的中西交通史文献。汪大渊:五、跨国观光之旅和士人文化之旅《岛夷志略》,原作《岛夷志》,元代民间航海家汪大渊所著记述海外诸国见闻的著作。共一卷,一百余篇纪略,涉及东西两洋周边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是研究古代亚非等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内容翔实,记述准确。《四库全书总目》评价:“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其书上承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赵汝适《诸蕃志》,下接明代马欢《瀛涯胜览》、费信《星搓胜览》等书,对明清两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产生巨大影响。后译为多国文字。P265岛夷志略关汉卿:五、跨国观光之旅和士人文化之旅关汉卿,1220-1300。元太宗六年1234年,金朝灭亡,避乱定居祁州十余年,常游于平阳、汴梁、真定三个元杂剧早期集散地之间,为从事戏曲创作奠定了初步基础。1279年,南宋灭亡,决定南下楚湘江浙。随着戏班沿着路山驿道直接进入湖北、湖南。又游览杭州山水名胜,尤其对西湖的湖光山色充满感情。散曲《一枝花·杭州景》部分: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儿忒富贵。……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宋元时期,涌现不少西域诗歌。如何将之运用于当今时代背景下的西部旅游开发与营销?小组讨论明清历史文化概述第三节西方旅游文化史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古希腊文明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基本延续古希腊文明“黑暗时代”文艺的再生与复兴公元前9世纪-1453年古罗马文明公元476(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5世纪中期(东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文明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文明西方主要文明时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