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家住平原(稻作文化的印记)教学目标1.阅读位置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在世界的位置。 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和美 国中部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3.对比两大平原的自然条件、聚落景观,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之处,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区域认知素养。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湄公河平原人们的稻作生产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湄公河平原稻作生产与人们生活方式之间的密切关系。教学过程【介绍】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人文地理的课堂,我是来自宁波市曙光中学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徐谅慧,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人教版人文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之前呢,老师先来插播一则广告: (播放泰国香米视频) 广告中这碗香喷喷的大米饭看着就很好吃?但是大家知道泰国香米产自泰国的什么地方吗?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有着“泰国米仓”之称的湄公河平原,来探究一下到底是怎样得天独厚的条件造就了这里如此美味的大米饭,以及这里的稻作生产又对当地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课时《稻作文化的印记》。 【新课教学】 一、图寻平原位置(地理位置) 首先,让我们一起通过几张图片来探究一下湄公河平原到底位于哪里? (ppt出示湄公河平原在世界的位置图、湄公河平原地形图) 经纬度位置 说到地理位置,我们一般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个方面来考虑,半球位置、纬度带、温度带都属于经纬度位置,而海陆位置、相对于大山大河的位置都属于相对位置,据此,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吧,首先,半球位置,我们在地球仪上找到湄公河平原,家里没有地球仪的也可以借助我们书本上的两张地图,我们发现湄公河平原位于赤道以北,因此属于北半球,从经度来看,东经105°纵贯湄公河平原,这一范围正好在西经20°向东到东经160°之间,因此位于东半球。接着我们来看一下温度带和纬度带位置,从地球仪上我们不难发现,湄公河平原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因此,联系我们综合探究二学过的知识,湄公河平原应该属于热带和低纬度地区。 相对位置 接下来再来看一下相对位置。首先,相对于大洲的位置,湄公河平原亚州东南部的中南半岛上;然后大家再找一下图中中南半岛东西所邻的大洋或海湾有哪些?是的,湄公河平原西临泰国湾,东临南海。最后,我们再来找一下湄公河平原地跨了哪几个国家?大家可以在地图上找一下圈起来,有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好的,如此一来我们知道了一般情况下在描述一个区域地理位置的时候我们通常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来描述。我们也来总结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ppt展示)。 二、图析自然条件 找到了湄公河平原的位置后,接下来我们再通过几张图片,一起分析一下到底是怎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能让这里种植出如此美味的大米。让我们一起图析自然条件。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我们可以从气候、地形、水文、土壤这四个方面入手。 (ppt出示亚洲气候类型图、湄公河平原地形图) 气候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湄公河平原的气候,这是一张亚洲气候类型图,在这里我们先找到湄公河平原,从图上的注释,我们发现这里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这是湄公河平原下游越南的一个城市胡志明市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大家通过这个图分析一下当地的气候有什么特征?回顾第二单元的知识,描述气候特征通常从气温、降水两方面入手,那么我们先看气温,也就是这里的红色曲线,对应左边的坐标轴,我们发现全年气温高于15摄氏度,这也是热带气候的共同特征,终年高温。降水呢?我们看下面的蓝色柱状图,降水集中在5-10月,因此从降水来看,分旱雨两季,并且降水多的时候,气温也比较高,所以季风气候还有一个特征就是雨热同期。 地形 再来看一下地形,从这张分层设色地形图中我们发现,这里海拔多在200米以下,因此属于平原地形,地势平坦开阔。 土壤 土壤:并且这里的平原属于大河冲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冲积平原的土壤一般也比较肥沃。 水文 水文:最后我们来看一下湄公河平原地区的水文情况,什么是水文情况呢,就是一个区域内水资源的分布情况。同学们一起找一下这张图中有哪些河流或者湖泊?比如湄公河、桑河、同奈河、洞里萨湖等等,还有一些不知名的河流,这些大大小小的河流交织在一起,就像网一样,所以我们说湄公河地区的水文特征是水网密布,非常有利于灌溉。 小结 在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自然条件特点之后,我们就要回到一上课时看到的那碗香喷喷的米饭上了,大家知道米饭的前身是什么吗?对了,水稻。那么湄公河平原到底适不适合水稻的生长呢?这个你说的不算,我说的也不算,还是得水稻自己说的才算。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水稻的自述,大家找一下湄公河平原的哪些自然环境条件刚好和水稻自述的环境相吻合:大家好,我叫水稻,是一种主要的粮食作物,喜欢生活在高温(这里的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能够满足水稻需求)、阳光充足(位于低纬度地区,光照充足)、潮湿、水分充足的地方(这里水网密布),需要生长在平整(这里地形冲积平原,平坦开阔)、且土壤肥沃的土地上(也能满足)。由此可见,湄公河平原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水稻的生长,同时也正是因为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了世界上重要的水稻产区。 三、图说水稻生产 那么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之后呢,我们就要一起来说说水稻的生产。同学们天天都在吃米饭,不知道对水稻的生产环节了解多少呢?老师这里一共有六幅水稻生产过程图,但是顺序被打乱了,请大家暂停一下微课,来给图片排排序。 (ppt出示六张水稻生产环节图) 好的,同学们,正确的顺序是⑤①⑥③④②,你对了吗?第一幅是⑤,这是在播种,播完种之后要干嘛呢?就是第一幅图,在育秧。但是由于一开始用撒种的方式播种,导致秧苗的间距太密了,不利于长高长大,那怎么办呢?就把它们种的稀疏一点,所以就有了这里的第三步,叫插秧。一行一列整整齐齐的插起来。然后再进行田间管理,喷洒农药、化肥,等待秧苗长大。秧苗成熟之后再把稻谷收割上来,用脱粒机把稻谷和稻杆脱开,最后再把稻谷晒干送去碾米厂碾成大米。所以大家有没有发现,相对于其他农作物的种植,水稻种植的环节是不是相对比较多一点?其实水稻生产还不只有这几个环节,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资料了解一下哦。 那么了解了水稻的生产环节之后呢,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湄公河地区水稻生产有什么特点。我们发现水稻生产工序比较繁琐,环节比较多,其次,这么多的环节,都需要谁来完成呢?对,需要大量劳动力,并且,在湄公河平原这里生产力水平和机械化程度都比较低的情况下,这些生产环节都要靠人工来完成,因此,水稻生产是一个需要精耕细作,依靠人工劳动来完成的生产劳动。这就是湄公河平原地区水稻生产的特色。当然,也是因为这些环节仅仅靠一个人无法完成,所以在农忙时节,人们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由此也渐渐地形成了当地一种团结互助、关爱弱者、同舟共济的良好精神风貌。 由此,老师也想到了一首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四、图评人文生活 湄公河平原地区的人们由于世世代代以水稻为生,那么他们的人文生活又有什么特点呢,会不会被这种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所影响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评说一下当地的人文生活。 大家可以把视频暂停一下,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探究一下湄公河平原地区的人口分布、物质生活、民居景观和精神生活与水稻生产有着怎么样的关系。 人口分布 好的,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人口分布,(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这是世界人口分布图,我们先在这张图上找到湄公河平原。根据图例,大家发现这里的人口分布有什么特征呢?相对来说,颜色比较深,因此人口比较稠密,其实就以泰国为例,湄公河平原上聚集着泰国87%的人口。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为什么湄公河平原会成为整个中南半岛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其实这也是自然环境决定的,自然环境相对较好的区域人口也比较密集。稠密的人口和水稻生产有什么关系呢?众多的人口为湄公河平原地区以人工劳动为主的水稻生产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反过来湄公河地区高产的稻米也能满足众多的人口的生活需要。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发现我们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问题。因此我们说湄公河地区的水稻生产影响了当地的人口分布。 物质生活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当地的物质生活,当地饮食主要以稻米为主的,比如米饭、米线、米粉、粽子等,由此可见,湄公河地区的水稻生产也影响着当地的饮食文化。 民居景观 接下来我们来再来看一下湄公河平原的民居景观有什么特点?老师这里有三张图片,哪幅图片是湄公河的民居呢?(出示3幅不同的民居景观)很明显是C对吧。这种民居景观有点类似于我们我们历史中学到的河姆渡居民的干栏式建筑,我们也称之为高脚屋,大家思考一下这种民居景观有什么特点呢?又反映了湄公河平原怎么样的自然环境特点呢。我们可以观察到这种房屋屋顶是人字形,有利于排水,说明当地降水比较多;底下架空的,为了防潮,说明当地比较潮湿;并且我们可以看到底下一般不住人,用来养牲畜或者放农具,有利于田间耕作。另外我们发现这些高脚屋大多是沿河流或者稻田分布的,这样方便田间管理。由此可见,湄公河平原地区的水稻生产也影响着当地的民居特色。 精神生活 最后来看一下水稻生产对当地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柬埔寨有一个传统节日,御耕节,其实就是和当地的水稻生产有关,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了解一下。通过视频的介绍,大家发现,他们用什么动物来祭祀呢?是的,牛,因为牛是他们水稻种植过程中最重要的劳作工具。牛耕地任劳任怨,省了人们很多体力,所以牛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另外呢,像泰国也有一个比较类似的节日,叫春耕节。 除此以外,还有水上木偶戏,这是越南最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舞台戏,它稀奇的地方,就在于木偶戏于水池面上演出;因此对表演的人的要求就比较高,演出过程中要浸泡在水里面通过挥动杆子来演木偶戏,让玩偶生灵活现的演出各项传说故事,其动静合宜的神态令人拍案叫绝。木偶戏的很多动作都来自于水稻的生产过程,比如插秧、打谷等。 除此以外呢,柬埔寨地区还有一个节日是送水节,在每年公历11月月圆时举行。每年的5月,柬埔寨进入雨季,湄公河水沿着洞里萨河倒灌入洞里萨湖,使湖面迅速扩大10倍,大量鱼虾在湖内繁殖起来,使洞里萨湖成为一个天然鱼仓;同时,雨水给农民播种、插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农民开始紧张的农田劳作。到11月,柬埔寨进入旱季,洞里萨湖水开始回流入湄公河,最后注入大海。这时,洞里萨湖里的鱼已经长大,柬埔寨进入捕鱼季节;同时,水稻也已成熟,农民准备开镰收割。为了感谢河水给人民带来的巨大利益,柬埔寨人民从古代就有了举办送水节的传统习惯,恭恭敬敬地把给他们带来丰收的河水送归大海,迎接收获季节的到来。送水节的活动包括赛龙舟、游彩灯船、拜月亮等。 此外,由于水稻生产的影响,当地人信奉“谷神”“稻母”等神灵,期望年年都能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可见水稻生产也影响着湄公河平原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 因此可以说湄公河地区的人文生活被深深烙上了稻作文化的印记。 【课堂小结】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一节课: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湄公河平原,通过图片的分析,了解了湄公河平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和人文生活,我们发现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会影响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反过来,当地的人文生活也反映出这里的自然环境特征,而不同区域有着各自的独特优势,因此,在生产生活中,我们应做到因地制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课后探究】 那么课堂的最后我们来给大家留一个课后探究作业,来寻找一下家乡的稻作文化印记。其实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在我们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水稻,距今已有7000余年历史,可见,江浙地区也非常适合水稻的种植,大家以宁波为例,运用今天所学知识,用图分析宁波稻作文化的自然、人文特色。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同学们,我们下节课再见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