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课题 家住平原(用机械种庄稼)教学目标1.阅读位置图,能够说出湄公河平原、美国中部平原地区在世界的位置。2.从地形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中获取有用信息,综合分析湄公河平原和美 国中部平原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3.对比两大平原的自然条件、聚落景观,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之处,理解区域特色是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4.通过对两个典型案例的剖析,学会分析区域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升区域认知素养。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美国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特点和经营上的重要特色──高度机械化, 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比较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异同点。教学难点:对美国大平原的商品性农业所受到的多种因素影响的综合分析。教学过程【介绍】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大家走进人文地理的课堂,我是来自宁波市曙光中学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徐谅慧,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人教版人文地理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家住平原,这节课我们要学的是第二课时《用机械种庄稼》。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的湄公河平原吗?对于湄公河平原人们的劳作场景可能还历历在目。但是同样是平原,有的是水网密布,人工精耕细作,有的却是一马平川,千里之内不见几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美国中部大平原,一探究竟。让我们一起开启家住平原第二课时《用机械种庄稼》。 看到这个标题,大家会有什么疑问吗?(老师,为什么美国大平原适合种庄稼?这里种的是什么庄稼?种出来的庄稼主要去哪里?什么用机械种庄稼?用什么机械种庄稼?)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新课。 【新课教学】 一、精读地图,说地理位置 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为什么美国大平原适合种庄稼?这就要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说起了。让我们精读地图,说说美国和美国中部平原的地理位置。 (ppt出示美国在世界的位置图) 说到美国,它的领土包括三个部分:北美洲中部的美国本土,以及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中部平原就在美国的本土上。因此,我们结合这两张图片来描述一下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 大家还记的上节课讲到的描述地理位置的两大方面吗?我们可以从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两方面来描述,经纬度位置又包括半球位置和温度带、纬度带。据此,我们一起来描述一下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 (ppt出示美国在世界的位置图、美国地形图) 我们在地球仪上先找到美国本土,在这儿!从地球仪上,我们发现,美国本土位于赤道以北,大概在北纬25°-北纬45°之间,因此位于北半球;其次,从经度上来看,位于西经68°-西经125°之间,属于西经20°向西至东经160°之间,因此位于西半球。从纬度来看,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属于北温带;但是北纬30°穿过美国南部几个州,因此美国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少部分位于低纬度地区。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相对位置,美国位于北美洲的中部,西边临着太平洋,东边临着大西洋。 了解了美国本土的地理位置后,我们再来看看我们这节课的主角美国中部大平原的位置。大家可以先在图中找到美国主要的山脉、河流,再来说说中部大平原相对于它们的位置。我们发现美国西部有一座落基山脉,东部有一座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大平原正好位于这两座山脉之间。 二、分析图片,探自然条件 了解了地理位置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美国中部大平原自然条件和湄公河平原有什么差异,种植的农作物又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两者的景观差异会如此之大。 同学们根据这两幅图片和所学的知识,从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角度探究美国中部大平原适合种庄稼的有利自然条件。 (ppt出示美国地形图、圣路易斯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从这张美国本土地形图中我们发现,中部大平原的海拔大多在200米以下,属于平原地形,并且面积比较大,因此,土地辽阔,地势平坦。 其次,水文,我们发现美国境内有一条密西西比河流经,并且大家观察一下它的流向,北边地势高,支流多,因此,密西西比河自北向南贯穿大平原,灌溉便利。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美国中部的一个城市圣路易斯的气候情况,这是圣路易斯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我们观察一下,气温夏季温度比较高,冬季气温低于0摄氏度,因此冬冷夏热,并且降水相对比较少,由此我们可以判断当地的气候类型应该是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壤相对也比较肥沃。 又由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比较少,所以美国中部大平原不像湄公河平原水网密布,因此这里的耕地类型属于旱地。旱地适合种植旱地类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等。有此可见,自然环境会影响一个地区的生产。 三、细览信息,析农业特色 那么具体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继续深入来剖析美国中部大平原。 我们近距离走进乔治一家来看一下,乔治的家住在美国中部平原,他的爸爸和2名工人耕种着600公顷土地,这个面积大致相当于中国2000户农民的耕地。由此可见当地农业生产的第一个特点:以家庭农场为主,规模大。那么可能有同学要问了:他们只有3个人,用什么方式种这么大面积土地呢?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看看美国的农民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这下大家相信了吧,他们通过机械播种、飞机撒药、机械收割、自动灌溉等等这一些列机械化的方式,仅仅需要极少的劳动力,就能管理这么大面积的农田,由此,我们也能得到美国农业生产的第二个特点:劳动力需求少,机械化程度高。 那么相比于湄公河平原,同样是平原,为什么美国美国中部大平原能够适宜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呢?大家结合这则材料和所学知识来分析一下。老师这里提示一下,我们可以从地形地势、农田类型、人口分布、科技发展等多角度来思考。首先,从地形地势来看,这里是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辽阔,农田类型以旱地为主,因此,能够满足大型机械一开到底;其次,从这张世界人口分布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中部大平原的人口相对较少,因此,劳动力欠缺;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则材料,科学技术强大,科技处于领先地位,最发达国家,可以看出工业化水平高,科技发达。因此,我们说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会共同影响当地的生产特色。 其实啊,乔治家不仅农场大,更令人吃惊的是到了成熟收割时节,乔治家600公顷的农场,一年能够收获1800吨的小麦。不仅是小麦,其实美国各类农作物的产量都很高,美国玉米和大豆产量都是世界第一,粮食产量和小麦产量世界第二,为什么2-3个人能够经营这么大的农场并且有这么高的产量呢?这就是美国农业生产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优势,就是生产效率高、并且产量大。那么农场主们收获的这么多粮食一家人也吃不完,都去哪儿了呢? 我们通过三则材料来分析一下,从材料二中,我们发现美国是最大农产品出口国,有2/3出口国外,可知,美国农业生产的第四个特点,商品化程度高。那么,为什么美国的商品化程度如此之高呢,这又得益于什么呢?由于美国高度的机械化,及高效率、高产量,使得美国的农业生产形成了高度一体化的产业链,再加上美国海陆空立体交通四通八达,又有着良好的储存条件,使得这里的农产品能够大量外销,形成了高度的商品化。 这样以高度机械化为主要特点的美国商品性农业又会给当地人们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饮食、住宅、交通、娱乐等方面来了解一下,饮食上,当地人主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并且生活水平也比较高。住宅呢,我们从这张图可以看到,当地地广人稀,农户们邻居之间离得也比较远,并且住宅比较宽敞,还有很大的农用机械房。交通上,他们的交通非常的便利,一般会依靠汽车,当地的公路铁路也都会铺设到田野,便于人们出行以及粮食的运输。娱乐方面也非常的丰富,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课堂小结】 这节课以及上节课我们都学习了家住平原的内容,虽然都生活在平原地区,但是湄公河平原和美国中部大平原,无论是在自然景观还是在生产生活方式方面都有不同,都各具特色,我们一起来对比一下两者的差别,同学们自行先思考一下。湄公河平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美国中部大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相对比较干旱少雨;湄公河平原水网密布,美国中部大平原降水少,耕地以旱地为主;湄公河平原高脚屋沿着田间小路建设,美国中部大平原道路纵横,交通便利。相对于湄公河平原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低,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的特点,美国中部大平原则机械化水平高,生产率高,商品率高。湄公河平原人口多而集中,劳动力充足,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而美国中部大平原人口少而分散,劳动力需求量少,高产的农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形成了当地的商品性农业。 因此,我们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区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千差万别,会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生活方式,世界也正是由于不同才绚丽多彩。因此,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时,要根据自己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等,因地制宜,走适合自己发展道路。 【课后探究】 那么课堂的最后我们来给大家留一个课后探究作业,浙江地区的农业生产能否推行美国机械化生产的经验?提示一下,大家可以从地形、地势、农田类型、气候、人口、科技发展等多角度进行思考。这就是今天的新课,感谢同学们的聆听,祝同学们学习生活愉快,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