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传染性法氏囊病 课件(共15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7 传染性法氏囊病 课件(共15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5张PPT)
能力单元五 5-7 传染性法氏囊病
概 述
传染性法氏囊(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简称法氏襄病或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的幼鸡和青年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病程短。
主要临床症状为腹泻、颤抖、极度虚弱并引起死亡。法氏囊高度肿大或委缩,肾脏高度肿大及尿酸盐沉积,法氏囊、腿肌、胸肌、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是其特征性病理变化。
本病于1962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特拉华州的冈博罗,所以又称为冈博罗病,目前在除新西兰外全世界养鸡的国家和地区厂泛流行。1970年代末本病传入我国,是一直严重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除引起发病鸡群出现高病死率而直接造成严重损失外,本病还可导致幼龄鸡法氏囊未成熟的B淋巴细胞大量被破坏,形成严重免疫抑制,易出现继发感染和免疫失败,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病 原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virus,IBDV)属于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含单层衣壳,无囊膜,病毒粒子直径为55~65nm。无红细胞凝集特性。
本病毒能在鸡胚上生长繁殖,经绒毛尿囊膜(CAM)接种效果更好,尿囊腔接种所繁殖的病毒滴度较低,而卵黄囊接种者介于二者之间。病毒经 CAM 接种后3~5 d 鸡胚死亡,胚胎全身水肿,头部和趾部充血和小点出血,肝有斑驳状坏死。由变异株引起的病理变化仅见肝坏死和脾肿大,不致死鸡胚。
在鸡胚中适应的IBDV毒株也能适应于细胞培养,包括鸡胚和法氏囊原代细胞、一些禽源和哺乳动物源传代细胞系。病毒适应于鸡源细胞培养后,经2~3代,可产生细胞病变,并能形成蚀斑。
目前已知IBDV有2个血清型,即血清I型(鸡源性毒株)和血清II型(火鸡源性每株),引起鸡群发病的主要是血清I型。采取交叉中和试验,血清I型毒株中可分为6个亚型(包括变异株)。这些亚型毒株在抗原性上存在明显的差别,亚型间的相关性用交叉中和试验测知为10%~70%,这种毒株之间抗原性差异可能是免疫失败的原因之一。
血清I型IBDV各毒株之间毒力差异很大,有的毒株毒力很强,称为超强毒(vvIBDV)。Snyder 等用单抗交叉中和反应证明,IBDV血清I型在田间已发生一种抗原漂移。
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极为稳定,能够在鸡舍内长期存活,据报道从鸡舍将病鸡清除后54~122d,再放入易感鸡仍可被感染发病。病毒特别耐热,56℃经3h效价不受影响,60℃经90 min不被灭活,70℃经30min可被灭活。
病 原
流行病学
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粪便中含有大量病毒。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过粪便长期和大量排毒,污染饲料、饮水、垫料、用具、人员等,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和感染。
鸡、火鸡、番鸭、北京鸭和珍珠鸡均可感染,但仅有鸡发病。各种年龄的鸡都能感染,主要发生于2~15周龄的鸡,3~6周龄鸡最易感,发病后病死率较高。成年鸡一般呈隐性经过。
本病往往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当鸡舍发现有被感染鸡时,短期内可传播至全群。发病鸡通常在感染后第3天开始死亡,随后病死率急剧上升,5~7d达到高峰,以后很快停息,表现为高峰死亡和迅速康复的曲线。
不同鸡群的病死率差异很大,低的仅为3%~5%,一般为15%~20%,严重者病死率可达60%以上。1986年首次报道出现的IBDV超强毒毒株(vvIBDV)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70%。近年来对我国各地分离的IBDV进行毒力鉴定的结果表明,vvIBDV已普遍存在。本病常与大肠杆菌病、新城疫、鸡支原体病混合感染,使病死率升高。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2~3d,最初发现有些鸡啄自己的泄殖腔。
病鸡羽毛蓬松,采食减少,病鸡畏寒,常打堆在一起,精神萎顿,随即病鸡出现腹泻,排出白色黏稠和水样稀粪。
严重者病鸡头垂地,闭眼呈昏睡状态。
在后期体温低于正常,严重脱水,极度虚弱,最后死亡。
近几年来,发现由IBDV亚型毒株或变异株感染的鸡,表现为亚临诊症状,炎症反应弱,法氏囊萎缩,死亡率较低,但由于产生免疫抑制严重,而危害性更大。
病理变化
死于IBD的鸡表现脱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
法氏囊的病变具有特征性,可见法氏囊内黏液增多,法氏囊水肿和出血,体积增大,重量增加,比正常重2倍,5d后法氏囊开始萎缩,切开后黏膜皱褶多混浊不清,黏膜表面有点状出血或弥漫出血。严重者法氏囊内有干酪样渗出物。
肾脏有不同程度的肿大、苍白,尿酸盐沉积呈“花斑肾”。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见有条状出血点。
急性死亡者两胃交界处可见出血带
肌胃和腺胃交界处有出血斑
肝脏黄染、出血呈斑驳状,心肌苍白
诊 断
1.病毒分离鉴定 发病后2~3d,法氏囊中的病每含量最高,其次是脾和肾。取典型病例的法氏囊和脾磨碎后,加灭菌生理盐水做1:5~1:10稀释,离心取上清液加入抗生素作用1h,经绒毛尿囊膜接种9~11日龄SPF鸡胚。IBDV血清1型毒株能引起鸡胚矮小化、皮下水肿、充血和出血,肝、脾和肾肿胀、斑驳状出血,初次接种鸡胚至少能引起部分鸡胚在3~5d 死亡。IBD变异毒株能诱发胚胎的肝坏死,脾肿大,不引起鸡胚死亡。分离的IBDV 可用已知阳性血清在鸡胚或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做中和试验签定;RT-PCR和单抗捕捉ELISA(AC-ELISA)可对病毒做出快速鉴定。血清业型的鉴定则需进行复杂的交叉中和试验。用RT-PCR方法并结合对扩增的基因片段作酶切或序列分析,可区分血清1型的经典株和变异株。
2.琼脂扩散试验 是最常用的IBD诊断方法,特异、简便、经济,既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以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检测免疫效果,但不能区分血清型,主要检查群特导性抗原。
3. 易感鸡感染试验 取病死鸡有典型病理变化的法氏囊磨碎制成悬液,经滴鼻和口服感染21~35日龄易感鸡,在感染后48~72h出现临床症状,死后剖检见法氏囊有特征性的病理变化。要确定分离的病毒是否为vvIBDV也需要接种易感鸡,临床病料往往有其他病原体的混合感染,所以在做出vvIBDV的结论时应慎重。
防 控
1.严格的兽医卫生措施 平时要注意对环境的消毒,特别是育雏室。对环境、鸡舍、用具、笼具进行消毒,经4~6h后,进行彻底清扫和冲洗,然后再经2~3次消毒。因为雏鸡从疫苗接种到抗体产生需经一段时间,所以必须将免疫接种的雏鸡,放置在彻底消毒的育雏室内,以预防IBDV的早期感染。若对 IBDV污染后的环境不进行严格、认真、彻底消毒,则雏鸡由于大量IBDV强毒先于疫苗毒侵害法氏囊,导致免疫失败。
2.提高种鸡的母源抗体水平 种鸡良好免疫后,可将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传递给子代,从而保护雏鸡免于早期发病。如果种鸡在18~20周龄和40~42周龄经2次接种IBD油佐剂灭活苗,雏鸡可获得较整齐和较高的母源抗体,在2~3周龄内得到较好的保护,能防止雏鸡早期感染和免疫抑制。
防 控
3.雏鸡的免疫接种 本病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提供保护。母源抗体只能维持一定时间,其后主要依靠雏鸡的主动免疫。母源抗体过高可干扰主动免疫,因此对雏鸡应选择合适的发苗和首免日龄很重要。可根据琼脂扩散试验测定的雏鸡母源抗体消长情况来选择首免日龄,1日龄雏鸡抗体阳性率不到80%的鸡群在10~16日龄间首免;阳性率达80%~100%的群,在7~10日龄再检测一次抗体,阳性率在50%时,可于14~18日龄首免。
目前我国常用的疫苗有两大类,即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活疫苗有三种类型:第一种弱毒型,对法氏囊没有任何损害,免疫后抗体产生迟,效价较低,易受母源抗体干扰,对vvIBDV保护率不高,如A30等;第二种是中等毒力型,接种后对法氏囊有轻度损伤,反应在10d后消失,对血清1型的强毒的保护率高,如B87等,在污染场使用效果较好;第三种是中等偏强毒力型,在两周龄前使用均对法氏囊浩成严重损害,引起免疫抑制,但并不影响对IBD本身的保护力,因此不为用户注意。使用这类疫苗的鸡舍,疫苗毒可长期存活,感架下一批幼龄雏鸡,则可造成严重免疫抑制,出现ND免疫失败是其重要标志。
防 控
由于中等毒力型疫苗不能突破母源抗体干扰,常常发生免疫失败,而中等偏强毒力型疫苗可引起小日龄鸡较产重的免疫抑制,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突破母源抗体能力强、免疫效力高、能抵抗vvBDV攻击又不产生免疫抑制的中等毒力型疫苗。NF8株中等毒力活疫苗可供有母源抗体或无母源抗体雏鸡使用,在无母源抗体鸡群使用时,首免时间应在10日龄以上。
灭活没苗多由鸡胚或细胞适应毒制备,由于成本较高,故主要用于种鸡群的免疫,必须与弱毒活苗配合使用才能取得较好效果。
本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必要时在发病早期可注射无病原体污染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并采取其他对症治疗措施。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