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 传染性支气管炎 课件(共51张PPT)-高一《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6 传染性支气管炎 课件(共51张PPT)-高一《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能力单元五 5-6 传染性支气管炎
概 述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又称为禽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常见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疾病。
呼吸型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咳嗽、喷嚏和气管哕音等为主要特征;若是肾病变型还会出现肾脏肿胀,伴有肾小管和输尿管内尿酸盐沉积等病理变化。
雏鸡通常表现出喘气、咳嗽、流鼻液等呼吸道症状;产蛋鸡可表现为产蛋量减少和蛋品质下降。
该病首先由 Schalk 等于 1931年在美国发现,我国1972年由邝荣禄等首次在广东报道。目前该病呈世界性流行,是危害养禽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病 原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中第三群禽冠状病毒的代表株。病毒粒子多数呈圆形,直径80 ~ 120nm。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为27.6kb。病毒粒子带有囊膜和纤突。
IBV包括4种主要结构蛋白,分别是纤突蛋白(S)、膜蛋白(M)、核衣壳蛋白(N)和小膜蛋白(E)。
S蛋白是一种糖基化蛋白,位于病毒粒子囊膜上,在病毒粒子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通过膜融合侵入宿主细胞和感染宿主体内介导中和抗体产生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生物学作用。S蛋白由2种糖多肽S1和S2构成,各有2~3个拷贝。
M蛋白仅有10%暴露于病毒外表面。
N蛋白缠绕RNA 基因组形成核糖核蛋白体(RNP)。
小膜蛋白(E)以很小的量结合在囊膜上,可能与病毒粒子形成有关。
本病毒能在10~11日龄的鸡胚中生长。自然毒初次接种鸡胚,多数鸡胚能存活,少数生长迟缓。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可增强对鸡胚的毒力,到第10代时,可在接种后的第9天引起80%的鸡胚死亡。特征性变化是:发育受阻,胚体萎缩成小丸形,羊膜增厚,紧贴胚体,卵黄囊缩小,尿囊液增多等。
感染鸡胚尿囊液不能直接凝集鸡红细胞,但经1%胰酶或磷脂酶C处理后,则具有血凝性。利用该特性,有些实验室建立了鉴定IBV毒株或监测抗体水平的间接血凝抑制试验,但该方法目前尚缺乏规范标准。
本病毒还能在15~18 日龄的鸡胚肾细胞(CEK)和肝细胞(CEL)以及鸡肾细胞(CK)上生长,少数毒株(如Beaudette株)也能在非洲绿猴肾细胞株(Vero)中连续传代。但最常用的是鸡胚肾细胞,多次继代(6~10代)后可产生细胞病理变化作用,使细胞出现蚀斑,表现为胞质融合,形成合胞体以及细胞死亡。相应的抗血清能抑制病毒的致细胞病理变化作用,多数 IBV野毒株不需适应就能在气管环组织培养(TOC)上生长,可用于病毒分离、毒价测定和病毒血清分型。
病 原
IBV鉴别和分类的方法很多,但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常通过血清型和基因型来划分IBV的基因组易发生突变和高频重组,造成IBV的血清型众多,难以对分离毒株进行血清型鉴定(由于缺少全套的标准血清和抗原),所以近年来多采用基于S1的基因分型方法。
一般采讲,S1基因序列差异越大,毒株间的交叉保护程度越低。但也存在同一S1基因型的毒株间属于不同血清型的可能。许多研究表明,IBV的血清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较低。
国内外急需探索出一种、几种甚至一整套能被多数学者公认的切实可行的IBV分型方法,以便制定出 IBV分型的规范程序,从而制定更有效的IBV防控措施。
病 原
我国流行IBV毒株的血清型众多,有Massachusetts型、D41型、Holte型、T型和Ark型等。目前常规疫苗H120、H52都是 Massachusetts型单一毒株疫苗,常有免疫失败的报道。
根据IBV对组织的亲嗜性及其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呼吸型、肾型、肠型和肌肉型等。一般认为要有效防控IB,需确定本地区IBV的血清型,选择保护率高的疫苗。
本病毒在56℃经15min或45℃经90min可被灭活,但在-30℃以下存活时间可长达24年。IBV在pH6.0 ~ 6.5的环境中培养时最稳定,在室温中也能抵抗1%盐酸(pH2)和1%氢氧化钠(pH12)1h。IBV 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在1%来苏儿溶液、0.01%高锰酸钾溶液、1%福尔马林溶液、2%氢氧化钠溶液及70%乙醇中经3~5 min 即被灭活。
病 原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流行病学
鸡是IBV的自然宿主,但不是唯一宿主。各日龄的鸡均易感,但以雏鸡和产蛋鸡发病较多,尤其40日龄以内的雏鸡发病最为严重,病死率也高。
本病的传染源是病鸡和带毒鸡。
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泄殖腔排毒,经空气或污染的饲料、饮水等媒介进行传播。IBV传染性较强,潜伏期也短。易感鸡可在24~48h内出现症状,病鸡带毒时间长,康复后仍可排毒。
本病一年四季流行,应激是该病的重要诱因,但以冬春寒冷季节最为严重。过热、拥挤、温度过低或通风不良等因素都会促进本病的发生。
临床症状
潜伏期36h或更长,人工感染为18~36h。
临床症状因病毒的毒力、并发感染(大肠杆菌、支原体等)及不良的饲养管理因素等而有较大差异。病鸡常观察不到前驱临床症状,突然出现呼吸道症状,产蛋鸡的产蛋量急剧下降,并迅速波及全群为本病特征。
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根据病毒对组织的亲嗜性及其引起的临床表现,可分为呼吸型、肾型、肠型和肌肉型等。这一方面与病毒本身变异快、血清型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环境中的其他致病因子(如大肠杆菌、支原体等)有关。
临床症状
代表毒株有M41株、Beaudette株和 Connecticut 株等。主要表现为喘气、张口呼吸、咳嗽、打喷嚏和呼吸哕音等症状。2周龄以内的雏鸡,还可见鼻窦肿胀、流鼻液及甩头等。
病情严重时,病鸡精神沉郁、食欲废绝、羽毛松乱、体温升高和怕冷扎堆,甚至引起死亡。6周龄以上的鸡和成年鸡的发病症状与幼鸡相似,但较少见到流鼻液的现象。由于气管内滞留大量分泌物,因此可在夜间听到明显的异常呼吸音“咕噜”声。
成年鸡感染IBV后的呼吸道症状较轻微,相比之下产蛋性能的变化更明显。主要表现为开产期推迟,产蛋量明显下降,降幅在25%~50%之间,可持续6~8周,同时畸形蛋、软壳蛋和粗壳蛋增多。蛋品质下降,蛋清稀薄如水,蛋黄与蛋清分离。康复后的蛋鸡产蛋量难以恢复到患病前的水平。
呼吸型
成年鸡感染表现咳嗽、气管罗音
呼吸道症状
张嘴呼吸
气管炎
雏鸡感染后表现呼吸困难、张口呼吸
病鸡精神沉郁,呼吸困难
咳嗽、流鼻
严重时张口伸颈呼吸
蛋鸡感染后产蛋下降,畸形蛋增多
蛋壳表面粗糙
蛋壳质量下降
鸡蛋品质下降
正常蛋清
蛋清呈水样
临床症状
代表毒株有T株、Holte株和Gray株。主要发生于2~4周龄的鸡。
最初表现短期(1~4d)的轻微呼吸道症状,包括哕音、喷嚏和咳嗽等,但只有在夜间才较明显。
呼吸道症状消失后不久,鸡群会突然大量发病,出现厌食、口渴、精神不振和拱背扎堆等症状,同时排出水样白色稀粪,内含大量尿酸盐,肛门周围羽毛污浊。
病鸡因脱水而体重减轻,胸肌发绀,重者鸡冠、面部及全身皮肤颜色发暗。发病10~12d达到死亡高峰,21d后死亡停止,病死率约30%。
产蛋鸡感染后引起产蛋量下降和产异常蛋等症状,但死亡不多。
肾型
肾型传支,饮水量明显增加,采食 量下降,畏寒挤堆
肾型传支病鸡排出白色水样粪便
肾型传支,爪因脱水干燥无光
临床症状
代表毒株有G株。主要表现为打喷嚏、咳嗽、呼吸湿啰音等呼吸道症状,但持续时间不长。病毒在消化道中存在的时间较长,可导致肠炎病变。
肠型
肌肉型
代表毒株有 793/B (4/91)株。主要危害肉种鸡和蛋鸡,有时可表现呼吸道症状。感染肉种鸡表现为深部胸肌苍白、肿胀,偶尔可见肌肉表面出血并有一层胶冻样水肿。感染产蛋鸡可出现产蛋下降。
近年来,有关IBV变异株引起肌肉、肠道,甚至腺胃等非呼吸、生殖和泌尿系统的组织、器官发生病变的报道不断出现,但有的尚待进一步证实,例如“腺胃型”IB常伴有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或是禽白血病病毒的感染。并且现有的研究数据表明,除IBV毒株本身的致病作用外,环境中的一些诱因(如寒冷、饲料成分不当和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等)对IB病变的表现形式和严重程度有较大影响。如果将异常的临床表现或病理变化都归咎于IBV毒株变异本身,则容易对诊断和防控工作带来不利的影响。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表现为鼻道、鼻窦、喉头、气管、支气管内有浆液性、卡他性和干酪样(后期)分泌物。鼻窦、喉头、气管黏膜充血和水肿,支气管周围肺组织发生小灶性肺炎。
急性病例可见气囊混浊、增厚。
产蛋鸡多表现为卵泡充血、出血、变形和破裂,甚至发生卵黄性腹膜炎。
雏鸡感染过IB后可导致输卵管永久性病变。输卵管发育不全,长度不及正常的一半,管腔狭小、闭塞。
呼吸系统的组织病理学变化可见气管、支气管黏膜水肿,纤毛脱落,上皮细胞变圆、脱落。黏膜固有层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和炎症细胞浸润。早期主要为异嗜性白细胞,随后则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生殖系统的组织病理变化表现为输卵管黏膜水肿,纤维增生。上皮细胞纤毛变短或脱落,分泌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浸润等。子宫部壳腺细胞变形,固有层腺体增生。卵泡颗粒膜细胞呈树枝状增生,卵泡溶解。
呼吸型
气管黏膜弥漫性出血
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病鸡气管及支气管内有水祥或粘稠透明的黄白色渗出物
蛋鸡感染后卵泡出血、变形,卵巢发育受阻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各种输卵管萎缩或变
卵巢、输卵管萎缩
输卵管水肿
输卵管水肿
输卵管水肿
输卵管封闭
hydropic degeneration of the oviduct
Interesting- we did not see yolk peritonitis!
ND新城疫输卵管萎缩
输卵管囊肿内有无色、无味、透明液体(传支 I B)
A I
减蛋综合症,输卵管子宫部水肿似水泡样
禽流感,输卵管水肿有粘稠样分泌物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表现为肾脏苍白、肿大和小叶突出。肾小管和输尿管扩张,沉积大量尿酸盐,俗称“花斑肾”。
在严重病例中,白色尿酸盐还会沉积在其他组织器官表面,即出现所谓的内脏型“痛风”。
发生尿石症的鸡输尿管扩张,内有黄白色沙粒状结石,组织病理学变化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颗粒变性,空泡变性,甚至坏死脱落。管腔扩张,内含尿酸盐结晶。肾间质水肿,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有时还可见纤维组织增生。
肾型
肾型病变见肾脏肿大,呈花斑肾
肾脏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苍白、肿胀
肾脏呈花斑状(珍珠鸡)
腺胃型传支,腺胃肿大
乳头界限不清
诊 断
病毒的分离:无菌采取急性期病鸡气管渗出物和肺组织,制成悬液,每毫升加青霉素和链霉素各1万单位,置4 C冰箱过夜,以抑制细菌污染。经尿囊腔接种于10~11日龄鸡胚。初代接种的鸡胚,孵化至19d,可使少数鸡胚发育受阻,而多数鸡胚能存活,这是本病毒的特征。若在鸡胚中连续传几代,则可使鸡胚呈现规律性死亡,并出现特征性病变。
也可将尿囊液经1%胰蛋白酶37 C作用4h,再作血凝及血凝抑制试验进行初步鉴定。近年来已建立起直接检查感染鸡组织中IBV核酸的RT-PCR方法。
病毒感染鸡胚后,胚胎发育受阻,为侏儒胎,左边为发育正常鸡胚
干扰试验:IBV在鸡胚内可干扰NDV-B1株(即Ⅱ系苗)血凝素的产生,因此可利用这种方法对IBV进行诊断:取9~11日龄鸡胚10枚,分两组,一组先尿囊接种被检IBV鸡胚液;另一组作对照。10~18h后两组同时尿囊内接种NDV-B1,孵化36~48h后,置鸡胚于4 C8h,取鸡胚液作HA。如果为IBV,则试验组鸡胚液有50%以上HA滴度在1:20以下,对照组90%以上鸡胚液HA滴度在1:40以上。
气管环培养:利用18~20日龄鸡胚,取lmm厚气管环作旋转培养,37 C24h,在倒置显微镜下可见气管环纤毛运动活泼。感染IBV,1~4d可见纤毛运动停止,继而上皮细胞脱落。此法可作为IBV分离、滴定及血清分型。
诊 断
血清学诊断:常用于鉴定IBV的血清学方法包括病毒中和试验(VN)、ELISA 和荧光抗体技术等。由于IBV的血清型很多,因此检测起来存在一定难度。ELISA试验具有群特异性,可在感染1周内检出抗体,加之已经有商品化的试剂盒供应,因此目前被广泛应用。
分子生物学试验:一般根据IBV基因组RNA的保守区段设计引物,通过RT-PCR或RT-nested PCR、荧光定量PCR扩增特异的基因片段。此方法灵敏、快速和特异,能够较好地解决 IBV 血清型众多所造成的不便。另外,也有通过DNA指纹图谱分析、基因芯片技术、限制性酶切片段多肽性分析和环介导逆转录等温扩增技术(RT-LAMP)等方法进行诊断的报道。
诊 断
RT-PCR
RT-LAMP
防 控
对本病的预防控制,我国一直采用以疫苗免疫为主的手段,但由于本病的血清型多,有时免疫效果不理想。本病的预防应主要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条件,减少对鸡群不利应激因素,以及加强免疫接种等综合措施方面入手。
在做好清洗和消毒的基础上,可采用Massachusetts血清型的H120和 H52 弱毒疫苗来控制IB。H120毒力较弱,主要用于免疫3~4周龄以内的雏鸡,H52则主要用于加强免疫。此外,肾型IB疫苗(如LDT3-A株)也已经上市。因IBV变异很快,所以接种前必须掌握当地流行的病毒血清型,使用与当地流行毒株抗原性一致的疫苗品系,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免疫预防目的。
对IB弱毒疫苗新毒株和变异株的引进应十分慎重,因为一旦引入,就可能会面临疫苗毒和野毒重组产生新的血清型致病毒株,造成更大危害,因此对待新的“变异株”多使用灭活的自家疫苗。
肉鸡可在5~7日龄时通过滴鼻、点眼的方式接种H120弱毒疫苗,25~30日龄时用H52弱毒苗或不同血清型的疫苗加强免疫1次。蛋鸡和种鸡群还应于开产前接种1次IB油乳剂灭活疫苗。本病高发地区或流行季节,可将首免提前到1日龄,二免改在10~18日龄进行。对饲养周期长的鸡群最好每隔2~3个月用H52喷雾或饮水免疫。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