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第八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一)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我国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 年通过的:昆曲。2003 年通过的:古琴艺术。2005 年通过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2009 年通过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 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西安鼓乐、朝鲜族农乐舞、书法、篆刻、剪纸、雕版印 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端午节、妈祖信俗。2010 年通过的:京剧、中医针灸。2011 年通过的:皮影戏。2013 年通过的:珠算。2016 年通过的:二十四节气。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列入的:羌年、黎族传统纺 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2010 年列入的:新疆的麦西热甫、福建的中国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以及中国活字印刷术。2011 年列入的:赫哲族伊玛堪说唱。 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2012 年列入的:福建木偶戏传承人培养计划。(二)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和分类2003 年 10 月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个称谓,详细界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及范围。“非物质文化遗产” 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 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一)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2001 年,我国参与了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 表作项目”,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举行了一系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一概念因此被国内熟知。我国相继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 律法规。(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分类我国国务院 2005 年施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的 第 2 条给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第 3 条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1)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技能; (6)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根据 2011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条对非物质文化遗 产作了如下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 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5)传统体育和游艺; (6)其 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性A活态性B传承性C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无形性DE多元性地域性G社会性F第二节 艺术旅游文化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一)《格萨尔》史诗格萨尔史诗也称《格萨尔王传》,是一部一百多万诗行、两千多万字的作品。作品讲述了传说中的岭国国王格萨尔的故事,他以惊人的毅力及神奇的力量征战四方、抑强扶弱造福人群。 《格萨尔史诗》被称为当今世界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传播范围遍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2006年,梁祝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汝南等地,并向中国的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流传辐射。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东晋至唐,是传说的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上虞一带流传。第二阶段为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第三阶段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讨论: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的旅游开发(三)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瓦雅皮人的口头和图画表达形式于 2008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远古以来,瓦雅皮居民就用植物颜料在身体和各种物体上画出几何图形。随着 世纪推移, 们逐渐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这种语言把图画和口头表达混合兼用,以 反映 们独特的世界观,并传承 们关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一、书法书法于 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 书法是以笔、墨、纸等为主要工具材料,通过汉字书写,在完成信息交流实用功能的同 时,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 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历经 3000 多年的发展 历程,中国书法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二、吴桥杂技吴桥杂技于 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吴桥县位于河北省 东南部,属沧州管辖,是世界闻名的杂技之乡。吴桥杂技文化伴随着中国杂技的发展而 形成,现在主要流布于吴桥县域、山东省宁津县和陵县的部分地区。三、羌羌水月来舞(韩国)羌羌水越来”是指每年中秋节(阴历8月15日)前后,全罗南道沿海地区都会举行的一项由妇女们表演的载歌载舞的集体游戏。传说“羌羌水越来”是沿海地区在发生战争的时候,为了让敌军误以为本方士兵众多,而使用的一条“疑兵计”。壬辰倭乱(1592年~1598年期间,发生的两次日军侵略朝鲜的战争)时,水军统制使李舜臣将军(1545~1598)率军跟海上的敌军对峙。为了防止敌军突然登陆入侵朝鲜,便让邻近地区的妇女们数十名一组爬到沿海地区的山上,燃起篝火唱着“羌羌水越来”的歌曲围着山头转圈子。关于“羌羌水越来”更加普遍的传说是指从古代开始,在月亮最圆的夜晚,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一项载歌载舞的民俗游戏。同时这项民俗游戏在女性游戏偏少的季节,展示了韩国女性之美,深受大家喜爱。 四、飞人典礼(墨西哥)墨西哥的飞人典礼于 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名录》。飞人典礼仪式是墨西哥和中美洲一些民族的祈求丰产的舞蹈,尤其是东部韦拉 克鲁斯州托托纳克人表演的仪式舞蹈,表达了大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和谐,以及人对自然 与神界的尊重。第三节 民俗旅游文化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中国传统蚕桑丝织技艺于 2009 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名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从事蚕桑业的国家, 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先民便开始采桑养蚕、取丝织绸。蚕桑是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最早典籍《尚书》的《禹贡》篇就有“桑土既蚕”的 记载。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 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 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 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二、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一)春节(二)蒙古传统节日那达慕(三)黑白狂欢节(四)圣—康斯坦丁和圣—海伦娜节(五)法国美食大餐四、体育旅游文化一、传统体育和游艺(一)少林功夫少林功夫 2006 年被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林功夫是指在河 南登封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 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个传统文化体系。 少林功夫具有完整的技术和理论体系,它以武术技艺和套路为表现形式,而以佛教信仰 和禅宗智慧为文化内涵。(二)太极拳(杨氏太极拳、陈氏太极拳)太极拳于 2006 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极拳是东方文化的 瑰宝,是中华武苑的古老奇葩,数百年来已衍生出广播海内外的陈、杨、武、吴、孙、 和等诸多流派,其中以杨氏太极拳和陈氏太极拳最为出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