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鸡马立克氏病 课件(共27张PPT)--高一《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8 鸡马立克氏病 课件(共27张PPT)--高一《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能力单元五 5-8 鸡马立克氏病
概 述
马立克病(MD)是由马立克病病毒引起的传染性肿瘤性疾病,是最常见的一种鸡淋巴组织增生性传染病,以外周神经和包括虹膜、皮肤在内的各种器官和组织的单核细胞性浸润为特征。
本病存在于世界上所有养禽国家和地区,其危害随着养鸡业的集约化而增大,受害鸡群的损失从不到1%到超过30%不等,个别鸡群可达50%以上。
自20世纪70年代广泛使用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以来,本病的损失已大大下降,但疫苗免疫失败屡有发生。近年来,世界各地相继发现毒力极强的马立克病病毒,给本病的防控带来了新的问题。
病 原
马立克病病毒(MDV)属于疱疹病毒科、a疱疹病毒亚科的马立克病毒属。该属的成员共分三个血清型,即MDV血清1型(MDV-1)、MDV 血清2型(MDV-2)和MDV血清3型(MDV-3),MDV-3又名火鸡疱疹病毒(HVT)。目前分别将它们重新命名为禽疱疹病毒2型(GaHV-2)、离疱疹病毒3型(GaHV-3)和火鸡疱疹病毒1型(MeHV-1)。
MDV-1主要包括对宿主具有毒力或致瘤性的强毒分离株以及它们的致弱毒株;MDV-2对宿主没有致病性;MDV-3主要是火鸡疱疹病毒分离株,它们对鸡也没有致病性但可以用于制备疫苗来控制MD。
根据MDV毒株致病性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温和型毒株(mMDV)、强毒型毒株(vMDV)、超强毒型毒株(vvMDV)以及超超强毒型毒株(vv+MDV)。
MDV核衣壳呈六角形,直径85~100nm;带囊膜的病毒粒子直150~160nm,羽囊上皮细胞中的带囊膜病毒粒子直径273~400nm,随角化细胞脱落,成为传染性很强的无细胞病毒。
MDV基因组是线状双股DNA,全长约180kb。MDV的复制为典型的细胞结合病毒复制方式。MDV感染后,在体内与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3种形式。第一种是生产性感染,主要在非淋巴细胞,病毒DNA复制,抗原合成,产生病毒颗粒。第二种是潜伏感染,主要发生于T细胞,但也可见于B细胞、脊神经节的Schwann氏细胞和卫星细胞。第三种是转化性感染,是MD淋巴瘤中大多数转化细胞的特征。转化性感染仅见于T细胞,且只有强毒的1型MDV能引起。转化性感染常伴随着病毒DNA整合进宿主细胞基因组。转化细胞表达多种非病毒抗原。
MDV和 HVT以细胞结合和游离于细胞外两种状态存在。细胞结合病毒的传染性随细胞的死亡而丧失,因此需按保存细胞的方法(如液氮) 保存毒种。从感染鸡羽囊随皮屑排出的游离病毒,对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污染的垫料和羽屑在室温下其传染性可保持4~8月,在4℃至少为10年。但常用化学消毒剂可使病毒失活。
病 原
流行病学
鸡是最重要的自然宿主,除鹌鹑外其他动物自然感染没有实际意义。致病力强的毒株可对火鸡造成严重损害。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均能感染MDV,但对发生MD(肿瘤)的抵抗力差异很大。
感染时鸡的年龄对发病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出雏和育雏室的早期感染可导致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年龄大的鸡发生感染,病毒可在体内复制,并随脱落的羽囊皮屑排出体外,但大多不发病。
母鸡比公鸡对MD更易感。
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病毒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气源传播。在羽囊上皮细胞中复制的病毒,随羽毛、皮屑排出,使鸡舍内的灰尘成年累月保持传染性。很多外表健康的鸡可长期持续带毒排毒,故在一般条件下MDV在鸡群中广泛传播,于性成熟时几乎全部感染。
本病不发生垂直传播。人工感染可用病鸡血液、肿瘤匀浆悬液或无细胞病毒接种1日龄易感雏鸡,或与感染鸡直接或间接接触。
鸡群所感染MDV的毒力对发病率和死亡率影响很大。根据HVT疫苗能否提供有效保护,将MDV分为温和毒(mMDV),强毒(vMDV)和超强毒(vvMDV)。我国已有超强毒存在。应激等环境因素也可影响MD的发病率。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本病是一种肿瘤性疾病,潜伏期较长,受病毒的毒力、剂量、感染途径和鸡的遗传品系、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可以存在很大差异。种鸡和产蛋鸡常在16~20周龄出现临诊症状,迟可至24~30周龄或60周龄以上。
MD的临诊表现与MDV的毒力有关,一般可分为神经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
神经型的特征性症状是一个或多个肢体非对称的进行性不全麻痹,随后发展为完全麻痹。因侵害的神经不同而表现不同的症状。
翅受累以下垂为特征。
控制颈肌的神经受害可导致头下垂或头颈歪斜。
迷走神经受害可引起嗉囊扩张或喘息。
步态不稳是最早看到的症状,后完全麻痹,不能行走,蹲伏地上,或成一腿伸向前方,另一腿伸向后方的特征性姿势,这是坐骨神经受侵害的结果。
眼型的病鸡虹膜受害,导致失明。一侧或两侧虹膜正常视力消失,呈同心环状或斑点状以至弥漫的灰白色。瞳孔开始时边缘变得不齐,后期则仅为一针尖大小孔。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最恒定的病变部位是外周神经,以腹腔神经丛、前肠系膜神经丛、臂神经丛、坐骨神经丛和内脏大神经最常见。受害神经横纹消失,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有时呈水肿样外观。病变常为单侧性,将两侧神经对比有助于诊断。
内脏器官最常被侵害的是卵巢,其次为肾、脾、肝、心、肺、胰、肠系膜、腺胃和肠道。肌肉和皮肤也可受害。在上述器官和组织中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质地坚硬而致密,有时肿瘤呈弥漫性,使整个器官变得很大。除法氏囊外内脏的眼观变化很难与禽白血病等其他肿瘤病的相区别。
法氏囊和胸腺通常萎缩,极少数情况下发生弥漫性增厚的肿瘤变化,由肿瘤细胞的滤泡间浸润所致。
皮肤病变常与羽囊有关,但不限于羽囊,病变可融合成片,呈清晰的带白色结节,在拔毛后的胴体尤为明显。
肺脏切面完全瘤化
肾脏肿胀、弥漫性肿瘤增生
腺胃增生、肿大
腺胃壁增厚
腺胃乳头融合
肠管增粗,肠壁增厚,黏膜溃疡
卵泡停止发育,卵巢肉样变
睾丸肿胀、变形
诊 断
MDV是高度接触传染性的,在商业鸡群中几乎是无所不在,但在感染鸡中仅有一小部分发生MD。此外,接种疫苗的鸡虽能得到保护不发生MD,但仍能感染MDV强毒。因此,是否感染MDV不能作为诊断MD的标准,必须根据疾病特异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病理学和肿瘤标记作出诊断。
MD一般发生于1月龄以上的鸡,2~7月龄为发病高峰时间;病鸡常有典型的肢体麻痹症状,出现外周神经受害,法氏囊萎缩,内脏肿瘤等病理变化。这些都是MD的特征,一般不会造成误诊。
MD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发病年龄 >1月,2~7月为高峰 >3月,4~10月为高峰
麻痹 常见 无
肝脏肿瘤 常见 常见
神经肿瘤 常见 无
皮肤肿瘤 常见 少见
法氏囊肿瘤 少见 常见
法氏囊萎缩 常见 少见
心脏肿瘤 常见 少见
鉴别诊断
琼脂扩散试验
荧光抗体试验
防 控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以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为中心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对提高免疫效果和减少损失亦起重要作用。
用于制造疫苗的病毒有三种:人工致弱的1型MDV(如CVI988)、自然不致瘤的2型MDV(如SB1,Z4)和3型MDV(HVT)(如FC126)。HVT疫苗使用最广泛,因为制苗经济,而且可制成冻干制剂,保存和使用较方便。多价疫苗主要由2型和3型或1型和3型病毒组成。1型毒和2型毒只能制成细胞结合疫苗,需在液氮条件下保存。
合理的选择和使用疫苗对控制MD十分重要。目前,我国饲养的生长期短的肉鸡品种都不接种MD疫苗,而对生长期较长的“三黄”肉鸡和蛋鸡、种鸡都倾向于使用免疫效力最高的 CVI988 疫苗。美国的经验是,在正常情况下很多肉鸡群单用HVT疫苗就足以保护,蛋鸡或种鸡群和在寒冷季节的肉鸡群使用2+3型双价疫苗,在上述疫苗不足以提供保护的地方使用CVI988疫苗。即使是保护效力最好的疫苗,长期使用也会出现一些毒力更强的毒株,欧洲和美国在长期使用CVI988疫苗后已发生上述情况。
早期感染可能是引起免疫鸡群超量死亡最重要原因,因为疫苗接种后需7天才能产生坚强免疫力,而在这段时间内在出雏室和育雏室都有可能发生感染。。IBDV、REV、呼肠孤病毒、强毒NDV、A型流感病毒和鸡贫血病毒等引起免疫抑制的感染均可干扰疫苗诱导免疫力,它们均有免疫抑制作用。
由超强毒株引起的MD爆发,常在用HVT疫苗免疫的鸡群中造成严重损失,用1型CVI988疫苗,2、3型毒组成的双价疫苗可以控制。2型和3型毒之间存在显著的免疫协同作用,由它们组成的双价疫苗免疫效率比单价疫苗显著提高。由于双价苗是细胞结合疫苗,其免疫效果受母源抗体的影响很小。
关于两次免疫能提高保护作用的实践,虽然未能得到实验室试验结果的有力支持,但在欧洲和其他一些国家都有广泛采用。
对不同品种或品系的鸡,疫苗产生的免疫力也不一样,有人发现用HVT疫苗免疫有遗传抗病力的鸡,效果比双价苗(HVT+SB-1)还要好。因此选育生产性能好的抗病品系鸡,是未来防控马立克病的一个重要方面。
防 控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