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6张PPT)项目十三 三焦辨证任务一 三焦辨证一、教学目的本次课在阐明六经概念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六经辨证论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二、教学重点畜禽疾病六经辨证论治技巧。三、教学难点六经辨证论治技巧任务一 三焦辨证3一、三焦辨证的形成三焦辨证最终由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完成。“夫立德、立功、立言,圣贤事也。”“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吴鞠通将卫气营血辨证穿插到三焦辨证之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温病辨证纲领。4二、三焦的概念1.功能三焦a、机体阳气运行的道路:b、机体水液运行的道路:2. 部位三焦a、划分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b、机体传化之腑中的一腑:3.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灵枢·营卫生会篇》:“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三焦主持机体的气化功能,是水谷精微敷布运化和糟粕排泄的通道。四、上焦病辨证规律邪在上焦主要包括前肢太阴肺和前肢厥阴心包的病变。★上焦病证主要是指位于上焦的肺和心(包)的病变。★其辨证规律是在诊断为温病的前提下,特别注意肺和心(包)的定位性症状。邪在肺,多为疾病的初起阶段。1.前肢太阴肺病证肺失宣肃咳嗽、气喘、咯痰。三大定位主症邪袭肺卫微恶寒、苔白、脉浮数。邪热壅肺高热、苔黄、脉数。注意要点:1. 区别病位、病情:邪袭肺卫——偏表,病轻;邪热壅肺——偏里,病重。2.明辨病性:风寒、温邪、燥邪、湿热。3.审查兼变证:根据体质判断兼变证:——阴虚邪陷,逆传心包;——素体阳盛,变生腑实;——兼痰、兼湿。3.上焦温病的转归感邪重者邪由卫入气肺热壅盛感邪轻者正气抗邪邪从表解更严重者化源欲绝,危及生命 .逆传心包,内闭外脱.二、中焦病脾胃中焦中焦病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等病变。脾及胃阳明经证阳明腑实证里热实证发热、口渴、苔黄。无形邪热亢炽,蒸腾内外,弥漫全身 。以 “四大”见症为主要表现。邪热与有形实邪(肠中燥屎)结聚。既具有里热津伤见症;又具有燥屎内结肠腑见症。1.首辨经腑主症,分清有形无形。发热口渴肠中有燥屎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湿两类。温病腑实证燥热内结湿热积滞身热腹满,大便秘结,苔黄燥,脉沉实等 。胸腹灼热,大便溏垢不爽,苔黄垢腻等。身热腹满大便溏垢4.辨湿热轻重,区别偏脾偏胃。温病湿热困阻中焦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湿热并重病变偏于足太阴脾。病变偏于足阳明胃。4.中焦温病的转归★ 邪在中焦,邪热虽盛,正气亦未大伤,尚可祛邪外出而解。★ 腑实津伤,真阴耗竭殆尽,或湿热秽浊偏盛,困阻中焦,★弥漫上下,阻塞机窍,威及生命 。三、下焦病肾、膀胱肝下焦温邪深入下焦,一般为温病的后期阶段,多呈邪少虚多之候。下焦主要病变部位:包括足少阴肾和足厥阴肝。1.下焦温病的辨证规律㈠ 足少阴肾病证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㈡ 足厥阴肝病证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2.下焦温病的转归邪传下焦多系外感热病的后期,一般为邪少虚多。若正气渐复,至正能敌邪,尚可祛邪外出而逐渐痊愈。若阴精耗尽,阳气失于依附,则因阴竭阳脱而不治。阴竭阳脱小结名词三焦辨证简述提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