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项目12 中兽医辨证论治技术任务一 六经辨证一、教学目的本次课在阐明六经概念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六经辨证论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二、教学重点畜禽疾病六经辨证论治技巧。三、教学难点六经辨证论治技巧任务五 六经辨证一、六经辨证的概念六经辨证,是东汉张仲景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善起来的一个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等,是外感病过程中六个阶段的证候东汉·张仲景创立用于外感病辨证分三阳和三阴证东汉·张仲景二、三阳证三阳证太阳证:风寒在表,营卫失和阳明证:胃肠功能亢奋少阳证:正邪相争于半表半里,反映胆经病变三阳证,以六腑病变为基础;抗病力强,病势亢奋;多热证、实证;重在祛邪六腑1.太阳病太阳的病因病机与临床基本表现如下:首先是风寒侵袭肌表,导致机体营卫失和,卫气开合失度。如果卫失固密,则营阴外泄,见发热、恶寒、汗出、脉浮缓为主证的中风表虚证;如卫阳闭遏,则营阴郁滞,见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的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2.阳明病阳明病因主要包括感邪因素、体质因素和治疗因素。感邪因素包括风寒之邪化热入里、温热之邪直犯;体质因素包括素体津亏者、素体阳旺者、素体有宿食者;治疗因素主要包括汗法不当、吐和利小便、温燥太过。吐利小便3.少阳病少阳病因主要是由于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本经自病,也叫少阳中风;厥阴阳复,由厥阴转出少阳。少阳病位与病性主要表现为半表半里热证。主要发病机理主要是由于枢机不利,三焦不通,胆火上炎。其证候主要包括少阳气机失常证(少阳气郁证-小柴胡汤、少阳气滞证-大柴胡汤、少阳气结证-柴胡加芒硝汤)、少阳水郁证-柴胡桂枝干姜汤、少阳气水同郁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少阳病兼证-柴胡桂枝汤。其总体的治疗法则为和解少阳。三、三阴证三阴证太阴证:脾胃虚寒少阴证:心肾阳衰厥阴证:肝肾阳衰,寒热错杂以五脏病变为基础;正虚阳衰,抗病力弱,病势衰退;多寒证、虚证;重在扶正五脏1.太阴病太阴病理主要表现传经和直中。传经,病在三阳失治误治,导致邪不解入里,或致中焦阳虚;直中,机体中阳不足,外感风寒,过食生冷。使机体表现为中阳虚损、运化失职、寒湿内阻、升降反常等病机。其中,气机壅滞表现腹满,胃失和降、浊阴上泛表现为呕吐,脾虚不运、胃虚不纳表现为食不下、或食欲减退,清阳不升、寒湿不化、下趋大肠表现为下利,寒主收引、筋脉拘急表现为腹痛(时痛时上,喜暖喜按),湿浊上乏表现苔白滑有津,阳虚无力鼓动血脉表现为脉迟缓或沉缓。呕吐脾虚不运2.少阴病少阴病主要是由于失治、误治传经而致,或者素体虚弱、邪气直犯少阴直中而致。病机主要是心肾虚衰、水火俱损。其中,心肾虚衰 ,火不足,阴寒内盛,导致寒化证;水水足,阴虚火旺,导致热化证。其病机主要是由于传经和直中,再加心肾虚衰,如果火不足,则表现为里虚寒,表病传里,即太阳至少阴,或轻病变重,即太阴至少阴,或外邪直中,即本经受邪,共同导致阳衰阴盛,而表现为无热,恶寒,嗜卧,呕吐,下利清谷,四肢逆冷,小便清白,脉微弱,而表现为寒化。另一种情况是,水不足,表现为里虚热,导致邪热直中或他病伤阴,表现为阴虚火旺,症候主要为易怒,口燥,干咳,舌红苔少脉细数,而表现为热化。恶寒,嗜卧下利清谷3.厥阴病厥阴总体病理机制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伤寒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因此,厥阴病的性质主要表现为: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其治则为随证施治,如上热下寒证,上热下寒,外邪乘脾犯胃而致的肝胃有热,脾肠有寒证,反映了厥阴病阴中有阳,寒热错杂的特点,宜清上温下之法;厥逆交夹证属于脾肾阳虚证,宜回阳救逆之法。二、六经病的传变与直中(一)传变一经证候转化为另一经证候传变与正、邪和治疗有关分型循经传:按照六经的顺序相传越经传:隔一经或数经相传表里传:互为表里的两经相传(二)直中起病不见三阳证而直接出现三阴证直中太阴直中少阴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小结名词六经辨证简述六经病证分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