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六经辨证临床应用 课件(共18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2六经辨证临床应用 课件(共18张PPT)《中兽医基础》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18张PPT)
项目12 中兽医辨证论治技术
任务二 六经辨证临床应用
一、教学目的
本次课在阐明六经概念与识别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六经辨证论治的一般方法与应用。
二、教学重点
畜禽疾病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三、教学难点
六经辨证论治技巧
任务五 六经辨证
一、太阳病
三阳经病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太阳病证 太阳中风证 表虚证——汗出恶风,脉浮缓 调和营卫,祛风解肌 桂枝汤
太阳伤寒证 表实证——无汗恶寒,脉浮紧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黄汤
(一)太阳病证
外感病初起阶段,病位在表,属表证
病因
气候突变
感受风寒
雨淋
分型
太阳伤寒—表实证
太阳中风—表虚证
共症
发热,恶寒,鼻流清涕,咳嗽
精神沉郁,食欲降低
苔薄白,脉浮
雨淋
鼻流清涕
寒袭肌表,卫阳受损;寒性收引
一、太阳病
1.太阳伤寒(表寒证)
(1)主证
恶寒,发热
关节肿痛,跛行
无汗,咳喘
脉浮紧
(2)治法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3)方例
麻黄汤
麻黄,杏仁,桂枝,甘草
关节肿痛
麻黄
杏仁
桂枝
风邪客表,肌腠疏松
卫阳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
一、太阳病
2.太阳中风(表虚证)
(1)主证
恶风,发热
汗自出,脉浮缓
(2)治法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3)方例
桂枝汤
桂枝,白芍
生姜,大枣
炙甘草
发热
桂枝
白芍
生姜
二、阳明病
三阳经病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阳明病证 阳明热证 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 辛寒清热 白虎汤
阳明实证 潮热汗出,腹满便秘,脉沉实 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承气汤
(二)阳明病证
病位在里,病性属热,为里热实证
病因
太阳病未愈而内传入里化热
利尿法致津伤化热
燥热直犯阳明
分型
阳明经证
阳明腑证
共症
邪热弥漫全身
里热炽盛,迫津外泄,耗伤津液
二、阳明病
1.阳明经证
(1)主证
身热,汗出
呼吸粗喘
口渴欲饮
苔黄燥,脉洪大
(2)治法
清热生津
(3)方例
白虎汤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呼吸粗喘
石膏
知母
粳米
里热炽盛,劫耗阴液;热与肠中糟粕相结
二、阳明病
2.阳明腑证
(1)主证
身热,呈日晡热,汗出
粪便燥结,粪球干小或闭结不通
尿短赤,脉沉有力




(2)治法
清热泻下
(3)方例
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厚朴,枳实
增液承气汤
大黄,芒硝,玄参,生地,麦冬
闭结不通
大黄
芒硝
厚朴
邪在半表半里,正邪相搏
邪胜见寒象,正胜见热来
(三)少阳病证
外邪由表入里过程中,出现的正邪相持状态,属半表半里证
1.病因
太阳病失治、误治,病邪传入
机体素虚,病邪亢盛直入
2.主证
微热不退,寒热往来
不欲饮食,脉弦
2.治法
和解少阳
3.方例
小柴胡汤
柴胡,黄芩
党参,炙甘草,大枣
制半夏
三阳经病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少阳病证 本证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兼证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 和解少阳,泄热通腑 大柴胡汤
易惊,小便不利 和解枢机,驱邪畅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不欲饮食
柴胡
黄芩
党参
三阴经病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太阴病证 本证 腹满时痛,腹泻 温中健脾,散寒燥湿 四逆汤或理中汤
兼证 恶寒,便溏,脉浮 轻散表寒 桂枝汤
腹痛拒按 通阳益脾,活血和络 桂枝加芍药汤
四、太阴病证
太阴病位在里,属脾虚寒证
1.病因
三阳病失治、误治传变而来
机体素虚,寒邪直中
2.主证
腹痛,腹胀,粪便清稀
苔白,脉细缓
脾胃虚寒,运化失常
气机不畅,凝滞不通
2.治法
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3.方例
理中汤
党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粪便清稀
党参
白术
干姜
五、少阴病证
三阴经病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少阴病证 寒化证 畏寒肢厥,下利清谷,脉微细 急救回阳,温经散寒 四逆汤
腹痛,小便不利,水肿 温阳利水 真武汤
身痛,骨节痛,手足寒 温经散寒,除湿止痛 附子汤
热化证 阴虚证候 滋阴降火 黄连阿胶汤
心肾功能衰退,属全身性虚弱证
病因
传经之邪
病邪直中
劳役过度
营养不良
失治误治
分型
少阴寒化证-虚寒证
少阴热化证-虚热证
少阴经属心肾经,心肾为水火之脏
病可从阴化寒,也可从阳化热
五、少阴病证
1. 少阴寒化证
(1)主证
耳鼻发凉,四肢厥冷,体温偏低
恶寒,嗜睡,少立喜卧
脉沉细
阳气衰微,阴寒独盛
(2)治法
回阳救逆
(3)方例
四逆汤
熟附子,干姜,炙甘草
嗜睡
熟附子
干姜
炙甘草
五、少阴病证
2. 少阴热化证
(1)主证
口燥,咽痛,烦躁不安
舌红绛,脉细数
邪入少阴,从阳化热,耗伤津液
(2)治法
滋阴泻火
(3)方例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
阿胶,白芍
鸡子黄
烦躁不安
黄连
黄芩
阿胶
六、厥阴病
三阴经病证型 辨证要点 治法 方药
厥阴病证 寒热错杂证 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 清上温下,安蛔止痛 乌梅丸
寒证 四肢厥冷,脉细欲绝 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当归四逆汤
外感病最后阶段,正邪相争,寒热错杂
阴寒衰,阳气恢复,病情好转
阴寒盛,阳气衰绝,病情危重
阴寒盛,阳气未衰,寒热错杂
分型
寒厥,热厥,蛔厥
阴气盛极,阳气衰绝
六、厥阴病
1.寒厥
(1)主证
四肢厥冷,无热恶寒,体温偏低
口色淡白,脉细数
(2)治法
回阳救逆
(3)方例
四逆汤
附子,干姜,炙甘草
无热恶寒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六、厥阴病
2.热厥
(1)主证
四肢厥冷,恶热,尿液短赤
口干,舌红
里热炽盛,阻阴于外
(2)治法
清热和阴
(3)方例
白虎汤
石膏,知母
粳米,甘草
尿液短赤
粳米
石膏
知母
六、厥阴病
3.蛔厥
(1)主证
寒热交错,四肢厥冷和复温交替
口渴欲饮,呕吐或吐蛔虫
黏膜黄染
正邪交争,耗伤津液
蛔得食而动扰
(2)治法
调理寒热,和胃驱虫
(3)方例
乌梅丸
乌梅,蜀椒,细辛
桂枝,干姜,附子
黄连,黄柏
人参,当归
黏膜黄染
乌梅
蜀椒
细辛
小结
名词
六经辨证
简述
六经病证分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