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工作任务1-1 猪品种识别任务内容学习条件实地参观,查阅资料,了解常见猪种的特征特性;掌握常见猪品种的识别技术;正确认识不同品种的猪在商品猪生产中地位和作用。猪场及部分典型品种的猪多媒体、挂图、教学课件、教材、参考图书“豕”的意思就是:猪2019年农业部《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三五”规划》数据显示,中国“土猪”一共有90个地方品种,其中国家级保护品种42个,省级保护品种32个,其他品种15个。1994年之前,中国土猪约占90%市场份额,而在此之后被大型商品猪挤压,2007年,中国土猪的市场占有率不超过2%。相关知识一、猪的经济类型1.瘦肉型:胴体瘦肉率55%-60%以上。国外引进的长白猪、大约克夏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以及我国培育的三江白猪都属于瘦肉型品种。2.脂肪型:瘦肉率一般在45%以下。我国地方猪种等多属于脂肪型。3.兼用型:我国民猪等品种都属于这一类型,苏联大白猪也属于这一类型。二、我国优良地方猪种(一)地方猪种的种质特性1.适应性强:耐寒、耐暑、耐粗饲、抗病力强。2.繁殖性能高:性成熟早,发情征状明显,产仔数多,母性强。3.肥育性能差:肥育性能水平低下,显著低于国外品种,饲料利用率低,日增重低。4.肉品质好:肌纤维细,肉质鲜美,无PSE肉,瘦肉率低,腹脂肪高。(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原名东北民猪,有大型(大民猪)、中型(二民猪)、小型(荷包猪)。原产于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1)体型外貌 头中等大,颜面直长,面部和额部有皱纹,耳大下垂,体躯扁平,背腰狭窄,臀部倾斜,四肢粗壮,腹部下垂不拖地。全身被毛黑色,毛密而长,冬季长毛下密生绒毛,猪鬃多而长,有效乳头7对以上。(2)生产性能 增重速度较慢,平均日增重507-560克左右,90千克屠宰胴体瘦肉率47-48%,这在我国地方猪种中是较高的。民猪繁殖性能高,经产母猪平均产仔14.88头,母猪哺育能力强,母性好,发情征候明显。(3)杂交利用 由于民猪繁殖性能高,适应性强(在零下15℃条件下可正常产仔和哺乳),故多用于作杂交的母本,与长白、大白、杜洛克及哈白猪进行二元、三元杂交都可获得较好的杂交效果。1.民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1)分布: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包括二花脸;枫泾猪;嘉兴黑猪;梅山猪;横泾猪;米猪;沙乌头猪。(2)特点:性早熟,哺乳力强,性情温顺,以产仔多,肉质好而著称。(3)外貌特征:头大额宽,耳特大下垂,近似三角形,皮厚,皮肤有明显趋褶,背毛黑色,皮呈淡紫红色和青灰色。二花脸,米猪全黑;嘉兴、梅山猪四蹄白;枫泾、沙乌头四蹄,鼻端白色。(4)性能特点:3-7胎,14头/窝,45日龄断奶窝重80kg以上;60日龄断奶窝重125kg以上。20-75kg,日增重400g,成年公猪100kg以上,母猪95kg以上。75kg屠宰率65%,背膘3.5cm,瘦肉率45%左右。(5)缺点:后躯发育差,四肢较弱,增重较慢,对外界温度变化适应性较差,易患气喘病。2.太湖流域的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分布淮河流域,包括淮北猪、山猪、灶猪、定远猪、皖北猪和淮南猪。(1)分布:淮北平原,江苏徐州、大丰一带,镇江、南京、扬州,丘陵地区,数量仅次于太湖流域的猪。(2)特点:有大、中和小型,现以中型猪为主,体型结实、毛黑密、嘴筒长,78kg屠宰时,胴体瘦肉率44.89%±1.09,经产母猪13.18头左右/窝,适宜放牧、粗放条件。(3)缺点:屠宰率低,增重慢、皮厚。3.淮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1)分布:中心产区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市中区。(2)性能:成年公猪体重181.2±20.80kg,母猪164.14kg。20-90kg期间日增重363.47±8.17g,料重比4.12,屠宰率71.45±0.16%,瘦肉率41.10±0.57%。(3)外貌:体型大,体质较疏松,头大,额部横纹较深,正中隆起形成块状,嘴筒短,耳中等大小,下垂,四肢粗壮,被毛全黑,尾长不过飞节,乳头6-7对。(4)缺点:皮厚,杂交一代胴体较肥,引入到北方后易患气喘病。4.内江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主要有陆川猪、两广小耳花猪和墩头猪。(1)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陆川县。(2)性能:耐粗放,适应性强,早熟易肥,骨小皮薄、肉嫩,性情温顺,平均窝产仔12.76±0.02头。成年公猪体重79.32±2.94kg,母猪78.52±0.52kg,胸围与体长相当。65kg屠宰时,胴体瘦肉率41.37±9.65%,肌内脂肪含量7.75±0.73%。(3)外貌:毛黑白相间,头、耳、肩、臀、尾为黑色,鼻端,下颌,肩颈间,胸腹侧及四肢白色。体形主要特点:体矮、短、圆、毛稀、细、短。耳小且薄,向外平伸,额纹横生。(4)缺点:体偏小,四肢较短,凹背,垂腹拖地,大腿欠丰满。5.两广小花猪(陆川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又名泾川猪、西猪,因额部皱纹似八字而得名,分为大八眉、二八眉和小伙猪,现存二八眉,互作猪是八眉猪的高原类型。(1)分布:中心产区为陕西省泾河流域、甘肃省陇东地区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固原地区。(2)体型外貌:头较狭长,耳大下垂,超过鼻端,额部纵行“八”字皱纹;被毛黑色;鬃长10cm左右;有效乳头6-7对。(3)性能:成年公猪体重80-90kg,母猪60-70kg;性早熟,小公猪3月龄可配种,母猪4-5月龄即可受孕,头胎产仔6-7头,三胎以上可产仔11-12头。小伙猪在10月龄,体重50-60kg可屠宰;条件较好时,日增重458g,瘦肉率43.17%,背膘厚3.55cm。6.八眉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包括西藏藏猪、云南迪庆藏猪、四川的阿坝、甘孜藏猪和甘肃的甘南藏猪(合作猪)。(1)分布:林芝、昌都、那曲等(2)体型外貌:嘴筒长而尖,呈锥形;四肢结实,蹄质坚实;心脏发达,嗅觉灵敏,鬃毛发达,冬季密生绒毛,被毛黑色,乳头5对居多。成年公猪体重49.72±0.75kg,母猪约41.64±0.57kg。(3)生产性能:母猪平均产仔5.75头。肥育猪在307日龄达53kg,日增重173g。屠宰率66.6%,花板油占胴体重的8.3%,胴体中瘦肉占52.5%,脂肪占28.4%。7.藏猪(西藏藏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分为大、中、小三类,或I、II、III系。(1)分布:原产于浙江省金华地区东阳、义乌和金华。主要分布于东阳、浦江、义乌、金华、永康等地区。(2)体型外貌:体型中等,耳下垂,不过口角,背微凹,腹大、微下垂,四肢细短;毛色以中间白、两头乌为特征,故又称“两头乌”,但也有少数猪在背部有黑斑;乳头数15-17个;头型分为寿字头、老鼠头和中间型(3)生产性能:母猪头胎产仔10-11头,三胎以上为13-14头;一般饲养10个月左右,肥育猪体重达70-75kg,通常于50-60kg屠宰,胴体中瘦肉占43.36%,脂肪占39.96%,肥瘦适中,适合加工,后腿制成2-3kg的火腿,为理想。8.金华猪(二)地方猪种的典型代表介绍(1)分布:原产于四川省荣昌和隆昌地区,主要分布于永川、泸县、泸州、合江等地区;(2)体型外貌:该猪被毛白色,鬃毛粗长,头部黑斑小,不超过耳部,可分为“金架眼”、“黑眼膛”、“黑头”等特征;乳头数6-7对(图1-1-10);成年公猪体重160kg,母猪145kg左右;(3)生产性能:母猪头胎产仔6-7头,三胎以上10-11头;肥育猪在中等营养水平下,体重20.88-79.39kg阶段,日增重488g,屠宰率69%左右,瘦肉率42%-46%,6-7肋膘厚3.7cm,花、板油占胴体重9.95%;其鬃毛以洁白光泽、刚韧质优载誉国内外,一般长11-15cm,最长20cm,1头猪产鬃200-300g,净毛率90%。9.荣昌猪三、我国培育猪种(一)种质特性培育品种由于掺有国外引入品种的血统,既基本保持了本地品种猪母性强、发情明显、繁殖力高、肉质好、适应力强、能利用大量青粗饲料等优点,又使本地品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饲料利用率差,胴体瘦肉率低的缺点得到很大的改善。(二)典型代表介绍(1)分布来源:分布淮阴地区,近几年出售到全国各地1954年开始育种,1979年12月验收,是全国较早培育的品种。由大型约克夏和老淮猪正反杂交后自群繁殖而成。(2)特点:毛黑,体壮,背腰平直,四肢强有力,产仔13.3头,8月龄达100kg,育肥猪平均日增重630g,屠宰率71.1%,料肉比3.37:1。(3)优缺点:适应性良好,抗病力强,采食能力强,耐粗饲,繁殖力高,生长较快,但其经济早熟性尚不够理想。1.新淮猪(二)典型代表介绍我国培育的第一个瘦肉型品种。民猪与长白杂交育成。(1)体型外貌:头轻嘴直,耳下垂,背腰宽平,腿臀丰满。被毛全白,毛丛稍密。体型近似长白,具有肉用型猪的典型体躯结构,乳头7对,排列整齐。(2)生产性能:该品种猪增重快,平均日增重可达620g以上,耗料增重比3.5以上,胴体瘦肉率58.5%。经产母平均产仔12.4头,且母猪发情征候明显,受胎率高。(3)杂交利用:三江白猪具有肉用性能好、繁殖力高、肉质优良的特性,作杂交父本和母本都可获得较好的杂交效果。以三江白猪作亲本的杂种商品猪,已成为广东供给香港市场屠体等级最高的产品。2.三江白猪培育品种 育种素材 毛色 培育时间新淮猪 淮猪、大约克夏 黑 1977上海白猪 梅山、枫泾猪、大约克夏、杜洛克、波中猪 白 1978北京黑猪 本地黑猪、深县猪、昌黎猪、巴克夏、约克夏、苏白猪等 黑 1982伊犁白猪 甘肃黑猪、白猪 白 1982汉中白猪 汉江黑猪、苏白猪、巴克夏猪 白 1982山西黑猪 马身猪、内江猪、巴克夏猪 黑 1983三江白猪 民猪、长白猪 白 1983湖北白猪 荣昌猪、通城猪、长白、大白 白 1986浙江中白猪 金华猪、中约克夏、长白猪 白 1980苏太猪 梅山猪、枫泾猪、二花脸、杜洛克 黑 1999南昌白猪 滨湖黑猪、中约克夏 白 1996军牧1号白猪 三江白猪、施格猪 白 1999大河乌猪 大河猪、杜洛克猪 黑 2002鲁莱黑猪 莱芜猪、大约克 黑 2006鲁烟白猪 烟台黑猪、长白猪、施格猪 白 2007豫南黑猪 淮猪、杜洛克猪 黑 2008滇陆猪 二花脸、乌金猪、长白猪、约克夏 白 2009松辽黑猪 吉林本地猪、长白猪、杜洛克 黑 2009四、我国引进优良猪种(一)种质特性1.肥育性能好:日增重大,饲料利用率高,肥育期短2.胴体品质好:胴体重,屠宰率高,瘦肉率高,易出现PSE猪肉。3.繁殖力低:发情不明显,性成熟迟,繁殖疾病多,产仔少,哺育率低。4.外貌表现:体大、长、高,后躯发达,背、腰、腹下平直或稍弓,耳小或中等大小,直立或平伸。(二)典型代表介绍(1)分布来源:长白猪原产于丹麦,又名兰德瑞斯(landrace),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瘦肉型品种之一。因性能优异,被引至许多国家,经风土驯化与选育形成许多适合当地条件的分支或品系,如比利时长白、德系长白等。(2)体型外貌:全身被毛白色,头小而清秀,嘴尖,耳大下垂,背腰长而平直,四肢纤细,后躯丰满,毛稀疏,体躯呈前窄后宽的流线型,乳头7对。(3)性能特点:长白猪增重快,平均日增重700克以上,90千克体重屠宰胴体瘦肉率在62%以上,产仔11头左右。(4)杂交利用:在我国的商品猪生产中多用作经济杂交的父本,以其作为二元杂交的父本、三元杂交的第一父本或终端父本,均可获得较好的杂交效果。1.长白猪(二)典型代表介绍大白猪原产于英国.又称大约克夏(large White,Yorkshire)。很多国家从英国引入大白猪,结合本国具体情况培育出适合于本国的大白猪,如法国大白猪、美国约克夏、加拿大约克夏等,各国大白猪在体型和生产性能上略有差异。(l)体型外貌:体型较大,耳直立,颜面微凹,背腰微弓,四肢较高,被毛全白色.少数个体额角有暗斑,乳头7一8对。(2)生产性能:日增重可达700克以上,饲料利用率36%以下,瘦肉率在61%以上,繁殖性能高是大白猪的突出特点,经产线猪产仔可达13头。(3)杂交利用:大白猪在国外以繁殖性能高、适应性强而闻名,多用作杂交母本。在我国则多用作杂交父本与地方猪种或地方培育猪种杂交,以生产二元杂种母猪或杂交商品猪。2.大白猪(二)典型代表介绍杜洛克(Duroc)原产于美国东部,由于被毛为金黄色或红褐色,故在我国俗称红毛猪。它是目前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饲料利用率最高的品种,并因此而成为应用最多的杂交父本品种。(l)体型外貌:杜洛克体躯较长,背腰微弓,头较小而清秀,脸部微凹,耳中等大小,略向前倾(不可直立)。后躯丰满,四肢粗壮。全身被毛红色,较浅的金黄色,有些深至红褐色。(2)生产性能:日增重750克以上,料重比在2.9以下,胴体瘦肉率达63%以上。与大长白猪和大白猪相比,杜洛克的繁殖性能略低,产仔数10头左右。(3)杂交利用:最适宜作杂交父本,以其作父本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可明显提高商品代肉猪的增重速度和饲料利用率,杜长太、杜长哈、杜汉太、杜长民等都是有性能优良的杂交组合。3.杜洛克(二)典型代表介绍汉普夏(hampshire)原产于美国,以其瘦肉率高而闻名。(1)体型外貌:体躯较长,后躯丰满,肌肉发达,嘴较长而直,耳中等大小直立,围绕前肢和肩部有一条白带,身体其他部分为黑色(白带宽度不超过体长的l/4),乳头数6-7对。(2)生产性能:增重速度中等,平均日增重620克左右,饲料利用率也不高,但其背膘薄,瘦肉率很高,可达66%。繁殖性能较低,平均产仔数9头左右。(3)杂交利用:由于汉普夏猪背膘薄,瘦肉率高,而繁殖性能较低,故在经济杂交中多用作终端父本。4.汉普夏(二)典型代表介绍皮特兰原产于比利时,其瘦肉率最高。(1)体型外貌:皮特兰呈大片黑白花,毛色从灰白到栗色或间有红色,耳中等大小稍向下倾斜,体躯宽短,背中幅宽,中间有一深沟,后躯丰满,肌肉发达,肌肉界浅明显,后躯血管外露,前后肢短且细,犬腹,头清秀。(2)生产性能:瘦肉率一般可达67%左右,背膘0.98cm,眼肌面积43cm2 。但其生长肥育性能却不及“杜”“长”“大”三大名种,育肥后期增重较慢。繁殖性能中等,经母猪窝产活仔10头左右。(3)杂交利用:作商品猪生产的终端父本。应激敏感性强,不太适宜作单一父本。5.皮特兰一、我国地方猪种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拓展知识华北型分布在我国气候区域上属于北温带、中温带和南温带,主要在淮河、秦岭以北。体躯高大,骨骼发达,背狭长而直,四肢粗长;头较平直,嘴筒长,耳大下垂,额间皱纹纵行,皮厚多皱褶,毛粗密,鬃毛发达,冬季生有一层棕红色的绒毛;毛色几乎全为黑色;耐粗饲 。民猪、八眉猪、淮猪。华南型分布在云南省西南和南部边缘,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广东省的偏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福建省东南角和台湾省。外型表现为“矮、短、宽、圆、肥”。背腰宽阔滚圆,背部凹陷明显,曲肋弯,胸较深。腹部疏松,下垂拖地。后腿丰满,臀部丰圆。四肢开阔粗短,骨骼细致,卧系。头相对较短宽,嘴短,耳小直立或向两侧平伸。皮薄毛稀,毛色多为黑白花。两广小耳花猪,粤东黑猪,海南猪,滇南小耳猪,蓝塘猪,香猪,隆林猪,槐猪和五指山猪。华中型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和珠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外形和生产性能与华南型猪基本相似,但体型较华南型猪大,耳亦稍大而下垂,乳头一般为6-7对,额间皱纹多横行。被毛稀疏,毛色多为黑白花和两头乌,也有少量黑猪。 金华猪、大花白猪、华中两头乌猪。江海型分布于华北型和华中型两大类型分布区之间,地处汉水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二花脸猪、姜曲海猪、东串猪、虹桥猪、圩猪、阳新猪和台湾猪。西南型分布在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头大,腿较粗短,额部多有旋毛或横行皱纹,毛以全黑或“六白”或不完全“六白”为多,也有黑白花和红毛猪。背腰宽而凹,腹大略下垂。产仔数不多,一般每胎8-10头,乳头12-14个。有荣昌猪、内江猪、成华猪、雅南猪、湖川山地猪、乌金猪和关岭猪高原型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毛色多为黑色,少数为黑白花和红毛。头狭长,耳小竖立,形似野猪。产仔数为5-6头。生长慢,胴体中瘦肉多,适应高寒气候,如藏猪。二、我国培育品种的形成过程和特点拓展知识形成过程1、利用原有血统不清的杂种猪群作基础,加以选育而达到一定的选育目标;2、以原有的杂种猪群为基础,与一个或两个引入品种杂交,获得满意效果后,自群繁育以固定性状;3、按拟定的育种方案,有计划地选择亲本、杂交和自群繁育(如三江白猪和湖北白猪等等)。特点1、白猪类型受长白猪或大白猪(约克夏或苏联大白)的影响较大。大部分白色猪是利用两个以上引入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获得理想型后,再采用自群繁育方法选育而成的。2、黑猪类型在培育品种(系)中,黑毛色品种有18个。除新淮猪和定县猪外,其它的都是以巴克夏为主要父本,以本地猪种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这一类型猪受巴克夏猪的影响较大,或以当地黑猪血统为主,掺有少量其他品种的血液。特点3、花猪类型带有苏联克米洛夫猪的血统,即以克米洛夫猪为父本,东北民猪为母本杂交选育而成(如吉林花猪、黑花猪和沈花猪等),或是用苏联大白猪、巴克夏为父本与本地品种杂交选育而成的(如泛农花猪、山西瘦肉型SD-I系猪和北京花猪I系等)。自测训练一、填空题1.按照经济类型分类,将猪分为 、 和 。2.我国从国外引入的猪常见品种:、 、 、 、 。二、问答题1.简述我国的地方猪种和外来引入猪种的特点。2.试述太湖猪的外貌特征、生产性能和生产利用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