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0张PPT)能力单元六 6-1 犬细小病毒病概 述犬细小病毒病(canine parvovirus disease)是犬细小病毒(CPV)引起犬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幼犬危害较大,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病可分为肠炎型和心肌炎型,肠炎型以剧烈呕吐、小肠出血性坏死性炎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为特征,心肌炎型则表现为急性非化脓性心肌炎。1977年,Eugster和Naira在美国通过电镜在出血性腹泻犬的粪便中首先发现了细小病毒粒子。1978年,McCandlish首次应用犬肾细胞从患有肠炎的病犬中分离出细小病毒。现世界各地都有本病暴发的报道,给养犬业造成极大威胁,是危害犬群的最主要传染病之一。我国于1982年首次分离出犬细小病毒,随后本病在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区的警犬和良种犬中陆续发生和报道。病 原犬细小病毒(CPV)属于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CPV粒子呈圆形或六边形,直径为21~24nm,二十面体对称,由32个长为3~4nm的壳粒组成,无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全长5323 bp。犬细小病毒具有2个型:CPV-1和CPV-2。CPV-1在宿主细胞范围、特异性凝集红细胞、基因特征和抗原性等方面与CPV-2有显著的区别。CPV-1与CPV-2是不同的病毒,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两者的DNA证明它们没有同源性。CPV-2可引起高接触性并常常是致死性的疾病,该病毒不断分化、变异,可分为CPV-2a、CPV-2b、CPV-2c 3个亚型,目前多数地区以CPV-2a和CPV-2b为主要流行株。病 原CPV具有较强的血凝活性,在4℃条件下可凝集猪和恒河猴的红细胞。因此,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常用于犬细小病毒鉴定和血清学分析。CPV在抗原性上与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V)和水貂肠炎病毒(MEV)密切相关。病 原CPV 对多种外界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在pH为3~11范围内稳定。能耐受65℃加热30min而不丧失感染性,低温长期存放对其感染性无明显影响。可在无生命物体如衣物、食盘、笼子的地板上存活5个月乃至更久,在粪便中可存活数月乃至数年。对乙醚、醇类、氯仿、去氧胆酸盐有抵抗力。甲醛、羟胺、氧化剂和紫外线均可将其灭活。流行病学犬是主要的自然宿主,也有浣熊、貂、貉、狐、狼和鬣狗等感染发病的报道。豚鼠、仓鼠、小鼠等实验动物也可感染。人工感染可致水貂和猫发病。CPV-2的3个亚型均可感染猫,从日本、德国和美国猫细小病毒感染病例中的分离成功率可达10%~20%。流行病学CPV主要感染犬,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犬均可以感染,但以6周至6月龄的幼犬较多发,病情也更为严重。引起犬全身性和肠道感染。断乳前后的仔犬易感性最高,往往以同窝暴发为特征。3~4周龄犬感染后呈急性致死性心肌炎的为多;8~10周龄的犬则以肠炎为主。小于4周龄的仔犬和大于5岁龄的老犬发病率较低(分别为2%和16%)。纯种犬比杂种犬和土犬易感性高。流行病学病犬和带毒犬是传染源,在CPV-2感染3~4d后开始,即在临床症状出现之前就可排毒,病犬可通过粪便、尿、唾液和呕吐物排毒。在7~10d CPV在粪便中的排毒量达到最大,传染性最强。发病急性期,呕吐物和唾液中也含有病毒。9~14d后排毒量趋于减少,但传染性可持续30d到8个月。发生过病毒血症的康复犬仍可通过粪尿向外长期排毒。康复后的病犬往往是被人们忽视的传染源,无症状的带毒犬也是重要的传染源。有证据表明人、虱、蝇、蚊和蟑螂可成为CPV的机械携带者。CPV可以由犬传染给猫,而猫感染后很少出现临床疾病,因此猫作为传染源和环境污染源的作用不可轻视。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途径,经胎盘垂直感染也有可能。一年四季均可病,但以冬春和冬季多发。另外,群居犬比家庭宠物犬多发。在新疫区可导致暴发性流行变病死率较高。饲养管理条件骤变、卫生不良、长途运输、寒冷、拥挤均可促使本病发生。症状与病变本病在临诊上分两个型:肠炎型心肌炎型也有报道在一个犬身上兼有两型症状的。肠炎型症状发病1天左有开始腹泻。初期粪便为黄色或灰黄色稀粪,常覆有多量黏液和假膜,随病情发展,粪便呈咖啡色或番茄酱汁样的含血稀粪。以后排便次数增加,出现里急后重,血便带有特殊的腥臭气味。白然感染的潜伏期为7~14天,病初表现发热(40℃以上)、精神沉郁、不食、呕吐。初期呕吐物为食物,之后为黏稠、黄绿色黏液或有血液。肠炎型症状病程短的4~5天,长的1周以上。成年犬发病一般不发热。血便数小时后病犬表现严重脱水症状,眼球下陷、鼻镜干燥、庋肤弹力高度下降、体重明显减轻。血象变化:病犬的白细胞计数可减少到4×109/L以下。对于肠道出血严重的病例,由于肠内容物腐败可造成内毒素巾毒和弥散性血管内凝曲,使机体休克、昏迷、死亡。肠炎型病变自然死亡犬极度脱水,消瘦,腹部蜷缩,眼球下陷,可视黏膜苍白,肛门周围附有血样稀便或从肛门流出血便。主要以胃肠道广泛出血性变化为特征,可见小肠明显出血,肠腔内含有大量血液。特别是空肠和回肠的黏膜潮红、肿胀,散布有斑点状或弥漫性出血,严重时肠管外观呈紫红色。淋巴结充血、出血和水肿,切面呈大理石样。在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中可见有核内包含体。心肌炎型症状多见于50日龄以下的幼犬。常突然发病,数小时内死亡。病犬常出现无先兆性症状的心力衰竭,脉搏怏而弱,心律不齐。心电图R波降低,ST段升高。有的病犬突然呼吸困难。有的犬可见有轻度腹泻而死亡。病死率60%~100%。心肌炎型病变在病变的心肌细胞中有时可发现包含体。可见心脏扩大,心房和心室有瘀血块,心肌或心内膜有非化脓性坏死灶和出血斑纹,心肌纤维严重损伤。肺水肿,局灶性充血和出血,肺表面色彩斑驳。诊 断根据特征性临诊症状(先呕吐后急性出血性肠炎、白细胞显著减少以及幼犬急性心肌炎等),再结合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的特点,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实验室检测。诊 断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多数犬在9×109/L以下,少数犬在2×109/L以下。转氨酶指数升高。如果白细胞在2×109/L以下,则预后不良。试纸快速诊断法 用犬细小病毒快速诊断试纸诊断本病,简便、经济、快速,有极高的准确率,是目前国内诊断该病的常用方法。其次还可以应用电镜和免疫电镜观察、血凝试验与血凝抑制试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以及PCR诊断技术进行诊断。防 控本病无特效治疗药物,临床上常采用对症治疗、支持疗法、特异疗法、控制继发感染和中草药治疗。预防本病主要依靠接种疫苗和严格犬的检疫制度。目前国内使用的疫苗有犬细小病毒弱毒或灭活疫苗、犬二联苗(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犬三联苗(犬瘟热、犬细小病毒病、犬传染性肝炎)、犬五联苗等。对30~90日龄的犬应注射3次,90日龄以上的犬注射2次,每次间隔2~4周。每次注射1个头份剂量(2mL),以后每半年加强免疫1次。防 控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驱虫。每季度应驱虫1次。在本病流行季节,严禁将个人养的犬带到犬集结的地方。当犬群爆发本病后,应及时隔离,对犬舍和饲具应反复消毒。发现本病应立即进行隔离饲养,防止病犬、病犬饲养人员与健康犬接触,对犬舍及场地用2%火碱水或10%~20%漂白粉溶液等反复消毒。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