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能力单元五 5-10 禽呼肠孤病毒感染禽正呼肠孤病毒普遍存在于正常鸡群中,主要引起肉鸡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也可能与鸡的多种疾病如矮小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呼吸道疾病和肠道疾病等有关,并能导致免疫制。疾病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鸡的年龄、健康状况、免疫状态和病毒的致病型、感染途径等。对肉鸡造成的经济损失常由死亡增加、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和受害鸡增重减缓、饲料报酬下降等引起。种鸡群在开产前或在产蛋期间发生病毒性关节炎,除跛腿以外则以死亡增加、产蛋下降、孵化率/受精率降低和将病毒垂直传播给后代为特征,这些都会增加养禽成本。呼肠孤病毒感染见于世界各地。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本病,并分离鉴定出本病毒。病毒性关节炎/腱鞘炎主要见于肉用型鸡,但蛋鸡和火鸡也可发生。呼肠孤病毒与其他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疾病的表现形式复杂化。概 述病 原病毒形态呈晶格状排列,无囊膜禽正呼肠孤病毒(ARV)属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病毒粒子无囊膜,正二十面体对称,有双层衣壳结构,直径70~80 nm。本病毒通过卵黄囊或绒尿囊膜(CAM)接种易在鸡胚内繁殖。初次分离以卵黄襄接种为佳,3~5d后胚胎死因大片皮下出血而使体表变紫。绒毛尿囊膜接种时鸡胚在7~8d后死亡,胚体稍小,间或肝、脾增大并有坏死灶,绒毛尿囊膜有白色病理变化。本病毒基因组为分节的双股RNA,由大小不同3个类别的10个节段组成:大节段L1~3长约4kb,中节段M1~3长约2.1kb,小节段S1~4长1.2~1.6kb。不同的毒株在抗原性和致病性方面有差异,依此来进行呼肠孤病毒的血清型分类。已有不少血清型划分的报道,但缺少公认的标准,不同血清型之间有相当大的交叉中和反应。一般认为呼肠孤病毒应进行抗原亚型划分,而不能区分为不同的血清型。本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强,耐热,抗pH3、乙醚、过氧化氢、2%来苏儿、3%福尔马林;但70%乙醇、0.5%有机碘、碳酸和升汞等可将其杀死。病 原幼龄时感染后,病毒在盲肠扁桃体和踝关节可持续较长时间,意味着带毒鸡是同栏感染的可能来源。粪-口途径是本病的主要传播和感染方式。但有报道1日龄雏鸡经呼吸道比经口感染更敏感。禽呼肠孤病毒可垂直传播,但经蛋的传播率仅约1.7%。鸡和火鸡是呼肠孤病毒的自然宿主,引起关节炎/腱鞘炎,尤其是肉用型鸡。在没有母源抗体的1日龄鸡上很容易复制本病,2周龄内鸡感染后期发病率较高,年龄较大的鸡感染后一般症状较轻且潜伏期较长。鸡一生可出现多次隐性感染。这种年龄相关的抵抗力在呼肠孤病毒感染引起的矮小或吸收不良综合征中也可看到。易感动物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本病常侵害4~16周龄肉用鸡和肉种鸡。急性病例可见跛行,部分鸡发育不良。慢性病例跛行显著,少数病鸡踝关节不能活动。有时可能看不到关节炎/腱鞘炎症状,但在屠宰时可见趾屈肌腱区域肿大。鸡群增重慢,饲料转换率低,总死淘率、屠宰废弃率上升。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征,以生长参差不齐、色素沉着差、羽毛发育不正常、骨骼变形和病死率增加为特征,主要侵害1~3周龄肉鸡。呼肠孤病毒还可引起生长迟缓、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积水、肠炎、肝炎、法氏囊和胸腺萎缩、骨质疏松以及急性和慢性呼吸道疾病。球虫、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等同时感染可增强呼肠孤病毒的致病性,而呼肠孤病毒也可加重鸡贫血病毒、大肠杆菌和新城疫病毒等其他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关节受侵害,病鸡跛行或常蹲伏地面病鸡发育不良,消瘦,精神委顿后期因腓肠肌断裂致使腿变形、 外旋、跛行病理变化病毒性关节炎和腱鞘炎的自然感染鸡可见到趾屈肌和跖伸肌腱肿胀。踝关节常含有枯草色或带血色的渗出液,有些病例有多量脓性渗出物。踝上滑膜常有出血点。腱区炎症发展为慢性时,腱鞘硬化并融合在一起。胫跗远端的关节软骨出现小的凹陷溃疡,溃疡增大后融合在一起并侵害到下面的骨组织。吸收不良综合征的主要病变是腺胃增大,并可能有出血或坏死,卡他性肠炎。此外还可能有关节炎和骨质疏松。病鸡腿部皮下组织充血、出血病鸡跗关节不同程度肿大病鸡腱鞘不同程度肿大病鸡腓肠肌腱不同程度断裂趾屈肌腱和跖伸肌腱肿胀感染早期跗关节和跖关节腱鞘水肿腱鞘增生肥厚关节软骨充血、甚至溃疡滑膜增厚、出血跗关节内常含有少量草黄色或血样渗出物诊 断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病毒性关节炎的初步诊断。用荧光抗体技术查到腱鞘有呼肠孤病毒特异抗原,或用鸡胚或鸡胚肝细胞培养分离病毒阳性,即可确诊。通过测定病毒特征性的物理化学特性和用琼脂扩散试验检测群特异抗原,很容易将呼肠孤病毒与其他病毒区分开。病料接种9~11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膜,7日后收获绒毛尿囊膜,匀浆后制备琼脂扩散试验待检抗原。病毒的致病性可通过足垫接种1日龄易感雏鸡得到证实,致病株在接种后72h引起显著炎症。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征比较难诊断,因为其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也可由其他致病因子引起,确诊往往需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呼肠孤病毒的群特异抗体可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荧光抗体技术和ELISA 等方法测定。琼脂扩散试验,感染鸡血清与本病毒抗原之间有一条白色沉淀线,阴性者无防 控禽呼肠孤病毒无所不在的性质、对环境的强抵抗力和既可垂直传播又可水平传播的特点,使得消除鸡群的感染十分困难。减少暴露感染机会和通过主动及被动免疫提供抵抗力是预防和控制本病的关键。将感染鸡群清理后,彻底清洗、消毒鸡舍有利于防止以后鸡群的感染。因为1日龄雏对呼肠孤病毒最易感,而至2周龄时已开始建立年龄相关抵抗力,所以通过免疫种鸡群提供早期保护是控制病毒性关节炎和其他呼肠孤病毒感染有效的方法。免疫种鸡不仅可通过母源抗体保护雏鸡,而且对垂直传播有限制作用。种鸡的免疫可以用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并用。在先使用活疫苗的情况下,灭活疫苗的效力更强。防 控一般在断喙时使用活疫苗首免,6周后二免,开产前使用灭活苗进行三免。活疫苗需在开产前应用,以防经卵传播疫苗病毒。若1日龄雏鸡接种疫苗,应注意有些疫苗毒株(如S1133)对同时接种的马立克病疫苗有干扰作用,对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的干扰尤为明显。美国分离的天然无致病性呼肠孤病毒制备的疫苗比S1133株疫苗更适合于在1日龄与马立克病疫苗同时使用。但如果马立克病疫苗每羽份的蚀斑数不很高,且鸡群存在污染马立克病强毒的危险,则以不同时使用为好。呼肠孤病毒疫苗对一些抗原变异毒株感染不能提供完全保护,所以应定期监测流行毒株的抗原变异情况。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