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 鸭瘟 课件(共35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3 鸭瘟 课件(共35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能力单元五 5-13 鸭瘟
鸭瘟(duck plague,DP)又称鸭病毒性肠炎(duck viral enteritis,DVE)、大头瘟等,是由鸭瘟病毒引起的鸭、鹅、天鹅、雁及其他雁形目禽类的急性、热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
其特征是血管损伤,组织出血,消化道黏膜某些特定部位有疹状损害,淋巴样器官出现特异性病变以及实质器官退行性变化。患病鸭临床表现为高热稽留,排绿色稀粪,两脚麻痹,流泪和部分病鸭头颈肿大;食道黏膜有出血,常有灰黄色伪膜覆盖或溃疡,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和伪膜覆盖;肝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灰白色坏死灶。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
该病自1923年被荷兰学者 Baudet 首次报道后,许多饲养鸭的国家如法国、美国、印度、比利时、英国、泰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等相继有该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于1957年首次报道该病,目前每年都有发生,特别是南方。
概 述
病 原
鸭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DPV):属疱疹病毒科(Herpesuiridae)、马立克病毒属(Mardivrus),学名为鸭疱疹病毒1型(Anatid herpesuirus 1,AHV-1)。
DPV病毒粒子呈球形,其结构由内向外依次是芯髓、衣壳、皮层和囊膜。病毒核酸呈圆形颗粒状,直径35~45nm,在胞核内常集中分布。病毒核衣壳呈圆形,直径90~100nm,在胞核和胞质内都有分布。成熟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和皮层结构,呈圆形,直径150~300nm,常见位于胞质空泡内。DPV感染宿主细胞可形成嗜酸性胞质内包涵体和胞核内包涵体结构。
DPV核酸为线性双股DNA,强毒比弱毒基因组大,其中中国强毒基因组大小为162 175 bp,至少含有78个基因,编码蛋白质种类尚不完全清楚。
DPV只有一个血清型,各地分离毒株间的毒力有差异,能够交叉免疫保护。
病 原
DPV 能在9~12日龄鸭胚中繁殖和继代,随着代次增加,鸭胚死亡时间集中在4~6d.病毒也能适应于鹅胚,但不能直接适应于鸡胚,必须在鸭胚和鹅胚传几代后,才能适应于鸡胚。病毒也能适应于鸭胚、鹅胚、鸡胚成纤维细胞,在48h滴度最高;接种后6~8h能测出细胞外病毒,60h后达到最高滴度。病毒在细胞培养上可形成圆形蚀斑,抗DPV的阳性血清可中和(抑制)病毒致胚体死亡和细胞病变的能力。病毒连续通过鸭胚、鸡胚和细胞培养传代后,可使毒力减弱,此特点可用于弱毒疫苗株的培育。
DPV 对易感鸭各组织器官具有广泛的嗜性,在患病鸭体各组织、器官、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中均能检测到病毒存在,其中以免疫器官(法氏囊、脾脏等)、食道、肝脏、回盲交界处、脾脏、十二指肠、肺脏含毒量最高。
DPV 对高温的抵抗力不强,在80℃C经5min、56 C经10min、50℃经90~120min或22℃经30d后可被破坏;夏季在直接阳光照射下9h毒力消失;在秋季(25~28℃)直射阳光下9h仍存活;在4~20℃污染圈舍内存活5d.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5~-7℃经3个月毒力不减弱;-10~-20℃经1年对鸭仍有致病力。在pH7~9经6h毒力不降低;在pH3和11时很快被灭活。对乙醚和氯仿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如0.5%石炭酸经60min、0.5%漂白粉和5%生石灰经30min对DPV具有杀灭作用。
鸭瘟病毒(DPV),在感染了的鸡胚尿囊液细胞胞浆内,观察到多量的大囊膜病毒粒子,并在1个囊膜中看到2个核衣壳(箭头),超薄切片
鸭瘟病鸭心肌超薄切片,见纤维细胞浆中的病毒空心核衣壳(箭头),直径约100纳米,40000×。
流行病学
本病在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以春夏之际和秋季流行最为严重。它对不同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在自然流行中,成年鸭和产蛋母鸭发病和死亡较为严重,一个月以下雏鸭发病较少。
病鸭和带毒鸭是本病主要传染源。健康鸭和病鸭在一起放牧,或是在水中相遇,或是放牧时通过发病的地区,都能发生感染。
鸭瘟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其他还可以通过交配、眼结膜和呼吸道而传染;吸血昆虫也可能成为本病的传播媒介。被病鸭和带毒鸭的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和运输工具等,都是造成鸭瘟传播的重要因素。
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的潜伏期一般为3~4d,病初体温升高(43 C以上),呈稽留热。这时病鸭精神萎顿,食欲减少,渴欲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
两脚麻痹无力,走动困难。
流泪和眼睑水肿是鸭瘟的一个特征症状,病初流出浆性分泌物,以后变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往往将眼睑黏连而不能张开。严重者眼睑水肿或翻出于眼眶外,眼结膜充血或小点出血,甚至形成小溃疡。
此外,病鸭从鼻腔流出稀薄和黏稠的分泌物,呼吸困难,个别病鸭见有频频咳嗽。
同时病鸭发生下痢,排出绿色或灰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并结块。
泄殖腔黏膜充血、出血、水肿,严重者黏膜外翻。病程一般为2~5d,慢性可拖至1周以上,生长发育不良。
部分病鸭头颈部肿大,又称为“大头瘟”
羽毛松乱,离群独处
两腿麻痹,行走困难
强行驱赶,则扑翅向前跳跃
部分病鸭头颈部肿胀,流鼻
黄绿色稀粪、甚至便中带血
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见败血症病变,体表皮肤有许多散在出血斑,眼睑常黏连一起,下眼睑结膜出血或有少许干酪样物覆盖。
部分头颈肿胀的病例,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
食道黏膜有纵行排列的灰黄色假膜覆盖或小出血斑点,假膜易剥离,剥离后食道黏膜留有溃疡斑痕,这种病变具有特征性。
有些病例腺胃与食道膨大部的交界处有一条灰黄色坏死带或出血带。
肠黏膜充血、出血,以十二指肠和直肠最为严重。
泄殖腔黏膜的病变与食道相同,也具有特征性,黏膜表面覆盖一层灰褐色或绿色的坏死结痂,黏着很牢固,不易剥离,黏膜上有出血斑点和水肿,具有诊断意义。
产蛋母鸭的卵巢滤泡增大,有出血点和出血斑,有时卵泡破裂,引起腹膜炎。
肝脏不肿大,肝表面和切面有大小不等的灰黄色或灰白色的坏死点。少数坏死点中间有小出血点,这种病变具有诊断意义。
雏鸭感染鸭瘟病毒时,法氏囊呈深红色,表面有针尖状的坏死灶,囊腔充满白色的凝固性渗出物。
病理变化
头、颈、胸部皮下有黄色胶冻样浸润
口腔黏膜出血,表面有一层黄绿色假膜
食道黏膜有特征性病变
感染早期食道黏膜出血
食道病变与其纵褶相平行
泄殖腔黏膜有出血性坏死病变
鸭瘟病雏鸭小肠出现条环状出血(浆膜面)。
鸭瘟病雏鸭小肠出现条环状出血(黏膜面)。
肠浆膜面可见环形 深红色出血环
人工感染鸭瘟病例,粘膜面可见多处紫红色出血坏死灶,表面有伪膜
直肠黏膜靠近泄殖腔部分可见坏死性病变
肝脏呈浅铜色,表面有不规则出血斑和白色坏死灶
肝脏表面有不规则的出血和坏死灶
心外膜,特别是冠状沟有密集的淤血斑点,使其表面呈红色“刷漆样”,该病变在成年种鸭比商品雏鸭更常见
产蛋鸭卵泡变形、变色并有出血
蛋鸭卵泡破裂、腹腔内有血性内容物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症状和病变可做出初步诊断。本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特征性症状为体温升高,流泪,两腿麻痹和部分病鸭头颈肿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为食道和泄殖腔黏膜溃疡和有假膜覆盖的特征性病变和肝脏坏死灶及出血点。
病毒分离鉴定和中和试验可作出确诊。Dot-ELISA、PCR可作为快速诊断。
防 控
坚持自繁自养,需要引进种蛋、种雏或种鸭时,一定要从无病鸭场,并经严格检疫,确实证明无疫病后,方可入场。要禁止到鸭瘟流行区域和野水禽出没的水域放牧。
病愈和人工免疫的鸭均获得坚强免疫力,目前使用的疫苗有鸭瘟鸭胚化弱毒苗和鸡胚化弱毒苗。雏鸭20日龄首免,4~5月后加强免疫1次即可。
一旦发生鸭瘟时,立即采取隔离和消毒措施,对鸭群用疫苗进行紧急接种。要禁止病鸭外调和出售,停止放牧,防止扩散病毒。在受威胁区内,所有鸭和鹅应注射鸭瘟弱毒疫苗,母鸭的接种最好安排在停产时,或产蛋前一个月。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