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能力单元五 5-5 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病毒引起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呼吸困难,咳嗽,咳出含有血液的渗出物,喉部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并形成糜烂。传播快,死亡率较高。本病1924年首次报道于美国,现已遍布世界养禽的国家和地区。我国有些地区呈地方流行性。本病常引起死亡和产蛋下降,导致严重经济损失对养鸡业造成巨大危害。概 述病 原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在分类上属疱疹病毒、a疱疹病毒亚科,学名为鸡疱疹病毒1型。病毒颗粒呈球形,有囊膜,衣壳为二十面体对称,上有162个中空的长壳粒。病毒容易在鸡胚中繁殖,使鸡胚感染后2~12d死亡,胚体变小,绒毛尿囊膜增生和坏死,形成浑浊的斑块病灶。病毒也可在鸡胚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最早(接种后4~6h)的细胞变化为核染色质变位和核仁变圆。随后细胞融合,成为多核的巨细胞,并且早在接种后12h便能检出核内包涵体。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多核细胞的胞质出现大的空泡,并且由于细胞变性而更趋嗜碱性。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在感染了的鸡胚肝细胞培养物中,观察到集堆的六角形或球形ILTV未成熟粒子(箭头),负染色。ILTV在感染了的鸡胚成纤维细胞胞浆的液泡内,含有多量的大囊膜ILTV粒子(箭头);胞浆内微管结构(双箭头)超薄切片。病 原基因组为线性双股DNA,长148kb,(G+C)%含量比为48.2%,编码76个蛋白。ILTV的不同毒株在致病性和抗原性上均有差异,但只有一个血清型。由于不同毒株对鸡的致病力差异很大,给本病的防控带来困难。毒力的区分可用对鸡胚的毒力、基因组DNA的酶切分析和DNA杂交等试验。病毒大量存在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中。肝、脾和血液中较少见。本病毒具有潜伏感染特性,能在耐过鸡神经系统,尤其是三叉神经节中终生潜伏。本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煮沸立即死亡;55℃仅存活10~15 min;37℃存22~24h;13~23℃能存活10d。本病毒对乙醚、氯仿等脂溶剂和一般消毒剂如3%来苏儿或1%氢氧化钠溶液均敏感,1min即可被杀死,冻干后在低温冰箱(-20~-60℃)中可存活10年。主要是由咳出血液和黏液经上呼吸道传播,感染后排毒6~8d。约2%康复鸡可潜伏带毒,时间可长达2年。三叉神经节是ILTV潜伏感染的主要部位,受到应激的潜伏感染鸡,其体内病毒可被激活,并大量复制和排出,是危险的传染源。易感鸡与接种活苗的鸡长时间接触,也可被感染,因接种活苗的鸡可长时间排毒。污染的垫料、饲料和水可成为传播媒介。自然条件下本病主要侵害鸡,不同年龄的鸡均易感,但以成年鸡的临床症状最为特征。雉、孔雀、幼火鸡也可感染,而其他禽类和实验动物有抵抗力。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途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自然感染的潜伏期6~12d。急性病例的特征症状是鼻孔有分泌物和呼吸时发出湿性罗音,继而咳嗽和喘气。严重病例,呈现明显的呼吸困难,咳出带血的黏液,有时死于窒息。检查口腔时,可见喉部黏膜上有淡黄色凝固物附着,不易擦去。病鸡迅速消瘦,鸡冠发紫,有时排绿色稀粪,衰竭死亡。病程5~7d或更长。有的逐渐恢复成为带毒者。有些比较缓和的呈地方流行性,其症状为生长迟缓,产蛋减少、流泪、结膜炎,严重病例见眶下窦肿胀,病鸡多死于窒息,呈间隙性发生死亡。感染鸡群呼吸道症状严重,病鸡精神沉郁病鸡呼吸困难,表现为头颈伸直,张口呼吸,常发出罗音病鸡咳嗽、喘气,呈张口呼吸咳血痰温和型常表现为体弱、流泪、结膜、眶下窦肿胀病理变化典型的病变为喉和气管黏膜充血和出血。喉部黏膜肿胀,有出血斑,并覆盖含黏液性分泌物,有时这种渗出物呈干酪样假膜,可能会将气管完全堵塞。炎症也可扩散到支气管、肺和气囊或眶下窦。比较缓和的病例,仅见结膜和窦内上皮的水肿及充血。组织学变化可见黏膜下水肿,有细胞浸润。在病的早期可见核内包涵体。喉部黏膜肿胀、出血、并含多量黏液性分泌物气管黏膜出血,含有多量黏液严重病例气管内有假膜堵塞,导致窒息死亡气管内形成栓子堵塞气管粘膜严重充血、出血,官腔内积血凝块喉头、气管黏膜充血、出血、干酪性渗出物鼻咽部有多量黄白色血性分泌物喉头常被黄色干酪样栓子堵塞病鸡喉头及气管黏膜肿胀、充血、出血甚至坏死气管腔内常充满血凝块病程较长时,喉腔内常有黄色干酪样栓子干酪样物质常可蔓延至气管气管内有黄白色干酪样物质眼结膜肿胀、增生、坏死,角膜混浊诊 断根据流行病学,特征性症状和典型的病变,即可作出诊断。在症状不典型,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毒支原体病不易区别时,须进行实验室诊断。1.鸡胚接种 以病鸡的喉头、气管黏膜和分泌物,经无菌处理后,接种10~12d龄鸡胚尿囊膜上,接种后4~5d鸡胚死亡,见绒毛尿囊膜增厚,有灰白色坏死斑。2.包涵体检查 取发病后2~3d的喉头黏膜上皮或者将病料接种鸡胚,取死胚的绒毛尿囊膜作包涵体检查,见细胞核内有包涵体。3.用已知抗血清与病毒分离物作中和试验 可用单层细胞培养的蚀斑减数或绒毛尿囊膜坏死斑减数技术来测定,可作出确诊。此外荧光抗体、免疫琼脂扩散试验也可作为本病的诊断方法。病毒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有坏死灶接种ILT病料后鸡胚绒毛尿囊上的痘斑样变化发病早期,被感染细胞的胞核内有包涵体本病诊断中应注意与黏膜型鸡痘、维生素A缺乏症等相区分,如呼吸困难,口腔检查亦见喉头处被干酪样物所堵塞,病死鸡剖解可见气管栓塞极为相似。黏膜型鸡痘在喉头气管处黏膜可见隆起的单个或融合在一起的灰白色痘斑,一般不见气管的急性出血性炎症。维生素A缺乏症口腔咽喉黏膜上散布有白色小结或覆盖有一层白色的豆腐渣样的薄膜,剥离后黏膜完整,没有出血和溃疡。鉴别诊断防 控严格坚持隔离、消毒等措施,封锁疫点,禁止可能污染的人员、饲料、设备和鸡只的移动。野毒感染和疫苗接种都可造成ILTV潜伏感染,因此避免将康复鸡或接种疫苗的鸡与易感鸡混群饲养尤其重要。药物仅是对症疗法,可使呼吸困难的症状缓解。目前有两种疫苗可用于免疫接种。一是弱毒疫苗,经点眼、滴鼻免疫。但ILT弱毒疫苗一般毒力较强,免疫鸡可出现轻重不同的反应,甚至引起成批死亡,接种途径和接种量应严格按说明书进行。一种是强毒苗,可涂擦于泄殖腔黏膜,4~5d后,黏膜出现水肿和出血性炎症,表示接种有效,但排毒的危险性很大,一般只用于发病鸡场。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一般均不理想。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