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4张PPT)能力单元四 4-12 猪细小病毒感染概 述猪细小病毒病(Porcine parvovirus disease,PPD)是由猪细小病毒引发的猪繁殖障碍性病,主要危害初产母猪和血清学阴性的经产母猪,导致流产、不孕,产死胎、木乃伊胎和弱仔。感染猪细小病毒的母体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致使免疫机能未发育完全的胎儿死亡。猪细小病毒病首次发现于1966年,1967年首次从病料中分离到猪细小病毒,随后世界各国均有该病发生的报道。目前猪细小病毒病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呈现地方流行性。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该病的报道。由于猪细小病毒病的传播特点,猪场一旦出现,则难以根除,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近年的研究还表明,猪细小病毒除了能导致母猪繁殖障碍外,还能与猪圆环病毒2型相互作用,引发仔猪断乳后的多系统消耗综合征。病 原猪细小病毒(Porcine parvovirus,PPV)属于细小病毒科的细小病毒属。毒粒子为二十面体对称,外观呈圆形或六边形,直径约为20nm。病毒衣壳含有32个壳粒,有2~3种衣壳蛋白,无囊膜。病毒基因组为单股线状DNA,结构简单,大小仅为5kb。PPV各毒株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只有一个血清型,按照致病性的强弱及组织嗜性,毒株可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为以NADL-8株为代表的强毒株,能够引发母猪的病毒血症并穿过胎盘屏障垂直感染胎儿;第二类为以NADL-2株为代表的弱毒株,可作为疫苗株防控PPV,其对母猪及胎儿均没有致病性,不能穿过胎盘屏障;第三类为以 Kresse 株为代表的皮炎型强毒株;第四类为以 AF-83株为代表的肠炎型毒株。PPV在猪肾细胞、猪睾丸原代细胞及常用传代细胞系上都能生长繁殖,处于DNA合成期的细胞最利于病毒的复制增殖。PPV具有细胞毒作用,可使感染细胞变圆、固缩、溶解并出现散在的核内包涵体。PPV能够在体外凝集豚鼠、猫、鸡、大鼠、小鼠、猴、人的红细胞,通常使用豚鼠红细胞进行血凝试验以检测PPV的抗原。PPV对于外界环境有很强的抵抗力,对热不敏感,80℃经5min才能灭活,在pH3~.9均很稳定,对脂溶剂有一定的抵抗力,紫外线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其灭活。目前,杀灭病毒较好的方法是0.5%漂白粉和2%NaOH。病 原猪在出生后主要经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PPV.由于带毒猪只会经粪便不间断的排出病毒,粪便污染环境后,健康猪接触了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即受到感染。另外,若公猪精液带有病毒,在交配时则可以通过生殖道传染给母猪。出生前即感染PPV的仔猪均为经过母猪胎盘感染,病毒不仅能够经母体垂直传播给胎儿,若一侧子宫的胎儿感染后,病毒也能通过水平传播的方式感染另一侧子宫的胚胎。猪是PPV目前已知的唯一宿主,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均对其易感,咸染后可终生带毒。因此,PPV 在世界各地的猪场中普遍存在,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影响养猪业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该病主要危害初产母猪和血清学阴性的经产母猪,如母猪在妊娠前已被自然感染,则可以产生主动免疫。该病在我国多发生于4~10月,猪群中一旦出现PPV,全场猪在短时间内即可感染本病。猪在感染PPV后1~6d内会出现病毒血症,3~7d即可经粪便排毒,1周后可以检测到相应抗体。感染PPV的母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产出的子宫分泌物、死胎、木乃伊胎、仔猪均含有大量的病毒。研究表明,子宫内感染还可能产生免疫耐受仔猪,这类仔猪没有相应PPV抗体,但可能终生带毒、排毒。感染公猪也可能作为PPV的机械传播者,病毒可入侵睾丸、阴囊、精索、附睾,在交配时经精液或生殖道传播给母猪。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途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母猪主要表现繁殖障碍,发情不正常,久配不孕,感染的母猪可能重新发情而不分娩。不同孕期感染表现不同症状,在怀孕30—50天之间感染时,主要是产木乃伊胎,怀孕50—60天感染多出现死胎,怀孕70天以上则多能正常产仔,但这些仔猪常有抗体和病毒,无其他明显症状。本病还可引起产仔瘦小、弱胎。弱仔生后半小时在耳尖、颈胸、腹下、四肢内侧出现淤血、出血斑,短时间内皮肤全部变为紫色而死亡。病理变化母猪感染 PPV后,本身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变,组织学上则可出现黄体萎缩、子宫内膜临近区域和固有层的单核细胞聚集、浸润。胎儿感染PPV则表现一系列特征性的病变。妊娠70d内感染PPV的母猪,产出胎儿可变成弱仔、畸胎、死胎、木乃伊胎,胎儿也可表现骨质溶解、腐败、黑化等病变。剖检可见这些胎儿皮下充血、水肿,体腔有浆液性渗出,肝、脾、肾等脏器时有肿大质脆或萎缩变黑。组织病理学变化为广泛性的组织器官细胞坏死,并在细胞内出现特征性的PPV核内包涵体。胎儿在大脑的灰质、白质和脑脊膜上可见脑膜炎病变,血管外膜细胞增生,浆细胞浸润,而在血管周围形成“管套”样结构。流 产 胎 儿在同一窝中所见不同孕期死亡的异常胎儿诊 断猪细小病毒感染可以依照其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进行初步的诊断。若猪场只是初产母猪或者青年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产弱仔等情况,且母体在妊娠期间没有表现其他临床症状的,并且有迹象表明该病是一种传染病,可初步判定为PPV的感染。进一步的确诊则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送检病料应选择较小的死亡胎儿或胎儿组织。如胎儿在子宫内长时间发育后再感染PPV,其体内产生的相应抗体可能干扰实验室诊断。母猪妊娠后,若既不分娩也不发情,可剖检取出子宫,观察其中是否存在死亡胎儿组织并进行实验室检测。1.抗体检测 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是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PPV检测方法,不需依赖专用仪器设备,简单易行,且灵敏度高。HI实验中,待检血清需经56℃灭活,并用红细胞和高岭土吸附去除血清中天然存在的血凝素及非抗体抑制物。感染PPV后,一般第5天即能在猪体内检测到相应抗体,抗体滴度在12~14d达到较高水平。病毒中和实验也可用于检测PPV抗体。用待检血清中和PPV,接种细胞进行培养,然后可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情况、是否出现核内包涵体等来判断待检血清中和抗体的滴度。此外,免疫扩散实验、乳胶凝集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都可用于检测PPV抗体。2.抗原检测 可以采集病变胎儿的肺、肾、肝、肠、脑等组织制备冰冻组织切片,通过荧光抗体技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判断是否存在PPV抗原,其中肺部的组织切片效果最佳。3.病毒分离鉴定 应采集流产胎儿或死胎的肾、肝、肺、肠系膜淋巴结或母猪胎盘、阴道分泌物等材料制备悬液,接种单层易感细胞,培养16~36h检测是否出现核内包涵体,培养5d后可观察是否出现特征性细胞病变。4.PCR 用于检测疑似感染PPV的组织病料或接种细胞培养物。巢式PCR敏感性更高,对极少量的病毒也能够准确检测。诊 断防 控PPV所引发的母猪繁殖障碍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因此免疫接种是针对本病最有效的防控手段。PPV主要危害的是初产母猪和血清学阴性的经产母猪,疫苗接种的对象主要是初产及第二胎的母猪。通常在母猪配种前1个月进行疫苗接种。母猪在接种后可以获得坚强的免疫力,可在整个妊娠期免受PPV的危害。对于无PPV的猪场,应在引进种猪时进行严格检测。需要注意的是,母源抗体的存在将影响PPV疫苗接种的效果,而母源抗体将持续20~24周,因此接种母猪一般要求大于7月龄。种公猪则应半年进行一次免疫。目前PPV的疫苗主要有灭活苗及弱毒苗两种。对于PPV血清学阴性的猪场,免疫应采用灭活苗,其保护效果可以持续4个月以上。灭活苗可在配种前2个月初次免疫,配种前1个月再次加强免疫。此外,PPV的弱毒疫苗也是一种安全性相当高的疫苗,不能在妊娠期内通过胎盘屏障,因此即使在母猪妊娠期间接种了弱毒疫苗,一般也不会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等严重后果。猪场的清洁净化同样重要。仔猪的母源抗体可以持续20周以上,因此在断乳时将仔猪移至无污染的场所饲养,可培育PPV血清学阴性猪群,用于猪场的净化。发生PPV的猪场,应及时处理感染猪的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和场所。鉴于该病毒对环境理化因素有很强的抵抗力,应选择消毒效果理想的消毒剂进行处理。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