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非洲猪瘟 课件(共35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9 非洲猪瘟 课件(共35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能力单元四 4-9 非洲猪瘟
概 述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猪的急性烈性传染病。
其临诊症状从急性、亚急性、慢性不等,以高热、皮肤发绀、全身内脏器官广泛出血、呼吸障碍和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
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达100%。
临诊上非洲猪瘟和猪的很多出血性疾病相似,尤其和猪瘟很难区分。
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发现,在非洲、欧洲、美洲曾流行。
我国于2018年8月3日,在辽宁沈阳出现首例疫情,后迅速蔓延至河南郑州、江苏连云港、浙江温州乐清市、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
病 原
ASFV属非洲猪瘟病毒科,该科仅ASFV一属一种。
二十面体对称、有囊膜的双股DNA病毒,基因组全长为170~190kb,病毒粒子直径172~220nm。
ASFV是唯一已知的核酸为DNA的虫媒病毒,由软蜱传递。
自然感染和人工感染均不产生典型的中和抗体,可能与免疫组织损伤、病毒遗传变异、抗原竞争、免疫抑制、免疫逃避等有关。
ASFV具有吸附猪红细胞的特性,但传代培养后失去这种特性,但并非所有血清型都具有此吸附特性。据此ASFV分为红细胞吸附病毒和非红细胞吸附病毒。
对温度和酸抵抗力很强,室温干燥或冰冻数年仍存活,室温经18个月仍能从血液和血清中分离出病毒。对高热敏感,60℃ 30min死亡。对脂溶剂和常用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易感
动物
传播
途径
病猪和
带毒猪
病健直接接触是主要传播途径,经口、呼吸道入侵猪虱、软蜱是主要传播媒介
猪和野猪
ASFV由呼吸道入侵,首先在扁桃体和鼻黏膜附近的淋巴结中增殖,而后进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红细胞、白细胞中含毒,此后全身分泌物中均含有大量病毒。
猪群中引进外观健康感染猪及其下脚料是ASF爆发最常见的原因!
最急性型
未见到明显症状即倒地死亡(几小时内)。
急性型
无食欲,体温升高到40~41℃,稽留3~5d,体温下降,临死前呈深度昏迷状态,1~2d出现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皮肤出血,死亡率高。
亚急性型
鼻、耳、腹肋部发绀,有出血斑,咳嗽,眼鼻有浆液性和黏液性分泌物,后肢无力,出现短暂的血小板、白细胞减少。
慢性型
怀孕母猪流产、腹泻、呕吐,粪便有黏液、血液,时有呼吸改变及低病死率。
自然感染潜伏期3~5d,也可延长到19d,个别长达28d。
临诊症状和猪瘟难以区别。
根据病毒毒力和感染途径不同,ASF可表现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临床症状
发病猪只体温41-42℃,皮肤黄染,呼吸困难,不愿运动。个别猪排血便,部分猪站立不稳,出现倒地抽搐、四肢呈划水状等神经症状。
病猪皮肤黄染
病猪倒地抽搐
病猪不愿运动、扎堆
急性ASF:局部皮肤变红或变蓝
各种毒力的毒株均可导致流产:胎儿可能全身水肿;可能在胎盘、皮肤、心肌或肝脏有瘀血点
病理变化
最急性型和急性型
以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特征,主要损害在脾脏、淋巴结、肾脏和心脏。脾脏颜色变深,脆性增大及出血性梗死。严重的心包积水、胸水和腹水;淋巴结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状;肾脏皮质、肾盂的切面也有小点状出血。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病理变化轻微,以呼吸道、淋巴结和脾脏病理变化为主,包括纤维素性心包炎和胸膜炎、胸膜粘连,肺炎和淋巴网状组织增生肥大。
皮肤黄染,皮下脂肪黄染,血液凝固不良;病死猪脾脏肿大,大小约为正常脾脏的4-5倍,呈紫褐色;肺部支气管有大量淡黄色渗出液;腹腔大量积液呈血红色;肾脏肿大,肾乳头肿大,见淡黄色胶冻样渗出。
脾脏异常肿大
脾脏: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
肺部支气管充满渗出液
肺脏表面出血或有瘀血斑
腹腔充满深红色渗出液
肾脏及肾乳头部肿大
肠系膜淋巴结\下颌淋巴结肿胀、出血;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紫褐色;淋巴结切面潮红,指压时有血液渗出。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下颌淋巴结肿大、出血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出血
淋巴结纵切面严重出血
淋巴结,尤其胃、肝、肾各部淋巴结肿大、出血
胃肠粘膜出血;心脏的心耳处有大量出血,心内膜见紫褐色出血斑;十二指肠、回肠、直肠出血,肠内容物呈焦油色;膀胱内膜充血。
胃基底膜出血
心包出血点
肠道出血
肠壁出血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解剖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应进行抗原检测、抗体检测和病毒分离。
抗原检测方法包括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反应、双抗体夹心ELISA、电子显微镜检查、免疫荧光技术等。
PCR技术和DNA原位杂交技术用于ASF快速诊断。
防 控
目前无有效治疗手段,亦无有效的疫苗预防。
灭活苗不产生任何保护作用。
弱毒活疫苗能使部分猪只免受同源ASFV感染,但这部分猪会成为病原携带者或出现慢性病变。
ASF在西班牙和葡萄牙流行20多年后被根除的事实表明,根除ASF并不必需疫苗帮助。
控制ASF最重要的方面是控制猪只流通。
进行广泛的血清学检测,确定带毒猪。
在ASF呈地方流行性的地区,最重要的是控制天然宿主。
疑似病例及时确诊,封锁疫区,严格消毒,无害化处理。
按照《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要求采集发病及病死猪抗凝血10份、脾脏3份、淋巴结3份、肾脏3份以及肺脏等样品送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检测。
按照《非洲猪瘟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和《非洲猪瘟疫情应急预案》要求,对疫点和疫区采取封锁、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处置措施。禁止所有生猪等易感动物和动物产品进入或流出封锁区。
防 控
可以是永久性的围墙,也可以是铁网、篱笆,一切因地制宜的有效隔离性围栏。
非洲猪瘟最大的传染源就是带毒的外源猪,围挡可以防止外源猪的进入,还可隔离包括唾液、粪便、尿液、精液、肉制品等的传入。
猪场的围挡必须是环绕整个猪场、超过1.5米高、不设常开式出入门、周边没有杂草、无可供啮齿类小动物出入的漏洞,并做到有专人至少每周巡视一次,检查围挡的有效性。
农业农村部提出:建立三道防线,阻断外源病毒入侵猪场
1.物理屏障—— 建立切实有效的围挡
2.区域屏障——建立生物安全隔离区
场内:禁止一切生猪及其产品进入。
(1)日常巡查杜绝有外源猪闯入;
(2)严保仔猪的引进、授精的精液来自安全的供应源;
(3)禁止饲料中使用生猪同源产品,如血浆粉、血粉;
(4)禁止使用泔水即餐厨剩余物饲喂生猪,泔水中的ASFV是猪场周围病毒传播的主要来源;
(5)不是通过高温蒸煮而是以烟熏、腌制的方式制成的猪肉制品其中的ASFV病毒可存活半年以上,绝对禁止这样的猪肉制品进入猪场;
(6)猪场禁养犬、猫、鸟,灭鼠除虫;
安全的猪场还需要有场内生物安全和场外隔离带。
(7)必须按防疫和环保要求无害化处理病死猪和粪便等废弃物,鼓励大型猪场自建堆肥中心和焚烧场,病死猪和粪便即可无须转运,杜绝传播途径风险;
(8)一切可能携带被污染的粪便的环节均须设立消毒关键控制点:包括饲养者的鞋、衣服、设备、兽医用品等;
(9)严格执行人员、车辆隔离期制度:隔离期的人员不得接触生肉制品,猪场车辆绕行疫区,须穿过疫区的其他车辆,执行严格的消杀制度;
(10)猪场负责人不要成为猪场生物安全制度的破坏者:约束自身行为,没有特殊的例外。
场外:隔离带消除病原,可采取隔离内烧荒、全面喷洒消毒药的方法。
3.意识屏障——绷紧生物安全的神经
生物安全是一条紧密连接的锁链,其中最弱的一环,决定整个生物安全的水平。猪场的位置、人员、食品、运输的车辆流动,其中以运输车辆的管理最为关键。
(1)猪场要确保有可以彻底消毒运输车辆的装卸区;
(2)运输车在到达猪场之前应彻底清洗,确保装载过程干净。可与猪场当地乡镇的洗车场建立合作关系,由其为猪场运输车辆进行清洗;
(3)制作运输车辆冲洗清洁程序执行表格,并确保有专人严格执行到位,车辆冲洗干净后须待完全晾干才能执行消毒程序;
(4)因有机物质(如血液、粪便等)会使消毒剂失效,故只能对冲洗干净的车辆执行消毒程序;
(5)运输车辆的司乘人员、接触猪场运输过程的外来人员不得在其他养猪场、屠宰场或动物市场兼职。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