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副猪嗜血杆菌病 课件(共3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7 副猪嗜血杆菌病 课件(共3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能力单元四 4-7 副猪嗜血杆菌病
概 述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主要临诊症状为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消瘦、跛行、共济失调和被毛粗乱等。
剖检病理变化表现为胸膜炎、肺炎、心包炎、腹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等。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引起败血症,并且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本病于1910年由德国学者 Gl sser首次报道,因此又称为革拉斯病。目前,该病已呈世界性分布,并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典型细菌性传染病之一。
病 原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属于巴氏杆菌科的嗜血杆菌属。其具有多种不同的形态,从单个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及长丝状的菌体。组织触片和初次培养的细菌常呈长丝状。革兰染色阴性,体内生长时具有菌毛,通常可见荚膜,但体外培养时易受影响。
本菌培养特性为需氧,最适生长温度37℃,最适生长pH为7.2~7.4,生长时严格需要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或V因子)。在加入NAD的胰蛋白大豆琼脂(TSA)培养基37℃培养24~48h,可见针尖大至针头大的无色透明的菌落,继续延长培养时间菌落变成灰白色。将副猪嗜血杆菌水平划线于鲜血琼脂平板上,再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于水平线划线,37℃培养24~48h,可出现典型的“卫星生长”现象,并且不出现溶血。
TSA培养基培养24h
病 原
本菌血清型较多,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金标准,至少可将其分为15种血清型,另有20%以上的分离株血清型无法定型。
各血清型菌权间的致病力存在极大的差异,其中血清1、5、10、12、13、14型毒力最强,其次是血2、4、8、15型,血清型3、6、7、9、11型的毒力较弱。
我国以血清型4型和5型为主,为血清12、13和14型。另外,本菌还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征,相同血清型的不同地方分离株遗传差异很大。
本菌为猪上呼吸道的共栖菌,在猪的鼻腔感染率高达50%~70%,定植能力与荚膜、菌毛及外膜蛋白相关,已知的毒力因子还有细胞膨胀致死毒素和唾液酸酶等。
本菌非常脆弱,在体外的生存时间很短,即使在营养丰富的TSA 培养基上也只能存活5d左右。对物理化学因毒的抵抗力较弱,普通消毒剂对本菌都有良好的杀灭作用。
流行病学
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从2周龄到4月龄的猪均易感,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主要在保育阶段发病。病死率一般为30%~40%。
猪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肺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流感、伪狂犬病和猪呼吸道冠状病毒感染等发生时,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可加剧疾病的临床表现。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的一种共栖菌,在猪体抵抗力较低的情况下侵入体内致病。黏膜损伤可能会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仔猪人工滴鼻接种后12h,可从鼻窦和气管内分离出该菌;接种后30h,血液培养物中可分离出该菌;接种后36~108h,全身各组织中可分离出该菌。
在猪感染的早期阶段,菌血症十分明显,肝、肾和脑膜上的出血斑和出血点显示已经出现败血症;血浆中可检测到高水平的内毒素,许多器官出现纤维蛋白血栓。后期在多种浆膜表面产生典型的纤维蛋白化脓性多发性浆膜炎、多发性关节炎和脑膜炎。
临床症状
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疼痛(尖叫)、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消瘦和被毛凌乱;随之可能死亡。病死猪体表常伴有大面积淤血和淤斑,四肢末端、耳朵和胸背部的皮肤呈蓝紫色。
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即使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母猪,分娩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疾病,哺乳母猪的慢性跛行可能引起母性行为极端弱化。
眼睑发红浮肿,皮肤可视黏膜发绀
腕关节、跗关节肿大,跛行
病猪呼吸困难,卧地不起,左后肢跗关节肿大
急性败血性病例,病猪精神沉郁,全身淤血,皮肤发绀
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消瘦和被毛凌乱
病理变化
眼观病变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损伤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副猪嗜血杆菌引起急性败血症,在不出现典型的浆膜炎时就呈现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乃至死亡。
副猪嗜血杆菌还可能引起筋膜炎、肌炎以及化脓性鼻炎等。
肿胀关节皮下呈胶冻样变,关节腔有浆液性炎性渗出液,四周也呈胶冻样变
心包腔、腹腔多发性浆膜炎,心外膜、肺表面、肝脏等多种脏器上有纤维素性附着物
心脏纤维素性附着物
绒毛心
心包液增多,呈淡黄红色,内含大量纤维蛋白,心包黏连
腹水增多,胃肠表面被覆大量纤维蛋白,腹膜炎
诊 断
根据本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特点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细菌分离鉴定。
在诊断时不仅要对有严重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的猪进行尸体剖检,还要对处于疾病急性期的猪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采集病料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
根据副猪嗜血杆菌16S RNA序列设计引物,对原代培养的细菌进行PCR可以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出副猪嗜血杆菌病。
还可通过间接血凝试验和 ELISA等血清学方法进行抗体检测。
鉴别诊断应注意与其他败血性细菌感染相区别,如链球菌、巴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猪丹毒丝菌、猪放线杆菌、猪霍乱沙门菌以及大肠杆菌等。另外,3~10周龄猪的支原体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也往往出现与副猪嗜血杆菌病相似的损伤。
副猪嗜血杆菌16S RNA PCR
防 控
药物控制通常采用替米考星和氟苯尼考拌料或饮水给药,阿莫西林等肌肉注射。一旦出现临床症状,应立即采用肌肉注射进行治疗。由于细菌对青霉素的抗药性日渐增强,最佳的方案是通过药敏试验确定最适使用的药物。
疫苗接种是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国成功研制了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苗,并且已经在部分猪场推广应用。由于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较多,最好采用与本地流行血清型一致的菌株制备的灭活苗进行免疫接种。通常在14~16日龄肌肉注射一次,35日龄加强免疫一次。如果产房仔猪已经感染发病,建议母猪在产前1个月免疫一次。
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交叉保护效果更好的弱毒苗和基因工程苗。
在平时的预防中应当加强饲养管理,以减少或消除其他呼吸道病原,如提前断乳,减少猪群流动,杜绝养猪生产各阶段的混养状况等。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