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猪 瘟 课件(共48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8 猪 瘟 课件(共48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能力单元四 4-8 猪 瘟
临床病例
2014年5月,长安县某猪场,存栏800头育肥猪。猪群发病初期,体温41.2 ℃,稽留热型,精神差,食欲不振,颤抖,眼结膜充血,双耳、颈部和背部皮肤散在大片出血斑块,急性死亡。剖检可见,肺充血出血,肾脏皮质散在点状出血,脾脏表面有出血性梗死,淋巴结肿胀出血,切面呈大理石纹,胃肠粘膜散布数量不等的点状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实验室确诊为猪瘟感染。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不典型或不显症状的病程。
急性猪瘟由强毒引起,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弱毒所致感染则可能不被觉察。急性呈败血性变化,亚急性和慢性,还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变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
概 述
一、病原
猪瘟病毒(CSFV)是黄病毒科、瘟病毒属的一个成员。为单股RNA型,直径38~44 nm,有囊膜病毒。CSFV可在猪肾等细胞内培养生长,不产生细胞病变。
CSFV野毒株毒力差异很大。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有强、中、弱之分。
强毒株引起死亡率高的急性猪瘟,而温和毒株一般产生亚急性或慢性感染。
低毒株的出生后感染只造成轻度疾病,往往不显临诊症状,但胚胎感染或初生猪感染可导致死亡。
温和毒株感染的后果部分取决于年龄、免疫能力和营养状况等宿主因素,而强毒或无毒CSFV感染宿主因素仅起很小作用。
CSFV与牛黏膜病病毒、边界病病毒有共同抗原,有交叉反应。
CSFV对环境的抵抗力不强,但存活的时间部分取决于含毒的介质。
含毒的猪肉和猪肉制品几个月后仍有传染性,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2%氢氧化钠仍是最合适的消毒药。
一、病原
二、流行病学
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动物
感染猪在发病前即可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并延续整个病程,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造成间接传播。自然条件下CSFV的感染途径是口鼻腔,间或也可通过结膜、生殖道黏膜或皮肤擦伤进入。可垂直传播。
猪是唯一自然宿主,各种年龄、品种猪均易感。
近年来集约化猪群出现非典型猪瘟、温和型猪瘟较多,呈散发流行。广大农村及边远地区散养猪中仍以典型猪瘟为主。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2~21天,平均约1周。由CSFV强毒引起,开始时群内仅几只猪显示临诊症状,表现呆滞,被驱赶时站立一旁,呈弓背或怕冷状,或低头垂尾。同时食欲减少,进而停食。病猪体温升高至41℃上下,高的可达42℃以上。体温上升的同时白细胞数减少。
病猪有眼结膜炎,两眼有多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严重时眼睑完全被封。
体温升高之初病猪便秘,随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
少数病猪可发生惊厥,常在几小时内或至多在几天内死亡。
随着病的发展,群内更多的猪发病,最初的病猪则出现步态不稳等衰弱症状,随后通常发生后肢麻痹。
病初的皮肤充血到病的后期变为紫绀区或出血变化,以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急性型猪瘟
高烧、寒战
三、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
猪瘟野毒人工感染猪
三、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
病程可以分为3期
早期:即急性期,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顿、体温升高和白细胞减少等症状。
中期:几周后食欲和一般状况显著改善,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于正常,但仍有白细胞减少,此时进入中期。
后期:病猪重现食欲不振、精神萎顿症状,体温再次升高直至临死前不久才下降。病猪生长迟缓,常有皮肤损害。慢性猪瘟病猪可存活100天以上。
慢性型猪瘟
三、临床症状
是先天性CSFV感染的结果。胚胎感染低毒CSFV,如产下正常仔猪,则终生有高水平的病毒血症,但不能产生对CSFV的中和抗体,这是典型免疫耐受现象。感染猪在出生后几个月可表现正常,随后发生轻度食欲不振、精神沉郁、结膜炎、皮炎、下痢和运动失调。病猪体温正常,大多数能存活6个月以上,但最终不免死亡。
先天性CSFV感染可导致母猪流产、胎儿木乃伊、畸形、死产、产出有颤抖症状的弱仔或外表健康的感染仔猪。子宫内感染的仔猪皮肤出血常见,且初生死亡率高。
迟发性猪瘟
三、临床症状
仔猪共济失调、瘫痪
三、临床症状
三、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产下的死胎
三、临床症状
带毒母猪产下的弱胎
三、临床症状
结膜炎
三、临床症状
要点总结
猪瘟病毒属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单股RNA病毒。
CSF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有强、中、弱之分。
病猪和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感染猪从口、鼻及泪腺分泌物、尿和粪中排毒,污染环境、饲料、饮水等,造成间接传播。也可垂直传播。
猪是唯一自然宿主。
呆滞,弓背或怕冷状。病猪体温升高至41℃-42℃。白细胞数减少。
病猪有眼结膜炎。
初便秘,后下痢,有的发生呕吐。
皮肤充血,有紫绀区或出血变化,以腹下、鼻端、耳和四肢内侧等部位为常见。
病原特征
流行病学
临床症状
四、病理变化
最急性的猪瘟常缺乏明显病变。
急性和亚急性猪瘟呈现以多发性出血为特征的败血病变化,此外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卡他性,纤维素性和出血性炎症反应。
急性型猪瘟
扁桃体坏死性炎症
猪瘟病毒最早侵害的部位是扁桃体,扁桃体是早期诊断可采集的最佳病料。
四、病理变化
淋巴结和肾脏是病变出现频率最高的部位。淋巴结水肿、出血,因出血不均匀,切面呈大理石样外观,所有淋巴结均可受害。
四、病理变化
心外膜出血
扁桃体坏死;会厌软骨出血
四、病理变化
膀胱黏膜出血
四、病理变化
猪瘟“雀斑肾”不肿大,表现灰黄色,贫血,表面布满红色或褐色的出血点,外观似麻雀卵。
四、病理变化
脾脏边缘梗死
脾脏的梗死是猪瘟最有诊断意义的病变,它由毛细血管栓塞所致,稍高于周围的表面,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
四、病理变化
急性脑膜出血
四、病理变化
膀胱黏膜出血
四、病理变化
四、病理变化
胃浆膜出血
四、病理变化
胃出血及扣状肿
四、病理变化
慢性猪瘟的脾出血和梗死变化较不明显或完全缺乏。
但回肠末端、盲肠和结肠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钮扣状,与周围组织界线明显。
此外,由于钙、磷代谢的扰乱,慢性断奶猪表现为从肋骨、肋软骨联合到肋骨附近有半硬的骨结构形成的明显横切线。
慢性型猪瘟
大肠扣状溃疡
四、病理变化
迟发性猪瘟的突出变化是胸腺萎缩和外周淋巴器官严重缺乏淋巴细胞和生发滤泡。在慢性猪瘟可看到的浆细胞增多症和肾小球性肾炎,在迟发性猪瘟则没有。
先天性CSFV感染可引起胎儿木乃伊化,死产的胎儿最显著的病变是全身性皮下水肿、腹水和胸水。胎儿畸形包括头和四肢变形,小脑和肺发育不良,肌肉发育不良。在出生后不久死亡的子宫内感染仔猪,皮肤和内脏器官常有出血点。
迟发性猪瘟
典型的急性猪瘟暴发,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
在开始出现临床病猪1~2头后,疾病迅速传播到群内各种年龄的未免疫猪,死亡率很高;病猪常有白细胞减少,剖检时可见淋巴结、肾脏和其他器官出血,脾脏梗死。这些都是猪瘟的特征。
猪瘟的实验室诊断有家兔接种试验、检查病毒抗原(如直接荧光抗体试验、RT-PCR)、病毒分离和检查特异抗体(ELISA试验)等方法。
五、诊断方法
猪瘟感染猪扁桃体隐窝荧光染色
五、诊断方法
RT-PCR检测
M DL2000 DNA分子质量标准;P 阳性对照;N阴性对照;1~14为部分病料检测
五、诊断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鉴别猪瘟疫苗毒株和流行毒株反转录-复合套式聚合酶链式反应诊断试剂盒,由反转录混合液、一扩混合液、二扩混合液、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组成。还公开了该试剂盒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猪瘟病毒NS5B基因设计5条引物,S1、S2为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外扩通用引物,S3、S4为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内扩通用引物,S5为疫苗株内扩特异性引物。经过引物浓度、聚合酶浓度、退火温度等优化,建立了鉴别诊断方法。本发明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既能检测出流行毒株感染,又能判断是否是疫苗接种阳性,结果直观准确,适用于大范围猪瘟疫情普查诊断,避免误诊造成的损失。
我们团队自己的发明——猪瘟鉴别诊断试剂盒
主要采取禁止从有猪瘟的国家和地区引进生猪、猪肉和未充分加热的猪肉产品等措施,防止重新引进猪瘟病毒。
如出现猪瘟病例则立即采取扑杀方法,销毁感染群的全部猪只,追踪传染源和可能的接触物,彻底消毒被污染场所。
在猪瘟仅为散发的国家和地区也采用类似的控制和扑杀措施。
已消灭猪瘟的国家或地区
六、防治措施
常采用疫苗接种,或疫苗接种辅之以扑杀政策,以控制本病。
中国的兔化弱毒疫苗是全世界使用最广泛也是最优秀的疫苗,接种后1周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持续1年以上。接种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无不良反应。
周泰冲(1916.1~1987.9),我国兽用生物制品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我国兽医病毒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兽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特别是病毒学方面有深厚的造诣。
猪瘟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六、防治措施
主持设计了我国兽医生物制品的第一台冻干机,研制成功鸡胚化牛瘟弱毒冻干苗,作为主持人之一,与合作者共同培育成功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株。
率领课题组历经3年艰辛攻关,筛选培育出猪瘟兔化弱毒种毒("C"株),并制成湿苗在全国推广应用,后经不断改进制苗方法和工艺,实现了从湿苗到真空冷冻干燥苗,从组织苗到细胞苗的重大工艺改进。
“猪瘟弱毒致弱”获1957年农业部爱国丰产奖;“猪瘟兔化弱毒疫苗”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获1983年国家发明一等奖。
该疫苗曾先后在东德、西德、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越南、朝鲜、意大利等10几个国家应用,对控制和消灭猪瘟流行起到重大作用。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召开的(FAO/EEC)专家会议认为"C"株弱毒疫苗的应用,为控制欧洲国家发生猪瘟做出了重大贡献。
六、防治措施
学习先辈爱国奋斗精神,为世界动物疫病防治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7年周泰冲先生去世,《畜牧兽医学报》发文悼念,评价他一生为人正直、简朴热情、勤学不止、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深孚众望。他热爱党、热爱祖国,以毕生的精力为祖国的科学事业作出了许多贡献。
种猪每年加强免疫1次,安排在配种前空胎进行;每猪剂量2~4头份,同场的种公猪同步免疫接种。
疫场初生仔猪超前免疫,剂量2头份,注苗后1~2 h吃奶。超前免疫猪65~70日龄二免,剂量每猪4头份。
在疫情或环境污染较重的地区,仔猪初免20日龄,剂量2头份;二免60~65日龄,剂量每猪4头份。
在污染小疫情少的地区,仔猪30~35日龄免疫,剂量每猪4头份。在这两种情况下的仔猪,作为商品猪到此即是终生免疫;作为种猪配种前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年加强免疫1次,剂量每猪2~4头份。
在猪伪狂犬病(PR)疫区,进行PR弱毒苗免疫时,必须与CSF免疫相隔1周,以避免PR对CSF的免疫产生干扰作用。
免疫程序
六、防治措施
课后思考题:
1.总结猪瘟的病理剖检变化要点。
2.某猪场发生疑似猪瘟疫情,如何诊断?如何防治?
本节结束
课间休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