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 猪支原体肺炎 课件(共26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5 猪支原体肺炎 课件(共26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能力单元四 4-5 猪支原体肺炎
概 述
本病又称猪地方流行性肺炎,俗称猪气喘病,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的特征是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和膈叶前缘呈肉样或虾肉样实变。
本病的病原体早期被认为是病毒,直至1965年Mare 和 Goodwin 等才证实为肺炎支原体。1973年上海畜牧兽医研究所首次通过病猪肺组织埋块细胞培养法分离到一株致病性支原体;翌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以无细胞培养基培养,直接从病猪获得一株致病性支原体;以后广东、广西等8个省、区亦相继分离到肺炎支原体。
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患猪长期生长发育不良,饲料转化率低。病死率一般不高,但继发性感染可造成严重死亡,所致经济损失很大,对养猪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
规模化猪场猪支原体常与多种细菌、病毒及环境因素协同作用,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PRDC),但猪气喘病常是PRDC的原发性病因。
病 原
猪肺炎支原体是支原体科、支原体属(的成员。因无细胞壁,故呈多形态,有环状、球状、点状、杆状和两极状。革兰染色阴性,但着色不佳,姬姆萨或瑞氏染色良好。
猪肺炎支原体能在无细胞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生长条件要求较严格。液体培养基由含有水解乳蛋白的组织缓冲液、酵母浸液和猪血清组成。江苏II号培养基可提高猪肺炎支原体的分离率。
在液体培养基生长时,首先观察到的是pH改变,但产酸的快慢与接种量、培养基新鲜度及菌株不同有关,而产酸程度又与菌体的毒力和数量有关。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较慢,接种后经7~10d长成肉眼可见针尖和露珠状菌落。低倍显微镜下菌落呈煎荷包蛋状。
病 原
可应用猪肺埋块、猪肾和猪睾丸细胞继代培养。病料接种乳兔,经连续传代600多代,对猪的致病力减弱,并仍保持较好的免疫原性。猪肺炎支原体也可在鸡胚中生长。
本菌对自然环境抵抗力不强,在圈舍、用具上,一般在2~3d失活,病料悬液中在15~20℃放置 36 h 即丧失致病力;对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磺胺类药物不敏感,对放线菌素D、丝裂霉素C最敏感,对大观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螺旋霉素敏感。常用的化学消毒剂均能达到消毒目的。
猪肺炎支原体吸附在呼吸道黏膜
支原体的致病力
黏附于气管及支气管表皮细胞的纤毛上;
释放粘附素、分裂素、蛋白酶及其它代谢中间产物;
使纤毛变成凝块并脱落;
最终使上皮纤毛失去清除异物和细菌的能力。
感染猪上皮的粘膜纤毛脱落(感染后9周)
健康猪呼吸道上皮的纤毛
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或通过飞沫经呼吸道感染。给健康猪皮下、静脉、肌肉注射或胃管投入病原体都不能致病。
自然病例仅见于猪,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均能感染,但乳猪和断乳仔猪易感性最高,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其次是妊娠后期和哺乳期的母猪。肥育猪发病较少,病情也轻。母猪和成年猪多呈慢性型和隐性型。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传染源。很多地区和猪场由于从外地引进猪只时,未经严格检疫购入带菌猪,引起本病的暴发。在很多情况下猪肺炎支原体是从母猪传染给仔猪。病猪在临床症状消失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不断排菌,感染健康猪。本病一旦传入后,如不采取严密措施,很难彻底扑灭。
传染源
易感动物
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多雨、潮湿或气候骤变时较为多见。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是影响本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重要因素,尤以饲料质量、猪舍潮湿和拥挤、通风不良等影响较大。
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常引起临床症状加剧和病死率升高。
本病流行过程缓慢,持续时间长。
隐性感染比例高,发病率也比较高,死亡率不高。
在新疫区则可出现暴发,病势剧烈,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且多为急性经过。
流行特点
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1~16d,最长可达1个月以上。
主要见于新疫区和新感染的猪群,病初精神不振,头下垂,病猪呼吸困难,严重者张口喘气,发出哮鸣声,有明显腹式呼吸。
急性型
慢性型
隐性型
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育肥猪和后备母猪。主要症状为咳嗽,站立不动,背拱,颈伸直,头下垂,用力咳嗽多次,严重时呈连续的痉挛性咳嗽。
由急性或慢性转变而成。有的猪只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感染后不表现症状,但用X线检查或剖解时发现肺炎病变,在老疫区的猪只中本型占相当大比例。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只见于肺、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
急性死亡见肺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在心叶、尖叶、中间叶及部分病例的膈叶出现融合性支气管肺炎,以心叶最为显著,尖叶和中间叶次之,然后波及到膈叶。病变部的颜色多为淡红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病变部界限明显,像鲜嫩的肌肉样,俗称肉变。随着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病变部颜色转为浅红色、灰白色或灰红色,半透明状态的程度减轻,俗称胰变或虾肉样变。
肺门和膈淋巴结显著肿大,有时边缘轻度充血。继发感染细菌时,引起肺和胸膜的纤维素性、化脓性和坏死性病变,还可见其他脏器的病变。
肺对称性胰样病变,与正常组织界限明显
急性病例,肺严重水肿、充血,肺门淋巴结肿胀,切面外翻
发病初期猪:肺心叶、尖叶和隔叶的前端有鱼肉样的肺炎病变
中后期病变: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呈深红色实变
大面积肺炎及气肿
肺副叶胰样变
肺早期病变,在尖叶、心叶有实变区
中后期病变,肺的尖叶、心叶、中间叶呈深紫红色实变
病重猪易并发猪肺疫,导致整个心叶、尖叶及膈叶发生大区域性肺炎病变
诊 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变的特征可作出诊断,本病仅发生于猪,以怀孕母猪和哺乳猪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较高,在老疫区多为慢性和隐性经过。
诊断本病时应以一个猪场整个猪群为单位,当猪群中发现一头病猪,就可以认为是病猪群。X射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对隐性或可疑患猪通过X线透视阳性可作出诊断。
微量补体结合试验、免疫荧光、微量间接血凝试验、微粒凝集试验、ELISA、核酸探针、PCR等这些诊断方法也有助于本病的快速诊断。
猪流行性感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常为突然暴发,数天内即蔓延全群;症状明显,体温升高;精神和食欲高度不振,病情重,但病程短,死亡率低。这些均与猪气喘病不同。
猪肺疫病猪体温升高,有明显的败血症表现,剖检可见大叶性肺炎病变,可与猪气喘病相鉴别。
后圆线虫病及蛔虫病都可引起咳嗽,并在剖检时亦偶见有支气管炎,但仔细检查可发现后圆线虫及蛔虫幼虫,且炎症变化多位于膈叶后端,粪便检查可见虫卵或后圆线虫幼虫,可资鉴别。
鉴别诊断
防 控
自然和人工感染的康复猪能产生免疫力,说明人工免疫是可行的,但免疫保护力与血清IgG抗体水平相关性不大,母源抗体保护率低,起主要作用的是局部免疫。
目前有两类疫苗可用于预防:一类是弱毒苗,另一类为灭活苗。但是,弱毒苗和灭活苗的免疫保护力均有限,预防或消灭猪气喘病主要在于坚持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
在规模化猪场,猪支原体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常见的病原体之一。PRDC是一种多因子病,除猪支原体外,还包括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副猪嗜血杆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猪链球菌、猪流感病毒、伪狂犬病病毒、猪瘟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2型圆环病毒等。因此,应全面考虑疫苗预防、生物安全与药物控制等综合措施。
在疫区,以康复母猪培育无病后代,建立健康猪群为主,主要措施有:自然分娩或剖腹取胎,以人工哺乳或健康母猪带仔法培育健康仔猪,配合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并消灭传染因素;仔猪按窝隔离、防止窜栏,育肥猪、架子猪和断乳仔猪分舍饲养;利用各种检疫方法及早清除病猪和可疑病猪,逐步扩大健康猪群。
未发病地区和猪场的主要措施有:坚持自繁自养,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猪只,必须引进时,要严格隔离和检疫;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兽医卫生工作,推广人工授精,避免母猪与种公猪直接接触,保护健康母猪群;科学饲养,采取全进全出与早期隔离断乳技术(SEW),从系统观念上提高生物安全标准。
健康猪群鉴定标准:观察3个月以上,未发现气喘病临床症状的猪群,放入易感小猪2头同群饲养,也不被感染者;1年内整个猪群未发现气喘病临床症状,所宰杀的肥猪、死亡猪肺部检查均无气喘病病理变化者;母猪连续生产两窝仔猪,在哺乳期、断乳后到架子猪,经观察无气喘病临床症状,1年内经X线检查,间隔1个月冉行复查,全部仔猪和架子猪均全部无气喘病病理变化者。
防 控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