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猪丹毒 课件(共2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猪丹毒 课件(共22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能力单元四 4-1猪丹毒
概 述
猪丹毒又称为“钻石皮肤病” 或”红热病“ ,是由红斑丹毒丝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急性败血型、亚急性疹块型和慢性心内膜炎型
1882 年Loeffler 首先从患猪丹毒病猪体内分离到猪丹毒杆菌。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包括我国许多地区,曾对养猪生产造成很大危害。
我国通过疫苗普遍免疫接种,本病得以全面控制。但近年来,本病又在多地重现。
人主要通过创伤感染,称为类丹毒,以与链球菌感染人所致的丹毒相区别。
猪丹毒杆菌又称红斑丹毒丝菌,是一种纤细的小杆菌,形直或略弯。从慢性病灶分离出的菌株呈不分枝长丝或中等长度的链状。
菌落可分为光滑型(S型),粗糙型(R型)和中间型(I型)三个型,三者可以发生互变。
从急性病猪分离的菌落为S型,呈α溶血,为强毒(微蓝色)。从慢性病猪或带菌猪分离的为粗糙型,低毒(土黄色),中间型毒力菌落性状介于两者之间(金黄色)。
目前认为该菌有25个血清型,不同血清型菌株致病力不同。无荚膜、芽胞和鞭毛。革兰氏染色阳性。
病 原
本菌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猪肉内经盐淹或熏制后,能存活3~4个月,暴露于日光下存活10d。
本菌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但对热的抵抗力较差(55℃经15min、70℃经5~10min能将其杀死)。
对消毒药敏感,一般消毒药如1%漂白粉、3%来苏尔、10%~20%的石灰乳都可很快将其杀死。
本菌对青霉素最敏感,对链霉素中度敏感,四环素次之。 对磺胺类、卡那霉素、新霉素有抵抗力。
抵抗力
易感动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流行病学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特别是架子猪(3~6月龄)多发,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易感性降低,但1岁以上的猪甚至老龄种猪和吮乳仔猪也有发病死亡的报道。
由于猪群健康带菌现象比较普遍,当其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致抵抗力降低或细菌的毒力突然增强时,可引起内源性感染发病,导致本病暴发流行。
母猪在妊娠期间感染极易造成流产。
其他家畜如牛、羊、犬、马和禽类包括鸡、鸭、鹅、火鸡、鸽、麻雀、孔雀等也有病例报道。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
35%~50%健康猪的皮肤、皮下脂肪、扁桃体和其他淋巴组织中存在此菌。
已从50多种哺乳动物、几乎半数的啮齿动物和30种野鸟中分离到本菌,鱼类(鳞、鳃)也带菌。
富含腐殖质、沙质和石灰质的土壤适宜于本菌的生存,其在弱碱性土壤中可生存90d,最长可达14个月。因此,土壤污染在本病的流行病学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宿主(如人的职业感染),此外还可借助吸血昆虫、鼠类和鸟类传播。
猪丹毒常呈地方流行性。
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但气候炎热、多雨的季节(5~9月)多发,近年来也见于冬春季暴发流行。
临床症状
急性败血型
表现为不食,偶见呕吐,体温高达
42℃以上。精神沉郁,喜卧。强迫
驱赶,则发出尖叫,步态僵硬或跛
行。病初粪干,有的后期腹泻。发
病1~2d后,皮肤上出现形状和大
小不一的红斑,以耳、腹、腿内侧
皮肤多见,指压褪色。
病猪死前皮肤发红,指压红色消失,停止按压则又恢复,俗称“大红袍”
亚急性疹块型
特征是皮肤表面出现疹块,俗称“打火印”。常在发病后2~3d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肤出现方形、菱形或不规则的疹块。初期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呈紫黑色。
疹块发生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数日后,病猪多自行康复。
慢性型
关节炎型主要表现为四肢关节(多见于腕、跗关节)肿痛,跛行或卧地不起,食欲正常,但消瘦、衰弱,病程数周至数月。
心内膜炎型主要表现为消瘦、贫血,全身衰弱,不愿走动,听诊心脏有杂音,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呼吸急促,有时由于心脏麻痹而突然死亡。
皮肤坏死型常发生于耳、背、肩及尾部,病变部皮肤变黑色,干硬似皮革,经2~3个月坏死皮肤脱落。
背部皮肤坏死、脱落,形成油脂样肉芽组织表面
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胀充血,切面多汁,常见小点出血。
脾脏充血性肿大,呈樱桃红色。
肾脏常发生出血性肾小球肾炎变化,肿大,色暗红,称为“大红肾”。
胃肠道有卡他性或出血性炎症,以胃或十二指肠较明显。
心包积液,心内外膜小点出血。
肝充血、肿大。
肺淤血、水肿。
急性败血型
慢性型
关节炎型多见于四肢一个或多个关节肿胀,关节增生肥厚,不化脓,切开关节囊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物。
心内膜炎型可见心脏瓣膜表面有菜花样疣状赘生物,它是由肉芽组织和纤维素性凝块组成,常见于二尖瓣。
关节囊关节液增多
诊 断
涂片镜检:采取新鲜病料涂片镜检,见到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平直或稍弯曲的纤细小杆菌或单个、成堆的不分枝长丝状菌体,即可确诊。
分离培养:可将病料培养于鲜血琼脂或马丁肉汤中,纯培养后观察菌落和菌体。
动物试验:可将病料(或培养物),用生理盐水制成1︰5~10的乳剂,分别给小白鼠(皮下注射0.2ml)、鸽子(肌肉注射1ml)和豚鼠接种,若有本菌,小白鼠和鸽子可在2~5日内死亡,豚鼠健活,并可在小白鼠和鸽子尸体内检出大量的丹毒丝菌。
防 控
预防接种
⑴猪丹毒弱毒菌苗(GT10和GC42):用20%氢氧化铝生理盐水稀释,每头猪皮下注射1mL,7~10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其中GC42可口服,口服时,剂量加倍,口服后9d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6个月。
⑵猪丹毒氢氧化铝甲醛菌苗:断奶15d以上的猪,一律肌肉注射5mL,14~21d产生免疫力。未断奶猪注射3mL,间隔1个月后再补注3mL。
⑶二联苗(猪瘟-猪丹毒)、三联苗(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给断奶15d以上的猪免疫,免疫期为6个月。
平时应搞好圈舍和环境卫生,地面及饲养管理用具经常用热碱水或石灰乳等消毒。粪便、垫草集中堆肥。对发病猪群应及早确诊,及时隔离病猪。对病死猪及内脏等进行高温处理。控制猪场内及周边鼠类、犬、猫等。尽量不从外地引猪,新购猪只必须隔离观察 对慢性病猪应及早淘汰。
治疗病畜
青霉素,每公斤体重用5000~10000单位,肌肉注射,每天2~3次,连用2~3d。配合使用链霉素,每公斤体重用30mg,肌肉注射,每天1~2次,连用数天。
抗猪丹毒血清,皮下或静脉注射,仔猪用5~10ml,3~10月龄猪用30~50ml,成年猪用50~70ml,每24h注射一次,直至猪体温恢复正常。
公共卫生
人皮肤损伤时接触猪丹毒杆菌易被感染而发生“类丹毒”。
感染部位多发生于指部或手部,感染3~4d后,感染部位肿胀、发硬、暗红、灼热、疼痛,但不化脓,肿胀可向周围扩大,甚至波及整个手部。
常伴有腋窝淋巴结肿胀,间或还发生败血症、关节炎和心内膜炎,甚至肢端坏死。
可用青霉素治疗。病后无长期免疫性,有人一年之内患病3~4次。
类丹毒是一种职业病,多发生于兽医、屠宰加工人员及渔民等。因此,在处理和加工操作中,必须注意防护和消毒,以防感染。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