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能力单元四 4-6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概 述 猪接触传染性胸膜肺炎(PCP)又称坏死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纤维素性肺炎和慢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胸膜炎为主要特征。急性者病死率高。慢性者常能耐过。其典型病理变化为两侧性肺炎,胸膜粘连,肺炎区色暗质脆。本病于 1957年由英国的Pattison首次报道,目前在世界上广泛存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丹麦、瑞士将本病列为主要猪病之一。我国近年来由于引种频繁,本病也随之侵入,其发生和流行日趋严重。病 原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属巴氏杆菌科、放线杆菌属,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有荚膜和菌毛,不形成芽孢,能产生毒素。新鲜病料中呈两极着色,人工培养24~96h可见到丝状菌。本菌为兼性厌氧,在10%二氧化碳条件下,可长成黏液状菌落。初次分离时将病料接种于含有50%的小牛血液琼脂上,用葡萄球菌与病料交叉划线,在二氧化碳条件下培养24h,可见在葡萄球菌生长线周围有呈 溶血的小菌落。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至今较为公认的有15种血清型。根据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又称V因子)依赖性可把15个血清型分为两个生物型。生物I型为NAD依赖菌株,包括血清型1~12型和15型;生物II型的生长不依赖NAD,但需要其他特定嘌呤或嘌呤前产物以辅助生长,包括血清型13型、14型。其中血清型1型和5型又可分为A和B两个亚型,即血清型1A、1B和5A、5B。病 原各型对猪有高度致病性,生物Ⅰ型的毒力比生物Ⅱ型强,在生物Ⅰ型中血清型1型毒力最强,102个菌可引起猪发病,105个菌可导致猪的死亡。高剂量108-109可导致猪6-12小时呈最急性死亡。而Ⅱ型毒力相对较弱。本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低,60℃经15min、100℃经2min便失去活性;日光、干燥和常用的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即可将其灭活;在BH(brain-heart)琼脂平板上,4℃放置 2周后失活。病 原流行病学本病在猪群之间的传播主要由引进带菌猪引起。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主要传播途径是气源感染,通过猪对猪的直接接触或通过短距离的飞沫小滴使疾病传递。各种年龄猪均易感,3月龄猪最为易感。拥挤、气温急剧改变、相对湿度高和通风不良等应激因素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传播,使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我国北方地区分离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以血清5和7型居多,南方有血清2型存在。临床症状最急性型有一只或几只猪突然病得很重,体温升高至41.5℃,表情漠然,食欲废绝,有短期的下痢和呕吐。后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张口呼吸,呈犬坐姿势。临死前从口、鼻中流出大量带血色的泡沫液体。死亡发生在24~36h内。偶而有的猪突然死亡而无先兆症状。初生猪则为败血症致死。有很多猪受害,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拒绝采食。有呼吸困难、咳嗽、张口呼吸等严重呼吸症状。病程视肺部损害程度和开始治疗的时间而定。发生在急性症状消失之后。不发热,有程度不等的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增重减少。首次暴发本病时,孕猪可能发生流产。急性型慢性型有时病猪在没有出现临床症状时突然死亡晚期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和体温下降,临死前从鼻、口内流出血性泡沫眼观变化主要见于呼吸道。肺炎大多两侧性,累及心叶和尖叶以及膈叶的一部分。肺炎区色深而质地坚实,切面易碎。纤维素性胸膜炎明显,胸腔含有带血色的液体。在迅速致死的病例,气管和支气管充满带血色的黏液性泡沫性渗出物。在较慢性的病例,肺膈叶上有大小不一的脓肿样结节。胸膜有粘连区。早期的组织学变化以肺组织坏死、出血、嗜中性细胞浸润、巨噬细胞和血小板激活、血管栓塞、广泛水肿和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急性应答之后,在坏死区周围发生巨噬细胞浸润和显著纤维化,纤维素性胸膜炎是其特征。病理变化气管、支气管黏膜肿胀,充满血性泡沫、脓性渗出物胸膜炎、胸膜出血纤维蛋白把肺、胸膜、心包膜、膈肌等不同程度地粘连急性期肺水肿肺间质增宽,增宽的间质内充满黄色胶冻物肺呈黑紫色,变暗、坚硬,与正常肺组织有明显界限肺表面布满绿豆大小的白色颗粒样化脓灶。多见于保育猪病程长的整个肺泡被炎性渗出物、白细胞、坏死肺组织填满,肺变硬,呈灰褐色,切面密布白色包囊结节,多为绿豆大小肺内包囊结节内充满坏死的肺组织和钙化样物,多见于成年猪胸腔、心包腔内有黄色胶冻样物,打开心包膜常见心包腔内有大量淡黄色、半透明渗出液打开后3~5分钟变成黄色胶冻样物附着在心外膜上心外膜有白色絮状物覆盖,或心外膜变得粗糙诊 断通过流行病学和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通过细菌学检查和血清学试验,主要包括细菌的分离鉴定、涂片镜检、溶血试验、卫星试验、生化试验、动物接种、血清抗体检测等。注意与猪肺疫、气喘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圆环病毒病的鉴别诊断。1.细菌学检查 从新鲜病死猪的支气管、鼻腔的分泌物及肺部病变区很容易分离到病原菌。肺部病变区的涂片,革兰染色可发现大量阴性球杆菌。生化鉴定的内容包括 cAMP试验、脲酶活性以及甘露糖发酵等。2.分子生物学诊断 PCR技术已被用于检测APP及对其进行分型。一步PCR检测的敏感度可达到500个细菌,最低检出DNA 浓度可达到0.585 ng/mL;套式PCR可达到50个细菌,58.5ng/mL。本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作为本病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3. 血清学试验 目前报道的用于诊断本病的血清学试验有葡萄球菌A蛋白(SPA)协同凝集试验、琼脂扩散试验、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确诊防 控APP 为条件性致病菌,因此饲养过程中应加强管理,减少应激。适当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可有效降低圈舍空气中的病菌浓度,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是控制和预防本病的一项重要措施。注意圈舍清洁干燥,重点是及时消毒、清理粪便、污水等,降低因污物发酵和腐败产生的有害气体对猪呼吸系统的损害,净化空气,创造一个良好的空气环境。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法。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控制好小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保证投放全价优质饲料,保证饮水清洁,必要时对猪群的饮水进行控制、消毒。防 控猪场应产格控制无关人员的进出,工作人员互不串舍。进入生产区,必须更换衣物、胶靴,开用消毒水洗手后经消毒池方可进入,衣物、用具等应及时用紫外线消毒。用于环境消毒的约物应选择广谱消毒剂。对出现临床症状的病猪必须进行隔离观察、治疗或淘汰。死猪一律经产格消毒后,运到指定地点深埋或焚烧。严格对圈舍进行清扫和消毒,空圈必须在1个月以上方能进猪使用。无本病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防止引入带菌猪。确需引种的,至少隔离检疫3个月或半年以上,经血清学检查为阴性,确认健康方可进入生产区混群饲养。防 控坚持免疫接种是预防本病的有效方法,目前使用的有灭活苗、亚单位苗等。APP的血清型较多,互相之间的交叉免疫能力差,故疫苗所含血清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种公猪每年免疫2次,经产种母猪产后1个月免疫1次。仔猪1月龄首免,留作种用的后备公、母猪配种前1个月加强免疫1次。接种后要注意观察,对个别出现反应或发病的猪应及时给予治疗和处理。受威胁的未发病猪场平时可进行预防性投药,可参考选用土霉素、诺氟沙星、氨苄西林、林可霉素或利高霉素等。对发病的猪场,早期及时治疗是提高疗效的重要条件,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和现场药物使用情况确定具体药物。不能进行药敏试验的猪场,可参考选用下列药物:先锋霉素类(先锋V和头孢哌酮)、氟甲砜霉素,连续用药5~10d。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