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 狂犬病 课件(共29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8 狂犬病 课件(共29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能力单元三 3-8 狂犬病
概 述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亦称恐水症,俗称疯狗病。
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继之局部或全身麻痹死亡。
在病理组织学上以非化脓性脑炎和神经细胞浆内出现内基氏小体为主要特征。
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染。
人主要通过咬伤受染,临床表现为脑脊髓炎等症状。
世界重点流行地区在亚洲,以东南亚国家为主,近年世界流行趋势还有所上升,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病 原
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的狂犬病病毒属。
病毒的核酸为单股负链RNA,病毒含有一种糖蛋白(GP),一种核蛋白(NP)和两种膜蛋白(M1和 M2)。GP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构成病毒表面的纤突,是狂犬病毒与细胞受体结合的结构,在狂犬病毒致病与免疫中起着关键作用。NP是诱导狂犬病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因其更为稳定且高效表达,常应用于狂犬病毒的诊断、分类和流行病学研究。
病毒在动物体内主要存在于中
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内。
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尤其在
脑海马角、大脑皮层、小脑)
细胞的胞浆内形成狂犬病特异
的包涵体,叫内基(Negri)
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嗜
酸性染色。
在自然情况下分离的狂犬病流行毒株为“街毒”。
街毒
固定毒
街毒经过在家兔脑和脊髓内的一系列传代,其对家兔的潜伏期缩短,但对原宿主(犬)的毒力下降,这种具有固定特性的狂犬病病毒则称为“固定毒”。
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具有血凝特性。病毒可以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病毒凝集鹅红细胞的能力
可被特异性抗体所抑制,可进行血凝抑制试验。
病毒可在鸡胚绒毛尿囊膜、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以及小鼠和仓鼠肾上皮细胞培养物中增殖,并在适当条件下形成蚀斑。
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的毒株,如Flury毒株的LEP和HEP株,在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产量较高,可以用于制备疫苗。
根据血清学和抗原关系可以将狂犬病毒分为5个血清型。根据病毒核蛋白序列差异可将狂犬病病毒分为7个基因型。
狂犬病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易被强酸、强碱、甲醛、碘、乙醚、乙酸、乙醇、胆盐、季铵类化合物、紫外线、日光、肥皂水及离子型和非离子型去污剂等灭活。如1%甲醛、3%来苏儿作用15min 即可灭活本病毒。
狂犬病病毒能抵抗自溶及腐烂,在自溶的脑组织中可存活7~10d,在保存于50%甘油的脑组织中可存活1个月以上。本病毒对高温敏感,70℃经15min或100℃经2min可被灭活
4℃条件下可存活几周,-70℃C条件下传染性可保持几年,真空干燥条件下于0~4℃可存活多年。
抵抗力
流行病学
宿主和传染源:在自然界中主要的易感动物是犬科和猫科动物,以及翼手类(蝙蝠)和某些啮齿类动物。野生动物(狼、狐、貉、臭鼬和蝙蝠等)是狂犬病病毒主要的自然储存宿主。
野生啮齿动物如野鼠、松鼠、鼬鼠等对本病易感,在一定条件下可成为本病的危险疫源而长期存在,当其被肉食兽吞食后则可能传播本病。
蝙蝠是本病病毒的重要储主之一,除了拉丁美洲的吸血蝙蝠外,欧美一些国家还发现多种食虫蝙蝠、食果蝙蝠和杂食蝙蝠等体内带有狂犬病病毒。
患狂犬病的犬是使人感染的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猫,也有外貌健康而携带病毒的动物可起传染源的作用。
传播途径:多数患病动物唾液中带有病毒,由患病动物咬伤或伤口被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直接污染是本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人群易感性:人被患病动物咬伤后并不全部发病,在狂犬病疫苗使用以前的年代,被狂犬咬伤后的发病率约为30%~35%左右,而目前被狂犬咬伤后如能得到及时的疫苗接种,其发病率可降至0.2%~0.3%左右。
影响发病的因素
发病率受被咬伤口的部位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头面部咬伤者比躯干、四肢咬伤者发病率高;伤口越深,伤处越多者发病率也越高。
被狼咬伤者其发病率可比被犬咬伤者高一倍以上,这是因为野生动物唾液腺中含病毒量比犬高,且含毒时间更为持久。
还有明显的年龄性别特征和季节性,一般以青少年及儿童患者较多,男性较多,温暖季节发病较多。
临床症状
狂犬病病毒从接种部位沿周围神经的轴浆传播到中枢神经系统。在循神经入侵之前,病毒可在接种部位的肌肉细胞中增殖并存留一定时间。在病毒接种与循神经入侵之间所需经历的一段时间,使被咬伤者有可能用疫苗接种“处理”,取得预防的效果。
一旦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感染,病毒循周围神经以离心方向传播到唾液腺和其他器官。在唾液腺发现的病毒滴度比脑为高,在肺脏也可发现高滴度病毒,说明病毒可在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部位复制。
潜伏期变动大,为6~150d,平均26d,因个体差异、时间长短以及咬伤部位、感染的病毒量、毒株和接种疫苗情况不同而异。
临床上有两种形式,即兴奋型(或狂暴型)和麻痹型,80%的发病动物表现为兴奋型。
兴奋型发展过程有几个重叠的阶段:前驱期、兴奋期、麻痹期。第一阶段为2~3d,在这一阶段内感染的动物表现不同的行为。兴奋期可长达1周,但有时候动物会直接从前驱期过渡到麻痹期。在第二阶段,动物突然表现得具有攻击性和怪异的行为。几天内疾病过渡到麻痹期,最后,动物首先受伤的肢体表现麻淠,然后是颈部和头部出现麻痹,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
麻痹型从发病初期就处于麻痹状态,并持续3~6d后死亡,几乎不伤害人和其他动物。
临床症状
犬狂犬病症状
潜伏期
10d至2个月,有时更久。一般可分为狂暴型和麻痹型两种临床类型。其狂暴型可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
约1~2d。病犬精神沉郁,常躲在暗处,不愿和人接近,不听呼唤,强迫牵引则咬畜主。性情、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吞咽时颈部伸展。瞳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扑咬。唾液分泌增多,后躯软弱。
兴奋期
麻痹期
约2~4d。病犬高度兴奋,表现狂暴并常攻击人畜。狂暴发作常与沉郁交替出现。狂乱攻击,自咬四肢、尾及阴部等。病犬在野外游荡,多半不归,到处咬伤人畜。随着病程发展,陷于意识障碍,反射紊乱,狂咬,显著消瘦,吠声嘶哑,夹尾,眼球凹陷,散瞳或缩瞳。
约1~2d。麻痹症状急速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后躯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或衰竭而死。整个病程约7~10d。
麻痹型病犬以麻痹症状为主,兴奋期很短或无。麻痹始见于头部肌肉,病犬表现吞咽困难,使主人
疑为正在吞咽骨头,当试图加以帮助时常遭致咬伤。随后发生四肢麻痹,进而全身麻痹以致死亡。
一般病程约5~6d。
兴奋期的病犬
其他动物狂犬病临床症状
猫:临床症状与犬相似,只是更趋向于躲藏在隐蔽的地方和更具攻击性。病程2~4 d。
猪:病猪出现神经症状前1~2d,表现食欲开始减少、喜卧,体温40.1~40.5℃继而出现神经症状,病猪兴奋不安,大量流涎,横冲直撞,用鼻子拱地,磨牙,尖叫,有时卧地不动,但稍有声音刺激则一跃而起呈惊恐状。神经症状出现2~3d后,转入沉郁状态呆立,声音嘶哑,最后衰竭而死亡。
牛:以麻痹型多见,一般病程5~7d. 体温反应不明显。病初精神沉郁,饮食欲下降,反刍减少,流涎,吞咽障碍。中期出现站立不稳,磨牙,大量流涎,不能吞咽,间歇性兴奋,冲撞。继而发生麻痹,卧地不起,食欲废绝,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衰竭死亡。
羊:病初呼吸加快,神态紧张,咩叫,眼睛充血,磨牙,大量流涎。继而后躯麻痹,走路不稳,攻击人,出现异食现象。
其他动物狂犬病临床症状
马:平均潜伏期为12d,平均发病期为6d.纯种马潜伏期和发病期较短。临床上常见鼻翼颤动,咽部痉挛或麻痹,运动失调或局部麻痹,嗜眠。某些马最初表现为麻痹型,但最后43%的病马会发展为狂暴型。
兔:实验感染病例表现厌食,体重下降,磨牙、震头、共济失调和上肢麻痹等神经症状。感染后3~4d死亡。
鹿:患病后呈不安、兴奋、攻击和顶撞墙壁等临床症状,大量流涎,最后麻痹死亡。
雪貂:表现为昏睡、共济失调、轻度瘫痪、麻痹、膀胱无力、便秘、体温下降、后躯轻瘫,厌食,叫声异常,打喷嚏,流涎。
人工感染狐、臭鼬和浣熊的临床症状与犬相似,大多数表现为狂暴型。狐的病程可长达17d,臭鼬的病程可达4~9d。
病理变化
常无特征性眼观病理变化。一般表现尸体消瘦,血液浓稠,凝固不良。口腔黏膜充血或糜烂,鼻、咽喉、气管及扁桃体炎性出血、水肿;胃空虚或有少量异物,黏膜充血;脑水肿,脑膜和脑实质的小血管充血,并常见点状出血。其他实质脏器没有明显的病理变化。
组织病理学变化主要为弥漫性脑脊髓膜炎。脑膜和脑实质血管扩张充血、出血,有的血管周围见少量淋巴细胞浸润。特异性的病理变化是在神经细胞质内可见到直径为0.5~30μm的球状或椭圆形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内基小体。内基小体主要分布于大脑海马回和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小脑的浦肯野细胞、基底核、脑神经核、脊神经节以及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的神经细胞胞质内。内基小体是病毒复制部位,主要成分是狂犬病病毒抗原和某些细胞成分。病犬内基小体的检出率为66%~93%,有时因毒株不同,也不形成内基小体。
胸椎和腰椎段脊髓的神经元出现退化和坏死。腰椎段脊髓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和少量单核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唾液腺腺泡上皮细胞变性,间质有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腺胞和腺管内有大量病毒粒子积聚。管腔侧细胞膜表面和管腔内也有出芽的病毒粒子。
诊 断
本病的临床诊断比较困难,有时因潜伏期特长,查不清咬伤史,症状又易与其他脑炎相混而误诊。如患病动物出现典型的病程,各个病期的临床表现十分明显,则结合病史可以作出初步诊断。
因狂犬病患犬早在出现症状前1~2周即已从唾液中排出病毒,所以当动物或人被可疑病犬咬伤后,应及早对可疑病犬作出确诊,以便对被咬伤的人畜进行必要的处理。为此,应将可疑病犬拘禁观察或扑杀,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验。
实验室诊断
1.直接染色检查
剖检病犬取大小脑、延脑等,最好取海马回,各切取1cm2小块,置灭菌容器,在冷藏条件下运送至实验室。为检查内基氏小体,可切取海马回,置吸水纸上,切面向上,载玻片轻压切面,制成压印标本,室温自然干燥后染色镜检,检查有无特异包涵体。
染色液的配制,可于4%碱性复红饱和无水甲醇溶液3.5ml中加入2%美蓝饱和无水甲醇35ml即成。染色时,在已固定的标本上滴加染色液数滴,经8~10秒后,流水冲洗,待干后镜检。
内基氏小体位于神经细胞胞浆内,直径3~20μm不等,呈椭圆形,呈嗜酸性着染(鲜红色。神经细胞染成蓝色,间质呈粉红色,红细胞呈桔红色。
检出内基氏小体,即可诊断为狂犬病。
并非所有发病动物脑内都可找到包涵体,犬脑的阳性检出率为70%左右,在检查犬脑时还应注意与犬瘟热病毒引起的包涵体相区别。
取可疑病例脑组织或唾液腺制成压印片或冰冻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胞浆内出现亮绿色荧光颗粒者为阳性。
狂犬病动物脑组织用荧光抗体法检查,阳性检出率很高,可达95%,检出时可报告为阳性结果,但一定要有准确的对照组(包括阳性和阴性对照)。
2.病毒分离
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取脑或唾液腺等病料加缓冲盐水研磨成10%乳剂,脑内接种5~7日龄乳鼠,每只注射0.03ml,每份标本接种4~6只乳鼠。唾液或脊髓则在离心沉淀和以抗生素处理后,直接作接种用。
乳鼠在接种后继续由母鼠同窝哺养,3~4d后如发现哺乳减退,痉挛,麻痹死亡,即可取脑检查包涵体,并制成抗原,作病毒鉴定。
如经7d仍不发病,可杀死其中2只,剖取鼠脑作成悬液,如上传代。如第二代仍不发病,可再传代。连续盲传三代总计观察4周而仍不发病者,作阴性结果报告。
新分离的病毒可用电子显微镜直接检查,或者应用抗狂犬病特异免疫血清进行中和试验或血凝抑制试验加以鉴定。
防 控
1.控制和消灭传染
源 犬是人类狂犬病
的主要传染源,因此
对犬狂犬病的控制,
是预防人狂犬病最有
效的措施。
2.咬伤后防止发病
的措施 包括及时而
妥善地处理伤口,个
人的免疫接种以及对
咬人动物的处理。
3.免疫接种 对家犬
大面积的预防免疫是
控制和消灭狂犬病的
根本措施。
怀疑或确定动物发生狂犬病时,一般不进行治疗。
但对刚被咬伤的贵重动物,立即扩开伤口使之局部出血,肥皂水冲洗,再用0.1%升汞70%酒精、醋酸或3%石炭酸等处理,并立即在伤周围注射抗血清,同时立即注射狂犬病疫苗,使其在病的潜伏期内产生主动免疫,有一定的疗效。
暴露后处理措施
公共卫生
人患本病大都是由于被狂犬病动物咬伤所致。病初表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被咬伤部位有发热、发痒、蚁走等感觉,病人脉速,瞳孔散大,多泪,流涎,出汗,有时呼吸肌和咽部痉挛,出现呼吸困难。病人见到水即表现恐惧,故名“恐水症”。在发作的间歇中,表现恐怖和忧虑,有时出现狂燥,失去自制。通常在发病3~4天后因全身麻痹而死亡。
接触感染狂犬病机会多的人员,如操作此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兽医、养狗人员等均须进行疫苗接种。未接种过疫苗的,一旦被狂犬病病犬或其他动物咬伤,应迅速用20%软肥皂水彻底冲洗伤口,并用3%~5%碘酊处理伤口,并及早注射抗狂犬病血清和接种狂犬病疫苗,能免于发病。
我国目前应用的原代仓鼠肾细胞培养人用狂犬病疫苗,近年来经改用连续10针法(0~9各1针),7针法(0、3、6、9、12、15、21d各1针)或变5针法(0、3、6、9、12d各1针),在免疫后血清中和抗体高峰均可提前至30d时出现,而常规5针法免疫时间为0、3、7、14、28天。
伤势严重者,在疫苗接种前还需注射抗狂犬病血清或狂犬病免疫球蛋白)要在免疫后90d才出现血清中和抗体高峰。
THANKS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