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大肠杆菌病 课件(共43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 大肠杆菌病 课件(共43张PPT)《动物疫病防治》同步教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资源简介

(共43张PPT)
能力单元三 3-1 大肠杆菌病
概 述
大肠杆菌病是由大肠埃希菌某些致病性菌株引起的动物和人不同病型疾病的总称,包托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如腹泻、尿道感染、乳房炎、脑炎和败血症等,主要侵害年幼者。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不但给畜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概 述
大肠埃希菌俗称大肠杆菌,是Escherich 在1885年发现的。大肠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栖息于人及动物肠道内。因为其具有维护肠腔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及维生素合成等重要作用,因此曾一度被认为是肠道正常菌群。
直到20世纪中叶,才明确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通常将此类大肠杆菌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
随着大型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致病性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所造成的危害已日趋明显。
病 原
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属于肠杆菌科的埃希菌属。为革兰染色阴性无芽胞的直杆菌,大小为0.4~0.7μm x 2~3 μm。两端钝圆,散在或成对。
大多数菌株以周生鞭毛运动,但也有无鞭毛或丢失鞭毛的无动力变异株。一般均有1型菌毛,少数菌株兼具性菌毛。
除少数菌株外,通常无可见荚膜,但常有微荚膜。碱性染料对本菌有良好着色性,菌体两端偶尔略深染。
病原性大肠杆菌和人畜肠道内正常寄居的非致病性大肠杆菌在形态、染色反应、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上没有区别,但抗原构造不同。
本菌为兼性厌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为7.2~7.4。
S型菌株在肉汤中培养18~24h,呈均匀浑浊,管底有黏性沉淀,液面管壁有菌环。
在营养琼脂上生长24h后,形成圆形凸起、光滑、湿润、半透明、灰白色菌落,直径2~3mm。
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在伊红美蓝琼脂上产生黑色带金属光泽的菌落;在SS琼脂上一般不生长或生长较差,生长者呈红色。
哺乳动物致病株在绵羊血平板上常呈B溶血,但禽病原性大肠杆菌不一定。
麦康凯
伊红美蓝
病 原
EPEC
小肠上的E.coil
2011.5在德国流行,引起4人死亡,140人感染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病 原
大肠杆菌抗原主要有O、K、H和F4种。O抗原目前约有180种(其中162种与腹泻有关),K抗原有103种,H抗原有60多种。
O抗原即菌体抗原,为细胞壁脂多糖最外层的特异性多糖(刺激机体主要产生IgM类抗体,出现早,消失快),是血清学分类的基础。
K抗原即荚膜抗原,位于O抗原外层,为多糖,与细菌的侵袭力有关。
H抗原即鞭毛抗原,主要刺激机体产生IgG类抗体,与其他肠道细菌无交叉反应。
病 原
F抗原即菌毛抗原,至少有6种[F4(即K88)、F5(即 K99)、F6(即 987P)、F41、F17及F18],其菌毛黏附素(fimbrial adhesion)与大肠杆菌的黏附作用有关。
通常用O:K:H排列表示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如O8:K23:H19。
致人和幼龄动物腹泻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除含性多糖K抗原外,还可含有蛋白质性黏附素抗原,故这类菌株的黏附素抗原应并列写于酸性多糖K抗原之后。如08:K87,K88:H19中K88即为黏附素抗原F4。ETEC中常见的K88、K99、987P黏附素又分别称为F4、F5、F6黏附素抗原。
病 原
引起人畜肠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简称EPEC)、肠产毒素性大肠杆菌(简称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简称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称EHEC)。
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大肠杆菌,其主型为O157:H7。这种病原菌产生志贺氏毒素样细胞毒素,主要引起人出血性便。
病 原
大肠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其培养物在室温下可生存数周,在土壤和水中可达数月。对高温抵抗力较弱,一般加热到60℃经15 min 即可被杀死。在干燥环境下也容易死亡,但对低温有一定的耐受力。
对一般的化学消毒剂都比较敏感,如5%~10%的漂白粉、3%来苏儿、5%石炭酸等均能迅速杀死大肠杆菌;对氯很敏感,对强酸、强碱较敏感,其耐受pH范围一般在4.3~9.5。
较能耐受胆盐,能抵抗一些染料(如煌绿等)的抑菌作用,这些特性可应用于选择性培养基。
大肠杆菌一般对常见广谱抗生素敏感,但是不同地区或动物来源的菌株可能会有所差异。由于长期滥用某些抗生素,目前已出现大量的耐药菌株。
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传染源
传播途径
猪自出生至断乳期均可发病,仔猪黄痢常发于生后1周以内,以1~3日龄者居多;仔猪白痢多发于生后10~30d,以10~20日龄者居多;猪水肿病和断奶仔猪腹泻主要见于断乳仔猪。
牛生后10d以内多发。
羊生后6d至6周多发,有些地方3~8月龄的羊也有发生。
马生后2~3d多发。
鸡常发生于3~6周龄。
兔主要侵害20日龄及断奶前后的仔兔和幼兔。
人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以婴幼儿多发。
患病动物和带菌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源、饲料、空气以及雌性动物的乳头和皮肤。
当初生动物吮乳、舐舔或饮食时,经消化道而感染;家禽既可通过消化道,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或病菌经入孵种蛋裂隙使胚胎发生感染。
牛可经子宫内或脐带感染。
人主要通过手或污染的水源、食品、牛奶、饮料及用具等经消化道感染。
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犊牛和羔羊多发干冬春舍饲期间。
仔猪发生黄痢时,常波及一窝仔猪的90%以上,病死率很高,有的达100%;发生白痢时,一窝仔猪发病率可达30%~80%;发生水肿病或断乳仔猪腹泻时,平均发病率为30%~40%,水肿病的病死率在50%~90%,甚至超过90%,断乳仔猪腹泻的病死率较低,在未治疗猪群,可达26%。
牛、羊发病时呈地方流行性或散发性。
雏鸡发病率可达30%~60%,病死率可达100%。初生动物未及时吸吮初乳,饥饿或过饱,饲料不良、配比不当或突然改变,气候剧变等易于诱发本病。
大型集约化养殖场动物群体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饲管用具及环境消毒不彻底是加速本病流行的因素。
具有呼吸道损伤、免疫抑制等作用的病原体感染更易诱发禽大肠杆菌病。
发病机理
定植因子
又称菌毛、黏附素或F抗原,可与黏膜表面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定植于黏膜,这是大肠杆菌引起的大多数疾病的先决条件。在引起动物腹泻的 ETEC中已发现的定植因子有F4(即K88)、F5(即K99)、F8(即987P)、F4l。
内毒素
外毒素
大肠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其中的类脂A成分具有内毒素的生物学功能,是一种毒力因子,在败血症中其作用尤为明显。
不耐热肠毒素(LT)和耐热肠毒素(ST),可激活肠毛细血管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增加环腺苷酸(cAMP)产生,使肠黏膜细胞分泌亢进,发生腹泻和脱水;ST可激活回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微绒毛上的颗粒性的鸟苷环化酶,增加环鸟苷酸(cGMP)产生,同样引起分泌性腹泻。
侵袭性
细胞毒素
具有直接侵入并破坏肠黏膜细胞的能力。这种侵袭性与菌体内存在的一种质粒有关。
其毒性作用相似于痢疾志贺氏菌毒素,故又称志贺样毒素(SLT)。SLT主要有3型:SLT-I、SLT-Ⅱ和SLT-Ⅳ,SLT-Ⅱ与引发人出血性肠炎的O157:H7的致病作用有关,而SLT-Ⅳ则能使猪产生水肿病的临诊和病理特征。
猪大肠杆菌病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黄痢型
潜伏期短,生后12h以内即可发病,长的也仅1~3d,较此更长
者少见。一窝仔猪出生时体况正常,经一定时日,突然有1~2头
表现全身衰弱,迅速死亡,以后其他仔猪相继发病,排出黄色浆
状稀粪,内含凝乳小片,很快消瘦、昏迷而死。
临床
症状
病理
变化
尸体脱水严重,皮下常有水肿,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
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肠系膜淋巴结有弥漫性小点出血,肝、肾有凝固性小坏死灶。
白痢型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的浆状、糊状粪便,具
腥臭,性黏腻。腹泻次数不等。病程2~3d,长的1周左右,能
自行康复,死亡的很少。
临床
症状
病理
变化
剖检尸体外表苍白、消瘦、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
巴结轻度肿胀。
水肿型
是小猪的一种肠毒血症,其特征为胃壁和其他某些部位发生水肿。发病率虽不很高,但病死率很高,给小猪的培育造成损失。
主要发于断乳仔猪,小至数日龄,大至4月龄也偶有发生。体况健壮、生长快的仔猪最为常见。初生时发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发病特点
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口流白沫。体温无明显变化,心跳疾速,呼吸初快而浅,后来慢而深。常便秘,但发病前两天常有轻度腹泻。
病猪静卧一隅,肌肉震颤,不时抽搐,四肢划动作游泳状,触动时表现敏感,发呻吟声或作嘶哑的叫鸣。
站立时背部拱起,发抖。
前肢如发生麻痹,则站立不稳;至后躯麻痹,则不能站立。
行走时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步态摇摆不稳,盲目前进或作圆圈运动。
水肿是本病的特殊症状,常见于脸部、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及颈部和腹部的皮下。有些病猪没有水肿的变化。
病程短的仅数小时,—般为1~2d,也有长达7d以上的。病死率约90%。
病理变化
胃壁水肿,常见于大弯部和贲门部,也可波及胃底部和食道部,黏膜层和肌层之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严重的厚达2~3cm,范围约数厘米。胃底有弥漫性出血变化。
胆囊和喉头也常有水肿。
大肠系膜的水肿也很常见,有些病猪直肠周围也有水肿。
小肠黏膜有弥漫性出血变化。
淋巴结有水肿和充血、出血的变化。
心包和胸腹腔有较多积液,暴露空气则凝成胶冻状。
肺水肿也不少见,大脑间有水肿变化。
有些病例肾包膜增厚、水肿,积有红色液体,接触空气则凝成胶冻样,皮质纵切面贫血,髓质充血或有出血变化。
膀胱黏膜也轻度出血。有的病例没有水肿变化,但有内脏出血变化,出血性肠炎尤为常见。
断奶仔猪腹泻
断乳仔猪腹泻(PWD)常发生于断乳后5~14d的仔猪。首先发现一只或多只仔猪在断乳后2d左右突然死亡,与此同时,猪群采食量显著下降并出现水样腹泻。
一些猪出现尾部震颤,直肠温度正常。脱水和沉郁,即使到发病后期仍表现极度的饮欲。
鼻盘、耳和腹部发绀,即使受感染最严重的猪也会步态蹒跚到处走动。死亡高峰在断乳后的6~10d。
死于断乳仔猪腹泻的猪一般大体状况良好,但有严重脱水,眼睛下陷,黏膜发绀。
肺苍白、干燥、贫血;胃充满干燥食物,胃底区黏膜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小肠扩张充血、轻度水肿,内容物水样或黏液样,有异味,肠系膜高度充血;大肠内容物黄绿色,水样或黏液状。
死亡较晚的猪,外观消瘦,尸体散发出浓烈的氨味;胃底区有形状不规则的较浅溃疡,大肠中也有相似的较小面积的病理变化,粪便呈黄褐色,眼前房液体尿素反应阳性。
临床症状
病理变化
牛大肠杆菌病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败血型:病犊表现发热,精神不振,间有腹泻,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至一天内急性死亡。有
时病犊未见腹泻即归于死亡。从血液和内脏易于分离到致病性血清型的大肠杆菌。
肠毒血型:较少见,常突然死亡。如病程稍长,则可见到典型的中毒性神经症状,先是不安、
兴奋,后来沉郁、昏迷,以至于死。死前多有腹泻症状。由于特异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增殖产生
肠毒素吸收后引起,没有菌血症。
肠型:病初体温升高达40℃,数小时后开始下痢,体温降至正常。粪便初如粥样、黄色,后呈水样、灰白色,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凝血及泡沫,有酸败气味。病的末期,患畜肛门失禁,常有腹痛,用蹄踢腹壁。病程长的,可出现肺炎及关节炎症状。如及时治疗,一般可以治愈。不死的病犊,恢复很慢,发育迟滞,并常发生脐炎、关节炎或肺炎。
败血症或肠毒血症死亡的病犊,常无明显的病理变化。腹泻的病犊,真胃有大量的凝乳块,黏膜充血、水肿,覆有胶状黏液,皱褶部有出血。
肠内容物常混有血液和气泡,恶臭。
小肠黏膜充血,在皱褶基部有出血,部分黏膜上皮脱落。
直肠也可见有同样变化。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脏和肾脏苍白,有时有出血点。
胆囊内充满黏稠暗绿色胆汁。
心内膜有出血点。
病程长的病例在关节和肺也有病变。
病理变化
鸡大肠杆菌病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
潜伏期从数小时至3d不等。急性者体温上升,常无腹泻而突然死亡。
经卵感染或在孵化后感染的鸡胚,出壳后几天内即可发生大批急性死亡。
慢性者呈剧烈腹泻,粪便灰白色,有时混有血液,死前有抽搐和转圈运动,病程可拖延十余天,有时见全眼球炎。
成年鸡感染后,多表现为关节滑膜炎(翅下垂,不能站立)、输卵管炎和腹膜炎(症状不明显,以死亡告终)。
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症:肠浆膜、心外膜、心内膜有明显小出血点。肠壁黏膜有大量黏液。脾肿大数倍。心包腔有多量浆液。
气囊炎:气囊增厚,表面有纤维素渗出物被覆,呈灰白色,由此继发心包炎和肝周炎,心包膜和肝被膜上附有纤维素性伪膜,心包膜增厚,心包液增量、混浊,肝肿大,被膜增厚,被膜下散在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坏死灶。
关节滑膜炎:多见于肩、膝关节。关节明显肿大,滑膜囊内有不等量的灰白色或淡红色渗出物,关节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全眼球炎:眼结膜充血、出血,眼房液混浊,镜检前眼房液中有变性的纤维素、巨噬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浸润。
输卵管炎和腹膜炎:产蛋期鸡感染时,可见输卵管增厚,有畸形卵阻滞,甚至卵破裂溢于腹腔内,有多量干酪样物,腹腔液增多、混浊,腹膜有灰白色渗出物。
脐炎:幼雏脐部受感染时,脐带口发炎,多见于蛋内或刚孵化后感染。
肉芽肿:此型生前无特征性症状。主要以肝、十二指肠、盲肠系膜上出现典型的针头至核桃大小的肉芽肿为特征,其组织学变化与结核病的肉芽肿相似。
病雏脐部发炎
卵黄吸收不良,黄绿色液化
肠系膜大肠杆菌肉芽肿
诊 断
①被检材料的采取:败血型取血液、内脏组织,肠毒血症取小肠前部肠粘膜,肠型取发炎的肠粘膜。
②镜检:取病、死畜禽肝脏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染色阴性的中等大小的杆菌。
细菌学检查
③分离培养:将上述被检材料,接种于麦康凯或远滕氏培养基,37℃培养24 h,挑取红色菌落接种在鲜血琼脂,37℃培养24 h,在菌落周围呈β溶血。必要时作生化试验。
④动物试验:取可疑大肠杆菌的肉汤培养物0.1 mL,接种于小鼠腹腔内,可于24 h内致死。
大肠杆菌荧光抗体染色
本病应与下列类似疾病相区别。猪:仔猪红痢(魏氏梭菌性下痢)、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由轮状病毒、冠状病毒等引起的腹泻;牛:犊牛副伤寒;禽: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鸡球虫病。
防控—综合性预防措施
猪大肠杆菌病:平时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合理搭配,使母猪膘情良好。后备母猪配种前1~2个月,让新老母猪混养,产生本场常在微生物的抗体。
临产前5周和2周各接种1次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价灭活疫苗或K88、K99双价基因工程疫苗,也可用本场仔猪下痢便给产前3周左右的母猪拌料。
距顶部中线5指
距耳后3指
针头和地面水平
颈部横断面
疫苗注射部位示意图
疫苗注射部位示意
针头的选择
猪的体重 针头长度
10kg以下 12-18mm
10—30kg 18—25mm
30—100kg 25—30mm
100kg以上 38-44mm
综合性预防措施
产前、产后1周视膘情减少饲喂精料的10%~20%,添加10%~20%的优质草粉、麸皮等。
临产前7天将母猪彻底清扫体表,用30℃的消毒液喷雾消毒猪体,赶进已消毒的产房,以后每周消毒2次。
新生仔猪出生后尽早吃上初乳。加强产房(25℃)和仔猪(1周内32~30℃,1周后28℃左右)保暖。
母猪分娩后10天内在饲料内按0.04%每天拌喂两次四环素族抗生素。
仔猪7日龄补饲,同时诱导饮水,10日龄至40日龄,每周3天在饲料中拌喂四环素族抗生素,每天两次。
在有病猪群,仔猪出生后12 h内全窝开始用抗菌药口服或注射,连用数天。也可用NY-10菌株、促菌生、调痢生等微生态制剂。
禽大肠杆菌病防控
防止水源和饲料的污染,水槽要每天清洗,雏鸡在1~3日龄饮水添加抗菌药,在饮水用药的同时用复方新诺明拌料,以后定期用抗菌药拌料或饮水。
种鸡场要及时收捡种蛋,搞好种蛋、孵化器及孵化全过程的清洁卫生及消毒工作,以减少种蛋、孵化和雏鸡感染大肠杆菌和大肠杆菌病的传播。
育雏舍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保持空气流通,控制鸡群的饲养密度,定期消毒。
青年鸡和产蛋鸡也要定期用抗菌药,定期消毒。
大肠杆菌污染严重的鸡场,可研制场地灭活苗(即用本场菌株制备灭活苗)。肉鸡在3周龄接种1次即可;蛋鸡在4~5周龄首免,4~6周后二免,种鸡18~20周龄再接种1次。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
最好能通过药敏试验以选择对本场分离的大肠杆菌最敏感的药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